1、雷电颂课 标解 读与教 材分 析【课标要求】1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2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教学内容分析:雷电颂节选自郭沫若五幕历史剧屈原,是一篇悲壮、慷慨、激昂的抒情独白,更是一首激越澎湃的抒情散文诗,是“生之颤动,灵之喊叫”,波澜壮阔,气势磅礴,撼动人心,是全剧的灵魂和高潮。它不仅是刻画屈原典型性格的重要一笔,是屈原斗争精神最突出的体现,而且使全剧主题异常鲜明地凸现出来,屈原呼唤雷电,怒斥土偶,充分表现了诗人
2、痛恨黑暗、向往光明、忠于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和崇高理想。本文想象瑰丽奇特,闪耀着革命浪漫主义的诗学风格,象征及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简短灵动的句式,增加了散文诗的音乐美,更像是屈原在为楚国的命运奔波的交响曲。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积累“睥睨、污秽、犀利、驰骋、鞭挞”等词语;2、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过程与方法诵读,体味文章炽烈的语言以及雷霆万钧的气势,感受情感律动情感 态度价值观理解屈原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理解、积累“睥睨、污秽、犀利、驰骋、鞭挞”等词语;诵读,2、 2体味文章炽烈的语言以及雷霆万钧的气势,感受情感律动难点理解屈原深切的爱国爱民
3、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媒 体教 具录音机课时2课时教 学 过 程修改栏教学内容师生互动第一课时一、导入在初一时,我们学过郭沫若的一篇现代诗天上的街市,已经对郭老的丰富想象力有所了解,今天,我们再一次学习他的作品,以感受其炽烈的语言以及雷霆万钧的气势。二、预习自学(一)掌握字词睥睨(pn):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伫(zh)立:长时间地站着。 踌躇:犹豫。犀利:(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迸(png)射 眩(xun)目 稽(q)首摆弄:摆布。 驰骋(chchng):(骑马)奔驰。虐(n)待: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待人。鞭挞(t):鞭打。比喻抨击。咆哮(xio) 波澜(ln) 雷霆:雷暴;霹雳。
4、祈祷: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忏悔:认识了过去的错误或罪过而感觉痛心。罪孽(ni):迷信的人认为应受到报应的罪恶。拖泥带水:比喻说话、写文章不简洁或做事不干脆。(二)介绍屈原话剧在屈原一剧里作者始终把屈原这个人物放到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中进行刻画,用不断激化的戏剧冲突,把人物一步步推上矛盾的顶峰,使人物性格在矛盾高潮时得到最鲜明、最强烈的展现。五幕剧中矛盾冲突是直线上升的:第一幕:屈原家;第二幕:后宫;第三幕:屈原家;第四幕:城外;第五幕:尾声。屈原全剧就是这样通过矛盾的不断激化,塑造出一个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有崇高的道德情操,无私无畏的爱国志士的形象
5、。(三)戏剧知识介绍戏剧的文学部分,通称为剧本,是文学的一大类别,与诗歌、散文、小说并列。戏剧的三个集中:时间的高度集中,矛盾的高度集中,人物的高度集中。(四)写作背景郭沫若历史剧屈原写于1942年1月。当时是抗日战争后期,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中国的半壁河山。1942年1月,时值“皖南事变,以后,郭沫若在重庆作了屈原,借古讽今,揭露国民党统治下的黑暗现实。他借屈原的独自,鞭挞蒋介石的反动统治,抒发了人民的愤恨。(五)课文内容简介雷电颂出现在屈原第五幕第二场。屈原被囚禁在东皇太一庙。他手足带着刑具,颈上系着长链,散发披肩,独身徘徊。这时,狂风咆哮,电闪雷鸣。面对这黑暗的世界,他想到祖国就要沦亡,听
6、着风吼、雷鸣,看着闪电劈空,他感到了大自然的伟大力量,他激愤的心情发展到极点,他的心像火一样燃烧起来,铸成了这大气磅礴,动人心魄的独自雷电颂。它是屈原斗争精神的最集中、最突出的表现。是全剧高潮中最强力的一个音符。(六)教师范读(七)学生齐读三、小结 本文通篇运用拟人、呼告的修辞方法。如“风,你咆哮吧!咆哮吧!”“你们风,你们雷,你们电”,“啊,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等等,这些语句,热切地呼告和歌颂风、雷、电;而“你,你东君,你是什么个东君”等语句,无比愤怒地斥责恶神。这样,就直接有力地表达了爱憎的感情,增强了语句的气势和表达效果。其次,运用了反复、排比等方法,也增强了整个独白的抒情效果,有力地表达了爱憎的感情,又具有诗的形式美,回环往复,荡气回肠,琅琅上口,铿锵有力板 书设 计作业布置教 学反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