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8课吆喝教学目的1积累“囿”“钹”“招徕”“铁铉”“饽饽”“秫秸秆”“随机应变”“合辙押韵”“油嘴滑舌”等词语,了解作者。2把握文章的结构,学习作者剪材组材的技巧。3体会吆喝声的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魅力,树立文化大观念,品味日常生活的动人底蕴,做生活的有心人。教学重难点1把握文章的结构,学习作者剪材组材的技巧。2体会吆喝声的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魅力,树立文化大观念,品味日常生活的动人底蕴,做生活的有心人。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萧乾,原名萧炳乾(1910-1999),蒙古族,我国著名作家、记者、翻译家,曾是世界二战期间西欧战场唯一一位中国战地记者。1995年中国作家协会授
2、予他“抗战胜利者作家纪念碑”。曾出版400多万字中文著作和多种英文著作,并翻译多种英文著作。他一生曾写下大量的回忆录、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和译作,著有专著篱下集、北京城杂忆、书评研究、红毛长谈、栗子、落日,人生采访、一本褪色的相册、萧乾创作回忆录、未带地图的旅人、萧乾选集(10卷),译著长篇小说好兵帅克等。译著诗剧培尔金特获1986年挪威王国政府国家勋章,散文集,北京城杂忆获中国首届散文奖,倘若我是日本人获1996年雪津杯杂文征文一等奖,抗老哲学获1998年杂文一等奖。在80多岁高龄时,他还与夫人文洁若合作翻译了“最难懂的巨著”爱尔兰小说家乔尹斯的尤里西斯,获全国第二届优秀外国文学图书一等奖.
3、令世人瞩目、惊叹。晚年的萧乾,勤奋笔耕,写了大量散文、笔记、随笔、回忆录等作品,同时,作为一位有影响的文化战士,他还几次出国参加国际作家聚会。评论界一致认为,萧乾的作品,真诚坦荡,深邃警醒,读来发人深省,耐人寻味。萧乾是一位用“心”写作的人。而他自己则认为,自己这辈子的处事原则之一,就是讲真话。同学们,一年四季,一天从早到晚,你听到街上的吆喝声了吗?请大家模仿一下。(学生自由发言,表演)这是老师收集的吆喝声,我们来听听,看谁学得最像,最有蕴味。(教师播放街头吆喝录音带,学生品评)街上每天都有“民间艺术家”免费演出。那或悠长或短促或生动或沙哑的吆喝声,在无心人听来或许顿生厌烦,而在有生活情趣的人
4、听采,却是优美动人的音乐。吆喝声,是“生活交响曲”,质朴简单但趣味良多。如果时光倒流,在旧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人们经常可以听到商贩叫卖的各种吆喝声。如今,这些清脆悠扬的叫卖声大多已经淹没在都市的喧嚣声中,但听一听萧乾的吆喝,依旧能引发我们无尽的遐思,那往昔的生活片断,人生的种种印象仿佛都随着这吆喝声而鲜活起来。探究生趣第一步,泛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在文中圈点勾画出有关描写吆喝的语句,用“一,二,”标出意义段,用“1,2”标出段内层,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列出不懂之处。一、在阅读过程中积累词语,校正读音:囿(yu)钹(b)招徕(1i)铁铉(xun)饽饽(b)荸荠(b)秫秸秆(shjign)合辙押
5、韵(zh)寓公:旧时指寄居他乡的退职官僚,这里指流亡国外的有一定地位声望的人。招徕(zho li):招揽。囿(yu):局限;拘泥。随机应变:跟着情况的变化,掌握时机,灵活应付。油嘴滑舌:形容说话油滑。隔阂(g h):彼此情意不通,思想有距离。吹嘘:夸大地或无中生有地说自己或别人的优点;夸张地宣扬。吆喝:大声喊叫(多指叫卖东西、赶牲口、呼唤等)。晶莹:光亮而透明。二、整体感知1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明确:古人有“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我认为“世间万物皆学问,零零总总成文章。”生活即文章,就连街头吆喝都能写得如此有滋有味,确实神奇!明确:我只想用一句话来概括我的阅读感受,那就是:生活中
6、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明确:如今有一种大文化观,吆喝也是一种文化,对吆喝的品味分析就是对文化的赏析。文章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上动人的一景,使人仿佛置身于街市,吆喝声不绝于耳。小结:本文介绍了旧北京街大街小巷各种吆喝声。围绕吆喝声,介绍了吆喝声所代表的经营品种、介绍了各种吆喝声的具体内容、表现方式以及音韵节奏等。2划分段落,概括大意第一部分(13):引出话题第二部分:(410):介绍吆喝。第三部分(1114):评析吆喝。3作者是如何介绍繁复多样的吆喝声的?明确:一是“从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按“从早到晚”的顺序,作者介绍了“大清早卖早点的然后是卖青菜和卖花的白天就
7、更热闹了到了夜晚的叫卖声也十分精彩”。按“一年四季”的顺序,作者介绍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各种不绝于耳的吆喝声。最后,作者又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使读者对这吆喝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经过作者的精心组织,纷纭杂乱的吆喝声顿时“秩序井然”。第二步,精读课文,深入理解1为什么介绍“从早到晚,一年四季”中的吆喝时主要介绍卖什么而很少介绍怎样“吆喝”?这会给你什么样的启示?明确:在这一部分只介绍了“卖馄饨、卖硬面饽饽、算卦、乞讨者、卖柿子、卖糖葫芦等多种吆喝声,其余的都只简单介绍卖什么。因为各种吆喝实在太多,作者不可能也无必要一一介绍,只需交代出有哪些叫卖者,读者自能体味
8、到此起彼伏的叫卖声。于是作者只是择其要者加以简介。同时在最后四段对种种吆喝声做了一番归类概括的工作。从全文看,作者有较高的对材料加工裁剪的写作功夫。如何合理介绍说明纷繁复杂的事物,本文为我们做出了示范。2为什么“我”听到“卖荞麦皮”的吆喝声会吓个马趴?这一定是夸张吗?明确:作者上文有交代“我怕听那种忽高忽低的”,对卖荷叶糕的吆喝声“特别害怕”,所以当有人在背后突然发一声喊,自然很可能会“吓了个马趴”。这样写也有一些幽默调侃的用意。“等我站起身来,他才用深厚的男低音唱出“荞麦皮耶”一句就十分幽默风趣。3全文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明确:在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那种对往事的美好
9、回忆,那种至今想来仍忍俊不禁的情态也流露在字里行间。4学生自选有特点的语言加以赏析:如:“白天就更热闹了,就像把百货商店和修理行业都拆开采,一样样地在你门前展销。”运用生动的比喻,形象再现了街头的热闹。如:“算灵卦!”我心想:“怎么不先替你自己算算!”幽默的语言写出了儿童特有的心理。如:“我对卖蛤蟆骨朵儿(蝌蚪)的最有好感,一是我买得起,花上一个制钱,就往碗里捞上十来只,二是玩够了还能吞下去。我一直奇怪它们怎么没在我肚子里变成青蛙!”风趣的言语中透着小孩特有的顽皮和幼稚。第三步,选读课文,个性解读1你对本文还有哪些与众不同的见解?2学习本文后你有哪些收获?总结固趣吆喝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
10、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缓缓追忆的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幻想,让人体会到生活中蕴含的浓郁的情趣。吆喝是一种口头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声音将被淹没在都市的喧嚣声中,我们应抢救这种具有独特价值的传统文化,请大家走出教室,走向社会,开展对街头吆喝声的调查记录工作。然后对所搜集的材料加以分析、整理并且提出自己的看法。布置作业:1课后搜集整理街头吆喝声,体味“吆喝”的韵味。2预习春酒,基本理解课文,列出不懂之处,上网搜集有关资料。与本课有关的趣味教学资料萧乾简介萧乾(1910年1月27日1999年2月10日)1910年,萧乾出生在北京一个贫民区里,他是蒙古族人。少年时代的萧乾生活十分贫苦,他
11、不仅没有玩具,没有书读,甚至连起码的温饱都没有着落。13岁的他就成了孤儿。在亲友的资助下,萧乾一边读书,一边在学校开设的工厂里劳动。他在地毯房当过学徒,在羊奶厂做过杂活,这样断断续续地一直念到中学毕业。1928年,18岁的萧乾到中国南方的一所中学里担任教师,一年后,他以教书所得的积蓄为学费,回到北京,考入当时最有名的大学燕京大学,不久又转入辅仁大学。他先学英国文学,后改学新闻专业,美国的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就曾经作过他的老师。1935年萧乾在燕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开始了自己的报人生涯。他先后在天津、上海、香港三地的大公报主编文艺副刊。1939年在萧乾的一生中是一个重要的转折。这年夏天,英国伦敦大
12、学东方学院来信,邀请他到该院中文系任讲师。当时的欧洲已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影所笼罩,去还是不去呢?经过再三考虑,萧乾还是去了英国,这一去就是7年,直到战争结束。在英国,他先是做教师,后来进入剑桥大学攻读硕士学位。1943年,他放弃读书,领取了随军记者证,正式成为了大公报的驻外记者,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战场上唯一的中国记者。在战火迷漫的欧洲,他随英军几次横渡过德国潜艇出没的英吉利海峡,到达过美、法两个占领区的战场,也曾随美军第七军挺进莱茵,进入刚刚解放了的柏林。从苏、美、英三国首脑讨论战后问题的波茨坦会议到纽伦堡审判纳粹战犯,再到联合国成立大会,这些重大的历史性场面他都报道过。每当回忆起这
13、段难忘的历史,这位老人总是感到很自豪。正是他使当时的中国及时了解到世界上发生的大事。1995年中国作家协会授予他“抗战胜利者作家纪念碑”。正象人们熟悉的那样,萧乾同时也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中的一位重要作家。早在30年代初,他就因长篇小说梦之谷而名噪一时,还先后出版了短篇小说集篱下集栗子落日等。他非常珍惜自己早年所写的小说,觉得这是他人生不可分割的部分。因为正是写小说使他开始了创作生涯。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萧乾返回祖国,先后从事报刊编辑和文史研究工作,并翻译了许多外国文学作品。他的译作有莎士比亚故事集,曾销售近一百万册,此外有捷克作家哈谢克(HASEK)好兵帅克(TheGoodSoldier
14、Schwiek),英国作家菲尔丁的汤姆琼斯等,他还因为翻译易卡生的培尔金特(PEERGYNT)而被授予挪威国家勋章。而最让人惊叹的是,在80多岁高龄时(据译林出版社尤利西斯最新修订本序文若洁撰,夫妇俩是于1990年八月开始着手合译),他还与夫人文洁若合作翻译了“最难懂的巨著”爱尔兰小说家乔尹斯的尤里西斯,令文坛和世人瞩目、惊叹。晚年的萧乾,勤奋笔耕,写了大量散文、笔记、随笔、回忆录等作品,同时,作为一位有影响的文化战士,他还几次出国参加国际作家聚会。评论界一致认为,萧乾的作品,真诚坦荡,深邃警醒,读来发人深省,耐人寻味。萧乾是一生用“心”写作的人。而他自己则认为,自己这辈子的处事原则之一,就是
15、讲真话。萧乾一生历经沧桑,就在他90诞辰前夕,反映他一生创作和翻译成就的10卷本萧乾文集出版,320万字的文集,包括了小说、散文、特写、杂文、回忆录、文学评论和书信,让读者得以欣赏他各个历史时期的大部分作品。1979年8月,已尽古稀之年的萧乾应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作家创作计划”主持人聂华苓夫妇的邀请踏上了赴美征程,并应邀赴几座大学做巡回讲学及参加文化团体座谈。1980年初,萧乾回到大陆,将这一次出访的见闻写成系列随笔美国点滴,发表在人民日报上,共10篇。为萧乾文集第二卷。捅马蜂窝冯骥才爷爷的后院虽小,它除去堆放杂物,很少人去,里边的花木从不修剪,快长疯了;枝叶纠缠,荫影深浓,却是鸟儿、蝶儿、虫
16、儿们生存和嬉戏的一片乐土,也是我儿时的乐园。我喜欢从那爬满青苔的湿漉漉的大树干上,取下又轻又薄的蝉衣,从土里挖出筷子粗肥大的蚯蚓,把团团飞舞的小蜢虫驱赶到蜘蛛网上去。那沉甸甸压弯枝条的海棠果,个个都比市场买来的大。这里,最壮观的要属爷爷窗檐下的马蜂窝了,好像倒垂的一只大莲蓬,无数金黄色的马蜂爬进爬出,飞来飞去,不知忙些什么,大概总有百十只之多,以致爷爷不敢开窗子,怕它们中间哪个冒失鬼一头闯进屋来。“真该死,屋子连透透气儿也不能,哪天请人来把这马蜂窝捅下来!”奶奶总为这个马蜂窝生气。“不行,要蜇死人的!”爷爷说。“怎么不行?头上蒙块布,拿竹竿一捅就下来。”奶奶反驳道。“捅不得,捅不得。”爷爷连连
17、摇手。我站在一旁,心里却涌出一种捅马蜂窝的强烈渴望。那多有趣!当我给这个淘气的欲望鼓动得难以抑制时,就找来妹妹,趁着爷爷午睡的当儿,悄悄溜到从走廊通往后院的小门口。我脱下褂子蒙住头顶,用扣上衣扣儿的前襟遮盖下半张脸,只露一双眼。又把两根竹竿接绑起来,作为捣毁马蜂窝的武器。我和妹妹约定好,她躲在门里,把住关口,待我捅下马蜂窝,赶紧开门放我进来,然后把门关住。妹妹躲在门缝后边,眼瞧我这非凡而冒险的行动。我开始有些迟疑,最后还是好奇战胜了胆怯。当我的竿头触到蜂窝的一刹那,好像听到爷爷在屋内呼叫,但我已经顾不得别的,一些受惊的马蜂轰地飞起来,我赶紧用竿头顶住蜂窝使劲摇撼两下,只听“嗵”,一个沉甸甸的东
18、西掉下来,跟着一团黄色的飞虫腾空而起,我扔掉竿子往小门那边跑,谁料到妹妹害怕,把门在里边插上,她跑了,将我关在门外。我一回头,只见一只马蜂径直而凶猛地朝我扑来,好像一架燃料耗尽、决心相撞的战斗机。这复仇者不顾一死而拼死的气势使我惊呆了。我抬手想挡住脸,只觉眉心像被针扎似的剧烈地一疼,挨蜇了!我捂着脸大叫。不知道谁开门把我拖进屋。当夜,我发了高烧。眉心处肿起一个枣大的疙瘩,自己都能用眼瞧见。家里人轮番用了醋、酒、黄酱、万金油和凉手巾把儿,也没能使我那肿包迅速消下去。转天请来医生,打针吃药,七八天后才渐渐复愈。这一下好不轻呢!我生病也没有过这么长时间,以致消肿后的几天里不敢到那通向后院的小走廊上去
19、,生怕那些马蜂还守在小门口等着我。过了些天,惊恐稍定,我去爷爷的屋子,他不在,隔窗看见他站在当院里,摆手招唤我去,我大着胆子去了,爷爷手指窗根处叫我看,原来是我捅掉的那个蜂窝,却一只马蜂也不见了,好像一只丢弃的干枯的大莲蓬头。爷爷又指了指我的脚下,一只马蜂!我惊吓得差点叫起来,慌忙跳开。“怕什么,它早死了!”爷爷说。仔细瞧,噢,原来是死的。仰面朝天躺在地上,几只黑蚂蚁在它身上爬来爬去。爷爷说:“这就是蜇你的那只马蜂。马蜂就是这样,你不惹它,它不蜇你。它要是蜇了你,自己也就死了。”“那它干嘛还要蜇我呢,它不就完了吗?”“你毁了它的家,它当然不肯饶你。它要拼命的!”爷爷说。我听了心里暗暗吃惊。一只
20、小虫竟有这样的激情和勇气。低头再瞧瞧这只马蜂,微风吹着它,轻轻颤动,好似活了一般。我不禁想起那天它朝我猛扑过来时那副视死如归的架势;与毁坏它们生活的人拼出一死,真像一个英雄我面对这壮烈牺牲的小飞虫的尸体,似乎有种罪孽感沉重地压在我心上。那一窝马蜂呢,无家可归的一群呢,它们还会不会回采重建家园?我甚至想用胶水把这只空空的蜂窝粘上去。这一年,我经常站在爷爷的后院里,始终没有等来一只马蜂。转年开春,有两只马蜂飞到爷爷的窗檐下,落到被晒暖了的木窗框上,然后还在去年的旧窝的残迹上爬了一阵子,跟着飞去而不再来。空空又是一年。第三年,风和日丽之时,爷爷忽叫我抬头看,隔着窗玻璃看见窗檐下几只赤黄色的马蜂忙来忙去。在这中间,我忽然看到,一个小巧的、银灰色的、第一间蜂窝已经筑成了。于是,我和爷爷面对面开颜而笑,笑得十分舒心。我不由得暗暗告诉自己:再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