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伤仲永一教学目标:1顺畅朗读课文,能讲述这个故事。2弄清方仲永才能变化的过程,领悟故事所包含的道理。3联系生活实际,对类似仲永的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二教学难点:1翻译全文2了解“之”的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情况。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五教学过程:(一) 导入在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了世说新语两篇,同学们一定对那个聪明机智的陈元方留有深刻的印象。下面我们请几个同学再来说说几个类似的故事,请发挥你的聪明才智,将珍藏在你脑中的故事说出来与同学们分享。(曹冲称象的故事,司马光砸缸的故事,等等,)(二) 简介作者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采用随笔的形
2、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课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三)诵读练习,扫除文字障碍仲(zhng)隶(l)扳(pn)谒(y)泯(mn)称(chn)卒(z)1 指名朗读课文2共同纠正发音错误的字词、停顿不当的句子,正确把握该文的感情色彩3 集体朗读课文(四)字词积累1关于“之”:(1)代词。(2)动词, 译为“到,去”。(3)结构助词,译为“的”。(4)助词,不译。(5)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例: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
3、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2关于词类活用的词语。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五)理解文句意思,复述故事1 学生结合课文注释通译文句2在全文翻译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故事(六)分析课文,深化理解1思考:方仲永小时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方仲永小时候是一个神奇的孩子。 2思考:方仲永的神奇表现在哪些方面? -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文理皆有可观者3。思考:他人对方仲永的神奇有什么反应?-父异焉/邑人奇之4由此可见,作者为了表现
4、方仲永的神奇,采用了怎样的写法?-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5。考:课文写了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有哪几个阶段?-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幼年作诗的非凡才能和天赋。如:“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第二阶段,写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称前时之闻”。第三阶段,写方仲永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混然众人矣”。6思考:方仲永少年时能“指物作诗立就”,长大后“不能称前时之闻”,到他成年时竟然“泯然众人矣”。造成这种悲剧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7请同学们以“从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谈谈自己的感受。时间在1分钟左右。谁带一个头?(七)作业同学们都谈得非常好。课后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想法加以整理补充,写到练笔本上。(八)结束语:今天的语文课就要结束了。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了伤仲永这篇文章,同学们的发言非常积极,而且很有创意,让我也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一定要吸取方仲永的教训,珍惜大好时光,只要懂得了“天才出于勤奋“的道理,相信每位同学都能有一份属于自己的收获。)(九)板书设计伤仲永-王安石奇才 平庸 不使学未尝识书具 不能称前时之闻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 父异焉并自为其名 泯然众人矣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邑人奇之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正面) (侧面) 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学习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