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f crack control for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征求意见稿)标 准 编 制 组2009年10月114目 录1 总则2 术语和符号2.1 术语2.2 符号3 基本规定3.1一般规定3.2建筑设计3.3建筑材料与制品3.4建筑工程施工3.5建筑的使用与管理4 地基与基础的控制措施4.1一般规定4.2勘查与气象资料4.3地基变形控制措施4.4建筑设计4.5施工4.6使用与检查5 混凝土结构裂缝控制5.1 一般规定5.2特定情况的设计5.3非荷载作用的设计5.4
2、混凝土材料5.5施工5.6使用与检查6 砌体结构裂缝控制6.1 一般规定6.2材料6.3设计6.4施工6.5使用与安全7 轻质隔墙裂缝控制 7.1 一般规定 7.2轻质条板隔墙 7.3骨架覆面板隔墙 7.4 使用与检查8 围护结构保温工程裂缝控制8.1一般规定8.2保温材料及构配件8.3屋面保温8.4外墙内保温8.5外墙外保温8.6使用与维护 9 建筑装修工程裂缝控制9.1一般规定 9.2材料 9.3墙面装修工程9.4地面装修工程9.5吊顶装修工程9.6使用与检查10 裂缝的判断与处理 10.1一般规定 10.2装修问题的判断与处理 10.3维护结构保温层问题的判断与处理 10.4轻质隔墙裂缝
3、的判断与处理 10.5砌体结构裂缝的判断与处理 10.6混凝土结构裂缝的判断与处理 10.7地基不均匀变形问题的判断与处理附录A 混凝土热力学性能附录B 混凝土收缩规律附录C 混凝土徐变规律附录D 混凝土配合比抗裂优化设计附录E 水泥、掺合料及外加剂适应性圆环检验方法附录F 混凝土塑性抗裂性能试验(平板法)附录G 砌筑墙体抗裂结构措施附录H 砂浆抗裂性能的圆环法检验附录K 混凝土裂缝处理方法 附录L 受力裂缝和变形裂缝的形态和特点1 总 则1.0.1 为了对建筑施工和使用阶段的裂缝实施有效控制,保证房屋建筑的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制订本规程。【本条提出编制本技术规程的目的。建筑的裂缝基本上属
4、于适用性范畴的问题,但是这种问题也会影响建筑的使用安全和耐久性。裂缝可能会出现在施工阶段,也可能出现在交付使用之后。有时使用方对房屋建筑的开裂也负有责任。裂缝的控制包括预防措施和处理措施。建筑裂缝处理过程中会遇到构件承载力不足造成的裂缝,有时这种裂缝是发生严重破坏的前兆,涉及结构的安全问题】1.0.2 本规程适用于为控制建筑和建筑工程裂缝而采取的设计措施、材料质量控制措施、施工措施和使用阶段的检查维护等工作。【建筑工程的裂缝控制,是结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质量得到控制后,全面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的重要问题。全面提升建筑工程质量要靠设计质量、材料质量、施工质量等共同提升实现。使用不当也是造成建筑裂缝的原
5、因之一,使用方定期的检查与维护是避免使用阶段出现裂缝的有效措施】1.0.3 本规程不适用于建筑火灾、爆炸、严重冲撞和罕遇地震等偶然作用引发裂缝的控制,也不适用于山体滑坡和严重采空塌陷区等建筑裂缝的治理。【特殊偶然作用必然会造成建筑出现不同程度的裂缝、损伤甚至坍塌。此处所说的偶然作用不包括基准期限定的冰冻、暴雪、台风、暴雨等气象灾害。山体滑坡和严重采空等地区建筑裂缝的治理效果极差。】1.0.4 本规程应与现行相关的国家标准配套使用。【本规程关于结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的设计和施工的建议很少,这方面的技术问题应按现行国家或行业标准相关规定执行。本规程在结构适用性方面提出的建议,有利于预防建筑出现裂缝,
6、一些具体的措施可能会高于现行国家标准的相应要求。本规程对非结构件的抗裂提出了具体的建议。本规程在涉及结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的问题治理上提出一些高于国家现行标准的要求。原因是,国家标准是下限要求,符合这些要求而出现了问题,其治理显然要采取高一些的限值指标。 】2 术语和符号2.1术语2.1.1 裂缝 crack;fissure 建筑构配件表面或构件配件之间的可见窄长间隙或缺陷。【除了木结构设计规范之外,现行标准均未见关于裂缝的术语。木结构设计规范关于裂缝的术语为:裂缝,crack,fissure;树木在生长期间或伐倒后,由于受外力、温度或湿度变化的影响,使木材纤维之间发生分离的缺陷。分辐裂(rad
7、ialcheck)、环裂(shake)等。】2.1.2 荷载效应裂缝 load effect crack简称“受力裂缝”,指荷载产生的内力造成的裂缝。荷载造成的内力包括压、拉、弯、剪、扭、冲切等内力或应力。【现行标准没有“受力裂缝”这个术语的解释,但“受力裂缝”一词已为多个标准所使用。与受力裂缝对应的是非受力裂缝。目前似乎找不到太多的非受力裂缝。荷载效应裂缝是指开裂后不能消除作用效应的特定情况。工程结构设计基本术语和通用符号GBJ132有荷载效应的术语】2.1.3 非荷载裂缝non-bearing Cracks 简称“非受力裂缝”。太阳辐射热、温度变化、收缩等间接作用造成的裂缝。 【非荷载效应
8、裂缝是指,出现裂缝后作用产生的内力可以得到释放,作用效应大幅度降低】2.1.4 变形裂缝 deformation crack由于地基或支承变形或位移造成的裂缝。2.1.5 设计缝 designed Joint设计在建筑中预先设置的间隙,如结构缝、构造缝等。2.1.6 结构缝 structural Joint 为减小相关因素不利影响,将建筑结构分割为若干独立单元的预先设置的间隙,如防震缝、沉降缝、伸缩缝等。【现有标准没有结构缝的术语。但是关于此类缝隙的同类术语有两类解释方法,其一为:将建筑分成独立的单元;其二为:预先设置的间隙。其中以第二种解释更为贴切。如工程结构设计基本术语和通用符号GB132
9、-90的术语为:沉降缝,settlement joint,为减轻地基不均匀变形对建筑物的影响而在建筑物中预先设置的间隙; 防震缝,aseismic joint,为减轻或防止相邻结构单元由地震作用引起的碰撞而预先设置的间隙。因相关标准已经有了相应的术语,且本标准对该术语没有异议,因此本标准不再列出防震缝、沉降缝等术语。另外一些标准把此类缝英译为Cracks,编制组认为Joint可能更好。】2.1.7 伸缩缝 expansion and contraction joint 为减轻温度作用对建筑的影响而设置的结构缝。【砌体结构设计规范对于该术语的解释为:伸缩缝,expansion and contr
10、action joint,将建筑物分割成两个或若干个独立单元,彼此能自由伸缩的竖向缝。通常有双墙伸缩缝、双柱伸缩缝等。工程结构设计基本术语和通用符号GB132-90的术语为:为减轻材料胀缩变形对建筑物的影响而在建筑物中预先设置的间隙。本规程明确伸缩缝主要解决建筑热胀冷缩不利影响的预先设置的缝隙。所谓不利影响,不仅包括结构构件还包括装修等】2.1.8 后施工带 post constructure zone 为消除变形或非荷载作用对结构施工阶段的影响而延后施工的部分,如砌体结构的留槎、混凝土结构的沉降后浇带和收缩后浇带等。2.1.9 施工缝 construction seam在施工阶段,由于不同材
11、科的界面处理、间隔浇筑混凝土、分阶段施工的接槎而形成的缝。2.1.10膨胀缝 (伸缝) dilatation (expanding) joint 消解构件膨胀(伸长)变形影响的结构缝。2.1.11 收缩缝(缩缝) shrinkage joint消解构件收缩(变短)变形影响的结构缝。2.1.12 构造缝 Local tectonic joint在构件或建筑做法上预先设置的缝隙,如分格、分隔缝、膨胀缝等。2.1.13 拼接缝 Joint seam 预制构件装配连接时,构件之间拼接处形成的缝。2.1.14 引导缝 guidance joint在预定位置引导裂缝出现,并加以控制而减少其影响的的缝。 2
12、.1.15 界面缝 edge seam不同结构形式、不同建筑构件、不同建筑材料之间在界面上形成的缝;2.0.16后浇带 post-pouring zone在预定位置预留浇筑间隔段,并在混凝土基本完成早期收缩后或不均匀沉降基本完成后,再作二次浇筑的带状区域。 2.1.17 补偿带 compensated zone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于预定位置单独浇筑膨胀混凝土以抵消早期收缩影响的混凝土带状区域。2.1.18 治理措施对产生裂缝的客观原因采取的处理措施,如加固措施等。 2.2 符号2.2.1 作用效应、变形及承载力Rd -构件承载力的设计值S Gk 永久荷载效应;S Q k1 积水、积冰等荷载效应
13、的最大值;S Q k2 屋面检修荷载效应 装修防水层所能承受的应变; 装修防水等所能承受的变形Sd 荷载作用效应的设计值 在时刻施加的应力;2.2.2 材料性能fk,e实测材料强度特征值的推定值;龄期为28d的混凝土纵向变形模量;徐变系数;混凝土龄期为28天立方体抗压强度;导热系数;导温系数;c 比热;Q 水化热;混凝土的表面放热系数; 密度。2.2.3 计算参数m材料强度的分项系数;Rd构件抗力模型不确定性分项系数;混凝土强度影响系数3 基本规定3.1 一般规定3.1.1 建筑裂缝的控制应采取以预防为主的原则。【建筑裂缝的控制包括预防与治理两个方面的措施。在这两方面的措施中应以预防为主。预防
14、措施包括降、放和抗三类措施,降低作用效应、应力的释放和提高抗裂能力的措施】3.1.2 建筑工程裂缝的预防措施应由建筑的设计、材料或制品的提供方和工程施工各方根据建筑的特点确定并予以实施。建筑使用阶段裂缝的预防应靠正确的使用、定期检查和维护等措施保障。【建筑工程裂缝的预防与设计、材料与制品的质量和恰当的施工措施等相关,有效的措施要求通过相关各方相互支持与协调实现。目前关于裂缝防止的新技术较多,所有新技术,包括本技术规程提出预防建筑裂缝的措施,都应经过有关各方的判别后实施。本条所说的工程施工各方包括工程总承包和分包。房屋建筑使用阶段检查与维护也是预防裂缝的有效措施。】3.1.3 建筑裂缝问题的处置
15、,应采取判明开裂的原因,对影响开裂的因素进行治理后进行裂缝处理的原则。【未判明原因,贸然采取处理措施,效果不好】3.2 建筑设计3.2.1 建筑的设计单位,除应执行现行国家设计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结合建筑的特点从下列方面考虑预防开裂的措施:1 对地基变形和结构的适用性实施性能化设计;2 采取减小荷载作用效应和非荷载作用的措施;3 对建筑材料的体积稳定性和建筑制品的抗裂性能提出控制要求;4 采取适当的构造措施提高构件或制品的抗裂能力;5 提示工程施工中采取适当的防范措施;6 要求使用者正确使用建筑,并采取检查和维护等措施。【设计考虑问题不周是造成建筑开裂的主要原因之一。设计对结构的适用性重视不够、
16、未充分考虑间接作用、不重视材料体积稳定性、构造措施不当是考虑问题不周的典型情况。建筑的设计不仅包括建筑结构的设计,也包括建筑、电气、给排水和装饰与装修设计等】3.2.2 建筑结构和地基的适用性设计,应包括下列性能化设计项目:1 结构和地基的变形计算,应考虑特定情况的不利影响;2 结构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限值和地基变形的限值应能保证结构、围护结构、非结构构件和装饰装修等不出现裂缝或不受到损伤;3 适用性设计应考虑非荷载作用的不利影响。【结构的适用性设计,包括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设计和抵抗间接作用能力的设计。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设计,不仅应考虑常规的作用,尚应考虑特定情况下直接作用的不利影响。特定作用包
17、括屋面积灰、冰冻、大风、地下水位变化等。间接作用包括太阳辐射热、环境温度、材料的收缩等】3.2.3 建筑的设计,在没有改变结构材料热胀冷缩性能和没有提高围护结构、装修等抗裂能力时,不应增大现行结构设计规范限定的伸缩缝间距。【伸缩缝的间距是综合考虑太阳辐射热、温度变化和结构材料热线膨胀系数确定的,伸缩缝不仅保证结构构件不出现损伤,还要保证装修和围护结构不出现损伤。当微膨胀混凝土、抵抗收缩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技术等不能改变构件材料热胀冷缩的基本性能时,不应突破现行规范的限制,加大伸缩缝的间距。(一)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关于钢筋混凝土结构伸缩缝的最大间距见表1:表1 钢筋混凝
18、土结构伸缩缝最大间距(m)注:1 装配整体式结构房屋的伸缩缝间距宜按表中现浇式的数值取用; 2 框架剪力墙结构或框架核心筒结构房屋的伸缩缝间距可根据结构的具体布置情况取表中框架结构与剪力墙结构之间的数值;3当屋面无保温或隔热措施时,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的伸缩缝间距宜按表中露天栏的数值取用;4 现浇挑檐、雨罩等外露结构的伸缩缝间距不宜大于12m。(二)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9-2002关于砌体房屋伸缩缝的最大间距见表2。表2 砌体房屋伸缩缝的最大间距(m)(三)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关于单层房屋和露天结构的温度区段长度(伸缩缝的间距)的规定见表3:表3 单层房屋和露天结构
19、的温度区段长度(m)建筑体型复杂时,即使按现行规范设置伸缩缝,也不能保证在使用过程中不出现开裂,应适当减小伸缩缝的间距或考虑综合因素设置结构缝】3.2.4 建筑体型或情况复杂时,应综合考虑建筑的体型情况、地基情况等设置沉降缝、防震缝和伸缩缝等结构缝,结构缝应满足下列功能要求:1 有足够的消解变形、位移引起约束作用的能力; 2 有传递内力或阻断内力的能力;3 通过建筑处理加以掩饰而避免影响美观、产生不安全感;4 防止水及其它液体、气体的渗漏;5 具有相应的耐久性能;6 具有相应的的隔声、隔热、防火性能;7 技术上可行,方便施工,有较好的可操作性。3.2.5 建筑的设计可采取下列措施消除间接作用的
20、影响: 1 设置允许位移的支承; 2 减小太阳辐射热的反射措施或隔热措施; 3 提高围护结构保温的能力,减小温度作用效应。3.2.6 建筑设计在确定材料性能与选择制品时应综合考虑下列问题:1 新材料和新制品应经过技术鉴定,并有成功的工程应用实例;2 选用制品时应对制品的抗裂能力充分了解或提出抗裂能力的限定指标;3 对所选用的建筑材料应提出体积稳定性的限定指标或限定方法;【对新材料或新制品的选用要慎重,要有成功的工程应用经验。 不使用强度等级过高的混凝土等,对于混凝土材料,不仅提出强度等级的要求,尚应提出收缩、徐变等的要求;对于轻质隔墙,其抗裂能力应与结构形式匹配。】3.2.7 建筑的设计应采取
21、必要的构造措施,提高结构和围护结构的抗裂能力,减小间接作用的作用效应。【结构构件一般为装饰装修层的基层,稳定的基层有益于控制装饰装修层的开裂的控制】。3.2.8 建筑的设计应协助施工企业对建筑工程出现的裂缝问题进行分析和治理。3.3 建筑材料与制品3.3.1 建筑材料或制品的制造者或提供者,应按建筑设计或施工企业提出的要求制作或提供建筑材料或建筑产品。3.3.2 建筑材料或制品除应按相关标准进行合格检验外,尚应对材料的体积稳定性或制品的抗裂性进行检验。3.3.3建筑材料或制品的制造者或提供者应采取下列有利于预防建筑工程裂缝措施:1 将检验结果连同检验的方法提供给设计或施工企业;2 提示施工企业
22、相关材料正确的施工操作工艺;3 提示施工企业对到场的建筑产品正确的堆放与保护。3.4 建筑工程施工3.4.1 建筑工程的施工各方除应按照设计要求和验收规范要求进行施工质量控制外,尚应在下列方面考虑预防和减少裂缝的措施:1 与建设和设计单位磋商相关问题;2 合理安排施工工期与工序;3 考虑特定情况对施工的影响;4 对材料或制品的体积稳定性进行控制和检验;5 对于易于出现裂缝的部位采取特殊的处理措施;6 当出现裂缝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在合适的时机进行处理。3.4.2 建筑工程施工单位应结合建筑结构的特点编制施工技术方案,对与控制裂缝有关的施工环节制订预防、控制裂缝的有效措施;当发现有下列问题时应与建
23、设方和设计单位进行磋商:1 使用强度等级过高的混凝土,没用降低水化热或减少收缩量的有效措施;2 缺乏新型材料与制品的体积稳定性或抗裂性资料或数据;3 难于保证施工质量的建设与设计要求。 3.4.3 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的施工技术方案应有合理的施工工期和施工工序安排,避免后续施工对已完工的分部或分项工程造成不利影响。3.4.4 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应考虑气温骤变、太阳辐射、降雨、降雪气象因素等与材料温降、内外温差、体积稳定性特性等因素耦合的不利影响。3.4.5 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应在材料或制品的检验项目中增加材料体积稳定性、制品抗裂性的检验项目,部分项目可进行见证检验。3.4.6 建筑施工时除了按设计要求
24、设置结构缝之外,尚应根据建筑及施工的条件采取下列有利于预防裂缝的措施:1 可采取留槎、设置引导缝、沉降后浇带或收缩后浇带等措施,减小施工阶段间接作用对结构或围护结构的作用效应;2 对于易出现裂缝的结构或围护结构的局部区域,可采取抗裂的构造措施;3 可在非结构件上设置构造缝,减小间接作用对非结构件和结构构件的影响;4 可采取构造措施或加强做法,提高非结构件的抗裂能力。3.4.7 建筑的施工企业,应对完工的分部或分项工程采取正确的养护和保护措施。 3.4.8 建筑工程出现裂缝时,施工企业可会同设计单位、监理和材料的供应方,按本规程建议的方法分析裂缝原因,并在下个分部或分项工程的施工之前对裂缝进行处
25、理。3.5 建筑的使用与管理3.5.1 建筑应按设计的要求及功能使用,使用者应遵守下列规定:1 不得超负荷使用;2 不应擅自拆改建筑的结构和围护结构;3 不得擅自在建筑上增设构筑物;4 不得擅自在建筑周边搭建建筑或构筑物;5 不得擅自改变建筑的用途。【不正当的使用会造成建筑开裂并会影响建筑的安全和寿命。上述5种情况是造成建筑裂缝的主要原因之一】3.5.2 建筑的管理者或使用者,应对建筑使用过程的情况进行定期的检查,并详细记录检查结果。对于涉及裂缝控制的检查项目可按本规程的建议实施。3.5.3 对于检查中发现的老化或损伤问题,应采取措施予以维修。3.5.4 对于检查中发现的裂缝,可按本规程建议的
26、方法判定开裂原因,并采取相应的裂缝治理措施。4 地基与基础的控制措施4.1 一般规定4.1.1 本章提出控制地基不均匀变形的设计和施工措施及相应的使用要求。【本条明确了本章所要所要解决的主要为地基不均匀变形问题。地基不均匀变形包括基桩的不均匀沉降。预防地基变形裂缝要靠设计、施工和使用者共同努力实现。】4.1.2 建筑的设计应采取下列控制地基不均匀变形的措施:1 获取并有效地利用工程地质勘查资料及气象资料;2 采取必要的地基及基础处理措施和建筑控制措施,减小地基变形的不均匀性及其影响;3 与施工方协商采取适当的施工方案和预防措施。4.1.3 建筑的施工应采取下列预防地基不均匀沉降的措施:1 进行
27、地基不均匀变形和基础沉降的监测,根据监测情况调整施工方案或与设计协商修改建筑设计;2 考虑特定情况对施工阶段地基不均匀变形的影响。4.2勘查与气象资料4.2.1 建筑的设计应获取有利于地基基础设计与施工的下列资料:1 该场地土历史上最大的冻结深度; 2 该场地历史最高地下水位、最低水位以及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补排关系;3 该场地地下水的上游方向;4 多年冻土地区的冻土上限;5 该地区历史上最大的暴雨量等气象资料。【设计考虑问题不周的根源在于设计依据的资料不全。本条所列的信息有利于控制地基不均匀变形。】4.2.2 房屋建筑的基础及管线的最小埋置深度应大于该场地土历史上最大的冻结深度。 建筑首层地面及
28、室外散水等建筑做法下的土层应进行防冻胀处理,处理深度宜大于该地区历史上最大冻结深度。【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各地土壤的冻结深度逐渐减小,房屋建筑基础和管线的设计埋深也随之减小。但是遇有极端气候的年份,这些房屋的基础会出现冻胀变形,首层地坪会出现冻胀裂缝,地下管线会冻裂并影响房屋建筑的地基和基础。当其他规范规定的基础埋置深度大于本条建议时,应按埋置深度最大的要求执行】4.2.3 有防水要求的基础和地下室,应按该场地历史最高地下水位和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补排关系中最不利情况进行防水设计。【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一些地方的地下水位明显下降。部分地方的地下室因此不再进行防水设计。遇有暴雨和水位的突变,这些地下
29、室无法使用】4.2.4 房屋建筑的基础底板,应按该场地历史最高地下水位、最低水位和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补排关系中最不利情况进行抗裂和抗浮设计。【遇有特定年份,地下水位会大幅上涨,造成基础底板开裂、渗漏甚至上浮】4.2.5 建筑地基基础的设计应取下列因素最不利的组合进行地基的变形计算: 1 地下水位的极端情况; 2 楼面活荷载的极端情况; 3 屋面可变荷载的极端情况; 4 相邻建筑物的不利影响等。 【本条提出的地下水位问题,包括周边工程施工的不利影响】4.3 地基变形控制措施4.3.1 当地基变形计算值大于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的允许值时,应采取地基处理、基础设计、设置沉降缝等处理措施,
30、也可采取上部结构与地基基础协同作用的辅助控制措施。规程在涉及影【地基的变形和不均匀变形问题主要靠地基处理和基础设计解决,也可采用设置沉降缝的方法,上部结构控制措施可以起到协同工作的作用】4.3.2 建筑地基的处理除应按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的要求解决地基承载力问题之外,尚应对沉降量、沉降差、倾斜值和局部倾斜值等进行控制,保障基础、结构、围护结构不出现裂缝,保障设备与设施等的功能不受到影响。【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提供了多种地基处理方法。地基处理不仅应该保证地基的抗力还应对其变形及其均匀性进行控制】4.3.3 湿陷性黄土、冻土、盐渍土、膨胀土等地基的处理,应按相应的技术规范确定处
31、理方案。【特种土的地基有专门的技术标准】4.3.4 当采取地基处理措施不足以控制不均匀变形量时,可在地基土的压缩性有显著差异处设置沉降缝,沉降缝的设置宜综合考虑建筑的下列情况,做到一缝多用:1 建筑结构或基础类型的差异; 2 高度差异或荷载差异情况;3 建筑平面的转折情况;4 长高比过大的结构;5 房屋分期建造的情况等。【沉降缝同时具有抗震缝、伸缩缝的功能,可以减少设缝的数量】4.3.5 在同一结构单元内,在基础形式基本一致的前提下,可采取下列减少地基不均匀变形的基础设计措施:1 设置地下室或半地下室;2 按沉降控制的要求,调整基础底面积或基桩的位置和数量;3 采用梁板式基础,调整基础的刚度或
32、面积。4.4 建筑设计4.4.1 建筑的设计可采用下列减小地基不均匀变形的辅助措施:1 控制结构的长高比; 2 采取不同质量的建筑材料;3 调整地面标高。4.4.2 砌体结构或内框架的建筑应采用下列长高比的结构方案:1 三层和三层以上的房屋,结构单元的长高比L/H宜小于或等于2.5;2 当结构单元的长高比为2.5L/H3.0时,纵墙宜连续贯通,并应控制其内横墙间距。4.4.3 为减少建筑物的沉降和不均匀沉降可采取下列措施,可在沉降量较大的部分选用较轻的结构,如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4.4.4 结构单元之间沉降差较大时,可采取调整建筑物结构单元标高的处理措施。对于沉降量较大的结构单元,各
33、层结构层的标高可根据预估沉降量予以提高。4.4.5 对于抗裂能力较差的砌体结构基础,应采取下列提高抗裂能力的措施:1在0.000m标高处,应在纵横向内外墙设置贯通的钢筋混凝土地圈梁;2 在相应平面位置,基础应采用肋梁式,并在适当位置设置短构造柱,将0.000m处的地圈梁与基础底板肋梁拉结,与基础墙连成组合梁。4.4.6 建筑物与管道之间,应留有净空。当建筑物有管道穿过时,应预留孔洞,或采用柔性的管道接头。4.5 施工4.5.1 建筑的施工宜进行地基变形和基础沉降的观测。沉降观测应符合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 8的有关规定。4.5.2 一般建筑物可在基础完工后或地下室砌完后,设置沉降观测点;大
34、型、高层建筑可在基础垫层或基础底部完成后,设置沉降观测点,并开始观测。4.5.3 施工中,应采取下列保持地基土原状结构的措施:1 基槽开挖时,应避免人为破坏地基持力层的原状结构,可在基底保留200mm厚度的原状土,待基础施工开始时再挖除;2 雨期施工时,在基槽开挖后,严禁雨水浸泡基底;3 冬期施工时,应做好基底的防冻措施;4 当地基土已被扰动时,应将扰动土挖除,换填后予以压实处理。4.5.4 地下水有上游方向的深基坑应加强对上游方向基坑的支护和降水。【地下水有时有来水方向,常见于古河道。仅靠堵不能有效解决支护的问题,还要加强该方向降水措施】4.5.5 在施工中,应合理安排施工工序,建筑物基础埋
35、置深度差异较大时,基础埋置较深的部分应先施工;建筑高度较大的部分应先行施工。4.5.6 对于长度较大且地基不均匀变形较大的结构单元,应在与设计协商后设置基础及上部结构的后施工带。混凝土的基础及上部结构的沉降后浇带的钢筋宜断开。4.5.7 地基基础的施工对下列偶然状况采取预防性措施:1基坑大量灌水;2地下水位突然升高,使基础底板上浮等。 4.5.8 深基坑毗邻既有建筑物时,应对既有建筑进行全面的鉴定,并应采取措施确保毗邻建筑物及地下设施的安全并且不受到损伤。4.6 使用与检查4.6.1 建筑的使用时应避免出现下列问题:1 在建筑周边长期堆放重物,大量浇水;2 在建筑附近开挖深坑或进行超过基础埋置
36、深度的施工降水;3 在建筑附近进行振动量较大的活动。【上述问题是造成建筑使用过程中出现地基不均匀变形的主要原因,应避免发生。当出现上述问题时,应要求当事方提前予以鉴定】4.6.2 建筑的使用者应对下列问题或现象进行定期的检查:1 建筑散水的完好性;2 建筑周边回填土的沉陷情况;3 建筑周边的给排水设施的完好性;4 首层墙体或地下室墙体裂缝的增长与变化情况。【本条提出应定期检查的项目】5 混凝土结构裂缝控制5.1 一般规定5.1.1本章提出针对混凝土结构常见裂缝的预防措施。【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等系列标准对混凝土结构裂缝的控制有系列的规定,本标准不重复
37、这些规定,而针对特殊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5.1.2 混凝土结构适用性的设计,除应符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要求外,尚应在下列方面注重性能化设计:1 针对特定情况的结构变形的计算和构件抗裂设计;2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限值与围护结构、装饰装修等抗裂能力相匹配;3 针对非荷载作用进行结构适用性设计。【混凝土结构的适用性设计应包括三项设计目标:1 在构件变形的计算时,考虑特定情况的不利因素;2 保障建筑的做法、围护结构、装饰装修及设备设施等不出现明显的损伤;3 非荷载作用的影响。上述三个方面是造成混凝土结构裂缝的主要原因】5.1.3 混凝土的生产方,应采取下列保证混凝土
38、质量和体积稳定性的措施:1 严格控制混凝土原材料的质量;2 考虑混凝土综合性能的要求进行配合比设计;3 进行水泥等粉料与外加剂适应性检验;4 进行混凝土的试配,并对其性能进行检验。【保证混凝土的质量,特别是保证混凝土的体积稳定性是混凝土的生产方为防止混凝土结构开裂所尽的义务】5.1.4 混凝土结构的施工企业应针对厚度较大构件和表面积较大构件的混凝土采取特殊的施工措施。5.2特定情况的设计5.2.1 混凝土结构的适用性设计,宜针对下列特定情况进行结构变形的计算或抗裂控制:1在屋面积水、积雪和积冰等荷载作用下,对大跨度屋盖挠度的计算;2在多遇地震作用下,对柔性结构弹性层间位移的计算;3 构件作用效
39、应计算模型与实际应力状态不一致部位的裂缝控制措施。【在本条所列的三种情况下,混凝土构件会出现开裂和变形超过结构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限值的现象。大跨度混凝土屋盖结构在屋面积水、积雪和积冰等荷载作用下,有可能出现坍塌现象。不坍塌的结构,构件会出现损伤并使围护结构、装修和建筑做法等出现损坏或丧失应有的功能。汶川地震震害调查表明,一些柔性混凝土结构在多遇地震作用下层间位移过大,造成设备设施、围护结构等的损坏。构件受力状况与作用效应计算模型不一致,容易引发构件开裂并对装修等造成影响】5.2.2在屋面积水、积雪和积冰等荷载作用下,大跨度屋盖结构的变形不应超过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限值,且不应对建筑
40、的使用功能构成影响。【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关于构件挠度的限值,基于跨度较小的构件不出现损伤。当将这些限值用于跨度较大屋盖结构构件时,会出现装饰装修开裂、起翘和建筑防水做法失效等问题。在屋面积水、积雪和积冰等荷载作用下,跨度较大屋盖装饰装修及防水做法等出现破坏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因此建议设计者综合考虑这些不利因素的影响,进行结构适用性设计】5.2.3在屋面积水、积雪和积冰情况下,大跨度屋盖的屋面可变荷载k1,宜取屋面可能出现的积水荷载、积雪荷载和冰冻荷载三者的最大值,具体取值方法可按下列建议确定:1 对于未设置应急排水口带女儿墙的屋面,屋面积水层的深度可按下列方法确定:1)上人屋面取至通往屋面出口门
41、槛上皮;2)不上人屋面取至女儿墙高度的最低处。2 对于设有应急排水口的屋面,屋面积水层的深度可取至应急排水口的下沿。3 屋面积雪厚度的计算,宜对屋面的下凹处和侧面有高出屋面遮挡物等部位的采用特定屋面积雪分布系数;4 屋面冰冻荷载,可按当地50年一遇的冰冻厚度确定,当缺乏相应数据时,可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提供的100年雪压的1.21.3倍确定。【屋面可变作用标准值取值过小是造成屋面变形计算值过小的主要原因。设计一般不会考虑屋面积水荷载的影响。造成屋面积水的原因一般是带女儿墙屋面的排水孔被堵塞,屋面雨水排泄不畅。使用方没有正常的检查和维修制度,是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但是通
42、过调查发现,一些国家大跨度带女儿墙的屋面总会留有不易被阻塞的应急排水口,有的甚至留出一个方向不设女儿墙,作为应急排水之用。可见精细的设计可以有效地避免屋面雨水积存造成的坍塌事故。本条第1款中,屋面可能出现的积水荷载是指没有应急排水口的带女儿墙的屋面;当该屋面为上人屋面时,积水深度可计算至通往屋面出口台阶的高度,对于不上人屋面,积水深度计算至女儿墙高度。第2款建议,有不易阻塞的应急排水口时,积水深度计算至应急排水口的最低部位。提出这两款要求的目的,是建议设计者留出应急排水口,且应急排水口应低于上人屋面台阶的高度,避免屋面出现积水现象且避免积水灌入建筑内部。积雪也是造成屋面坍塌的主要原因之一。可能
43、出现的积雪厚度,主要指屋面的下凹处和侧面有高出屋面的遮挡物的部位。这些部位一般容易出现较厚的积雪,设计人员容易疏忽。由于缺乏气象统计资料,建筑结构荷载规范规范GB50009-2001的基本雪压不包括冻雨等造成的积冰荷载。2008年春冰冻灾害造成一些建筑屋盖坍塌或破坏。大跨度屋盖的变形计算应考虑屋面积冰的不利影响。当地气象部门可以提供平均重现期50年的积冰厚度时,可取该值作为屋面积冰荷载的标准值。当地气象部门没有相应的资料时,可按本规程建议的方法确定。我国的近邻韩国的一些城市50年一遇地面雪荷载值见表1。表1 韩国部分城市第50年一遇地面雪荷载(kN/m2)城市名称雪载城市名称雪载城市名称雪载首
44、尔 Seoul0.85仁川 Incheon0.80水原 Suwon0.70全州 Cheongju1.10大田 Daejeon1.15浦项 Pohang 0.90大邱 Daegu0.80蔚山 Ulsan0.60马山 Masan1.00光州 Gwangju1.05斧山 Busan0.85 瑞山 Gunsan0.95我国部分城市50年和100年的地面基本雪压情况见表2。表2 我国部分城市的地面雪压(kNm2)城市杭州南京天津大连烟台50年0.450.650.400.400.40100年0.500.750.450.450.45通过比较认为,考虑了冰冻因素可能是韩国的地面雪压高于我国气候相近城市地面雪压的原因之一。表1之值的平均值,约为表2中100年雪压平均值的1.7倍。考虑到其他因素,建议在缺乏50年一遇冰冻资料时,50年一遇冰冻荷载的标准值可按当地100年一遇的雪压乘以1.21.3的增大系数考虑】5.2.4大跨度屋盖结构屋面荷载组合效应之一,可按式(5.2.4)的建议确定:S Gk +Q k1+Q k2 (5.2.4) 式中 S Gk永久荷载效应;S Q k1积水、积冰等荷载效应的最大值;S Q k2屋面检修荷载效应,屋面检修荷载按0.5kN/m2 【与建筑结构荷载规范标准组合相比,式(5.2.4)未使用检修荷载效应的折减系数。原因是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