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 本周教学内容: 石榴、海燕二、教学重难点:1、分析石榴的外在美和内在美,准确把握课文内容和思想感情。2、理解托物言志、咏物抒情的文章特点。3、分析小燕子这一形象的特征,体会作者怎样通过这一形象来寄寓作者的思想感情。4、体会文章生动、细腻的描写对写物写情的作用。石 榴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划分文章的层次:明确:作者按爱石榴画石榴赞石榴的思路结构全文。课文共有9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点明石榴的可爱。 第二部分(第26段):具体描写石榴的特征。第三部分(第79段):抒发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二、研讨文章: 1、研读第一部分(1)找出表现了作者喜欢石榴的词语? 明确: “最
2、可爱”。(2)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种感情的?明确:将少数树木与一般树木对比引出石榴,表明作者对石榴的态度。炎热的夏天,面对火热的阳光而“开起了花”,在少数开花的树木中又属于“最可爱的一种”,由此可见石榴的不平凡。它不畏炎热的个性,赢得了作者的青睐,也初步流露出作者“爱石榴”的情感。(3)作者写石榴花开的时间及环境,对表现石榴的品格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它更坚强、执着,更热情、独特。作者仅仅在点明时间时,在中心语“时候”之前加了些定语,却起到了比较映衬的作用,突出了石榴难能可贵的品格。这样开头,由面及点,引出描写对象,非常自然。 2、研读第二部分 (1)画石榴的时候,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3、? 明确:由枝叶到花朵到果实的顺序来描写石榴。 (2)分三个层次。 明确:描写石榴枝干和叶片的特征。 描写石榴花的特征。(石榴花、石榴花骨朵、单瓣花) 描绘石榴果成熟时的情态。(3)第2段,作者是怎样描写石榴枝干、叶片的? 明确:文章运用了比较的方法,将石榴的枝叶分别同梅树和杨柳树相比。肯定石榴取长去短的特点,用“风度”、“兼备”“舍去”等词语表达了作者对石榴的赞美之情。 (4)作者写石榴花,都写了哪些内容,是怎样描写的?明确:3到5段重点描写石榴花的特征。第三段用“最可爱”领起全段,引出对石榴花的赞美。然后先写花的颜色和外形特点。色彩:“深红色”,“单瓣的已够陆离”;写形状:“那可不是夏季的
4、心脏的吗?”写其生活习性:“对于炎阳的直射毫不辟易”,作者还写到了它由骨朵到花的演变过程,并用“奇迹”一词来赞美。第五段,运用种种生动形象的比喻,展现了石榴花“一段妙幻的演艺”。(5)第6段形象地描绘石榴果成熟时的情态。 先用幽默的反问扣住读者,然后用拟人、比喻手法生动逼真地描绘了石榴果实成熟后开裂、露出排排子实的情状,字里行间充满石榴的自豪和作者的欣赏之情。3、阅读第三部分,思考:作者是如何来抒发对石榴的喜爱之情的? 明确:(1)先说自己喜欢夏天,因为它象征旺盛的斗志,火一样的热情,进而倾吐“我更喜欢这夏天的心脏”之情。喜欢夏天是一种衬笔,用来衬托“更喜欢”,这就是夏天的心脏石榴。 (2)写
5、自己挡不住石榴的诱惑。其实,作者明写抵挡不住诱惑,真想尝个鲜,暗写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三、写作特色: (1)抓住特征,仔细描摹。 (2)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开头部分概写,总领全文。中间部分围绕中心,分层展开,写得细腻传神。结尾部分简略生动,照应开头,点明文意。 (3)托物言志,借物抒情。作者之所以喜爱石榴,是因为石榴的“内在”特征正好与作者的性格特征相似:作者赞美石榴,实质上是要赞美那种英勇无畏的品格和敢于斗争、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四、小结: 1942年时,正是抗日战争极端困难的关头:国民党反动派妥协投降,镇压抗日救国运动,亲日顽固派大肆鼓吹崇外媚日、投降屈从的反动论调,一些政界人物和文化人
6、士变节投敌,苟且偷生;而共产党则高举抗日救亡大旗,坚持抗战,力挽狂澜。在此背景下,郭沫若写了这篇文章,托物言志,借石榴寄托情怀,通过对石榴的具体生动的描绘,歌颂真善美,赞扬了不怕威压、坚贞刚勇、奋发向上的精神品格,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执着坚定的信念和热切的追求。海燕一、作者简介: 郑振铎(18981958)现代作家、文学史家、文学评论家、考古学家。笔名西谛、郭源新。福建长乐人。五四运动爆发后,曾作为学生代表参加社会活动,并和瞿秋白等人创办新社会杂志。1921年,与沈雁冰、叶绍钧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并主编文学研究会机关刊物文学周刊,编辑出版了文学研究会丛书。1923年1月,接替沈雁冰主编小说月
7、报,倡导写实主义的“为人生”的文学,提出“血与泪”的文学主张。大革命失败后,旅居巴黎。1929年回国。曾在生活书店主编世界文库。抗战爆发后,参与发起了“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创办救亡日报。和许广平等人组织“复社”,出版了鲁迅全集、联共党史、列宁文选等。抗战胜利后,参与发起组织“中国民主促进会”,创办民主周刊,鼓动全国人民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斗争。1949年以后,历任文物局局长、考古研究所所长、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化部副部长、中国民间研究会副主席等职。1958年10月18日,在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出国访问途中,因飞机失事殉难。主要著作有: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事、桂公塘,散文集山中杂记,专著文学大纲、插图本
8、中国文学史、中国通俗文学史、中国文学论集、俄国文学史略等。有郑振铎文集。二、写作背景: 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迫害进步人士。郑振铎被迫远走欧洲,于5月21日只身乘船前往法国巴黎。途中见到海燕,引发绵绵乡思,写成这篇文章。三、掌握生字词语: 1、生字: s jun jn y ln h q jin q轻飔 隽 妙 隽 逸 粼 粼 縠 纹 憩 息 蹇 劣 忧 戚yng f bin jio l y mn荡 漾 吹 拂 匾 额 皎 洁 掠 着 翼 尖 浩 莽2、多音字: 隽:(jun)隽妙、隽语;(jn)隽逸(俊)晕:(yn)头晕、晕倒;(yn)晕车、
9、日晕 落:(lu)落后;(l)落下;(lo)落枕 3、形近字: (y)翼 尖 (j)希 冀 (l)一 缕 (l)褴 褛 四、默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全文共14个自然段,以“乡愁”为线索,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7段),用倒叙的方法对故乡的小燕子在“烂漫无比的春天”里活动的情景,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勾画了一幅“隽妙无比”的“春景图”。第二部分(814段),作者从遐想中回到现实,带着对故乡小燕子的深厚感情,对海上的小燕子进行了细致描写。课文写了故乡的小燕子和海上的小燕子。写故乡小燕子是由作者在旅途中所见海上小燕子而引发对故乡小燕子的生活情形的回忆,为了突出本文“乡愁”的主题,作者行文上巧
10、妙构思,先写故乡小燕子、再写海上小燕子,更好地表现了浓浓的“乡愁”。本文题名为海燕,但作者却没有直接从眼前海上见到的“海燕”写起,而是急不可待地首先写到记忆中故乡的小燕子,可见作者的思乡之情何等急切!2、从文中找出故乡的小燕子和海上小燕子的外形特征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提示:(1)写小燕子外形的语句:“乌黑的羽毛”(写故乡小燕子);“活是一只乌黑的小水禽”(写海上小燕子)。(2)写小燕子飞翔的语句:“斜飞于旷亮无比的天空之上”(写故乡的小燕子);“隽逸地从容地在海面上斜掠着,(写海上小燕子)。(3)写小燕子栖息的语句:“闲散憩息于纤细的电线上” (写故乡小燕子);“从容地憩着” (写海上
11、小燕子)。五、研讨课文 1、课文第一部分从哪些方面描写小燕子这一可爱形象的?提示:主要从四个方面着笔的。一是写小燕子的形体特征;二是写小燕子的飞翔;三是写小燕子的憩息;四是写小燕子与故乡人家的亲密关系。这四方面,有静态的描写,也有动态的描写,从这些生动细腻的描写中,流露出作者对故乡小燕子的喜爱和对故乡生活的无限眷恋之情。2、海上的小燕子和故乡的小燕子是不是同一只燕子?那为什么作者会认为是同一只燕子? 3、作者是怎样描绘海上的小燕子的活动背景的?提示:作者先写海上的颜色,然后写海波,这是作者远眺;然后作者仰视,写天的颜色,天上的白云,构成一幅“绝美的海天图”。4、作者对海上的小燕子的感情是怎样的
12、?提示:十分关心。“小小的燕子,浩莽的大海,我们真替它们担心呢!” 5、哪句话体现了文章的主旨?提示:啊,乡愁呀,如轻烟似的乡愁呀!六、写作特色: 1、描写生动、细腻、传神。 2、感情真挚、深沉。 3、咏物寄情,物情合一。作者满怀思乡之情,但他并没有直抒胸臆,而是将浓浓的“乡愁”寄托在小小的海燕身上。作者笔下所写的已不仅仅是“故乡的小燕子”或是“海上的小燕子”,而是一个象征物,是作者深沉而浓厚的思想感情的化身。课文中,作者两次提到“乡愁”,而且说它是“轻烟似的”,“一缕两缕的”,这是一种举重若轻的写法。七、小结:本文以“乡愁”为线索,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部分运用倒叙的手法对故乡小燕子进行了描述。
13、通过对春风、春雨、春柳、春花、春草等景物的描写,把一个温暖、舒适而又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故乡的春天再现了出来。后部分作者从遐想回到现实,并带着对故乡小燕子的深厚感情,对海上的小燕子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从而抒发了作者浓浓的乡愁,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与热爱之情。【模拟试题】(答题时间:30分钟)(一)丁香赋每当冰雪消融,一股细细的清香立刻浮满北国冰城,是丁香选择了哈尔滨,还是哈尔滨选择了丁香?问花花不语,天地间都在感叹着花与城的奇缘。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丁香开。”当春风尚未完全驱走哈尔滨的冰寒,丁香就像春天的使者,绽满枝头,如霞如烟,哈尔滨的春天实在是太短暂了。丁香就像春天里的一个梦,与哈尔
14、滨的春天交相辉映,有了丁香花,哈尔滨的春天就变得芳香四溢,美伦美奂。 春天的丁香花,夏天的太阳岛,冬天的冰雪,是每个哈尔滨人心中的挚爱。几十万株丁香装点着哈尔滨的街道、公园、庭院。 丁香的花小如丁,数不清的小花汇到一起,一簇簇的,紫中带白,白中映粉,远远望去,花如云,花如海,花如霞。这情景给寒冬里走过来的人以张力,创造的热情,想象的驰骋。 丁香,花香袭人,在花草中,它的香气最为浓郁了,倘若你漫步街头,往往是还没有看见花,香气已先冲入鼻中,一代代的哈尔滨人就是在这沁人心脾的芬芳中梦想自己的未来。 丁香在我国有一千多年的栽培历史,它给中国的文化平添了无限秀色。 古时,有许许多多关于丁香的传说,说丁
15、香是“神树”,它能给人带来幸福。 历代的文人墨客,又为丁香留下了许多名篇: “五月丁香开满城,芬芳流荡紫云藤”。 李商隐则用“芭蕉不展丁香洁,同向春风各自开”的诗句,描述情人的思恋之心。 哈尔滨人把丁香作为自己的市花,丁香是他们情感的寄托,审美的移情,更是对生命价值的一种追求。 丁香花的生命力很顽强,能绽放在北纬45度线上,深得哈尔滨人的宠爱。 这里的丁香外表柔媚,但它的根紧紧地抓住土地,纤细的枝杆,劲健地支撑着一簇硕大的花冠,抵御着北方的风寒和干旱。 初春,丁香浓香馥郁花飞全城;深秋,浓绿的叶子也久久不肯落下;就是到了严冬,它那无叶的枝条也在孕育着一个春天的花潮。 哈尔滨人对丁香的深情,在于
16、丁香的品格凝聚了塞北人独特的精神风貌,它聚小而成大气,抗艰难而争上游,坚韧、顽强,生机勃勃。 丁香是哈尔滨人精神的写照,丁香是北国历史的见证,丁香,秀美的花色,繁茂的花丛,把北国冰城装点得分外娇娆。 丁香是哈尔滨人的挚爱,哈尔滨是丁香永久的家园。 (选自中央电视台电视散文精品作者:张福海) 1. 阅读全文,说说作者赞美丁香花是为了赞美什么? 2.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丁香开。”是根据_写的_中的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改写而成。 3. 作者根据什么说丁香“给中国的文化平添了无限秀色”?(可用文中原句回答) 4. 品味下面句子的精彩之处。 花如云,花如海,花如霞。 就是到了严
17、冬,它那无叶的枝条也在孕育着一个春天的花潮。 5. 丁香花、太阳岛、冰雪是哈尔滨人心中的挚爱,南京的梅花、栖霞红枫、雨花石、玄武湖等也是南京人心中的挚爱。请你选择具有南京(含郊县)地方特征的一景或一物,写一段话,抒发自己的喜爱之情。(不得直接套用文中的原句,不超过60字)(二)峭壁上的树是为了摆脱那饥寒交迫的日子,你才无可奈何地跳下悬崖?是为了免遭那被俘的耻辱,于弹尽粮绝之后你才义无反顾地投落这峭壁? 那一天你确实跳下来了,像俯冲搏猎的雄鹰,像划破静夜的流星。然而,你并没有死,一道峭崖壁缝救助了你,一捧贫脊的泥土养育了你。生根、发芽、长叶从此,你就在这里安家落户,日日夜夜,年年岁岁,终于顽强地
18、活了下来,长成一簇令人刮目的风景。这便是故乡那座大山的悬崖峭壁上的一棵摇曳在我记忆中三十年之久的酸枣树。 它高不足尺,叶疏花迟。云缠它,雾迷它,雨抽它,风摧它,霜欺雪压,雷电轰顶。然而,酸枣树并没有被征服。它不低头,不让步,于数不尽的反击和怒号中,炼就了一身铮铮铁骨,凝聚了一腔朗朗硬气。一次次,它在风雨中抗争呐喊;一回回,它把云雾撕扯成碎片;它以威严逼迫霜雪乖乖地逃遁;它以刚毅驱逐雷电远避他方 它明知道自己成不了栋梁高树,却还是努力地生长;它明知道自己不可能荫庇四邻,却还是努力地茂盛着。不像山前的桃树,山后的梨树,一个个娇性惯养让人伺候、抚慰,动辄就使性子给点颜色瞧瞧。也不像贪图热闹的杨树柳树
19、们,一个个占据了水肥土美的好地方,便忘乎所以地摆首弄姿,轻飘飘只知炫耀自己。酸枣树默默地兀立着,不鄙位卑,不薄弱小,不惧孤独。与春天紧紧握手,与日月亲切交谈,天光地色,尽纳尽吮。从不需要谁的特别关照与爱抚,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长成了那堵峭壁上的生命,让人领略那簇动人的风采。它真诚而没有嫉妒,它纯朴而从不贪婪;抬手向路人致意问候,俯首向胜利者恭贺祝福。 那一年秋天,于不知不觉中,它竟结出一粒小小的酸枣。只有一粒,而且几乎小得为人们所不见。 那酸枣是春光秋色日月星辰的馈赠,是一片浓缩的丹霞霓云。亮亮的,红红的,像玛瑙,像珍珠,像一团燃烧的火焰,像那万仞峭壁的灵魂。见到它果实的那一刻,我陡地生出一个
20、奇怪的想法:小酸枣,或许正是那棵酸枣树苦修苦熬数十年而得到的一颗心吧!有了心,它便会有梦,便会更加热烈地拥抱世界!1. 选文前四段从哪两个方面写了酸枣树生存条件的恶劣?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2. 从第五段中找出具体体现“不鄙位卑,不薄弱小”的语句,用横线在原文上标出。3. 文中“像俯冲搏猎的雄鹰”,“长成一簇令人刮目的风景”,“像那万仞峭壁的灵魂”,其中加线的“雄鹰”、“风景”、“灵魂”分别指什么?4. 写出本文的行文线索。5. 文中写酸枣树的同时,写了桃李杨柳四种树:文章在这里运用的写法是_,这样写的目的是突出酸枣树的_。试题答案(一)1. 如写“赞美哈尔滨人”,得1分;如写“赞美哈尔滨人的
21、精神”,得2分;如写“赞美哈尔滨人聚小而成大气,抗艰难而争上游,坚韧、顽强,生机勃勃的精神”,得3分。2. 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每空1分 3. 古时,有许许多多关于丁香的传说。历代的文人墨客,又为丁香留下了许多名篇。(写出1句得2分,写出2句得3分) 4. 点明排比、比喻修辞手法,得1分;说出其表达效果,得2分。 点明拟人、比喻修辞手法,得1分;说出其表达效果,得2分。 5. 写出南京的景或物的名称,得1分;表现景或物的特征,得1分;准确表达喜爱、赞美之情,得1分;语言畅通、优美,得1分。(二)1. 酸枣树生长在峭崖壁缝上的一捧贫脊的泥土中;受到风雨、云雾、霜雪、雷电的欺压。 2. 它明
22、知道自己成不了栋梁高树,却还是努力地生长;它明知道自己不可能荫庇四邻,却还是努力地茂盛着。3. 酸枣树的种子;故乡峭壁上的酸枣树;小酸枣。4. 酸枣树的成长经历。5. 对比;不慕虚荣,甘于平淡的品格【励志故事】去城里吃人有两个老虎有点饿了,他们就在一起商量到哪儿去寻找食物。年幼的那只老虎说:“我们去附近的村子里吃人吧,那里人少。”年长的老虎连连摇头说:“不可,附近的村子虽然人少,可是那里的人十分团结,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太冒险了。要吃人我们最好去城里。”年幼的老虎不解地问:“城里那么多人,多危险呀!”年长的老虎说:“城里虽然人多,可是邻居之间相互不认识,各人自扫门前雪。我们吃一个人,别人也不会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