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 世界在我心中
第三节《面向世界的眼光》
一、设计依据
(一)客观依据
1、课标要求:了解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知道我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作用和面临的挑战,增强忧患意识,树立全球观念,维护世界和平。
2、教材内容:
①特点:联系日常生活实际,深入浅出地导出我们要培养面向世界的眼光。
②重点:树立全球观念。
③难点:各国人民应平等交往。
3、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
(二)主观依据
1、教学目标:
①情感、态度、价值观: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世界眼光。
②能力:动手查阅相关资料,初步培养交往与沟通的能力。
③知识:了解并掌握互联网的影响、作用。
2、教学方法
①教法:利用音像资料、设计辩论赛等突破“各国人民应平等交往”这一难点。
②学法:关注世界范围发生的各种大事,树立全球观念。
3、教学模式
走进生活——明确观点——深入体验——学会运用
二、设计理念
首先是引导学生走进现实生活,从而获得一些要树立全球观念的感性认识;然后是由感性到理性,让学生归纳、概括或提炼关于树立全球意识的基本观点;再抓住敏感或热点话题,让学生深入体验,怎样才能树立全球观念或怎样做才是具有面向世界的眼光;最后是让学生进入问题情境,使其学会运用所学,解决问题。
三、过程设计
师:近几年来,全球石油价格不断攀升,一方面与石油储量有关,另一方面则与政治、外交等密切相关。有谁能从政治、外交的角度来说明这一点?
生:如美国、伊朗两国关系紧张时,石油价格上涨。(石油期货价格上扬,现货价格也略涨。)
师:有谁知道这当中的原因吗?
生:略。
师:(根据学生回答补充)伊朗是重要的产油国,如果美国与伊朗矛盾加剧,甚至发生局部战争,则严重影响石油产量,从而波及全球经济发展。
【走进生活】 情境一:二氧化碳不能随便排放吗?
师:我们生活在空气中,从空气中吸取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大气层的对流层中的二氧化碳可以阻止地面上长波辐射的散失,对大气起着增热和保温的作用。目前,全世界燃烧矿物燃料的数量急剧增加,使进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随之激增。而大气圈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减会影响全球气温的升降。由于大气圈的能量平衡比较脆弱,气温的微量变化,就有可能造成全球性的巨大变化。例如.全球平均气温降低2℃以上,就有可能形成一个新的冰川时期:而全球平均气温上升2℃以上,则将会使地球上现有的冰川全部融化,汇入大海,使海平面上升,大片陆地被海水吞噬。
为缓解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速度,全球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简称《京都议定书》)。美国曾于1998年11月签署了《京都议定书》,2001年3月美国单方面退出京都议定书。澳大利亚也没有批准京都议定书,澳大利亚是温室气体人均排放量第二高的国家。中国于1998年5月29日签署了该议定书。2002年8月30日,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王英凡大使向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交存了中国政府核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的核准书。经过近8年争拗后,京都议定书终获得120多个国家确认履行公约,包括俄罗斯于2004年11月接纳后,终使议定书能在2005年2月16日起正式生效。
从《京都议定书》的签定,你有什么感想?
生1: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属于全球性的问题,不是一个国家所能解决的,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参与。
生2:《京都议定书》已成为全球120多个国家确认履行的公约,经过长达8年时间之后,最终在2005生效,说明参与国都从未来出发,具有全球观念。
师: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批准《京都议定书》说明了什么?
生:我国能从大局出发,从长远出发,有全局观念。
【明确观点】
师:从《京都议定书》的签定,我们从中得到的启示是什么?
生:我们需要树立全球观念,学会从世界的角度看问题,培养面向世界的眼光。
师:树立全球观念,首先需要确立的理念是什么?
生: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平等。
【深入体验】 情境二:欣赏《伤心印度洋》
师:让我们共同倾听——《伤心印度洋》。
《伤心印度洋》歌词:天空依然那么蓝,太阳还是那么温暖,孕育生命的地球,从未停止旋转……我在大海这一边,你在地球的那一端,不同肤色的我们,相聚黑色的这一天,五湖四海的兄妹,共享同一片天……擦干伤心的泪眼,把怀念深埋在心间,五湖四海的兄妹,为你重建家园。愿世间没有硝烟,更没有疾苦和灾难,让生命之树常绿,明天阳光依然灿烂,五湖四海的兄妹,我们一起救援。
从《伤心印度洋》的歌词中,你有哪些感想?
生1:不同国籍、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心与心相连,我们与不同国家的人们连接在一起。
生2:面对印度洋海啸,我们有共同的感受,《伤心印度洋》是我们的心声。
生3:面对灾难,我们彼此亲如兄弟,都是地球家庭中的一员。
师:请用一句话来概括感想。
生:我们要有面向世界的眼光。
【学会运用】 情境三:同一个世界 同一个梦想(One World One Dream)
师:“同一个世界 同一个梦想”(One World One Dream)是第29届奥运会的口号,请大家说说对这句口号的理解。
生1:集中体现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实质和普遍价值观——团结、友谊、进步、和谐、参与和梦想,表达了全世界在奥林匹克精神的感召下,追求人类美好未来的共同愿望。尽管人类肤色不同、语言不同、种族不同,但我们共同分享奥林匹克的魅力与欢乐,共同追求着人类和平的理想,我们同属一个世界,我们拥有同样的希望和梦想。
生2:“同一个世界 同一个梦想”(One World One Dream),深刻反映了北京奥运会的核心理念,体现了作为“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的核心和灵魂的人文奥运所蕴含的和谐的价值观。
生3:“同一个世界 同一个梦想”(One World One Dream),文简意深,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生4:中文口号“同一个世界 同一个梦想”中将“One”用“同一”表达,使“全人类同属一个世界,全人类共同追求美好梦想”的主题更加突出。
师:这句口号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观念?
生:我们不仅要注重民族意识的提高,还要树立和培养平等、开放、参与的全球观念。
师:我们要有面向世界的眼光,就是要站在世界的高度和尊重世界各国的前提下来认识和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我们怎样与世界其它国家进行交往?
生:我们在做到尊重每个国家的文明、尊重每个国家的价值观念、尊重每个国家的风俗习惯。同时,与世界各国人民平等交往。
师:不论国家大小、强弱,不论社会性质如何,在国际大家庭中,国与国是平等的,各国的人民也是平等的,具有世界眼光,就是要树立全球观念,尊重各国,与各国人民平等交往。
四、板书设计
第三节 面向世界的眼光
一、树立全球观念
1、树立全球观念的含义
2、尊重世界各国,人民平等交往
五、训练设计
1.生活在一个多元的、开放的世界中的我们,必须做到 ( )
①牢固树立全球的观念 ②培养面向世界的眼光 ③任何事情只从本国利益出发点 ④学会从全球的角度来看问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生活在开放的世界中的你,打算怎样来培养自己面向世界的眼光?
附一、设计后反思
该设计的特点在于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资源。优点是重在培养学生动手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既有老师讲解、又可组织学生讨论,在多边活动中,强调重点、突破难点,从而达到教学的目标。值得注意的是,在培养“树立全球观念”的过程中,既要从我国自身的利益出发,又要能顾及其他国家的利益;既要尊重其他国家,也以尊重这些国家的人民。
附二:教学资源链接
1.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对大气的影响
2.《伤心印度洋》歌词
3.第29届奥运会
4.百度
附三:参考答案
1.B
2.①培养自己具有平等、开放、参与的全球观念;②尊重每一个国家的文明,尊重每一个国家的价值观念,尊重每一个国家的风俗习惯;③与世界各国人民平等交往;④给世界献出我们力所能及的关爱,以积极参与的心态,关注世界,关注和平,关注全人类。
第一单元 世界在我心中
第三节《面向世界的眼光》
第二课时 让世界充满爱 教案
一、设计依据
(一)客观依据
1、课标要求:了解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知道我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作用和面临的挑战,增强忧患意识,树立全球观念,维护世界和平。
2、教材内容:
①特点:世界给我们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们给世界献出力所能及的关爱,以积极参与的心态,关注世界,关注和平,关注全人类。作为中学生,我们期待世界和平,我们用自己的方式关注世界和平。
②重点:增强忧患意识,维护世界和平。
③难点:增强忧患意识,维护世界和平。
3、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
(二)主观依据
1、教学目标:
①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增强忧患意识。
②能力目标:用自己的方式、行动关注世界和平,维护世界和平。
③知识目标:理解世界需要爱。
2、教学方法
①教法:创设情景,巧妙设疑,探究追寻。
②学法:自主质疑,活动体验,合作探究。
3、教学模式
走进生活——明确观点——深入体验——学会运用
二、设计理念
实现学生接受型学习向体验、研究型学习的转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凸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研究学习,让学生自主发现新知,主动参与过程,学会质疑,乐于探究,善于交流与合作,从而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真正使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角色中解放出来,从而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发者、引领者、帮助者,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三、过程设计
【走进生活】 情境一:考考你
教师:
你知道以下国际节日、纪念日吗?他们各自有什么含义?P21
世界卫生日
世界环境日
国际和平日
世界人口日……
学生:结合自身的知识经验、翻阅有关参考书、进行作答。
教师:我们通过了解这些节日的含义,增强我们的爱心意识。
【明确观点】
教师:印度洋海啸视频展示(我国政府和人民的援助)
你有什么想法?你能给他们哪些力所能及的帮助?
学生: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身的情感。
教师:开放的世界,需要有着开放意识的青年一代。我们生活在世界中,世界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要为世界献出我们力所能及的关爱,以积极参与的心态,关注世界、关注和平,关注全人类。
【深入体验】 情境二:师生诵读《和平颂》
男:齐诵《和平颂》
女:齐唱《让世界充满爱》中的“轻轻地捧着你的脸……”
教师:通过诵唱和平歌曲,表达爱心和对世界和平的向往。关注世界和平,用心维护和平,为世界的和平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是我们成长的必要内容。
【学会运用】 情境三:现场捐赠活动
教师倡议并行动,为学校里的贫困生捐赠一点力所能及的学习用品和钱物。
我们期待和平,我们用自己的方式关爱世界和平。让我们用最真诚的呼唤——我们热爱和平!
四、板书设计
二、让世界充满爱
1、世界是我们共有的家园
2、关注世界和平是我们成长的需要
五、训练设计
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海域发生8.9级强烈地震并引发海啸,夺走了近30万人的宝贵生命,给受灾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中国给了受灾地很大的援助,“中国式关怀”为当地百姓所称赞。
根据这则材料,请你完成下列活动设计:
(1)活动形式:
(2)活动主题:
(3)请你设计几个座谈会话题:
(4)假如你也是座谈会的一名成员,请你就其中一个话题谈谈感受。
附一、设计后反思
学生在对世界日的了解中,学会关注世界。通过《和平颂》、《让世界充满爱》的诵唱,激发对和平的热爱。歌声是激发情感的最佳素材之一,思想品德课中引入歌声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关键在于选择适当的文本内容、恰当的时机。学生参与的捐赠活动,有利于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爱心,从而更好地关注世界,对世界充满爱。
附二:教学资源链接
1、我国在非洲维和
2、遇难维和军事观察员杜照宇
3、百度搜索:
附三:参考答案
(1)主题班会、黑板报、手抄报等。
(2)海啸带给我们的思考、“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让世界充满爱”等。
(3)①我们中学生怎样做才能让世界充满爱?②世界是我们的共同家园。③关心他人就是关心自己。④“村民”的思考。
(4)如:世界是我们的共同家园。我们可以:一是关心国际节日、纪念日;二是关注全球大事;三是给世界献出我们力所能及的关爱。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