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七年级语文下册 我家有女初长成教案 北京课改版.doc

上传人:s4****5z 文档编号:7886844 上传时间:2025-01-2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下册 我家有女初长成教案 北京课改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我家有女初长成教案 北京课改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家有女初长成》     著名女作家程乃珊的这篇《我家有女初长成》,写的是自己逐渐长大、成熟的女儿,事情很简单,写得却很精致。小时候,女儿曾一度让自己失望,她不是自己理想中的那种淑女,不愿看书,不愿弹钢琴,作文不及格还振振有词,还有绘声绘色的“女儿经”。但是,不知不觉中,自己的女儿长大了,她写的信生动有形,她已经能弹出很好的曲子,而且读书范围之广已令“我”刮目相看。更重要的是“女儿成了我的朋友”。     关于作者     程乃珊,女,1946年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桐乡县。曾祖父是乡下的蚕农。祖父16岁卷着铺盖从乡下到上海谋生,到程乃珊出生之时,已成为上海金融界颇有地位的人物。1949年全家迁居香港。50年代中期,又举家返回上海。父母亲都是40年代的大学毕业生,有很好的文学、音乐修养和外语造诣,对她影响很深。程乃珊1964年高中毕业,考入上海教育学院英语班,毕业后分配到中学教书10余年。1983年6月加入上海作家协会。后从事专业创作。1990年赴香港定居。程乃珊从小在上海、香港长大,既有对上层工商、金融界生活的丰富感受,又经历过“文革”10年的变故和磨炼,同时,长期在平民区教书的经历和体验,又使她能够用另一种眼光看待自己的家庭所在的那个圈子,这一切都为她的小说创作提供了有利条件。她的第一篇小说《妈妈教唱的歌》发表于《上海文学》1979年第期,从此开始了她的文学生涯。1982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她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天鹅之死》。1984年,她的中篇小说《蓝屋》获得首届“钟山”文学奖。后来她的作品曾先后结集为《丁香别墅》(中、短篇小说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出版)、《女儿经》(中篇小说集,花城出版社1986年出版)等。程乃珊的小说取材于她所熟悉的生活领域,善于通过日常琐事和生活细节的描绘,折射出上海滩上的人情风俗和社会心理,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一.字     1.给下列红字注音。     稚拙   淑女   心有灵犀一点通   魅力   娴熟   振振有词   包涵     2.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3.区分形似字                             二.词     1.解释下列词语     才华出众:表现于外的才能(多指文艺方面)高出于众人。     振振有词:形容理由似乎很充分,说个不休。也叫振振有辞。     面目全非:事物的样子改变得很厉害(多含贬义)。     大言不惭:说大话而毫不感到难为情。     有条不紊:有条理,有次序,一点不乱。     2.积累     才华出众  天生丽质  面目全非  大言不惭  七窍生烟  振振有词  绘声绘色       心有灵犀一点通  声情并茂  圣诞派对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三.课文分析     本文记述了作者亲历女儿成长,转变教育子女理念的过程,引发读者深刻思考应该“如何看待和教育子女”。     课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10自然段):写“我”对女儿失望的原因。     第二部分(11-14自然段):写“我”去港的三四年中,“觉得女儿一下子长大了”的几件事。     第三部分(15自然段):以议论作结:“生命,是无法定制和预先设计的,只要生命是健康又向上的,就是美的。”     全文记叙了“女儿”的并不连贯的一些平凡小事,但都体现了作者对“女儿”的观察视角的选择,贯穿着一位母亲对女儿的期望及对教育女儿的思虑――叙事于情、于理之中。叙事没有矫饰,没有夸张,是在琐事中、在真实的生活中,让读者去感受一位“母亲”对“女儿”的关爱,去感受一位“母亲”教育“女儿”的过程,使读者与作者同声相应。这是本文叙事的妙处。     思考:     1.作者的女儿有哪些特点?     有属于少年人的纯洁、坦荡、率真。     2.作者说“我一度对女儿很失望”,为什么?后来她觉得女儿“一下子长大了”,“长大了”有哪些表现呢?作者通过女儿的成长要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因为她不是作者理想中的淑女,没有按作者所设计的道路走下去。     没有人强迫,反而看书了,爱弹钢琴了,写的东西也令人满意了。     不要早早地为自己的子女设计他应该走的路,应该让他自由成长,只要生命是健康的又是向上的,就是美好的。     3.找出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并谈谈你对它的理解和看法。     “生命,是无法定制和预先设计的,只要生命是健康又向上的,就是美的。     深入探求:     根据上下文,推断加红词语在句子当中的含义。     1.女儿的文章其实很稚拙。    (很嫩,很朴拙,不像大家的文章。)     2.如果有什么长处,那就是本色,如同她的为人。    (朴素,实在,有什么说什么,不虚假。)     3.理想中的女儿应该是个淑女……    (文文静静的女孩子。)     4.女儿经受不起闲话:“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不懂得包涵。    (替别人掩饰,原谅别人。)     5.女儿还是我的背景材料的最佳资讯呢。    (提供材料、信息。)     中考解析     江苏省扬州市2003年中考作文试题     如果小鸟拥有一片天空,就能自由飞翔;如果你拥有一片广阔的天空,就能充分展现自我,探究创造,实现理想……亲爱的同学,也许你已拥有了一片广阔的天空,在追求、拼搏中获得了成功和喜悦;也许你拥有的天空还不够宽广,在限制、束缚中感到有了烦恼和困惑。这其间定会有你难以忘怀的故事、深刻独到的见解和发自肺腑的心声。     请以“我的一片天空”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记叙经历,发表议论,抒发感情,展开想像,等等。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不得抄袭。 妈 妈 的 爱    (在家里,妈妈正在做饭)     我:妈妈,我要到同学家找一下复习资料,一会儿就回来。     妈妈:你稍等我一下,我陪你去。     我:不用了,我已经长大了,不是小孩子了,没问题的。     妈妈:不行,在我的眼里你就是个孩子,乖,再去看会儿书,等我忙完,我陪你去。     我:我都这么大了,您就让我独立一次吧。     妈妈:孩子,要听话,这种机会以后多的是,现在不行,去看书,我就要忙完了,等一下陪你去。    (我欲言又止,这样的对话已不止一遍了,感觉自己像一个长不大的孩子。)    (春游前)     我:妈妈,学校组织春游,去上海玩两天,我好激动哦!     妈妈:你们老师说一定要去吗?     我:好像可以不去。     妈妈:那你就别去了。     我:为什么?为什么不让我去?     妈妈:去两天,时间太长了,马上要考试了,好好在家复习。     我:可是,这种机会很难得,初中三年最后一次和同学去玩。     妈妈:等你考试考好了,暑假玩的时间很多,我和你爸爸也会带你出去玩。到时候,你也可以约同学出来玩。     我:我不要,我想参加这次春游。     妈妈:不行,别再说了,这件事我已决定,我是不会同意你去春游的,在家里好好复习。    (没办法,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同学们高高兴兴地去春游,坐在书桌前,我流下了眼泪。)     何时的我才可以自由自在?何时才可以不受妈妈的限制?我想高声地喊出埋藏已久的话:“我要一片自由自在的天空。”     【满分揭秘】     文章题目是“妈妈的爱”,“爱”是一个情感化的词,但文章的立意却浸透着作者的理性思考:与其说是“爱”,不如说是孩子自由成长的枷锁。曾听到“有一种爱叫伤害”的话,本文不正是它的写照么?     作者以“我”要外出、妈妈以爱的理由阻止“我”外出构思剧情,“我”和妈妈的对话个性鲜明,“我”的呼喊声情并茂,对时间、场景的交代清晰,具有表演的诸多要素。新颖独特的形式,使读者在感受矛盾冲撞中,深刻领会还给孩子们“一片自由自在的天空”的主旨。这对一位初中生来说,实在难能可贵。 生 日    (1)30岁生日,我点燃了 53支蜡烛。    (2)妻子边找酒边呼呼叨叨地说:“没听说谁的生日是提前两天过的.害得我啥也来不及准备。”桌上摆着生日蛋糕、啤酒、果仁朱古力和许多带壳的炒花生.这最后一样是我母亲生前十分喜爱的食物。    (3)屋里的电灯灭了,烛光的火苗一齐跳起了“迪斯科”,为它们伴奏的曲子,是我指定的一首由民歌改编的轻音乐曲《天女散花》。我的眼睛湿润了。    (4)母亲穿着那件深蓝色夹衣坐在藤椅中,她已经病①恹恹的,说话要强打起精神,只有脸上慈爱的神色是儿子每时每刻都能从愁容中分辨出来的。她说:“明天,是你 29岁生日,过不过?”           (5)我的心不禁震颤不已。母子异地生活多年,我从来就没有记住自己的生日,而她却像(           ),定时在母亲的胸怀里撞响。    (6)然而我不忍心让妈妈劳神,她患的是晚期肝癌,千里②迢迢投奔到我所在的城市,惟一需要的是治疗和休养。我说:“妈,这次不过了吧,已经没这习惯了。”    (7)母亲的眼光停滞在我身上,良久又停滞在自己的足尖上,最后她说:“(        )”话语里分明藏有叹息和莫名的遗憾。    (8)我们大家对她隐瞒了病情,但是她有了预感,因此,她有遗憾,我们是理解的。在她病逝之后我才发现,母亲深感遗憾的却不仅这一点。给母亲立墓碑时,查阅她的生卒岁月,我吃惊地看到一行字:“生于1934年12月 14日。”假如我们也想着给母亲祝寿的话,每年母亲的生日恰好是比我的早两天!    (9)我懂了,可是懂得太迟了。母亲在最后的日子里惦记着儿子的生日,何尝不希望儿子关切地问一句,头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为她的生日做些表示呢!可是,儿子竟让她带着莫大的遗憾去了……    (10)妻子和牧牧笑咧咧地入席就座,一个为我斟酒,一个为我切蛋糕。    (11)牧牧举起酒杯,眨眨眼睛,大声说:“爸爸,庆贺你的生日!”           (12)我百感交集,本来湿润的眼睛更无法睁开了,我把牧牧抱过来骑在膝上.和他头碰头地说:“今天不是庆贺,是纪念。来,牧牧吹蜡烛。”    (13)牧牧吹一支数一个数,吹到20支就发现了问题,“怎么这么多啊!”      (14)儿子和妻子都看着我,③眸子里映出不同色调的烛辉。我对儿子说:“吹吧,吹完了讲个故事给你听。”    (15)牧牧吹完了,我当真讲了一个“故事”,还告诉他别学“故事”里的那个人。他听懂没有很难说,但垂头④啜泣的妻子肯定是听懂了的。      1.从全文看文章的题目“生日”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                       、一是指                    。     2.从全文看事情发生的时间是                                  、原因是                                。    3.为文中①②③④处加点的字注音。      ①恹_    ②迢_     ③眸_     ④啜_     4.和第(1)段内容直接呼应的一个段落是                               。      5.第(3)段中“我的眼睛湿润了”主要原因是(    )     A.气氛的感染和音乐的打动      B.对人生的深刻体验和感悟     C.对母亲的回忆和感激          D.虔诚的忏悔和自责     6.第(5)段的括号内应填人最恰当的词语是(    )     A.神圣的使命             B.神圣的钟声     C.强烈的鼓声             D.强烈的音符     7.联系上下文第(7)段的括号里应填人一句什么话,使之衔接自然(     )     A.不讲究就算了           B.不讲究也可以     C.不讲究就好             D.怎能不讲究呢     8.第(7)段说:“话语里分明藏有叹息和莫名的遗憾。”第(9)段说:“儿子竟让她带着莫大的遗憾去了……”这两句话中加红的词能否互换?简要说明理由。     9.第(7)段“母亲的眼光停滞在我身上,良久,又停滞在自己的足尖上”这句描写表现了母亲什么样的心理?     10.简述第(9)段“我懂了,可是懂得太迟了”这句话的含义。     11.从整体看全文的写作顺序是           ,其中也有插叙,插叙是从第_段到第_段。     分析与答案:     这是一篇记事的记叙文。从文章的题目看包含两个内容,一是我为母亲过生日,以纪念母亲,表达自己的忏悔之情。一是妻子、孩子为我祝贺生日,体现了家庭亲情。这篇课文从语文角度的阅读理解符合初中同学的水平,不会有障碍,同时还可以对学生敬老爱老方面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从题目设置看,第1题从对文章题目的理解,考查同学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题目包含两个内容:一是我为母亲过生日,二是妻儿为我过生日。     第2题,考查同学对记叙文要素的掌握,时间是我的三十岁生日,也就是母亲去世第二年我的生日。原因是表示自己的内疚,对母亲的忏悔。由于自己的疏忽,竟让母亲带着莫大的遗憾而去。     第3题是基础知识的考核。四个字的读音分别是yān tiáo móu chuò。     第4题考查同学对文章结构与内容的理解,与第(1)段呼应的段落应是第(13)段。     第5题考查能否透过句子的浅表意思理解它的深层含义,答案应是D。     第6题考查同学对词语的搭配的推断能力,因为下半句有个“撞响”,能与“撞响”搭配的只能选B。     第7题考查同学语言表达得体、连贯的能力。从母亲当时的心情,既是在最后的日子里惦记儿子,又何尝不希望儿子关心自己,可当儿子说出自己的想法后,自己也不便勉强,于是犹豫片刻后,只能是A,能反映母亲当时的心情。     第8题,这个题考查同学对文章中词语的理解。显见这两个词语不能互换, “莫名”的意思是说不出的,写出母亲当时难言的复杂心情:既希望生前再为儿子过一次生日,也希望儿子为她做一次生日。“莫大”的意思是极大,当母亲去世后儿子才了解母亲生前的心愿,但现已无法补救了,所以是自己极大的遗憾。如果交换,语言表达不准确。     第9题,这是个细节描写,是反映当时母亲复杂的心理活动的.而这个心理又不愿对儿子明说,所以用了这个细节描写。     第10题,是通过一句话反映当时我无法弥补的遗憾、内疚与忏悔的。悔恨当时竟未能理解母亲的心情,让母亲未能了却自己的心愿。现在理解了却又无法补救。     第11题是考查同学对全文结构的理解的,全文看是顺序,但文中又插叙了母亲临终前一次对话的情节,是从(4)段到(9)段。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