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儿时游戏与学习生活的经历,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和对知识的渴望。过程与方法1领会课文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2学习课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的写法,学会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大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的童心。重点描述百草园的部分,学习写景抓特点、按顺序、多角度描写的手法。难点感知课文,体会文章的主题。朗读法、品评法。课文朗读磁带、多媒体课件。2课时每个人的童年,都是一片宽阔的原野,在这上面,你可以任意栽种世界上所有的花草,可以放飞所有的希望,可以播撒一年的幸福,可以荡漾一生的笑意。童年是美好的,只要有一颗敏锐易感的
2、心,童年的一切记忆都会深深地留在心中。今天我们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了解鲁迅先生对童年的记忆。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出生于破落的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的影响,于1902年赴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望以此来改变国民的精神。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鲁迅一生著作颇丰,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
3、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1题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优美散文。课题用“从到”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和范围。2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本文选自朝花夕拾,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写于1926年9月18日。1926年9月,鲁迅到厦门大学任教,遭到顽固守旧分子的排挤。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鲁迅只能借回忆旧时的美好事物来寄一丝安慰,排解一些苦闷;在这样的思想状态中,“回忆在心里出土了”,著文即以“朝花”的艳丽与单纯,来安慰“夕拾”(即现时,此时)、“离奇和芜杂”的思绪。本文便是在这种情况
4、下写成的。3关于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幼年读书的地方。他于12岁那年到这里上学。第二年秋后,因祖父下狱,少年鲁迅离家去绍兴农村皇甫庄、小皋埠避难,故学业中断。1894年夏间回家,仍返三味书屋。这样一直到大约1989年往南京水师学堂学习前半年才离开,首尾竟达六年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了解课文大意。2教师选一男一女两位同学读课文,女同学读百草园部分,男同学读三味书屋部分。要求读音响亮、抑扬顿挫、节奏分明,读出形象感、情趣感。其余同学点评。3教师请学生谈谈初读课文的感受:生1:本文写鲁迅先生的童年趣事。生2:本文写作者童年时的游戏、玩乐和长大读书的情形。生3:本文写作者由童年的游戏
5、、玩乐到长大读书的过程。其余同学评价:第3位同学的表述较好。4教师顺势引导学生了解阅读文章的一些技巧和步骤:从题目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我们可以捕捉一些信息,“从到”表示这篇文章主要以空间的变换为记叙顺序,大致包括两大部分,并且暗示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内容。5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找出写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从开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到中间“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是写百草园的部分;从“出门向东”到文章结尾“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是写三味书屋的部分;中间“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是两部分之间的过渡段。1读课文第1自然段。这段话交代了什么内容?交代了回
6、忆百草园的缘由。2第1自然段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两句话有没有矛盾呢?没有矛盾。前一句话是用大人的眼光来看。“确凿只有”断定其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对这断定有所踌躇,这是表示是否记得清楚还不敢说。后一句是从小孩子的眼光来看的,作者回忆童年在百草园玩耍,一切都那么新奇有趣,确是儿童的乐园。所以不矛盾。3朗读第2自然段,思考回答问题。(1)作者写了百草园中的很多种动植物,它们分别是什么?写了十四种动植物,它们分别是:皂荚树、桑椹、菜花、何首乌、木莲、覆盆子、草丛、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斑蝥。(2)作者写了百草园中什么景物呢?菜畦、石井栏。(
7、3)作者在写这些景物、动物、植物的时候,用了哪些词语把它们写得如此生动、美好呢?作者为什么把这些景物写得那么具体、生动、真切?百草园为什么是“我那时的乐园”?(重点引导学生如何描写景物。)既抓住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石井栏之所以“光滑”,是因为井经过了长年累月的使用;之所以知道它“光滑”,是因为童年的鲁迅多次好奇地摸过它。说黄蜂“肥胖”,不仅是它的体态较别的昆虫肥大,而且体现了儿童特别的感觉。叫天子忽然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也不单写出这种鸟儿的机灵轻捷,还表现出儿童的羡意。至于写油蛉“低唱”、蟋蟀“弹琴”,更是儿童特有的感受。不被大人看得上眼的百草园,却有那么多有趣的事物供好奇心盛的
8、孩子观赏、玩耍并去探索它的奥秘。这当然是“我”的乐园了。这里的草木虫鸟曾吸引了儿时的鲁迅先生去观察、玩味,引起了他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至今,这些景物还历历如在鲁迅先生的眼前,他就用充满感情的语言把它们描写出来,以表现儿童生活的情趣,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4)作者怎样描写出百草园的可爱?鲁迅先生用色彩绚丽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百草园的可爱。多角度写景,色形声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菜畦的“碧绿”、桑椹的“紫红”、菜花和蜂的“黄”是写颜色,“肥胖”、“高大”、“臃肿”、“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是写形状,这两者都从视觉上写;鸣蝉的“长吟”、蟋蟀的“弹琴”,是从听觉上写;覆盆子“又酸又甜”写的是味觉,这真
9、叫有声有色、有滋有味。这里实际上包括了春、夏、秋三个季节的景物,桑椹、菜花是春末的,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天才叫;这与下文写到的冬天的百草园合起来成为完整的四季图,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妙。(5)作者用什么方法来把这百草园的可爱之景描绘得生动活泼而不显得杂乱无章呢?写景有序,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先用两句“不必说”写百草园整体,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这是一种顺序,第一个“不必说”由低到高写静物,第二个“不必说”由高到低写动物,这又是一种顺序。整体是从植物写到动物,局部是从动物写到植物,这又是一种顺序。这几种顺序结合起来,使写景不仅有序,而且活泼多姿。(6)作者为什么能把百草园的事物写得这样
10、精彩?融情入景,景中有人,表现儿童好奇心重、热爱大自然的性格特点。作者曾对百草园的景物进行过细致的观察,并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还在描写之中倾注了自己对百草园这个儿童乐园的热爱之情。因此才把百草园的事物写得这样精彩。(7)本段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描写百草园的事物?表现出了事物的什么特点?这段文字还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比喻句:“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表现出木莲果实的形态特点;“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表现了覆盆子形状颜色的美丽。拟人句:“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表现出这两种昆虫鸣声的悦耳。4小结:第2自然段是文章第一部分的第二层,
11、是写景的精彩之处。它描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和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这段文字中处处表现了儿童好奇、求知的心理特征和对大自然的热爱。那么我要强调一点就是请同学们注意作者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5读第36自然段。文章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美女蛇的故事很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6第7、8自然段是怎样描写捕鸟的?准确地运用了哪些动词?为什么要写捕鸟?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运用的动词有“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拉”“罩”。写捕鸟也是写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的无穷乐趣。7第8自然段写了一位什么样的人物?这和百草
12、园是“我”的乐园有什么关系?第8自然段写了一位善良、沉静、有丰富捕鸟经验的农民闰土的父亲。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劳动人民智慧、经验的钦佩之情。这层中,没有明写“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但“我”已经乐在其中了,捕鸟时的新奇、兴奋,对闰土父亲的钦佩,这些都是百草园生活中的组成部分,这样就把“乐园”写得实在、具体了。8读第9自然段。“我”到底知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不知道,从“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都无从知道”可以看出,三个“也许是”表示尽管猜测的原因很多,但一个也无法肯定。9“Ade,我们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心理?运用了
13、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的依恋之情。课文第一部分写百草园,作者抓住“我的乐园”来写,行文充溢了生机和活力。“我”慢慢地长大了,“我”不得不离开“我的乐园”,心中充满了依恋、无奈、迷茫;接着写“我”被送进三味书屋,随先生读书。1三味书屋的陈设是怎样的?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的什么感情?三味书屋的学习环境:“一扇黑油的竹门”,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下面有“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的画。作者描写刚到书屋时对里头的陈设布置首先就充满着新奇的情感,那“黑油的竹门”,“三味书屋”的大匾,“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的画幅,那孔子牌位、拜孔子和拜先生仪式,对未脱孩提稚
14、气的鲁迅,充满着一种不同于百草园戏耍的新鲜感。假如说,百草园是令人留恋的,那么进了三味书屋,则又使他的好奇心进入了一个新的天地。2“我”对先生的印象又如何呢?主要是敬慕先生,说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对他渊博的知识感到信服。同时也很爱他,因为学生虽然很调皮、很贪玩,但先生很少体罚他们,通常总不过是瞪瞪眼睛而已。3由学生分角色读课文第12自然段至末尾。一人读“我”的语言,一人读先生的语言,一人读叙述部分。注意下面几句话的读法:(1)“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应读作:“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意思是:“仁这东西很遥远吗?我想得到仁,这仁就来了。”(2)“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应
15、读作:“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意思是:“笑人家牙齿缺了,(那口)像个狗洞大开着。”(3)“上九潜龙勿用”,上九,即初九。意思是:恶势力强大时,才高德重的“好人”就要隐居起来,暂时不出去做官,以免被害。(4)“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应读作:“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意思是:“那个地方的土地(分为九等,上上为第一等,下上为下等里的最上一级),好坏交错;那进贡的东西,有祭祀专用的一捆捆的茅草,还有橘、柚这类水果。”4鲁迅先生儿时在三味书屋学习七年,文中描写了读书生活中的哪些乐趣?写出了五个方面的乐趣:问“怪哉”虫充满好奇心;正午习字,晚上对课;逃课到小园中玩耍;师生一起朗读时的
16、情景;上课时偷偷在下面玩纸盔甲、画画儿。5怎么理解先生不回答“怪哉”虫的问题?私塾先生通常要求学生读他所指定的书,书外的问题是不予解答的,况且提问者又是一个刚入学不久的学生,如此“不务正业”,这大概是先生不作回答且有怒意的原因。6“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说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有戒尺,有罚跪规则而不常用,说明他对这种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态度,也反映他对学生的开明思想。7作者写三味书屋的生活,也写了老先生寿镜吾,寿镜吾老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先生则以他的品行“方正、质朴、博学”以及对学生的宽容获得了少年鲁迅的崇敬。文章是这样描
17、写先生的:他对学生和蔼,在开始严厉,后来就好起来,不失开明,如没有孔子牌位的拜孔子和拜先生仪式。学生溜出花园去玩,并不是不可以,只是去的人“太多”、“太久”,就不行了。他不屑于回答“何曰怪哉”之类的怪题也无可挑剔;从不轻易体罚学生,在学生不听话时,戒尺和罚跪“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他有点旧书生的迂腐,他在念书时,“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非常投入的一种声情并茂的朗读习惯,这并没有给学生带来一点厌恶感,更没有在作者幼小的心灵中留下恐惧的阴影。8第二部分表现出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什么特点?和百草园中的情趣盎然构成了什么关系?两部分是和谐统一
18、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童年生活过的两个地方。阅读时抓住地点的变化可将全文分为两部分,每部分又可按时间和事情的不同分为几层:第一部分(第18自然段):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又可分四层:一层(第1自然段):总的介绍百草园情况。点出是“我的乐园”,充满留恋之情。二层(第2自然段):描绘百草园春、夏、秋三季的景色。三层(第36自然段):写长妈妈讲的美女蛇故事及“我”的感慨。四层(第78自然段):写冬天百草园雪地捕鸟的乐趣。第二部分(第924自然段):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可
19、分五层:一层(第9自然段):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私塾读书。二层(第1011自然段):写入学的情形。介绍了书屋和先生。三层(第1216自然段):写不准提课外的问题。四层(第1723自然段):描写三味书屋后园游戏以及师生共同读书的情景。五层(第24自然段):写课堂上“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画画儿”。本文采取了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述。先写远远望见的、粗线条的景物,如菜畦、皂荚树、鸣蝉,再写身边、脚下、眼前的景物,如斑蝥、何首乌根、覆盆子果实;先写静止的,如石井,再写动态的,如叫天子;先写生机勃勃的春、夏、秋季,再写别有情趣的冬季。又如作者对捕鸟
20、经过的记叙,虽然仅仅用了两个句子共100个字,但写得很细致、很有层次。第一句,简洁交代了冬季捕鸟的条件。第二句,着重写捕鸟经过。这之中,又是先写捕前必要的准备,写了捕鸟的环境和确保来鸟落网的准备,强调要先露出一块地面再撒些秕谷;支棒要短;竹筛大而多孔;绳长,人远远牵着,看鸟雀下来后再猛然一拉。最后说明,只要掌握以下要领,罩住鸟是不成问题的。这一小段记叙,描述有序而严格,绝不能任意调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avs4al(百草园)avs4al(blc rc(avs4alco1(赏美好景物),听神秘故事),x(捕觅食之鸟)语文课程标准有这样一句话:“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教育资源,
21、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我认为,不仅要“沟通课堂内外”,就阅读教学而言,更主要的是要沟通读者(学生)和作者的心灵(心理)。作者和读者,所处时代、环境,个人的经历、性情等各有不同,这给学生的阅读理解造成了障碍。阅读教学首先就是要找到这个相通的地方。从儿童心理、从为什么要写的角度让学生理解,似乎要省力些。语文教师要牢固地树立资源开发意识。资源开发的途径是多样的。学生的学习成果(包括错误)是极其宝贵的资源。让学生把自己的作文与名家的文章作比较,即能激发学生兴趣,更是有效的学习方式。即时开发学生身上的语文学习资源、利用好学生学习成果资源,是一门学问和一种艺术。语文永远是感性的。“增加学生的语文实践机
22、会”,就是增加学生感性体验的机会。“走出教室”是实践,在教室读书和写作同样是语文实践。从“百草园”的“玩乐”到“三味书屋”的“读书”是成长,愿我们的语文学习也能茁壮成长。2爸爸的花儿落了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者及作品。2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父女深情。过程与方法1找出本文的插叙部分并理解其作用,理解行文中伏笔的暗示作用,逐步提高阅读记叙文的能力。2品味文中朴素、平实、富有情感的语言,提高自己的语感悟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本文父亲对“我”严中有爱的深情,并从“我”的成长中得到启示,从而更深刻地认识生活、体味亲情、理解亲情。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内容。难点理解作
23、者思想感情,体味人与人之间的真情。1朗读法:教师宜引导学生多读,最好是读出文中的情感,使自己能够受到感动。其次,通过朗读区分文章哪些是眼前事、哪些是回忆、回忆是如何引出的,从而弄清全文的脉络,从整体上把握课文。2美点寻踪法:尊重学生欣赏主体的地位,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品析鉴赏文章的美点,如结构美、含蓄美、情感美、语言美等,教师可适当点拨,但不可越俎代庖。3延伸拓展法:重个人体验、重真情表白、重情感共鸣,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成长。录音朗读磁带、多媒体课件。2课时父母对我们的爱是真挚无私的。这种爱表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的子女对这种感情很早就感觉到了,有的过了多年后才逐步体会到。长辈们
24、的这种崇高美好的感情深深地感动和鞭策着年轻人。同学们,父母的疼爱之情是否感动过你?你是通过什么事体会到的?这种感情是体现在父母的只言片语中,还是在父母的神情目光里?但无论是哪一种,都会令我们终生难忘。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就写出了课文中的“我”所感受到的那种影响自己一生的真挚的父爱。林海音(19182001),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台湾著名女作家。1918年生于日本大阪,1921年随父母回到台湾,1923年举家迁往北京,林海音即在北京长大,1948年返回故乡台湾。作品有散文集窗冬青树等,短篇小说集城南旧事绿藻与咸蛋等,长篇小说晓云孟珠的旅程等。背景知识本文选自短篇小说城南旧事。小说
25、的背景是1923年到1929年间的北平。城南旧事营造了一种浓郁的京味氛围,它所描述的北京城乡习俗、杂粮面食制作、民间谚语传说、土语方言以及胡同街坊里的趣闻轶事,都活灵活现地展示了一个老北京的面貌。爸爸的花儿落了就是城南旧事的最后一章。林海音曾经有一个叔叔在大连参加抗日活动中被日本人逮捕。林海音的爸爸前往大连收尸,回京不久,身心俱疲,肺病复发,于1931年去世。爸爸的花儿落了就是从这场病写起的。1听录音朗读磁带,感知课文内容。文章是围绕什么展开故事情节的?在毕业典礼前后不同的阶段作者写了哪些事情?毕业典礼是文章的线索:毕业典礼前,“我”到医院去探望父亲,回忆六年前父亲逼“我”去上学并给“我”送夹
26、袄和铜板的情景;毕业典礼时,回忆父亲爱花,回忆父亲让她独自去银行寄钱;毕业典礼后回到家,得知父亲去世。2学生朗读课文,讨论课文标题的含义。文章题目为“爸爸的花儿落了”,一语双关,一方面实指夹竹桃的败落,一方面象征天性爱花的爸爸的辞世。与题目相映,文章也多处写到花,如开头由衣襟上的夹竹桃引出爸爸生病住院,结尾用“垂落的夹竹桃”回应前文,点出爸爸已不在人间,可以看出“花”是作为线索贯穿小说始末的。1从全文看,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爸爸是个“严”在其外,“爱”在其内的可亲可敬的人。他让孩子到银行汇款,鼓励孩子要坚强,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能闯过去。爸爸很重感情,他听到弟弟被日本人害死的
27、消息,便急得吐血了。他特别爱花,每天下班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浇花。2重点品读“我”赖床迟到一事,这表现了爸爸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从爸爸不让“我”上学迟到这件事上,可以看出爸爸对子女多年来的严厉管教、对子女真诚的爱。孩子赖床逃学,“爸爸气极了,一把把我从床头拖起来”,抄起鸡毛掸子,“把我从床头打到床角,从床上打到床下”,这确是够狠的了。但出人意料的是,在“我”上学之后,爸爸竟到学校看“我”来了,“我走出教室,站在爸爸面前。爸爸没说什么,打开了手中的包袱,拿出来的是我的花夹袄。他递给我,看着我穿上,又拿出两个铜板来给我”。真是“看似无情却有情”。一个可亲可敬的“严”在其外、“爱”在其内的父亲形象在此时
28、此地清晰可感,爸爸对子女纯朴、真挚而不加任何雕饰的爱着实令人动容。3请筛选小说中“爸爸”的语言,试品析它们表明了爸爸对女儿怎样的深情。爸爸的语言有以下几句,如:(1)“英子,不要怕,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表明爸爸希望女儿勇敢、坚强、不被困难吓倒。(2)“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是?”表明爸爸希望女儿自强、自立。(3)“不要怕,英子,你要学做许多事,将来好帮着你妈妈,你最大。”表明爸爸鼓励女儿,希望女儿不断锻炼自己,早日承担起照料家庭的重任。(4)“明天要早起,收拾好就到学校去,这是你在小学的最后一天了,可不能迟到!”表明爸爸对“
29、我”要求很严格,希望“我”从小就能养成好的习惯。4爸爸对“我”的成长有什么影响?爸爸对“我”要求很严格,希望“我”从小就能养成好的习惯;但是在他表面的严厉中又有着无限的关爱,关心女儿的冷暖和苦乐。爸爸的爱使“我”意识到不能懒惰,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为“我”以后的成长上了很好的一课。教师总结:文章写出了父爱的纯朴真挚,平淡而又醇厚,值得我们悉心品味。上节课我们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文章,已经基本把握了文章的内容,也理清了文章的脉络。这节课我们就文章的重点作进一步的学习和探讨,使自己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1这篇文章是随着主人公起伏的思潮而记叙的,文章采用了插叙的手法。仔细读文章,看看文章中过去的事情是如何
30、引出来的。文章时而写眼前事,时而又回忆往事,作者每次忆述往事,都是由眼前的事引发的。文章开篇用衣襟上的粉红色夹竹桃,引出前一天去医院探望爸爸时的情形;通过回忆探病时爸爸说的一番话,特别是嘱咐她不要迟到,引出六年前因赖床不起受爸爸惩罚以及自己从此上学再不迟到的情形;这时,礼堂的钟声响了。想到爸爸不会来了,想到爸爸的病和因病不能料理花儿,于是又忆起爸爸爱花的情形;还没有想完,韩主任讲话,我们唱起了骊歌,由此想到很多人盼望自己长大;进而回忆起爸爸要她闯练,让她到东交民巷正金银行汇款一事;最后写毕业典礼回来,看着满院零落的花儿,听到老高的话,她清醒地意识到爸爸的花儿落了,自己已经长大了。这里有现实、有
31、回忆,内容丰富而不拖沓,事件交错而不零乱。2文中的下列文字有什么作用?小说开头写道:我的襟上有一朵粉红色的夹竹桃,是临来时妈妈从院子里摘下来给我别上的,她说:“夹竹桃是你爸爸种的,戴着它,就像爸爸看见你上台时一样!”小说中间写道:爸爸是多么喜欢花。他回来的笫一件事就是浇花。那时太阳快要下去了,院子里吹着凉爽的风,爸爸摘下一朵茉莉花插到瘦鸡妹妹的头发上。小说的末尾写道: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是因为爸爸今年没有收拾它们修剪、捆扎和施肥。看那垂落的夹竹桃,我默念着:爸爸的花儿落了。这样写,使作品如一线串珠,浑然一体,充满情味,严谨周密。同时借花的柔性来调和爸爸
32、性格中的刚性,使爸爸的严厉和慈爱和谐发展。花的败落,暗示父亲已不在人间。3文章没有正面提及爸爸的病危、濒死,写得很含蓄,但文中处处有伏笔。试对此进行分析。文中多次使用伏笔,暗示爸爸已经病得很重,可能将不久于人世。如开头写“我”回忆去医院看爸爸时,爸爸曾说:“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是?”这是一处伏笔。又如当毕业典礼的钟声响起后,“我”突然又想到爸爸妈妈,疑惑“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暗示妈妈对爸爸的病情很了解,内心极度悲痛。而毕业典礼结束后,“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急急忙忙赶回家去,这恐怕是一种预感,在文中成为爸爸即将离开人世的伏笔
33、。至于写她进家门以后看到“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更是以花喻人,把即将爆发的丧父之痛推到极致。4“爸爸的花儿落了”,但我们分明能看到它所结出的果实是硕大的,因为“我”已经长大了!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然后用“我是在爸爸的下长大的”说一段话,并有感情地用文中的话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示例:(1)“我”是在爸爸的热忱鼓励下长大的。“英子,不要怕,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闯练,闯练,英子。”正是爸爸的鼓励使“我”战胜了自己,独自去银行寄钱,独自参加了毕业典礼(2)“我”是在爸爸的严格要求下长大的。一年级的一天,下大雨,“我”赖在床上不起来,爸爸站到“我”的床前,瞪着
34、“我”:“怎么还不起来。快起!快起!晚了也得去,怎么可以逃学!起!”爸爸气极了,一把把“我”从床上拖起来,从桌上抄起鸡毛掸子打了“我”,爸爸把“我”从床头打到床角,从床上打到床下,外面的雨声混合着“我”的哭声。“我”哭号、躲避,最后还是冒着大雨上学去了。从那以后,“我”总是很早就到校。(3)“我”更是在爸爸的细心关爱下长大的。尽管因赖床不起而受到爸爸惩罚,但爸爸却破例让“我”坐洋车去上学。爸爸还把花夹袄送到学校来,“看着我穿上,又拿出两个铜板来给我。”这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激起了阵阵涟漪,使“我”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能够处处严格要求自己。(4)“我”是在爸爸的殷切期望中长大的。“六年前他参加了我
35、们学校的那次欢送毕业同学同乐会时,曾经要我好好用功,六年后也代表同学领毕业证书和致谢词。今天。六年后到了,我真的被选做这件事。”“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是?不要怕,英子,你要学做许多事,将来好帮着你妈妈。你最大。”这是爸爸对“我”的殷切期望,更是绵绵无尽的牵挂。当我得知爸爸去世的消息后,“我”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走过院子,看到那垂落的夹竹桃,我默念着: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孩子。5本文原题是“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了”,课文结尾重现了这句话。试结合全文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已真正感觉到自己长大了?从“自从六年前的那一次,
36、我何曾再迟到过?”“爸爸也不拿我当孩子了”“快回家去!快回家去!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老高,我知道是什么事了,我就去医院。我从来没有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等句子可以看出“我”已真正感觉到自己长大了,懂事了。英子在毕业时成为优秀学生,代表同学们领毕业证书和致谢词,她确实已经长大了。6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表达了作者失去父亲的痛楚与无奈,同时又深深眷念的感情。第一部分(第112自然段):写由夹竹桃想起病床上的爸爸和爸爸对“我”的嘱托。第二部分(第1330自然段):回忆六年前爸爸逼“我”上学、给“我”送衣的往事。第三部分(第3134自然段):从爸爸的病情回想起爸爸爱花养花的往事。第四部
37、分(第3537自然段):写毕业典礼上“我”的复杂心情。第五部分(第3853自然段):回忆爸爸鼓励“我”去银行寄钱的往事。第六部分(第5468自然段):写得到爸爸去世的噩耗,“我”突然成熟起来。1别致生动的插叙。文章时而写眼前的事,时而又穿插往事,但每次忆述往事都是由眼前的事引发的,这样显得波澜起伏,跌宕有致。文章开篇用衣襟上的粉红色夹竹桃,引出前一天去医院探望爸爸时的情形;通过忆述探病时爸爸说的一番话,特别是嘱咐她不要迟到,引出六年前因赖床不起受爸爸惩罚以及自己以后上学从不迟到的情形;又由礼堂的钟声想到爸爸不会来了,她思潮起伏,想到爸爸的病和因病而不能料理花儿,于是又忆起爸爸爱花的情形;还没有
38、想完,韩主任已经讲话了,我们也唱起了骊歌,又由此想到很多人盼望自己长大,进而回忆起爸爸要她闯练,让她到东交民巷正金银行汇款给在日本的陈叔叔的经过;最后写毕业典礼回来,看着满院零落的花儿,听到老高的话,她清醒地意识到爸爸的花儿落了,自己已经长大了。2双线并行的结构。文章一是以花为线索贯穿小说始末(以花开头、以花结尾,中间也都多次提到花是因为父亲喜欢花,花让作者想到回忆起父亲,同时花也成了象征;以花来贯穿小说的始末,作为潜在的线索,这样可以做到使事件交错而不凌乱)。二是毕业典礼。“两线相互辉映,既有利于情节的展开,又使两个人物主次分明,相映生辉。”(张百栋语)3文章写得很含蓄,处处有伏笔。爸爸的花
39、儿落了林海音开童年花父爱落成长一直以来,教师想得最多的都是我要教给学生什么知识,而不是学生想学什么。这篇文章内容比较容易理解,所以最好能以学生的求知需求为主线,做到教师和学生面对作品的平等对话。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的作用主要是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舒畅的心灵、思考的大脑,然后让感情融汇感情、思想碰撞思想。“知识是一个过程的结果,又是另一个过程的开始。”所以一定要让学生学会质疑,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这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师不要认为学生提出的问题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从而不敢放手,其实学生正是在经常的质疑中不断成长、成熟起来的,而教师与学生的每一次交
40、流与碰撞,对教师来说又何尝不是一种成长呢?陶行知先生有一句话:“先生之最大的成功,是培养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总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师就永远无法体会成功的快乐了。3*丑小鸭知识与技能了解安徒生的生平,进而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过程与方法1揣摩语言,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2对文章进行深层鉴赏,品评文章的美,体味童话的艺术魅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丑小鸭形象的意义,坚韧、勇敢地去对待生活中的各种困难,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理想。重点通过复述课文,了解丑小鸭的不幸遭遇,理解丑小鸭面对坎坷所采取的态度以及他所做的努力,深刻领悟丑小鸭这一典型形象的意义。难点通过揣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的深层内蕴。朗读法、
41、复述法、讨论点拨法、品评鉴赏法。多媒体课件。1课时在中外的童话中,有许多美丽动人的故事,如善良的白雪公主、可怜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慷慨无私的快乐王子,还有一只可爱的白天鹅,它是谁变的呢?丑小鸭。是啊,只要我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懈地追求,努力地进取,你就一定会成为一只美丽的天鹅。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安徒生笔下的丑小鸭是如何变成一只美丽的白天鹅的。安徒生(18051875),丹麦作家。世界著名童话大师。他出生在丹麦奥登塞地区的一个贫困的鞋匠家庭。他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全家靠母亲给人洗衣维持生活。安徒生虽然过着十分贫穷的生活,但却有着远大的理想。从30岁开始,他便专心从事儿童文学创作,一生中共写了168
42、篇童话和故事。代表作有丑小鸭看门人的儿子皇帝的新装夜莺卖火柴的小女孩豌豆上的公主等。1背景知识。安徒生在创作丑小鸭时,他的另一个剧本梨树上的雀子在上演,像他当时写的许多其他作品一样,这个剧本也受到了不公正的批评。他在日记上说:“写这个故事多少可以使我的心情好转一点。”一般都认为这篇童话是安徒生的一篇自传,描写他童年和青年时代所遭受的苦难,他对美的追求和向往,以及他经过重重苦难后所得到的艺术创作上的成就和精神上的安慰。2文学常识。童话是文学作品中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它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表现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它把许多平凡的常见的人物或动物的活动,编织成绚丽多幻的图景,
43、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童话的基本特点:(1)它是具有幻想成分的虚构的故事。童话中的主人公的行动,可以不依照自然的法则和科学的规律,但是它又是曲折地反映着现实生活的本质。例如丑小鸭,就通过小鸭的不幸遭遇,反映了社会底层人被剥削被压迫者的不幸,同时又反映了他们对摆脱歧视和冷遇的渴望。(2)它大都采用拟人化的象征手法。童话往往让动物、植物、矿物等等披上人的外衣,赋予它们以人的思想和意识,能够像人一样地生活着、活动着。例如古代英雄的石像中的石像,本来都是没有生命的,但是在童话中,它们居然像真人一样会说话、有思想。采用这种拟人化的象征手法,是童话创造典型的一种常用的方法。(3)童话的情节紧凑,故事性强,而
44、且富有浓厚的趣味性,以便少年儿童能在阅读后受到有益的教育。正如俄国著名诗人普希金在童话诗小金鸡中所说的:“童话虽然不真,可是含义却深!对于年轻人是个教训。”1请两位学生复述课文的故事情节,其余的同学归纳课文的内容:(1)以“丑小鸭的成长流浪”为线索。(2)丑小鸭流落的地方及所发生的故事。出生地:被嫌弃,受鸭群、鸡群排挤讪笑,自己的兄弟姐妹也不欢迎他沼泽地:遇危险老太婆家:被嘲笑灌木林里:向往美和幸福水面:结冰,被冻昏种田人家:被追打花园里:被赞美2用一句话概述童话的内容:一只又大又丑的小鸭子,一出生就伴随着别人的嘲弄和歧视,但在经历过种种挫折和打击后,他终于变成了一只美丽的白天鹅。1在这些打击
45、面前,丑小鸭抱什么态度,有什么追求?在这些打击面前,丑小鸭始终不屈不挠,相信自己,以乐观的态度对待一切艰难困苦。他相信即使身处逆境,经过不懈追求、努力进取,美好的理想一定能实现,幸福一定会来到身边。2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丑小鸭对美的向往和不懈的追求?(1)他在农家生活安定下来,但他渴望到水里去游泳,渴望走到广大的世界里去。(2)当他看到美丽的天鹅,从寒冷的地带飞向温暖的国度,丑小鸭感到一种说不出的兴奋,再也忘不了这些美丽的鸟儿、这些幸福的鸟儿。当他看不见他们的时候,感到非常空虚。(3)春天来了,当他又看到三只美丽的白天鹅时,便不顾生死地飞向他们。正因为丑小鸭对美的向往和不懈追求,终于实现了自己
46、的理想,最终获得了幸福。3你知道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原因是什么吗?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并分析关键句子:(1)我还是走到广大的世界里去才好。(2)我要飞向他们,飞向这些高贵的鸟儿在冬天受苦要好得多。(3)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4)他感到非常难为情因为一颗好的心是永远不会骄傲的。4说说丑小鸭是怎样不懈努力的。丑小鸭变成白天鹅实际上经过了两个阶段,由被迫流浪到主动追求。在老太婆家,他找到了安身之所,但他并不满足,他要“走到广大的世界里去”,要到“新鲜的空气和阳光”中去,这是他追求美好生活的开始。在见到白天鹅后,他“感到一种说不出的兴奋”,从此“再也忘不了”他们,这是他
47、信念的形成期。经受了严冬的煎熬和考验,当他一见到久已渴望的天鹅时,他的信念更加坚定了,“我要飞向他们”,就算“他们会把我弄死”,也“没有什么关系”,他不顾生死地飞向他们,终于靠自己的不懈追求和努力奋斗实现了理想。5揣摩下列句子的含义:(1)“我要飞向他们,飞向这些高贵的鸟儿!”丑小鸭为什么拼死也要飞向高贵的天鹅?丑小鸭之所以拼死也要飞向高贵的天鹅,是因为他心中有着恒久的梦想:向往美好,不懈追求。终于自己也变成了一只美丽的天鹅。(2)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只要你有理想,有追求,并为着目标而努力奋斗,即使身处逆境也不要紧,“金子总是要发光的”。(3)他感到太幸福了,但他一点也不骄傲,因为一颗好的心是永远不会骄傲的。(“一颗好的心”是指什么样的心?)“一颗好的心”指善良的、美好的、有理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