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七年级语文上册 25《河中石兽》公开课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

上传人:s4****5z 文档编号:7887716 上传时间:2025-01-2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9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上册 25《河中石兽》公开课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25《河中石兽》公开课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25《河中石兽》公开课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25《河中石兽》公开课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河中石兽课题河中石兽课型新课课时第一授课人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目标学会运用注释来疏通文意,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情感目标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养成注重实际调查结论的习惯,防止主观臆断现象的出现。重点: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教学资源网络、多媒体教参难点:揣摩文中语言,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讲述看刻舟求剑2、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

2、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则故事河中石兽。二、作者简介:纪昀,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三、初读课文。1、教师范读,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圮(p)募(m)棹(zho) 柿(fi)湮(yn)没 臆(y)断啮(ni)齿 溯(s)流欤(y) 曳(y) 铁钯(p)2、学生借助注释,同桌合作翻译课文。(见多媒体展示)3、词语解释(多媒体展示)曳铁钯(“钯”通“耙”,平整土

3、地用的农具)二石兽并沉焉( 并:一起) 阅十余岁 ( 阅:经历 )盖石性坚重 ( 盖:句首发语词 ) 但知其一 ( 但:只)是非木杮 ( 是:代词,这) 求之下流,固颠 ( 固:副词,本来 )尔辈不能究物理( 物理:事物的道理 )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为:介词,被)为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为:动词, 成为)众服为确论(为:动词,是)之一老河兵闻之 (之:代词,指”“求之地中” 这种观点)其反激之力 (之:结构助词,的)闻之笑曰 (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沿河求之 (代词,代石兽)求之下流、求之地中 (代词,代石兽)四、整体感知,探究课文。1、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个

4、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故事。2、质疑: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概括各层次大意。讨论并归纳:可分四层:第一层: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在原地和到下游寻找情况;第二层:讲学家认为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第三层:老河兵讲解应当支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石兽。第四层:由事到理,遇事不能主观推论的道理。讨论:划出文中的主要人物,说说他们都用什么方法或理由寻找石兽,结果怎样?分析原因,填写表格。(见多媒体展示)五、布置作业 练习卷第二课时一、学生展示1、朗读课文,回顾上节课内容。2、讲析练习卷练习。3、划出文中的主要人物,说说他们都用什么方法或理由

5、寻找石兽,结果怎样?分析原因,填写表格。(多媒体展示)小结:寺僧按照水冲物的常物,认为要到下游找,结果找不到:讲学家按照石重沙松的道理,到地下去找,肯定也找不到;老河兵能够根据他几十年的实际经验,到上游找,结果找到了。这说明主观推理是靠不住的,实践出真知。二、问题探究质疑1: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常年在河边劳动,了解水、沙、石等自然事物特性,把理论知识和多年经验结合起来分析质疑2: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主观臆断。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三、拓展延伸 本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6、? 为我们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比如:遇到问题要具体考虑,不能想当然。主观推理是靠不住的,实践出真知。四、小结: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却主观臆断以致犯下错误或闹出笑话的事经常发生。古人编辑的一些寓言故事、历史故事给我们深深的思考。你能例举出哪些事例?可以仿照“只知-,不知-”的句式来表达。比如“拔苗助长”,那人只知道拔苗助小苗快长,却不知道违背生长规律。结果闹出了笑话。2、在我们的生活中,处理事情、看待问题怎么做算是比较恰当、比较合理呢?学生归纳。五、布置作业。1、背诵河中石兽。2、练习册相关练习教学反思:新旧联系,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进一步教学做铺垫。反复朗读,力求读准、读顺、读懂课文。 合作学习,释疑问难,扎扎实实打好基础。指导整整体感知,训练概括能力反复朗读,想象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神态、心理,进而把握人物性格。引导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认识现实意义,学以致用,养成注重实际调查结论的习惯。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