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空城计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文是七下语文第五课的教学内容。节选自三国演义第95回。课文描述诸葛亮面对强敌而能处变不惊,设下计谋,终于使司马翻引兵退去,突出表现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学习本文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弄清文章是通过哪些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来表现诸葛亮和司马熬这两个人物的性格。【学情分析】学生对三国演义内容相对比较熟悉,初步了解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第95回的故事梗概,前节课又学习了一些小说的有关知识,对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初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部分同学学习习惯很差,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仍以教师讲析引导为主。【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
2、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理解孔明“空城计”得以施计成功的重要原因 3、学习作者从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塑造人物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并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2、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注重感悟,开拓其思维,培养其创新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我国古代小说的艺术成就,领略我国古代先贤们的超人智慧,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积极思索和敢于创新的精神,激发学生献身祖国的思想。【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把握孔明“智勇”的形象教学难点: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塑造人物的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
3、时:一、情境导入:欣赏滚滚长江东逝水,学生简介三国演义。(可说故事情节,可说喜欢的人物形象。)二、走近作者:1、“空城计”,三十六计之一,其战略是“虚者虚之,疑中生疑,刚柔之际,奇而复奇”。这是一种心理战术,在己方无力守城的状况下,故意向敌人暴露我城内空虚,就是所谓“虚者虚之”。敌方产生怀疑,便会犹豫不前,即“疑中生疑”。诸葛亮的空城计名闻天下,把诸葛亮的形象推向巅峰。2、作者简介:罗贯中,名本,号湖海散人,贯中是他的字,山西太原人。他出生于元代,死于明初,他在文学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据说小说创作有数十种,曾写过十七史演义,除三国演义外,还有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他写过杂剧,
4、有赵太祖龙虎风云会。3、 背景简介:本文选自三国演义第95回,此前的故事背景为魏主曹丕新亡,十五岁的曹睿即位。诸葛亮欲借此机会伐魏。参军马谡献离间计,令曹睿将司马懿削职返乡。诸葛亮闻此消息大喜,即率35万大军伐魏,一路斩将略地,势不可当。曹睿大惊,只得重新起用司马懿。此时魏将孟达欲反,遣人密报孔明,愿为内应,但不慎走漏风声被杀。司马懿猜到诸葛亮的战略意图,不与蜀军正面交锋,却去切断蜀军粮道,夺取街亭、柳城。诸葛亮误用马谡,失了街亭、柳城,形势急转直下,变得十分被动,又失去了内应,已无胜算,急忙准备退回汉中。司马懿夺了街亭,率15万大军来夺西城。此时诸葛亮只有2500军士在西城,形势十分危急。课
5、文描述了诸葛亮面对强敌,处变不惊,设下计谋,终于使司马懿,引兵退却。三、整体感知 1、字词积累:遁(dn) 隐匿(n) 骇然(hi) 麈尾(zh) 城铺(p) 懿(y)抚掌(f) 纶巾(gun) 鹤氅(chng) 言讫(q) 模样(m)焚香(fn) 旌旗(jng) 妄行(wng) 擅动(shn) 笑容可掬(j) 2、理解生词妄行出入:不遵守规定,随便进出。笑容可掬:形容满脸笑容。蜂拥:像蜂群一样拥挤。分拨:分派。失色:因惊恐不安而变了脸色。骇然:惊恐的样子。言讫:说完 3、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读课文。 4、理清条理:全文6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故事的开端,主要写诸葛亮施
6、用空城计的背景。第二部分(2):故事的发展,写诸葛亮临危不惧,巧施空城计。第三部分(3、4):故事的高潮,着重写司马懿中计。第四部分(5、6):故事的结局。四、教师小结:本文通过诸葛亮面对强敌处变不惊,巧设空城计,吓退司马懿十五万大军的故事,赞颂了诸葛亮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大智大勇、指挥若定的军事才能。五、 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2、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2、如何去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呢?通常我们从小说的故事情节入手。小说的情节一般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阶段。本文虽是长篇节选,但是情节依然清晰完整。明确:兵临西城临危施计司马中计孔明
7、释计。二、分析诸葛亮形象:1、从情节入手来看诸葛亮的智慧的。 (1)、开端司马懿兵临西城:这一部分写的是诸葛亮施用空城计的背景。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军情紧急?这对表现诸葛亮的智慧有何作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明确:学生找出有关句子,教师点拨(“忽然”“十余次”突出了事态紧急而突然,渲染了紧张的气氛。“十五万”“二千五百”显示力量对比悬殊,从而突出军情万分危急。众官的表现烘托了形势之严峻。)(教师板书:“军情紧急”及“侧面”。)(2)、发展诸葛亮临危施计:面对如此紧急的军情,诸葛亮是怎样施计的?这可见诸葛亮的什么品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 明确:学生找出有关句子,教师点拨(诸葛亮临危施计,真可谓
8、临危不乱,指挥若定。对诸葛亮的外貌和动作描写表现了孔明举止悠闲、轻松自得,展现了他的勇气和谋略。) (教师板书:“处变不惊”及“正面”。)(3)、高潮司马懿中计: 诸葛亮精心安排了一个旨在迷惑敌人的空城计,久经沙场的魏国名将司马懿有这么容易上当吗?请大家在文中找出表明司马懿态度变化以及他采取的相应行动的词语。明确:(不信为什么?望见什么?大疑疑什么?何根据?退表现了诸葛亮的什么品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课文中对孔明的外貌动作描写是通过司马懿的眼光来表现的,侧面刻画了孔明临危不惧、镇定自若的统帅风度。面对此景,司马懿由不信,继而大疑,最后下令撤军,中计。侧面烘托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教师板书:“
9、镇定自若”及“侧面”。)(4)、结局诸葛亮释计: 司马懿终于领兵退去了,我们也替诸葛亮长舒了一口气,然而,我们也不免产生疑问:诸葛亮凭什么断定司马懿会上当?古人云:“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诸葛亮为何要冒险设计而不赶紧撤退?这表现人物的什么品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本段还对众官作了描写,这对表现诸葛亮有何作用?明确:诸葛亮计后分析了司马懿退兵的原因及魏军的动向,他已算出司马懿所思所为,先人一步,棋高一招。众官骇然是反衬。(教师板书:“料事如神”及“正面、侧面”。)2、文中描写诸葛亮写到他的几次笑,请同学们找出这些描写诸葛亮笑的词语。诸葛亮的这“三笑”有什么不同?明确:笑容可掬、抚掌而笑、拍手大笑
10、。第一次的笑是为了迷惑敌人,这是故作坦然,镇定自若的笑,是一种假笑。想:别看你司马懿带来十五万大军,我只有一座空城,但你决不敢攻进来。第二次的笑是见魏军远去,脱险之后胜利的欢笑,如释重负,是轻松的笑。想:司马懿果然中吾计矣。第三次的笑是对司马懿多疑愚蠢的嘲笑,这是成功之后的开怀大笑,是自豪的笑。(板书:故做轻松、故做姿态侥幸、如释重负自豪、嘲笑)3、通过这三次笑,我们联系课文发生的故事,说说孔明是一个怎样的人?明确:课文节选部分描写诸葛亮,主要运用了外貌、神态和语言、动作描写的方法表现了诸葛亮:处乱不惊,足智多谋,神机妙算,胜人一筹,临危不惧。三、分析司马懿形象: 1、司马懿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
11、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刻画这个人物有什么意义?明确:从“笑而不信”、“看毕大疑”、司马父子对话中,可以看出,司马懿是一个狡诈谨慎、刚愎自用的人。写司马懿是为了衬托诸葛亮的高超智慧。用司马懿与诸葛亮进行对比,采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2、想象情景:“懿看毕大疑”,他疑的是什么?揣摩一下他的心理?明确:这怎么是一座空城?难道城中有埋伏?我与诸葛亮交战多年,非常了解他的用兵之道,他是不会冒这个空城之险的,我须退兵才是上策。联系三国演义整部小说的故事发展来看,在“空城计”之前,司马懿刚打了胜仗,占了街亭,可见在街亭一仗中,司马懿是深思熟虑。在空城计这个文章里,提到司马懿料孔明“平生谨慎,不曾用险。今大
12、开城门,必有埋伏”,可见司马懿是老谋深算,谨慎多疑的。四、合作探究:诸葛亮弄险成功,主要原因是什么?司马懿失败原因是什么?明确:诸葛亮弄险成功的原因包括两方面,但主要原因在于诸葛亮知己知彼,他对司马懿可以说是了如指掌,甚至对司马懿见到空城之后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都事先想到了,故此能险中取胜。司马懿虽是魏之名将,并与诸葛亮打过多次交道,了解诸葛亮的性格,但他对诸葛亮的了解不够全面,加上他刚愎自用,导致他中计失败。五、教师小结:同学们,空城计的成功,缘于诸葛亮对敌方统帅的深入了解和准确分析,才能出奇制胜,化险为夷。本文不仅能让人获得艺术上的享受,还能获得智慧的启迪。这和作者波澜曲折、富于变化、摇曳多姿的语言功力是分不开的。他塑造的谋臣武将如流星般划过历史的天幕,其中尤以诸葛亮最为出色。在历史上,诸葛亮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智慧的代名词,是我们民族的自豪。六、布置作业:完成练习册。七、板书设计: 5、空城计 罗贯中 开端兵临西城 发展临危施计 出“奇”不意 高潮司马中计 结局孔明释计 诸葛亮:足智多谋 处乱不惊 神机妙算 临危不惧 司马懿:谨慎多疑 刚愎自用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