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济南的冬天【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意境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文章紧紧围绕“温晴”这一特点,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生动地描绘了济南的天气、山、水,呈现给读者一幅山青、水秀、天蓝、地暖的冬景图,抒发了作者对济南的无限热爱之情。因此本文的教学应在重点分析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过程中,品味济南的冬天之美,感悟作者的热爱之情,多媒体的使用更是增添了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教学目标】1、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和情景交融的写法。2、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学重点】学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描写景物的方法。【教学难点】恰当
2、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突破方法】重点:在学生朗读、赏析、背诵修辞语句的过程中学习运用修辞描写景物的方法。难点:创设学以致用的情境,让学生在和谐美好的情境中练习运用修辞描写景物。【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可借前一课春作为引子,提问学生由春天想到的相关词语或者语段,如:春光明媚、春意盎然、春风和煦、春花烂漫、春回大地、春暖花开等,然后引导学生联想描写冬天的词语,如:寒风刺骨、冰天雪地、大雪纷飞、天寒地冻、寒气逼人、寒风凛冽、万物萧条等,引出本文。这些都是人们在描写冬天时常用的词语,写出冬天给人们的感觉。那
3、么,今天,我们来读读老舍先生笔下的济南的冬天,看看它给你什么样的感觉。(视频展示济南冬天)二、走进作者:1、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市人。1937年,代表作骆驼祥子问世,这是一首“旧时代的葬歌”,小说被译成十几种外国文字,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老舍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从1950年至1965年,仅剧本就写了十多部,其中影响最大的如龙须沟(1951)、茶馆(1957)。1951年12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2、写作背景:老舍1924年只身应聘去英国伦敦东方学院教中文。他身居异国,饱尝了寄人篱下的孤独之苦。他在另一篇文章
4、中写过这样的话:“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寂苦。”(想北平)为了结束这“没有家”的寂苦生活,他终于在1929年夏动身回国,但因路费不足,又在新加坡留了半年,直到1930年春才回到上海,同年夏应邀到山东济南齐鲁大学任文学院副教授,并编辑齐鲁月刊。由于这样的经历,老舍回到祖国,看到祖国的大好河山,便抑制不住强烈的爱国之情,写下了济南的冬天。3、相关知识:北京娱乐信报2003年6月23日(十大文化偶像出炉) 时间:6月6日6月20日参加人数:14万多人一直以来争议很大的“二十世纪文化偶像评选活动”于6月20日正式揭晓,十大获选偶像名单出炉,老舍以25220票位居第五。一个广泛流传
5、的故事说的是,如果老舍不是自投太平湖自尽,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就将授予他。作为一名满族作家,老舍狂热地迷恋单弦、大鼓这些俗文化,他的小说深刻地反映了老北京市民阶层的喜怒哀乐,话剧茶馆更是戏剧史上的一块丰碑。三、整体感知:1、播放课视频朗读。听读过程中请同学们勾画出文中的生字词,考察学生对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多媒体课件展示: 生字辨识:济(j)南奇迹(j)伦敦(dn)暖和(hu) 着(zhu)落髻(j) 看(kn)护 镶(xing) 宽敞(chng) 水藻(zo) 贮(zh)蓄 澄(chng)清 重点词语注释:响晴晴朗无云。响亮这里指天气晴朗、燥热。温晴温和晴朗。安适安静而舒适。水墨画中国画中纯用
6、水墨画的画。贮蓄存放、储藏。澄清清澈明亮。空灵清净透明。2、思考下列问题:济南的冬天给你的感觉和你印象中的冬天是否相同?它给你的总体印象是什么?提示:温晴、慈善、美丽、绚丽多彩等词语均可。设计说明:此题旨在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同时为以后的写作积累词语打下基础。四、研读课文1、引导学生进一步感知、赏析文章,济南的冬天为什么会给你这样的感觉?提示学生讨论过程中,多媒体课件展示问题:(1)让学生分析济南天气的特点: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温晴。并了解这一段中采用的对比手法。(2)让学生分析济南的山的特点:阳光朗照下的山-温暖、可爱;薄雪覆盖下的山-美丽多彩;城外远山-是张小水墨画。(3)让学生分
7、析济南的水-不结冰,清亮、空灵等。在分析景物特点的过程中,品味文中语言特点。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流露出的作者的赞美、热爱之情。2、讨论结尾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与题目“济南的冬天”有何不同?有什么作用?提示:(1)济南的冬天因“冬天”为中心词,见此马上会生冬天之感:朔风扑面,大雪纷飞,厚雪冰棱,无一不透出一股袭人的寒气。可读过全文,响晴取代了暗晦,阴冷被煦暖替换,作者结句为“冬天的济南”,把中心词换成了“济南”,则突出了济南的冬天特有的韵致,使读者经历了从切肤之冷到响晴之暖的转化,确实胜人一筹。(2)济南的冬天作为中心词的“冬天”是一个时令,给人以笼统抽象之感。作者以抽象造成迷离的悬
8、念(到底什么样),接着以生花妙笔写出具体的冬天的济南。山是摇篮似的山,秀气的山,小水墨画似的山;水是冒着热气的水,深得发蓝的水,澄澈透明的水。结尾主词与偏词的互换,标志着从无形写到有形,从无色写到有色,从迷离的虚写到形、色俱佳的实,终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驻笔,真是水到渠成,再自然不过了!3你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出作者对济南的赞美之情? 开头一段写济南冬天的天气。作者以自己的亲身感受,通过三组对比,突出它的“温晴”,赞誉济南是个“宝地”。“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那些小山太秀气。”由济南的雪后山景,想象一位秀美、娇小的姑娘穿上花衣的情态,喜爱之情不言而明。“古老的济南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9、。”三笔两笔就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在优美的意境中,表达了作者赞美的真情。 “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这就是冬天的济南。”在作者笔下,济南是一块晶莹绚烂、玲珑剔透的水晶,是人间的瑰宝。设计说明:在探究课文的同时,对精美的语句加以朗读,细细品味。体会作品所饱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使学生掌握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加深体验理解,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五、语言品析:1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作者想到的,为什么恰是“摇篮”?只因为“形”似吗?如果是,那作者为什么不说“竹筐”?)“小山”挡住了“寒”
10、风,让山圈里的济南人感到温暖;“摇篮”能挡住“寒”风,让摇篮里的孩儿感到温暖。温暖,是“摇篮”与“山”的“神”似点。“竹筐”则不具备这些。提至“摇篮”,唤起了你的什么感受?是不是感觉仿佛又回到妈妈的怀抱温暖舒适。这正是小山的可爱之处。2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这里为什么用一个“卧”字?与文章的什么地方相呼应对?)“卧”字用得很贴切。济南城外的小村庄被作者赋予了生命和感情,它们都“安适地睡着”,尽情享受这“温晴”的天气。这“卧”字正好与第二段中的“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相呼应,用拟人的手法写活了济南。3天儿越睛,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
11、枝的垂柳还要分水里照个影儿呢!(景物本身是没有感情的,可是作者往往把它们当“人”来写。试说说加点的部分应如何理解,有什么好处。)“不忍得冻上”表示水对“绿的精神”的爱怜,对垂柳的心疼。“在水里照个影”表明垂柳也爱美。这样,不仅描写了藻绿、水清、柳美,而且通过它们的相互爱怜表现它们的协调配合,构成一幅完美的图画,并使人感到这些景物好像有了灵性而更加热爱它们。六、拓展练习:文中大量的笔墨写到了济南的山,如果让你选择其中一部分画成画,你准备怎样画,在小组内互相说说自己的设计构想。设计说明:亲自动手把名作家笔下的语言绘成五彩的画,同时也让学生对课文加深理解。七、布置作业1、想一想你看到过的什么地方的景色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模仿本文的一些写法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2、课下阅读配套教材-济南的秋天设计说明:1、借鉴学习中体会到的写作方法,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2、在阅读中,与本文进行比较,增加知识积累、提高语文素养,并受到美的感染、熏陶。板书设计:济南的冬天老舍老城 晒、睡、躺、暖和安适 阳光普照的小山:小摇篮、安静温晴山景 薄雪覆盖的小山:顶、镶、穿花衣、害羞(对比) 城外的远山:卧、水墨画 水色 澄清、碧绿:绿、蓝水晶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