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8课 回延安2教案课题回延安课 型新授课总 节 时26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信天游,了解革命圣地延安,了解当时延安军民生活战斗情况,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更好地理解全诗的主题。能力目标:促进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并进一步体会诗中运用比兴、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的表现力量,学习运用比兴的修辞方法。情感目标: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重点让学生从朗读中理解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挚、炽热的感情。难点1.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2.信天游的诗歌形式。教 学 过 程差 异 个 性 设 计教学资源第二课时课前演讲一、导入新课。请五位学生
2、分别朗读回延安五小节。感受诗歌特点和诗中流露出的情感。二、校正字音。(学生放声朗读诗歌,注意字音。) 白羊肚 延河 柳林铺 糜字 打发 油馍三、朗读、分析课文。1.延安是以怎样的形象出现在贺敬之的诗歌中的? 延安是以一位“母亲”的形象出现在诗歌中的。 具体语句:“母亲延安就在这里”“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母亲延安换新衣”“再回延安看母亲”等。2.结合贺敬之的经历,谈谈你如何理解作者把延安比为母亲。 贺敬之15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6岁到延安,可以说是吃延安的小米饭、喝延河水长大的,对延安有着特殊的感情。因此在作者的心目中,延安就是养育自己的“母亲”。3.诗歌主要通过哪些回忆表现了作者对延安母亲
3、的情感?(学生回答)明确五个部分: 回到延安、忆延安生活、亲人团聚、看延安新貌、歌颂延安历史。(回、忆、聚、看、赞。)4.既然作者称延安为“母亲”,在阔别了10年之后,必然有许多想对母亲倾诉的情感,那么作者在诗歌中倾注了自己对延安的哪些情感?找出相关的部分,给大家读一读。 (朗读过程中师生共同评价,从音准、节奏、情感三个方面进行。) 关于诗歌内容、情感、修辞的分析(此处结合学生的分析灵活把握)。 这首诗分成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写回延安的激动心情及与亲人相会的场景。 分析重点词语:“莫要”、“抓”“贴”、 “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唱”“笑”、“招” “扑”。 第二部分,是对昔日延安
4、战斗生涯的难忘的回忆。诗人将自己对延安、对革命的热爱,化为母子间的至诚至爱,这种爱所包容的内涵远比单纯的母子之情高尚得多。 “送”“迎”与前面的“唱”“笑”“招”相照应;用“树梢”“树枝”“树根”比喻;用“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比喻;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写出母子亲情。“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表现了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 第三部分;回到现实中来,具体写与亲人欢聚一堂的盛况。 写亲人欢聚的场面,用夸张的手法写窑洞内外人之多。再用一个大特写的镜头“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体现出老人的特征。用人人都知道的“鸡毛信”,借指抗日战争时的经历。 第四部分,喜看延安的新风貌。 诗人运用夸张的手法
5、写出延安的巨大变化,表达了自己由衷的喜悦之清。这部分选取了最有典型性的形象,实实在在地勾画出延安的新貌。“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是夸张。“一条条”“一座座”“一盏盏” “一排排”几句排比,在数量上运用叠词,有陕北方言的特色。“披彩虹”“迎春风”“换新衣”是拟人手法,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第五部分,对延安的赞美和展望。 “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的飘,革命万里起高潮!”诗人用比兴的手法。最后再用一个夸张句“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这首诗的线索为“回延安”,围绕这条线索抒发了对延安的热爱和歌颂之情,感情真挚,感染力强。领悟到诗人不仅仅是在歌颂延安,同时也是在歌颂中国共产党,歌颂中国革命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另外,本诗所表达的对延安的歌颂也包含着对曾经在延安指挥中国革命的党中央以及为革命作出巨大贡献的延安人民的热爱与感激之情。这样的感情,不仅属于作者个人,也体现了广大人民对革命圣地的无限向往。同时,作者在本诗中抒发的不仅仅是怀旧之情、颂今之情,更是展望未来的豪情。四、分段落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分段安排:第一部分男生 第二部分女生 第三部分教师 第四部分全体同学 第五部分师生共读 板 书 设 计回 思念忆 感激聚 延安母亲 欢喜看 惊喜赞 自豪课 后 反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