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题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时 1 课时(总第 课时)科任教师授课时间教学目标一、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三、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追求新知识的精神。重难点重点: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难点: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追求新知识的精神。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1-2分钟)1、导入新课2、出示学习目标(1)积累字词;了解鲁迅及其作品;(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3)领会课文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4)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二、学生自学,质疑问难(10分钟左右)自学提纲: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阅读课文,积
2、累字词。 3、文章标题,点明了文章写哪两个地方的生活?课题用“从到”两个介词有怎样的含义? 4、理清文章脉络,划分文章结构。 5、两个生活片段中各写了哪些好玩的事情?说说你们的印象。学生自学,对不会的问题做好批注三、合作探究,解决疑难(15分钟左右)1、鲁迅(略)。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于1926年9月18日,当时鲁迅先生正在厦门大学任教。这篇文章最早发表在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在文题下面写了一个副标题为旧事重提之六。后来鲁迅先生把它和旧事重提的其它九篇一起编入朝花夕拾这个散文集子中。朝花夕拾(
3、原名旧事重提)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形式多样,笔法灵活,抒情之中见讽刺,叙述之中显深意,严肃的内蕴常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出之,构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2、见课件 3、百草园、三味书屋。课题用“从到”两个介词有以下的含义: a) “百草园”“三味书屋”点名全文记叙的两个地方。“从到”表明文章是按“百草园”在前,“三味书屋”在后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很明显就是把文章分为两大部分内容。 b) 全文叙写了作者童年两处的生活片段。百草园的生活;三味
4、书屋的生活。 c) 表明了作者由由童年的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4、全文是按空间转移顺序写的。抓住地点的变化可将全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1-9):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第二部分(10-24):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 5、有趣的动植物;神奇的传说;雪地捕鸟;到三味书屋后面的园里去自寻乐趣;做游戏,画画儿。四、巩固新知,当堂训练(15分钟左右)见课件五、课外作业,拓展延伸(3分钟左右)熟读全文,并反复朗读背诵课文第2自然。自主备课记录自主备课记录教研活动记录教研活动记录板书设计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1-8)叙述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二、(9-24)叙述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教学反思
5、注:写教学反思的切入面 根据新课标理念,课堂教学规律、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1、教学内容方面:教材处理的合理性;导入、结课的激励性;深层意义的规律有否揭示与发掘。2、教学过程方面:教学程序安排的合理性;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媒体运用的适切性;反馈评价的准确性。3、从课堂管理方面进行反思:班级成员涉及面的广泛性;全班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学法指导的经常性;处理偶发事件的应变性。 4、时间安排方面:时间分布的合理性;课内时间的可压缩性。5、学生活动方面:学生活动的能动性;交往状态的合理性;学生心智活动的发展性。6、目标达成方面:学生知识、技能的落实性;学生学会学习的水平性;教师
6、课内教学监控的有效性。 撰写教后录的切入点1、成功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的闪光点。如课堂上一个恰当的比喻,教学难点的顺利突破,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又如一些难忘的教学艺术镜头:新颖精彩的导语,成功的临场发挥,扭转僵局的策略措施2、失败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的砸锅点。如教学目标定位不准,造成的“吃不了”或“吃不饱”之现象;教学引导的度把握不适,造成的“一问三不知”的僵局;教学方法选择不当,造成的低效等。3、遗漏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设计中遗漏的一些环节或知识点。如教学衔接必需的知识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背景材料,拓展延伸的内容等。4、改进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经过微调可以追求更高效益的那些点。如更合理的分配讲与练的时间,更恰当的选择例题,更完美的板书设计,更科学的媒体选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