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敬畏自然教学目标1识记、理解文中的生字词,理解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语言。2学习作者通过拟人、比喻、反问等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通俗易懂的写作方法。3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解“敬畏自然”的内涵,培养学生科学的理性精神与人文关怀。教学重难点1理解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语言。2学习作者通过拟人、比喻、反问等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通俗易懂的写作方法。教学设想1指导学生搜集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材料。2指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学习本文。3学生自主质质疑解惑。教学时间:2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标积累语言,了解作者,理解大意。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严春友(1957),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主要作品有西方哲学新论、大自然的智慧、
2、宇宙全息统一论(与王存臻合著)等。探究生趣第一步,泛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在文中圈点勾画出有关敬畏自然的语句,用“一,二,”标出意义段,用“1,2”标出段内层,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列出不懂之处。一、在阅读过程中积累词语,校正读音:深邃:深奥。映照:照射。断言:很肯定地说。可人:可人意,使人满意死气沉沉:形容气氛不活泼生动。胜任:能力足以担任。混淆:混杂,界限模糊。卖弄:有意显示、炫耀(自己的本领)。宣称:公开地用语言文字表示;声称。狂妄:极端的自高自大。咫尺:比喻距离很近。不过尔尔:不过这样罢了。尔尔,这样罢了。不可思议:原为佛教用语,指神秘奥妙。现指无法想像,难于理解。不自量力:自己不估量
3、自己的能力。指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高深莫测:高深的程度无法揣测。莫,不,不能。测,揣测。无与伦比:指事物非常完美,没有能跟它相比的。伦,类。喜形于色:内心的喜悦表现在脸上。形容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形,表露。色,脸色。相形见绌:和同类的事物相比较,显出不足。沾沾自喜:形容自以为不错而得意的样子。沾沾,自得的样子。敬畏:又敬重又畏惧。资本:比喻谋取利益的凭借。狼藉斑斑:乱七八糟,杂乱不堪。精巧绝伦:精细巧妙,没有可以相比的赋予:交给(重大任务、使命等)。二、整体感知朗读全文1反复阅读课文,找出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语句。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4、”?2小组讨论,划分层次,概括大意,概括全文的主旨,提出要探讨的问题。概括大意:全文一共有11个自然段,可分为五部分。1(1段)人类宣称“征服自然”,实在不自量力。2(25段)比较人类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3(67段)阐述人类智慧与大自然智慧的关系。4(810段)作者从自然智慧进而论述宇宙生命。5(11段)得出人类理应敬畏自然的结论。也可分为三部分。1(1段)否定“人能征服自然”的口号2(210段)比较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3(11)人应当敬畏自然。课堂讨论1本文的结构有什么特色?明确:总的概括与具体的展开相结合。作为一篇议论性散文,在结构上完全符合议论文文体的结构特点即总分总。本文的开头先
5、总说人类的智慧之于自然的智慧,犹如一滴水之于大海。然后展开,从几个方面议论人类舶智慧,并用具体的例子议论自然的智慧。最后总结全文,得出自己的观点,思路清晰,一目了然。2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明确:本课以散文形式论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告诉我们要“敬畏自然”。总结固趣敬畏自然是严春友写的一篇议论性散文(节选自大自然的智慧)。该文谈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者认为,在这个问题上,人类应该从根本上转变理念,再也不要宣称什么“征服自然”,应该敬畏自然,爱护自然。布置作业完成课后作业,思考什么是“敬畏自然”,为什么要敬畏自然?怎样敬畏自然?第2课时教学目标深入理解课文,了解作者的观点与写作特色。教学内容与步
6、骤情景激趣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我国古代有“天人合一”的学说,也有“天人之辩”。课文作者认为要敬畏自然,而在印度洋大型地震海啸之著名物理学家何祚庥却说:这次海啸给人类另外一个启示是: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不能无所作为,还是要有所作为。我要严厉批评一个口号,即所谓“人要敬畏大自然”一种对人和自然的关系无所作为的观点。我认为,该防御要防御,该制止就制止。我们要尽可能减少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损失,但并不意味着要敬,要畏。今天这节课,我们既要深入理解课文,也要读出自己的见解。探究生趣第二步,精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理解观点1文中有哪些表达观点的关键语句?明确: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语句是:“我们再也不应该把宇宙的
7、其他部分看做只是我们征服的对象,再也不应该把其他生物仅仅看做我们的美味佳肴,而首先应该把它们看做是与我们平等的生命,看做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看做是宇宙之美的展示者,首先应该敬畏它们,就像敬畏我们自己一样。敬畏它们,就是敬畏宇宙,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2“敬畏自然”的含义是什么?明确:“敬畏”,从字面上说,是又敬重又畏惧。敬重自然,就是要充分认识自然的伟大,充分认识自然界的一切都有存在的意义,承认人类自身也是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类的智慧、人类的创造是无法与大自然相比的。畏惧有其特定的含义,现代人 “敬畏自然”,与原始人对大自然的畏惧不同。破坏大自然,必然遭到大自然的惩罚。大自然的处罚是
8、无情的,是令人畏惧的,人类应该调整自己与自然的关系。人类不应该与大自然对立起来,自然界不是人类征服的对象,而是与人类平等的生命,人类应该与自然求得和谐的发展,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过程中,要使自然界更美好,从而使人类的生存更为美好。3作者为什么要提出“敬畏自然”的观点?明确:作者之所以提出要“敬畏自然”,是因为人们常常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宣称要征服自然,这种观点有其合理的一面,但走到极端往往违背自然规律,破坏自然,导致自然界的惩罚。只有认识自然的伟大,爱护自然,人类才能求得与自然的和谐发展。4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明确:“敬畏自然”之所以就是“敬畏我们自己”,是因为人类与自
9、然都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都是宇宙生命的组成部分,尽管生命的存在形式不同,生命形态有高低之别,但都是平等的生命,都是兄弟,所以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智慧,敬畏生命,就是敬畏我们自己。再则,敬畏自然,就是爱护自然,爱护人类生存的家园,就是爱护我们自己。理解语言1为什么说连苍蝇蚊子乃至灰尘都是大自然精巧绝伦的艺术品,展示出大自然深邃、高超的智慧?明确:只要想想苍蝇蚊子的身体构造和生理机制,就会觉得精巧了。生物学家研究得越精细,越觉其精巧。苍蝇蚊子固然讨厌,但是想想这样小小的生命怎么会长成这样的,苍蝇怎么会有复眼,蚊子怎么能够汲血,不能不觉奇妙。灰尘也是物质,何以如此微小,假如深入地探究到它的内部结构,也
10、会觉得精巧。2为什么说“人的智慧与宇宙的智慧是同一智慧的不同阶段”?为什么说“我的智慧即是自然的智慧,我对宇宙的认识即是宇宙对自己的认识,我思维即是宇宙在思维,我痛苦即是宇宙在痛苦,我欢笑即是宇宙在欢笑”?明确:照作者的说法,人,这种智慧生物其本身就是宇宙智慧的创造,人的智慧是宇宙智慧的高级形态。这就是说,作者把宇宙智慧分为低级形态与高级形态。宇宙智慧就分化成两个概念。一个是大概念,既包括低级形态,又包括高级形态的概念;一个是小概念,单指低级形态。所谓“人的智慧与宇宙的智慧是同一智慧的不同阶段”,这里所说“宇宙智慧”是指低级形态的宇宙智慧,宇宙智慧的高级形态和宇宙智慧的低级形态当然是宇宙智慧的
11、不同阶段。照作者的说法,人之于宇宙,有如头脑之于全身,这就容易理解人的智慧即是自然的智慧了。头脑的认识、头脑的思维当然就是一个人的认识、一个人的思维,这就容易理解这一串话语了。再则,也说明人与宇宙是休戚与共的,例如,公害,破坏宇宙机体是宇宙的痛苦,也令人痛苦,所以说“我痛苦即是宇宙在痛苦”,反之亦然。3“这个宇宙到处都隐藏着生命,到处都有生命的萌芽,到处都有沉默的声音”,这些话是什么意思?明确:作者用拟人手法,说宇宙是一个硕大无比的、永恒的生命,宇宙的一切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都是生命的一种存在形式,区别只在于高级生命形态与低级生命形态之分,而高级生命形态正是从低级生命形态中产生的,所以低级
12、生命形态,即看起来死气沉沉的物质也“隐藏着生命”,也有“生命的萌芽”。诸如山崩之前是寂然无声的,山体在不断破坏,石头里有“生命的呐喊”,却暂无声息,那就是一种“沉默的声音”。4课堂探讨、体会下面几句话的含义,并与同学交流看法。人类为自己取得的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明确:掉入陷阱,就是危机。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类开采煤炭、石油、天然气以及其他各种矿物,留下了无数矿坑,也就破坏了地貌和地层结构,很可能酿成严重后果,危及人类自身。宇宙之所以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明确:这句话的意思是,宇宙创造了人类这种智慧生物,
13、等于宇宙长出了大脑,有了自我认识的工具,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即是宇宙对自己的认识。这句话是把宇宙拟人化,把人类的出现,说成是宇宙有目的的创造。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明确:宇宙的一切,包括人类,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人类之外的一切,也是生命的种种存在形式,所以它们与我们是平等的生命,是我们的弟兄。5将下列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然后在对比中体现反问这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反问句: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明确:陈述句:我们没有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表达效果:反问句更有力地强调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是毫无理由、毫无资格的。反问
14、句: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明确:陈述句:谁也不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表达效果:反问句语气更强烈,更发人深省。反问句: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吗?明确:陈述句: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表达效果:反问句更能激发读者的思考,语气也更强烈。反问句:你难道没有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吗?明确:陈述句:你曾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表达效果:反问句语气更强烈,且有催人深思的效果。理解写作特点3本文突出的写作特点是什么?明确:采用拟人手法和多用反问句。明确:作者把宇宙比拟为人,将宇宙的一切,都设想为造物主的创
15、造,认为这种创造的智慧真是太神奇了。用拟人手法,有生动、形象、亲切的效果,宇宙智慧与人类智慧成为相对的两个概念,二者就具有可比性。本文多处运用反问句。反问是一种用疑问句式来表达确定意思的修辞方法。用否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用肯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加重语言的力量,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例如“谁说宇宙是没有生命的”?这比用一般判断句“宇宙是有生命的”语气更强烈,意思更肯定。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个反问句,并把它们变换成一般陈述句,然后比较一下,这两种句式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巧妙运用对比手法。文章的主体部分是比较人类智慧和自然的智慧,通过在高科
16、技、认识史等方面进行比较,得出结论: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的智慧并不值得自傲。“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作者把创造人归功于自然,文章中这样写道:“人本身就是自然智慧的最高体现,是她最杰出的作品之一”,“要造出这样的一个人来,让一万亿个细胞协调工作,是人类的智慧所不能胜任的”。多方面的对比,大量的论据证明了大自然的智慧是人类所不能及的。第三步,选读课文,个性解读1长期以来,人类宣称自己是“万物之灵”,这篇课文的作者却提出人类“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其他生物都是与人类平等的生命。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根据是什么?明确:自由讨论,言之成理即可。2有人提出了“征服自然”
17、的观点,本文提出了和“敬畏自然”的观点,你赞成哪种观点?理由是什么?明确:自由讨论,言之成理即可。3你对本文还有哪些与众不同的见解?4学了本文,你有哪些方面的收获?总结固趣布置作业预习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要求基本理解大意,列出不懂之处。与课文有关的趣味教学资料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说“天人合一”是强调“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的相通、相类和统一的观点。最早由战国时子思、孟子提出,他们认为人与天相通,人的善性天赋,尽心知性便能知天,达到“上下与天地同流”。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与天本来合一,只是人的主观区分才破坏了统一。主张消除一切差别,天人混一。西汉董仲舒强调
18、天与人以类相符,“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宋以后思想家则多发挥孟子与中庸的观点,从“理”“性”“命”等方面来论证天人关系的合一。明清之际王夫之说“惟其理本一原,故人心即天”(张子正蒙注太和篇),但强调要“相天”“造命”,“以人道率天道”。天人合一各说,力图追索天与人的相通之处,以求天人协调、和谐与一致,实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特色之一。(选自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中国古代的天人之辩天人之辩,即关于“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关系的论争。春秋末至战国时期,“天人之辩”成为哲学争论的中心问题。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但也强调“畏天命”的必要。墨子
19、重视人的“强力而为”,但又提出“天志”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老子指出“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提出人应当顺从自然。子思、孟子主张天人合一之说,认为人只要扩充“诚”的德性,就“可以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矣”(礼记中庸)。庄子则主张“无以人灭天”,“牛马四足,是谓天;落(络)马首,穿牛鼻,是谓人”,以为一切人为都是对自然的损害。荀子认为“天”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提出要“明于天人之分”,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后天人关系一直成为哲学上长期争论问题之一。西汉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思想体系。唐中期,“天人之辨”又出现高潮,柳宗元用元气来解释宇宙起源和宇宙的无限性,
20、刘禹锡对天与人的职能作了区分,并提出“天与人交相胜”的观点。宋代理学家大都从物我合一论证天人合一。(选自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敬畏自然周国平 1应向一切虔信的民族学习一个基本信念,就是敬畏自然。我们要记住,人是自然之子,在总体上只能顺应自然,不能征服和支配自然,无论人类创造出怎样伟大的文明,自然永远比人类伟大。我们还要记住,人诚然可以亲近自然,认识自然,但这是有限度的,自然有其不可接近和揭穿的秘密,各个虔信的民族都把这秘密称作神,我们应当尊重这秘密。 2人类曾经以地球的主人自居,对地球为所欲为,结果破坏了地球上的生态环境,并且自食其恶果。于是,人类开始反省自己的行为。反省的第一个认
21、识是,人不能用奴隶主对待奴隶的方式对待地球,人若肆意奴役和蹂躏地球,实际上是把自己变成了地球的敌人,必将遭到地球的报复,就像奴隶主遭到奴隶的报复一样。地球是人的家,人应该为了自己的长远利益管好这个家,做地球的好主人,不要做败家子。在这一认识中,主人的地位未变,只是统治的方式开明了一些。然而,反省的深入正在形成更高的认识:人作为地球主人的地位真的不容置疑吗?与地球上别的生物相比,人真的拥有特权吗?一位现代生态学家说:人类是作为绿色植物的客人生活在地球上的。若把这个说法加以扩展,我们便可以说,人是地球的客人。作为客人,我们在享受主人的款待时倒也不必羞愧,但同时我们应当懂得尊重和感谢主人。做一个有教
22、养的客人,这可能是人对待自然的最恰当的态度吧。 3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现在大概不会有人公开赞成掠夺性的强盗行径了。但是,同为主张善待自然,出发点仍有很大分歧。一派强调以人类为中心,从人类长远利益出发合理利用自然。另一派反对人类中心论,认为从根本上说,自然是一个应该敬畏的对象。我的看法是,两派都有道理,但说的是不同层次上的道理,而低层次的道理要服从高层次的道理。合理利用自然是科学,不管考虑到人类多么长远的利益,合理的程度多么高,仍然是科学,而科学必有其界限。生态不仅是科学问题,而且是伦理问题,正是伦理为科学规定了界限。 4人,栖居在大地上,来自泥土,也归于泥土,大地是人的永恒家园。如果有一种装置
23、把人与大地隔绝开来,切断了人的来路和归宿,这样的装置无论多么奢华,算是什么家园呢?人,栖居在天空下,仰望苍穹,因惊奇而探究宇宙之奥秘,因敬畏而感悟造物之伟大,于是有科学和信仰,此人所以为万物之灵。如果高楼蔽天,俗务缠身,人不再仰望苍穹,这样的人无论多么有钱,算是什么万物之灵呢?人是自然之子,在自然的规定范围内,可制作,可创造,可施展聪明才智。但是,自然的规定不可违背。人不可背离土地,不可遮蔽天空,不可忤逆自然之道。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此之谓也。 5一位英国诗人吟道:“上帝创造了乡村,人类创造了城市。”创造城市,在大地上演绎五彩缤纷的人间故事,证明了人的聪明。可是,倘若
24、人用自己的作品把自己与上帝的作品隔离开来,那就是愚昧。倘若人用自己的作品排挤和毁坏掉上帝的作品,那就是亵渎。 6人习惯于以万物的主人自居,而把万物视为自己认知和利用的对象。海德格尔把这种对待事物的方式称作技术的方式。在这种方式统治下,自然万物都失去了自身的丰富性和本源性,缩减成了某种可以满足人的需要的功能,只剩下了功能化的虚假存在。他呼吁我们摆脱技术方式的统治,与万物平等相处。其实,这也是现代许多诗性哲人的理想。在摆脱了认知和被认知、利用和被利用的关系之后,人不再是主体,物不再是客体,而都成了宇宙大家庭中的平等成员。那时候,一切存在者都回到了存在的本来状态,都在用自己的语言对我们说话。在观赏者
25、眼中,再美的花也只是花而已。唯有当观赏停止、交流和倾听开始之时,花儿才会对你显灵和倾谈。 7在不同的人眼里,海呈现不同的面目。对于靠海为生的渔民来说,它是最熟悉的亲人和最危险的对手。对于远离故国的游子来说,它是乡愁。对于诗人来说,它是自由的元素。对于一般旅游者来说,它是风景。对于遇险者来说,它是死亡。在不同的时刻,海也呈现不同的面目。它时而波澜不惊,时而恶浪滔天。在我眼里,海是一个窗口,我从中瞥见了世界的本来面目。看海,必须是独自一人。和别人在一起时,看不见海的真相。那海滩上嬉水的人群,那身边亲密的同伴,都会成为避难所,你的眼光和你的心躲在里面,逃避海的威胁。你必须无处可逃,听凭那莫名的力量把
26、你吞灭,时间消失,空间消失,人类消失,城市和文明消失,你自己也消失,或者和海变成了一体,融入了千古荒凉之中。瞥见了海的真相的人不再企图谈论海,因为他明白了康德说的道理:用人类理性发明的语词只能谈论现象,不能谈论世界的本质。人类无须敬畏大自然何祚庥人与自然,以谁为本?印度洋大型地震海啸给人类最大的教训,就是折射出我们在对人和自然的关系上,认识需要深化。这几年来,“天人合一”的说法甚为盛行,有人把“天人合一”解释为人和自然相处和谐。对这样与词语原意不甚相符的解释我并不反对,但是我认为,人类要看到天与人之间不完全是和谐的一面,还有不和谐的一面。如果我们在人天关系上没有一个冷静的估计,就会放松警惕,导
27、致灾难性的后果。这个问题从哲学角度来看更加值得反思。从历史来讲,在人类发展的早期,人类对自然的抵御能力很有限,所以一些进步思想家强调人定胜天,鼓舞人类与自然界作斗争。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些年来人类的能力越来越强了,好像自然界的许多问题人类都能够解决,所以目前有些人生怕人类对自然界破坏得太过分,以至于反而对人类不利,所以强调要和谐。我以上的这番话是有针对性的,针对的是一些环境学家和生态学家。许多环境学家和生态学家提醒社会公众要注意保护环境,保护生态,这是有道理的。因为这些年来,人类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确有些环境和生态不必要地被破坏了。但我还是要说,我们有的环境学家和生态学家有一些片面的地方,也
28、就是认为环境和生态是不能动的,一切“改造大自然”的主张都遭到某些环境学家、生态学家的反对。然而这种观点不符合人类的利益。在这里,我要尖锐地提出一个理论问题:我们在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时,奉行的应该是以人为本,还是以环境为本,以生态为本?这是个深刻的哲学问题。我认为,应该是以人为本。我绝不反对保护环境和保护生态,但需要弄清楚一个观念,保护环境和生态的目的是为了人。有些时候我们需要“破坏”一下环境、生态,改变一下环境和生态,但也是为了人。这个问题要搞清楚,因为它牵涉到实际工作。现在中国电力短缺,需要开发水能,需要修水库,这就不可避免要破坏一些环境和生态。这里有一个权衡得失的问题,如果过分强调保护环境
29、和生态,那么水库就不能建设。我认为,遇到这样的情形,权衡轻重得失的标准就应该是以人为本。胡锦涛总书记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讲话中指出,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人口资源环境工作要注意把握好几点,其中第一点就是“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我觉得,要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是一个大的课题,我们的思维不能片面。回到人与自然的话题上,就是我们也要看到大自然和人类不相友好的一面。从某种意义上讲,如何进一步改造大自然,使大自然的改造后果符合人类发展的利益,这个问题是非常重要的。这个意义值得一些环境学家和生态学家深思。驳“人要敬畏大自然”这次海啸给人类另外一个启示是: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不能无所作为,还是要有
30、所作为。我要严厉批评一个口号,即所谓“人要敬畏大自然”一种对人和自然的关系无所作为的观点。我认为,该防御要防御,该制止就制止。我们要尽可能减少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损失,但并不意味着要敬,要畏。特别这个观点是在当时“非典”盛行的时候提出的。人类对“非典”怎么敬,怎么畏?这个观点实际上将人与自然的关系伦理化了。这个由某位副教授在中央大报上发表的文章中提出的口号,实际上是批评科学主义,认为人类不该利用科学来有所作为,反映到人和自然的关系,就是敬与畏,不要老想去改造自然。这就在实际上走向了“反科学”。应该看到,近代科学才400多年的历史,从伽利略开始到现在,科学水准的发展是极为迅速的。为纪念科学的发展
31、,纪念爱因斯坦发表狭义相对论、光电效应理论100周年和爱因斯坦逝世50周年,联合国将2005年定为“国际物理年”。科学是加速发展的。400年如此,4000年,4万年又会如何?要相信科学的作用和力量,要看到科学的未来。到目前为止,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很遗憾这次大海啸人们没有预见到,这是科学水准的问题。坦白地说,人类对地震的有些预测的根据不是特别充分的。直到地震海啸快要发生了,才能有所警觉。当前人类要阻止自然灾害的发生是不可能的,但人类还是可以做一些预警工作。对于地震海啸,关键在于防御。房子要结实些,抗震结构要好些,这些比预测还要重要,因为这些我们能够做到。另外,对于国家安全的概念应该扩大一些,不要只把侵略战争看成国家安全问题,自然灾害也会造成安全问题。我赞成对国家安全问题有一个全面的审视,有一个系统的考虑。据悉,在我国即将制定的中长期规划中,安全问题要列入,并作为重点,这是很重要的。环球杂志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