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11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复习巩固。
抽背碑文
(四)精读赏析
1.讲读第二段的第三层(7-11节)。
大碑座四周的10幅浮雕是本文说明的重点,文章把它单独列出来,是为了突出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中国人民为争取自由解放而付出的巨大代价。
浏览这一层、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10幅浮雕的。
讨论后明确:
提问:为什么写浮雕不像写碑身那样从正面(北面)写起,却从东面写起呢?
归纳:按东、南、西、北的顺序写是根据中国近代史的历史顺序展开的。正面(北面)中间是最大的一幅浮雕“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与左边一小幅:“江北人民支援渡江”,右边一小幅:“全国人民欢迎解放军”,组成了一组浮雕,刻划了碑文中“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这是中国近代百年来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斗争最激烈的、反帝反封建最彻底的史实,因而放在最突出位置,这正是纪念碑设计者的匠心所在,但在说明介绍时按历史发展顺序更合情理,因而作者从东面起,顺次介绍浮雕。
重点讲析一、二两幅浮雕。
教师示范分析第一幅浮雕:“销毁鸦片烟”。作者用了四句话,分三层次来介绍:第一句是第一层,写明了事件(销毁鸦片烟)、背景(鸦片战争前夕)、时间(1839年6月3日)、地点(虎门)、人物(群众)──这是记叙部分。第二、三句是第二层,描述了画面,先详写销烟场面,作者抓住人物“愤怒”的神情,显现了他们对帝国主义的仇恨;用“运”、“倾倒”等词表达销烟态度的坚决;用“一箱箱”、“倾倒”与“一股股”、“升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示了中国人民挺身而出,还击帝国主义的威风。第三句略写了炮台和群众的战船,烘托了两军对峙的紧张局势和中国人民严阵以待、毫不动摇的销烟决心。最后一句是第三层,以简明的语言点明了这幅浮雕的主题。
指导学生分析第二幅浮雕。
归纳:第二幅浮雕的写法与第一幅相比稍有变化,三句话从三个方面进行介绍:先交代事件──1851年的金田起义;接着阐述历史意义:“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严重地动摇了清朝封建统治的基础”;然后形象地再现画面:“大刀、梭镖、锄头、火把”是农民起义的武器”,“一群”人民的儿女“冲下来”,旌旗“迎风飘扬”显示了起义队伍人数众多势不可当。
借鉴上述方法自读课文,完成四、五、六幅浮雕的分析。
提示:作者介绍浮雕时一般是交代事件(包括时间),再现画面,揭示画面表现的意义。
教师抽查完成情况,然后指名口头分析第四幅浮雕“五四爱国运动”的画面。教师适当点拨、启发。
教师小结:作者介绍10幅浮雕的方法不同。有的直接从画面开始(如“销毁鸦片烟”、“武昌起义”、“抗日敌后游击战”);有的从革命斗争的历史意义谈起(如“金田起义”、五四爱国运动”)有的从历史事件的经过介绍谈起(如“五卅运动”、“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变化多姿,避免了行文的呆板。在介绍时作者正确选用了“碑身东面”、“碑身后面”、“碑身西面”、“碑身正面”等方位词,交代清观察部位,在介绍的顺序上巧妙地把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结合起来。
2、体会文中记叙的作用,并找出几个例子来。
例如文中对行踪的记叙:“我从东长安街向天安门广场走去,未进入广场就望见纪念碑。”“我越过广场,踏着橘黄色花岗石石道,徐徐走到纪念碑台阶前,从近处仔细瞻仰纪念碑。”等等,直到离开纪念碑,把事情的整个经过交代得一清二楚。再如介绍10幅浮雕时,将每幅浮雕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人、时、地、事等记叙因素交代明白。总之,在说明文中运用记叙,增强了文章生动性和形象性。
二、 拓展·提升
1、下列句子的表达方式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A. 我踏着花岗石铺成的台阶,到了第二层平台。
B. 浮雕上,号兵吹起冲锋号;指挥员右手高举,连连向高空发射信号弹……
C. 看完了所有的浮雕,我又一次瞻仰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几个大字和碑文。
D. 我从东长安街向天安门广场走去,未进入广场就望见纪念碑。
北京立交桥(节选)
①建国门立交桥是苜蓿叶式,宛如一片巨大的苜蓿叶,碧绿的草坪、连片的鲜花簇拥着它,犹如一个巨大的花篮,轻托着搭在上面的十字飘带,从低处仰望大桥,四周的高层建筑似乎也矮了几分。
②西直门立交桥与建国门桥风格迥异。顶层机动车道是圆形转盘;中层非机动车道是椭圆形转盘。整个空腹转盘桥外径东西长140米,南北长95米,比工人体育场的足球场面积还要大。凌空鸟瞰,有人说它犹如满月,有人说它如似盘龙。
③矗立在京都东大门的三元桥,又别具风格,开阔、舒展、豁亮。尽管三环路、机场路、京顺路三路在这里交会,它却没有偏重往立体发展,而是向宽广铺开,路向八方放射,桥向八方伸展,气势宏大。桥开阔舒展,绿化设施也开阔舒展。总面积达7.5公顷,布置成圆形、矩形等几何图形的四座街心公园里,栽着松柏,植着鲜花,立着雕塑,安着坐椅,俨然一座立体花园。
④一座一座说不尽。每座都是一件艺术品,一幅立体画,一首无字的诗,给首都增添了不尽的景观。
3、 第①段末句中加点的“似乎”一词能否去掉?请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③段中承上启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中心句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第④段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在选文结构上,本段有什么作用?
答案:1、B 2、(1)苜蓿叶式,犹如一个巨大的花篮,轻托着十字飘带。
(2)顶层机动车道是圆形转盘,中层非机动车车道是椭圆形转盘。如满月,似盘龙。
(3)开阔、舒展、豁亮。
3、 不能去掉。这只是仰望大桥给人的感受。四周的高层建筑并没有矮,如果去掉,就不符合实际情况。思路提示:回答此题的第二问,只需要说清去掉与不去掉所表达的意思即可。
4、 桥开阔舒展,绿化设施也开阔舒展。矗立在京都东大门的三元桥,又别具风格,开阔、舒展、豁亮。
5、 比喻、排比。总结上文,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板书设计】
活动顺序:(按由远而近,直到离开的行踪写)越过(广场)──踏着(石道)──踏上(台阶)──到了(平台)──走下(台阶)──离开(纪念碑)
空间顺序:(由下而上介绍纪念碑)台阶──平台──(大小碑座)──碑身──东西两侧上部──碑顶
方位顺序和时间顺序。(巧妙结合介绍10幅浮雕)
东(2)─→ 南(3)─→西(1839年-1851年)─→(1911年-1925年)─→(1927年-(2)─→北(3)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