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科:语文 年级:七 学期教时总编号: 7 课题 伤仲永授课教师万法平主备人课时第1课时 (总1课时)课 型教读课审阅人教学目 标(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二)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四)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重点难点1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2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教法学法指导点拨、自主探究、互助合作学习教具投影仪板书设计伤仲永 王安石 临川先生童年时期 才思敏捷天赋极高, 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
2、,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 少年时期 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青年时期 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教后小结教学过程环节教师活动(学法指导)学生活动估时导入课题投放目标一、讲故事导入新课、教师讲一个“年级死囚犯,在临刑前咬下母亲半边耳朵”的故事。、讨论,年轻人的行为如何理解?、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何感想? 4、简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1、讨论,年轻人的行为如何理解?2、了解作者3、初读课文5自主探究1、初步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2、(整体感知)分析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主旨。思考:方仲
3、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文中理解有困难的词句或文言常用词语。以提问形式在班内交流教师适当提高、指导。1、三个阶段: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2、质疑问难,互相解决问题研讨1、思考: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2、熟读全文,参照以下示例,注意句中的停顿。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余闻之也/久。3、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的角度和观点。 1、(分组讨论)原因是其父利共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2、精读课文,体会课文的写作特色。选材组材,见闻交织,详略有序。在语言表达上,用词洗炼、生动。用词精当传神。啼、忽即立三个副词环谒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