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七年级语文上册 25《河中石兽》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

上传人:s4****5z 文档编号:7869878 上传时间:2025-01-2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上册 25《河中石兽》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25《河中石兽》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25《河中石兽》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25《河中石兽》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25《河中石兽》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5河中石兽【教学目标】1.流利地朗读课文。2.积累文言词,理解内容。3.反复诵读,懂得“实践出真知”的道理。【教学重点】能准确地翻译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二、疑读 正其音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1读一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板演生僻字)圮 木杮学生自由朗读,用批注法在文中标出生字难句,并记下疑惑。2. 指名朗读,读出提高。请学生评价(评价可从正音、停顿两个角度进行)正音:看黑板划一划:师:字正腔圆,还要读出节奏感。僧/募金重修 是/非木杮 盖/石性/坚重 棹(zho)/数小舟教师:请你发现,该如何停顿呢?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体悟。

2、目的是教给学生划分句子节奏的一般方法:注重文言语感按意义划分,在主谓之间、动宾之间、句首发语词、关联词、时间副词后需停顿等等,让学生在文中划出朗读节奏。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完成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教学目标。3.齐读: 要求学生在读准字音以及停顿的基础上注意揣摩人物的语气语调。4.感知文意: 本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得出了怎样的道理?(原文)。故事: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在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故事。道理: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三、译读 明其意(一)小组合作,理解文意。要求:1组内轮流翻译2难点做好标记(二)你问我答。请学生提出自己有疑惑的句子,全班交流。通过

3、合作解决了很多问题,老师这里有一个表格,来检查一下你的翻译情况。)(三)译一译(合作探究,突破难点。重难点词句)教师:几个人?分别是谁?按照谁的方法找到了石兽?怎么看出的?1果得于数里外 (倒装句)倒装还原了!省略的加上了!之教师:什么地方找到的?2当求之于上流 (运用倒装方法)教师:一般会上哪里去找?可是老河兵为什么要去上游呢?3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教师:很长,理解有难度。大声地翻译,疑难可以同桌交流。请一生翻译。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关注课下注释)画一画:把

4、老河兵的这句话转换成图形(简笔画)来演示一下。(时间只有两分钟,左为上流,右为下流)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教师:看来大家已经把最难的句子理解了,老河兵按照他的方法找到了石兽。那么其他人又是怎么找的呢?再读后两个理由,有什么发现?(有相同的理由)有相同点可是为什么讲学家找不到呢?(注释8)找出老河兵对这两个人评论的句子。4变一变(顺序颠倒一下可以吗?)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重读)颠乎?(通假现象)求之地中,固颠;求之下流,不更颠乎?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更颠。小结:反问句,更能体现对讲学家的嘲讽。5找一找纪晓岚的作品记录很多亲身经历,详述一切他认为值得注意的事件,又

5、对所叙内容常常加以讥讽和评论。文中哪些地方还可以读出作者对讲学家的嘲讽?教师:用波浪线划出所有体现作者对讲学家嘲讽的句子?(1)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翻译哪里体现嘲讽读语气(5人)齐读写法:以小见大 借事说理还有哪句?(2)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嘲讽)圈出笑一词 读两个笑句子 (3)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今异义)教师:还有没有?(4)沿河求之,不亦颠乎?6比一比教师:讲学家笑了,老河兵也笑了。他们的笑一样吗?你又怎样理解其中的意味?(1)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 )笑曰(2) 一老河兵闻之又( )笑曰请在他们的语言中揣摩一下人物的神态,在括号里填一个合适

6、的词语,并说理由。讲学家:讽刺,高傲,自负,嘲讽,自以为是老河兵:胸有成竹,自信满满,坚定 想一想:请发挥想象,描述“讲学家”和“老河兵”的心理活动,揭示出他们“笑”的缘由。(1)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心中暗想:_,不由笑之。(2)一老河兵闻之,心中暗想:_,又笑之。7分角色朗读(齐读),读出语气语调四、创读 悟其理 互相评价假若庙僧、讲学家和老河兵就在你面前,你想对谁说几句话?说什么?六、课上总结,布置作业把这节课的收获(做事、做人)变成一句话填上去。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生:实践出真

7、知 重视实践生:多元化思考多角度思考生:不应该嘲笑别人,谦虚阅读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希望同学们多读书明理,思考明智,实践明知板书设计:僧 人:水讲学家:石 沙 讽刺 高傲 自以为是 嘲讽老河兵:水 石 沙 胸有成竹 坚定河中石师:朗读推开记忆的门,在朗读中回忆重要字词。PPT展示:圮 并 阅 棹 设帐 物理 是 携 耳 确论 湮 颠二、字句落实1、落实第三段重要字词PPT展示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如是再啮:像;冲刷,侵蚀。 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流。 固颠:本来。如其言:依照。然则天下之事:既然这样,那么。 但知其一:只。可据理臆断欤:主观地判断。2、结合字词挑战自己PPT展示(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

8、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2)沿河求之,不亦颠乎?(3)石性坚重,沙性松浮。(4)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5)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可据理臆断欤?3、再次朗读,整理内容(了解故事大意)PPT展示文章记叙了 (概括),得出了 的道理(原文)。提示: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明确:短文前面记叙,后面议论,叙议结合,借事说理。三、研读赏析,讨论人物PPT展示三类人:僧出家人,居于寺庙,四大皆空;讲学家居于书塾,研究经史,讲学教书;老河兵长年驻扎河边,巡河,镇守河防。思考:1、讲学家和老河兵分别为了什么而“笑”?2、在寻

9、找石兽的问题上,寺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正确的办法?明确:(1)讲学家嘲笑僧的错误做法;老河兵嘲笑僧的错误做法,以及对众人的盲目追寻的世风而无奈。 (2)僧只考虑水流性质,考虑问题不全面;讲学家只根据书本知识,考虑石头和沙子的性质,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老河兵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从水流性质、石性和沙性出发,全面考虑。3、纪昀给我们讲述了三人“河中寻石兽”的故事,把僧、讲学人和老河兵进行对比,告诉我们“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能否把这句话改成下面的句子?PPT展示: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

10、不知其二者有矣,不可据理臆断。明确:多指空谈多,实践少。反问句,加强作者情感。四、走向生活 学了河中石兽,回望自己的学习、生活,我收获(懂得)了 。板书: 借事说理 僧:考虑问题不全面 讲学人:空谈理论 老河兵:阅历深广,实践经验批判“空谈理论,盲目追从”的世风(遗憾)强调“实践出真知”。 河中石兽教学反思 河中石兽设计的特点是,在朗读的基础上,围绕“译议悟”的结构模式,从知识能力到情感体验,从文本走向生活。具体有如下收获。1、 突出了重点:在诵读中体味、感悟。2、 突破了难点:巧用“换字法”,体会“多”和反问句的情感,既避免了空洞的分析,又体现了“过程和方法”。3、 体现了特点:抓住了学科与

11、文体的特点,上出了一定的“文学味”。这是河中石兽的第二课时,所以文言字词的重点稍有偏颇,但课后有学生问我:老河兵的方法是不对的?突然意识到,我犯了文言文的忌讳,本末倒置,没有扎实“言”,而高屋建瓴地探究了“文”的蕴含。以下是我几点不足。 1、过度预设:第一板块“点译、句译、全文理解”,随着PPT的呈现,看似学生回答得流畅,但是流畅的背后是教师过度预设,这抛弃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如果让学生借助注释口头翻译,把盲点疑问等标注出来,也许课堂生成地更有效果。“全文理解”,由于时间关系,我也只是用“一段话概括”故事来检测落实,其实这没有真正的检测学生掌握的情况。对于文言文,我们该落实到字词,还是粗

12、略地了解大意?这也是个疑问,也许是家常课和公开课的问题。 2、资料更近不足:“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这是整篇短文的句眼,一个“多”,一个反问句,包含了作者纪昀的情感,对当时社会的想法,然而由于我浅薄的知识,无法理清阅微草堂笔记撰写的时代、宋代理学家的特点、乾隆年间的故事,这些都是作者的生活环境,适当的资料更近,有利于学生了解纪昀的情感,“论事”方能全面“知人”。3、忽视知识序列衔接:初一学生对于文言文学习仍处于低层状态,接受识记文言字词也许比较合理,“通假字”、“古今异义”、“实词”、“虚词”等,这些也许是他们知识大门敞开所需要的,当然也需注意随文而教的问题;然而,这篇文章,我把后半部分的设计重点放在了体悟上,两次“笑”的不同,论“三类人”的做法,还强行灌输了“表达方式”的内容,初一学生的知识需要和我所教的知识,有一定的落差。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