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求甚解不求甚解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圈画、品析关键词句,理解陶渊明“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了解作者对不求甚解的态度,体会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2、了解驳论文的特点,理清论证思路,体会本文事例运用的有效性。教学重点:了解驳论文的特点,理清论证思路,体会本文事例运用的有效性。教学难点:通过圈画、品析关键词句,理解陶渊明“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了解作者对不求甚解的态度,体会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释词导入,激发兴趣你怎么理解“不求甚解”?“甚”:非常,很。“解”:了解,理解。那读书时不求深入地了解,行吗?说说你的理由。今天我们跟着作家邓拓去探究一番。二、初读课文,明确态
2、度1、请出声朗读课文一遍。要求:圈画关键词思考:作者对“不求甚解”持什么态度?2、交流明确:明确:作者的态度:“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盲目地”“充分地”等体现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了解认识驳论文)3、语言的表述有何特点。【板书:态度:不必提倡,也不盲目地反对】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1、再读课文,看看作者怎样阐述自己观点的。要求:圈画、批注每段的主要内容。划分文章层次。明确:第1段,眀态度。第2段先说明“不求甚解”的出处以及人们对陶读书态度的误解,第3段全面阐释陶渊明不求甚解的正确读书态度,即“好读书”是一个良好的学习
3、习惯,“不求甚解”是一种有效的读书方法,“会意”是获得共鸣的读书体会,“欣然忘食”是一种陶醉读书趣味的境界。在此基础上第4段阐释自己对陶渊明“不求甚解”的新的理解。第5-6段接着列举两个事例作为佐证,最后作读书总结。1/23/4567/82、理清小节之间的关系。明确:12-78总分总式;2-7层进式四研读事例,体会其组合巧妙1、简要概括文中的事例并举事实论据,体会用例的恰当。明确:(1)普列汉诺夫因不虚心反而曲解了马克思的著作。(2)诸葛亮读书时“观其大略”,比徐庶等人“务于精熟”的读书,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2、小组讨论,组合其中两个例子并与原文比较,体会原例组合的巧妙性。【出示PPT
4、】原文:(1)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2)据王璨的英雄纪钞说,诸葛亮与徐庶、是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要高明的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备例:(3)孔子读书有过目成诵之能,但他从不因此自诩,在读易时,读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几百遍。(4)张方平少时聪明绝顶,读三史只读十来天就说:“我已经读完了。”他读书只看一遍,不读第二遍,终究没有写出什么好文章。(5)爱因斯坦读书时总喜欢在浏览前言、后记、编后等总述性东西的基础上,认真阅读目录
5、,概括了解全书的结构、体系、线索内容和要点等。(6)英国作家毛姆读书时从来不是一定要读完一本再读一本,他常常同时读五六本书,他觉得这样更合理。(7)(支持其他例子)3、小结首先,两个事例在叙述时都简明扼要,叙述着重表现人物读书时虚心的态度或观其大略的读书方法,正好呼应第4节作者对陶渊明读书观的新解,很恰当。此外,用例还很巧妙,妙在搭配一正一反,一中一外,一古一今,从时间空间等多个维度来论证不应一概否定“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和方法。【板书: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用例恰当巧妙】4、有段文字被筛选下去了,边读边想这段文字写了什么,揣摩一下,它该放在文章的何处?“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
6、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明确:放在第7段后面,理由:平时我们说读书要仔细,这段话是从反面补充论证观其大略地读书。用名人说过的话来佐证,这也是我们论证方法中的一种引用论证。六、总结通过对陶渊明读书态度和方法的解读,加之用事例佐证等,作者总结出什么样的读书观?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明确:反复读第8节。谈论读书的方法,前提一定要好读书,因为谁都不能一下子读懂所有的书,所以只好“不求甚解”。“不求甚解”不是不去了解,而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它只是读书的一种体验过程。在读的过程中,保持虚心的
7、态度,做到前后贯通,了解大意,反反复复读,定能像陶渊明一样,因会意而欣然忘食,也就是做到了开卷有益。作业布置:1、“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句中“盲目地”“充分地”能不能删掉。2、关于读书的方法,古今很多人都有总结,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介绍一种你认可的方法。板书设计:不求甚解马南邨态度: “不必提倡,但不盲目地反对” 用语严密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用例恰当巧妙教案说明:这篇杂文是一片驳论文,在批驳别人的观点的过程中,阐述了自己的主张。八年级的学生第一次接触这样的文体,对他们来说有一定难度。在教学中,我将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
8、把握作者的思路上,并且不仅要了解每段阐述的内容,还要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即层进式的论证结构是怎样逐层深入地剖析问题的,感受议论文行文思路的缜密性;在把握了思路之后,我将本文用例的恰当巧妙性作为第二个教学重点,让学生在讨论、辩驳中理解本文举例论证的有效性。关于陶渊明的正确读书方法,以及作者想要传达给读者的“不求甚解”的真正内涵是本文的一个难点。因为文章的结尾一段,无论从语言上还是内容上,都貌似距离前文很远,但又很近。作者换用通俗的语言,将“不求甚解”的读书观,做了总结。即谈论读书的方法,前提一定要好读书,因为谁都不能一下子读懂所有的书,所以只好“不求甚解”。“不求甚解”不是不去了解,而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它只是读书的一种体验过程。在读的过程中,保持虚心的态度,做到前后贯通,了解大意,反反复复读,定能开卷有益。最终我们读书是要达到会意,像陶渊明一样,因会意而欣然忘食。作者最后一段话既呼应了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同时也呼应了作者对不求甚解所做出的两层含义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