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雷电颂教学目标1.积累语言,理解文章语言所包含的深意。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3培养初步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教学重难点理解文章语言所包含的深意,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教学设想1让学生课外查找资料,大体了解屈原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情况以及雷电颂在屈原中的地位。2本文是剧中人物独白,也是散文诗,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3指导学生体会本文用象征手法表现时代的重大思想主题。体会课文抓住事物的特征展开的丰富的想像,理解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
2、作者,了解屈原,积累相关的语言。2理解课文大意。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桢,笔名沫若(取家乡沫水大渡河,若水雅河),四川乐山人。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古文字学家。其代表作有诗集女神,历史剧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等。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半壁河山沦于敌手,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并且悍然发动“皖南事变”。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屈原,展示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激烈的斗争,以“借古讽今”,鞭挞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他说:“全中国进步人民
3、都感受着愤怒,因而我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到屈原的时代里去了。换句话说,我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时的时代。”(序俄文译本史剧屈原)于是,郭沫若借历史上的屈原的悲剧,全剧分“橘颂”“受诬”“招魂”“被囚”“雷电颂”五幕。课文节选自第五幕第二场,为全剧的高潮。“雷电颂”为剧中屈原的独白,用风雷电与黑暗的撞击,表达了屈原与旧世界决绝的心声,充满了对光明的讴歌和向往。屈原和雷电同化了,而郭沫若又和屈原同化了。人们可以在这个历史形象中看到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周恩来同志称赞说:“屈原并没有写过这样的诗词,也不能写出来,这是郭沫若借屈原的口说出自己心中的怨愤,也表达了蒋管区人民的愤恨之情,是向国民党压迫人
4、民的控诉,好得很!”屈原的创作大大鼓舞了全民族团结抗日的斗争意志,有力抨击了蒋介石集团的法西斯暴政。它在重庆一上演,立即轰动了整个山城,最终被国民党当局禁演。探究生趣第一步,泛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在文中圈点勾画出描写风雷电的语句,用“一,二,”标出意义段,用“1,2”标出段内层,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列出不懂之处。一、在阅读过程中积累词语,校正读音:徘徊(pi hui)伫立(zh)睥睨(pn)稽首(q)郢(yng)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限制:规定范围,不许超过;约束。伫立:长时间地站着。咆哮:形容水流的奔腾轰鸣,也形容人的暴怒喊叫。暗无天日:形容在反动势力统治下社会极端黑暗。浩浩荡荡:形
5、容水势汹涌壮阔。阴惨:阴沉暗淡。犀利:(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景仰:佩服尊敬;仰慕。进射:向四周喷射。驰骋:骑马奔跑;奔驰。虐待: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待人。挺身而出:指遇到困难或危险时勇敢地站出来。挺:撑直。指天画地:形容指手画脚,说话无所顾忌。雷霆:雷暴;霹雳。拖泥带水:比喻说话做事不干脆利落。二、整体感知朗读全诗1播放雷电颂朗读,要求学生注意不同句子、不同语段所使用的语气、语调、语速,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点评论。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理解本文在气势上激情澎湃,气势雄浑的特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勾划出表现作者思路的语句,划分层次,概括大意,归纳中心。概括大意:1(从“风!你咆哮吧!”到“把
6、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吧!”):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表达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2(从“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到篇末):借指斥神鬼偶像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课堂探究1雷电颂的结构层次怎样?这篇长篇抒情独白实际上是一首激情澎湃的诗,它气势雄伟,抒情意味浓厚,作者充分展开艺术联想,达到物我同化的境界,在结构上两个层次浑然一体。第一层,作者用风雷电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他热切地祈求咆哮的风、闪耀的电、爆炸的雷这些宇宙中的“伟大的艺人们”,以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把黑暗的世界“爆炸”“劈开”,从而创造一个“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世界,迎来“没有限制的自由”和灿
7、烂炫目的“光明”。他把“电”这一宇宙的长剑化做自己“心中的长剑”。在奇丽的联想中,主体和客体,人和自然力合二为一,表达了对光明的热烈追求,显示了摧毁一切黑暗的愤激的情绪和斗争决心。第二层,作者用“东皇太一”等众神象征了人世间昏庸腐朽暴戾的当权者和官僚统治集团。屈原斥责这些“土偶木梗”无德无能,欺民惑众,奸诈怯懦,高呼要把所有的神像连同一切罪恶的黑暗都“烧毁!烧毁!烧毁!”屈原变革现实的要求就由前面对自然力的祈求,发展到对人的力量的确信,表现了他无比高昂的战斗激情和彻底的斗争精神。2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明确:雷电颂独白是这样一首激越澎湃的抒情散文诗,它不仅是刻画屈原典型性格的最重要的一笔,是屈
8、原斗争精神最突出的体现,而且使全剧主题异常鲜明地凸现出来,充分表现了诗人痛恨黑暗、向往光明、忠于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和崇高理想。总结固趣布置作业熟读成诵,思考屈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思考语言中的象征意义。第2课时教学目标深入理解课文,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理解屈原这一形象,理解文中的象征意义,理解本文有写作特色。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每年农历端午,我们都会划龙舟、吃粽子,同学们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一风俗习惯吗?为了纪念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我的想象中,屈原身材魁梧,饱经风霜的脸上,愁眉不展,腰系博带,佩陆离长剑,戴切云高冠,着雪白罗服。瑟瑟秋风下,踱步远方,似行吟泽畔,似引吭悲歌。同学们
9、,屈原在郭沫若心目中的又是怎样一个形象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探究生趣第二步,精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理解屈原这一形象,理解文中的象征意义,理解本文有写作特色。一、抽同学朗诵雷电颂,师生加以评点二、课堂探究1.抒情主人公通过呼唤风、雷、电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风雷电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表现了诗人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摧毁黑暗的热望,也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2下列语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明确: 这几句对风的呼喊,流露了屈原对风的急切
10、的渴盼!风即是改变黑暗的变革力量,对风以及后面的雷、电的呼唤实际也就是对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的呼唤。“发泄出无边无际的怒火,把这黑暗的宇宙,阴惨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电,你这宇宙中的剑,也正是,我心中的剑。你劈吧,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明确:一连串的反复,强烈地表达了屈原想要冲破黑暗的急切而又果断的决心。“火,你在天边,你在眼前,你在我的四面,我知道你就是宇宙的生命,你就是我呀!我这熊熊地燃烧着的生命,我这快要使我全身炸裂的怒火,难道就不能迸射出光明了吗?”明确: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向往与追求。“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把你这云中君烧毁了吧!你们这
11、些土偶木梗,你们高坐在神位上有什么德能?你们只是产生黑暗的父亲和母亲!” “啊,你,你完全是一片假!”明确:深刻地指出了产生社会黑暗的根源,“土偶木梗”实际上就是指的世间昏庸腐朽、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当权者和官僚统治集团。表现了作者鞭挞一切污秽、横扫一切邪恶的顽强战斗精神,体现了他与黑暗势力决斗到底的浩然正气。3本文中一些物象的有怎样的象征意义?明确:风雷电:象征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有形的长剑:屈原被囚禁前的佩剑;无形的长剑:坚定的信念。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对社会现实极端憎恶而企求寄托灵魂的一方净土。“土偶木梗”的群像:象征无德无能
12、、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其中河伯有二义:其一是指河伯神像,其二是指在九歌中扮演河伯的一位演员。4你认为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明确:爱国爱民,忠贞不屈,有着浩然正气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的人。5.雷电颂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明确:激情澎湃,气势雄浑。全文都是屈原的内心独白。6本文突出的写作特点是什么?明确:想像瑰丽奇特。作者进行大胆的艺术虚构,展开神奇的想像,上天入地,呼风唤雷,运用夸张、象征等艺术手法,让屈原和宇宙间伟大的自然力急风、怒雷、闪电结合在一起,达到物我同化的境地。借助他们的神力,使诗人具有了毁灭诸神、摧毁一切黑暗的力量。全文雄浑壮阔,气势磅礴,洋溢着高昂的革命浪漫主义的激情。运用象征手
13、法,将思想情感表达得更加含蓄、深沉、凝练。象征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被象征的本体)。它能使不容易或不便于直接说出的思想情感委婉、曲折、含蓄地表达出来,而且化“抽象”为“具体”,使思想更加形象、可感,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增强语句的气势和情感色彩。本文通篇运用拟人、呼告的修辞方法。如“风,你咆哮吧!咆哮吧!”“你们风,你们雷,你们电”,“啊,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等等,这些语句,热切地呼告和歌颂风、雷、电;而“你,你东君,你是什么个东君”等语句,无比愤怒地斥责恶神。这样,就直接有力地
14、表达了爱憎的感情,增强了语句的气势和表达效果。其次,运用了反复、排比等方法,也增强了整个独白的抒情效果,有力地表达了爱憎的感情,又具有诗的形式美,回环往复,荡气回肠,琅琅上口,铿锵有力。第三步,选读课文,个性解读1你对本课还有哪些与众不同的理解?2学习本课后你有哪些收获?总结固趣与课文有关的趣味教学资料关于戏剧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戏剧根据表演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话剧(如雷电颂)、歌剧(如白毛女、图兰朵)、舞剧(如丝路花雨)、戏曲等;根据剧情的繁简和结构的不同,戏剧又可分为多幕剧和独幕剧;根据题材所反映的时代
15、的不同,戏剧可分为历史剧和现代剧;根据矛盾冲突性质和表现手法的不同,戏剧还可以分为喜剧、悲剧和正剧。剧本是舞台演出的依据和基础,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1有尖锐的矛盾冲突即戏剧冲突。戏剧冲突展现人物性格特点,推动剧情的发展,揭示作品的主题。戏剧冲突的发展变化过程就构成了剧本的情节结构。剧本的情节结构,一般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有的多幕剧还有序幕和尾声。2主要运用人物语言(对话、唱词、独白、旁白)、动作塑造人物形象。人物语言、动作高度个性化,符合各自身份和性格特点。3适合舞台演出。人物、事件、时间、地点高度集中,人物不能太多,事件不能纷繁,场景不能过多地变换。4有舞台说明。舞台说明写在
16、每一幕(或场)的开端、结尾和对话中间,内容包括人物、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屈原和他的作品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名平,又名正则,字灵均,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战国时楚人。出身贵族,曾做左徒、三闾大夫,怀王时,主张联齐抗秦,选用贤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后遭谗去职,迭遭放逐。顷襄王时被召回,又遭上官大夫谗言而流放至江南,至首都郢为秦兵攻破,遂投汨罗江而死。后世所见屈原作品,皆出自西汉刘向辑集的楚辞。其中有离骚一篇,九歌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九章九篇: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天问一篇等等
17、。其忌日(农历五月五日)成为后人纪念他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全诗共二千四百多字。是一首浪漫主义作品。比喻生动,语言瑰丽,夸张大胆,诗中融入大量的神话传说及历史人物故事,使诗篇波澜起伏,千变万化,雄伟奇观。屈原创造了骚体,即“楚辞”,为后世诗人的创作开辟了无限的空间。屈原第五幕的剧情和情节结构第五幕展示了屈原和以南后郑袖为首的楚朝廷奸佞们之间的尖锐的矛盾冲突,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开端。写靳尚和郑詹尹禀承南后旨意,欲密谋毒死屈原。他们的阴谋把他们和屈原的矛盾冲突推到了顶点。以南后为首的楚朝廷的奸佞们,对屈原恨之入骨,他们诬陷打击屈原还不够,还要
18、欲除之为后快,暴露了他们铲除政治异己的凶残和毒辣。第二部分:发展。写屈原的内心独白“雷电颂”。面对黑暗现实,诗人呼风唤雷,怒斥神祗,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对黑暗世界的强烈的愤懑和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表现了他的忠贞不屈和浩然正气。第三部分:高潮。写婵娟之死。这一部分是戏剧冲突的高潮,表现了光明和黑暗、正义和邪恶誓不两立的冲突。婵娟替屈原喝下了毒酒,她为能代屈原而死感到高兴,突出展现了婵娟的高尚品格和为正义献身的精神。郭沫若的故事1945年,我国著名漫画家廖冰兄在重庆展出漫画猫国春秋,当时在渝的许多文化名人如郭沫若(1892一1978年)、宋云彬、王琦都应邀前往,参加首展剪彩仪式。席间,郭沫若问廖冰兄
19、:“你的名字为什么这么古怪, 自称为兄?”版画家王琦抢过话头代为解释说:“他妹妹名冰,所以他名叫冰兄。”郭沫若听后,哈哈大笑,说:“噢,我明白了,郁达夫的妻子一定叫郁达,邵力子的父亲一定叫邵力。”一句话引得满堂宾客捧腹大笑。郭沫若的故事相互尊重半世纪郭沫若和毛泽东的第一次见面是在1926年3月23日的广州,从那时算起,两人相交达半个世纪之久。早在1945年春,郭沫若就跟一位与他亲近的青年说,他最崇拜的人是毛泽东,这不仅因为毛泽东已是中国共产党的主席,更因为他对毛泽东的才华和人格力量的“崇拜”。1949年1月,沈阳各界举行欢迎从香港归来的民主人士大会。会上,郭沫若公开表示,今后要“以毛泽东主席的
20、意见为意见”。开国大典时,他在天安门城楼上代表无党派人士给毛泽东献锦旗,锦旗上大书:“我们永远跟你走。”毛泽东也一直尊重郭沫若,这从一件小事上可见一斑。当年赴重庆谈判,毛泽东在桂园接待各界人士,谈话快结束时,毛泽东从衣袋里掏出一块老怀表来看时间。郭沫若见这块怀表已经很旧,毛泽东目前正在和国民党谈判,应该有一块更好的表,他立即把自己的瑞士名表相赠。毛泽东对郭沫若的这一赠品十分珍视,曾多次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谈起这块表的来历。以史为镜得殊荣1944年,郭沫若写了一篇长篇史论甲申三百年祭。这篇文章很快得到了毛泽东的肯定。11月21日,毛泽东亲笔复信郭沫若:“对于你的成就,觉得羡慕。你的甲申三百年祭,我们
21、把它当作整风文件看待。小胜即骄傲,大胜更骄傲,一次一次吃亏,如何避免此种毛病,实在值得注意。倘能经过大手笔写一篇太平军经验,会是很有益的;但不敢作正式提议,恐怕太累你。”郭沫若收到毛泽东手书后,大喜过望。只是对于毛泽东提议他写的研究太平军经验的文章,后因种种原因未能成文。郭沫若登台演死尸郭沫若一生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话剧作品,但他曾经在自己的作品中扮演过一个特殊的角色却鲜为人知。1941年,郭沫若的话剧作品棠棣之花在重庆上演,主要演员包括江村、舒绣文、张瑞芳等明星。根据剧情,第五幕需要一位演员扮演死尸躺在舞台上。为了正式演出时能在舞台上亲自观察演出效果,郭沫若自告奋勇出演这一角色。演出中,整整半
22、个多小时,他神情庄重,态度严肃,直挺挺地躺在台上一动也不动。演出取得了巨大成功,获得了观众阵阵掌声。郭沫若对艺术一丝不苟的态度赢得了演职人员的敬佩。郭沫若偷桃联郭沫若原名郭开贞,他自幼聪颖过人。岁那年,一次与几位同学去寺庙里偷桃子吃。事后,和尚找到先生,先生逐个追问学生,可谁也不承认。于是先生出了一条挖苦学生的上联:“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并声明说:“谁要对出了下联可以免罚。”郭沫若听罢脱口答道:“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古代文人常把“攀桂步蟾宫”比喻考中状元,形容大有作为。郭沫若对答的下联一语双关:昨天偷桃子的有我,将来出类拔萃的也有我。郭沫若粪税联郭沫若岁那年在乐山城里读书。一次
23、,农民挑大粪出城时,守城门的役吏却以维护卫生为名,硬要农民每人交两块钱的“卫生税”。郭沫若听了很气愤,当即写出一联:“自古未闻粪有税,而今只剩屁无捐。”围观的行人读了,拍手叫好。役吏听了,自知理屈,灰溜溜地走开了。泰山盘路西侧的石壁上镌刻“二”二字,中外游人百思不得其解,有人带着临摹的这两个字去请教郭沫若,郭老沉思片刻,提笔在“二”二字外边各添两笔,便成了“風月”,郭老解释道:“这两个怪字应该作风月无边,不过是古代名士的文字游戏而已。”愿意做这匹牛的牛尾巴郭沫若对鲁迅先生的“孺子牛”精神非常敬佩,曾感叹说:“鲁迅先生愿意做一匹牛,我愿意做这匹牛的牛尾巴。”郭沫若为陶行知所写的对联中国当代教育家
24、陶行知一生忠诚于教育事业,郭沫若曾为他题写对联: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沫若”的来历文学巨匠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在日本留学时,一直眷恋着自己的祖国,曾一度回国参加一些活动,因学业未完成只得回去,但心是和祖国联系在一起的,遂改名“沫若”。“沫若”二字取自其家乡两条河的名字:沫水(大渡河)和若水(岷江)。这里有借代之意,表达其思乡爱国之情。郭沫若闻妙讽“廖冰兄”著名漫画家廖冰兄,因幼年即丧双亲,与妹妹廖冰相依为命,故取笔名为“廖冰兄”,意为廖冰的兄长。郭沫若闻之,“恍然大悟”道:“哦,原来邵力子的父亲叫邵力,郁达夫的妻子叫郁达!”郭沫若论读书人是活的,书是死的。活人读死书,可以把书读活
25、。死书读活人,可以把人读死。郭沫若:游太湖蠡园为游人题词郭沫若改联救人1962年秋,郭沫若先生到南海普陀山游览,在梵音洞拾到一个笔记本。本上扉页上写着一副对联,上联为“年年失望年年望”,下联为“处处难寻处处寻”,横批是“春在哪里”。再翻一页,写的是一首绝命诗。郭老看后,叫秘书马上去找失主。找来的失主,原是一个神色忧郁的少女,名叫李某,因三次报考大学落榜,爱情也遭受挫折,于是决心“魂归普陀”。郭老见李某后,极为关心地对她说:“这副对联表明,你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不过,联的内容太消沉了,这不好,我替你改一改,你看如何?”姑娘点点头。郭老边说边拿起钢笔,将原联改为:“年年失望年年望;事事难成事事成。”
26、横批:“春在心中”。姑娘看后,当即向郭老表示,一定要永记郭老教导,在人生的道路上奋力前进。后来,李某还给郭老写了感谢信,并附上一首小诗。诗云:“梵音洞前几彷徨,此身已欲付汪洋。妙笔竟藏回春力,感谢恩师救迷航。”郭老不愧为一代文杰,此联一改,不仅救活了一条生命,还能广泛地激励人们去克服困难,奋发前进!郭沫若的“一字师”1942年,郭沫若同志的话剧屈原在国民党反动统治下的山城重庆公演,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但郭老并不满足,他精益求精,一遍又一遍地修改着剧本。一次,他在后台和扮演婵娟的张瑞芳谈到第五幕第一场婵娟斥责宋玉的一段台词“宋玉,我特别的恨你。你辜负了先生的教训,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郭老总觉得这
27、句话不够味,打算在“没有骨气的”下边再加上“无耻的”三个字。当时扮演钓者的张逸先正在旁边化妆,他说:“你是不如改成你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那就够味了。”郭老听了大受启发,以为改得非常恰当。他不仅照改了,而且还认真地思考了一下,两种句子为什么会有那样强弱的不同。他终于弄明白了:“你是什么”只是单独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含义,有时或许是“不是”。而“你这什么”却是坚决的判断。郭老由此得到启示,在后来写作水牛赞时,也有意识地应用这种句式,收到了增强语势的效果。郭老对此铭记在心。同年五月,他在瓦石札记中专列一则,详叙了这件事,标题就是“一字之师”。郭沫若联评鲁迅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逝世,
28、郭沫若当时在日本,惊悉鲁迅先生长逝的噩耗,非常悲痛,当晚写了(民族的杰作悼唁鲁迅先生),并写有挽联:方悬四月叠坠双星东亚西欧同殒泪;钦诵二心憾无一面南天北地遍招魂。上联,他把鲁迅与“苏联无产阶级艺术的杰出代表”高尔基相提并论,对两个大星之一的鲁迅逝世表示深切的哀悼;下联寄托了作者对鲁迅及其作品无限敬仰之情,“二心”系指鲁迅的杂文集二心集,此处用借代手法,指鲁迅的全部作品。“东亚西欧”、“南天北地”,用方位名词相对,表示鲁迅巨星殒落,普天同哀。平生功业尤拉化;旷代文章数阿Q。此联是当时郭沫若代表质文社同人书写的挽联。质文社系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留日支部的一个杂志社。上联赞扬鲁迅提倡文字改革的功绩。下
29、联极力推崇中篇小说阿Q正传,称它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世界文学的名著。为纪念鲁迅逝世四周年,郭沫若于该年作了写在菜油灯下一文。在此文末尾写了一副对联作为结束语:鲁迅是奔流,是瀑布,是急湍,但将来总有鲁迅的海;鲁迅是霜雪,是冰雹,是恒寒,但将来总有鲁迅的春。上联前半部,用江河溪流险滩深壑迂回奔流曲折奋进的景象,形象地比喻鲁迅不妥协的倔强性格与明快的文风;下联前半部是上联前半部的映衬、加深,以霜雪、冰雹、恒寒,含蓄地说明鲁迅对恶势力的斗争,像秋冬那样地肃杀酷冷。上下两联的最后一句,相承相衬,预示着鲁迅的影响日益广泛,后继者必然日增。这副对联,正是鲁迅人格的写照,鲁迅精神的体现。1942年10月,郭沫若
30、在创作历史剧孔雀胆时,曾得到友人杨亚宁的帮助。杨亚宁购得鲁迅石膏浮雕像一具,要求郭沫若写一副对联,郭沫若欣然命笔。此联是:返国空余挂墓剑;斫泥难觅运风斤。上联写的是:自己从日本返回祖国,鲁迅已经去世,以生于同世未能相晤为憾,现在只空留下内心对鲁迅深沉敬仰与悼念之情。“挂剑”语出史记吴太伯世家,说的是季札把空剑挂在徐君墓树之典。郭沫若借此表示对鲁迅先生至死不渝的友情。下联用庄子徐无鬼之语“斫泥”、“运斤成风”来赞扬鲁迅目光敏锐,文笔犀利,似去污治病的“解剖刀”。鲁迅喜爱庄子,郭沫若用鲁迅喜爱的著作词语赞扬他,别有一番深情。1955年郭沫若瞻仰上海大陆新村鲁迅故居时,题联:“中国已新生,方向更光明。”此联表明了鲁迅向往的新中国已经诞生,黑暗社会一去不复返,瞻望新中国灿烂前景,感慨、喜悦、怀念、崇敬的感情充分地表达了出来。由上可见,郭沫若同志对鲁迅的联评,充分地体现了他对鲁迅的崇高评价。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