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口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积累文中出现的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2)训练古今汉语的转换能力。(3)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背诵全文。(4)学会正面与侧面烘托的写法(5)能理解本文条理清晰的结构,首尾照应的特点2、过程与方法(1)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借助课下注释理解文意(2)学生合作交流质疑问难,教师点拨,提高古今汉语的转换能力。(3)通过演读,体会具体生动的侧面描写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感悟中国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提高审美情趣。教学设想:1、教学重点:(1)学习文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2)理解清晰明了的结构层次2、教学难点:品味具体生动的描写
2、,把视觉文字转化为听觉并加以想象场景课前准备教师准备:课前布置预习作业,录制洛桑学艺的录音带或其他的口技录音学生准备:查阅口技的相关资料,交流预习中的问题3、教学方法:质疑法,演读法,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课时安排:两课时(三课时)。备课准备:一、课文导入:方法一:视频引入,播放洛桑学艺中洛桑用嘴摹仿各种声音的表演片断。方法二:播放一段百鸟朝凤乐曲,你从刚才这段乐曲中听出几种鸟的叫声?方法三:直接介绍口技技术。口技,是运用口部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的一种杂技,它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期。据记载,孟尝君田文因秦昭襄王准备杀害他,就让门客学狗叫,盗得狐面裘,贿赂宠妃,因得脱,旋又使门客学鸡叫,使守关官吏打开城
3、门,因而逃脱。口技作为表演技艺不晚于宋代。宋人杂记,说在游艺场里,有“学乡谈”和“百鸟鸣”,可能都是口技。宋元戏剧中的“犬吠”、“鸡叫”之类的舞台效果,大都是口技者在后台完成的。到了清代,口技从单纯模拟某一声音,发展到能同时用各种声音,串组成一个故事,被列为“百戏”之一, 即“口戏”,俗称“隔壁戏”。它表演“军旅狩猎”、“群猪争食”等,无不维妙维肖。口技至今仍流行。在演出时,演员掌握声音对“麦克风”不同距离的不同效果,模拟出枪声,风声,更加真切。但“口戏”已渐消亡,因为“口戏”需表演者有高超技艺,许多条件和作用,已为现代技术设备所代替。二、课文朗读:范读课文,自读课文,齐读课文,背诵课文。三、
4、课文知识点:1、基础知识:(1)查字典,读准下列字的音:嗣(s)顷(qng)倾(qng)呓(y)絮(x)叱(ch)齁(hu)间(jin)许许(h)曳(y)几(j)宴()少舒()(2)理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会宾客大宴:会:适逢,正赶上。宴:宴请,用作动词。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但:只。当是时:这个时候。以为妙绝:以为:认为。绝:极点。宾客意少舒:稍微,读sho。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其中夹杂着。不能名其一处也:说出,用作动词。几欲先走:跑。善:擅长;厅事:大厅、客厅;施:设置、安放;少顷:一会儿;闻:听见;坐:通假字,同“座”,座位;欠:打呵欠;伸:伸懒腰;既而:不久;乳:前一个“乳”字是动词,喂奶
5、,后一个“乳”字是名词,奶头;毕:全;意:心情;舒:伸展、放松;曳:拉;虽:即使;名:说出;奋:本义尽全力举起的意思。这里可以译成捋,挽,撩,卷起;股:大腿;几:几乎、差点儿;(3)了解活用的词活用的词是指有些词本只属某一词类,但有时在一定的语言结构中,可灵活用为另一类的词,随着词性功能的临时转化,它们的意义也就相应地发生某种变化。活用词概念不必从理论上给学生讲,只要学生理解这些词在文中的含义即可。“妇抚儿乳”中的“乳”是动词,作“喂奶”讲。“善口技者”中的“善”是动词(原为名词),作“擅长”讲。“不能名其一处”中的“名”是动词(原为名词),作“说出”讲。“会宾客大宴”中的“宴”是动词(原为名
6、词),作“举行宴会”讲。(4)表时间性的词语区分:“忽”,“忽然”突然发生。“一时”,同时发生。“既而”两事相继发生。“是时”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少顷”、“俄而”、“未几”,在很短时间内发生。(5)古今异义词,比较古今不同含义。“会”(适逢)“厅事”(大厅、厅堂)“施”(放置)“闻”(听见)“奋”(卷起)“但”(只)“虽”(即使)“走”(跑) (6)表示事物的数量的词,比较古今的不同用法,并填上适当的量词。一(个)人,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两(个)儿,百千(个)人,百千(条)犬,百(只)手,百(条)舌,百(张)口2、课文层次结构:表演前:(1段)介绍口技表演的
7、时间、地点以及表演的道具、演出前的气氛。表演中:(234段)描绘口技表演的精彩场面。三个场景:(2段)梦中惊醒(3段)渐入梦乡(4段)火起群乱表演后:(5段)写表演结束,再次强调所用道具的简单。这篇课文记叙了一场生动的口技表演。它着重描写了一家四口人深夜在卧室里发出的各种声响,以及一场大火场面中的各种声响,还写了听众的各种反应。通过口技艺人的精彩表演,反映了我国民间艺人聪明才智和高超的艺术创造力。我们今天应当学习古代艺人这种对技艺精益求精、追求绝妙境界的精神。表演的顺序:表演前的情况;表演者的表演;表演的结束,再现表演者和道具。表演的过程:有开端,有发展,有高潮,有结束。场景的交代:设置屏障的
8、场地;在表演进行中有:一家四口人在室内活动的场面,在救火时喧闹纷乱的场面;表演完毕后场景的再现。作者的赞语:由“众妙毕备”“以为妙绝”,到“凡所应有,不能名其一处也”。在写出其精妙的表演和观众的反应之后,又加上作者的赞语,更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3、写作特点:(一)叙事条理清楚,行文波澜起伏。全文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从施屏障开始到撤屏障为止。口技本身顺着宾客所听到的记叙了三个场面:一是犬吠引起一家四口人的活动;二是不久,全家逐渐入睡;三是寂静中突然火起,全家卷入火警。三个层次,井井有条,互相联系,自然合理。口技摹拟的声响也是由远到近,由外到内,由内到外,由少到多,由静到闹,由小到大,使读者有亲闻其
9、声,亲临其境的感觉。叙事条理清楚还算奇妙,这篇文章的传神之处,在于行文波澜起伏,跌宕多姿。如四口人入睡以后,“宾客意少舒”,波澜渐低,但“火起”以后形势大变。全文如音乐的旋律,抑扬顿挫,高低起伏,最后一步紧逼一步,一步高似一步。火起以后,波澜达到高峰,千态万状,令人应接不暇。(二)叙事中注意描写,首尾间注意照应。一篇记叙文,如果只有平板叙述,而不穿插一些生动有趣的描写,但不会引人入胜。本文在正面记叙时,勾勒出三幅生动活泼、具体形象的画面。如各种声音,全凭描写的技巧,才能具有直观性和真实感。又如在叙述口技表演过程中随时描写听众的反应,描写他们的神情态度。这种写法,既能具体地显出口技表演的效果,又
10、能间接表现口技技巧的高超。除了记叙穿插描写以外,首尾之间还注意照应。开始与结束两次交代了道具,使人感到道具的确简单,即使全部发挥作用,也难以发出那“百千齐作”的声音,这就不能不叹服艺人绝妙技艺。(三)文字简练贴切,语言生动形象。口技所记的事很奇妙,也相当纷杂,作者只用了三百多字,这充分体现了古代文字简练的特点。此外,本文选词恰当,写什么象什么。如写小儿是“含乳啼”,大儿是“絮絮不止”,老鼠是“作作索索”。无不贴切而生动形象。为了说明声音发生的先后,选用“既而”、“当是时、“未几”、“俄而”等表示时间的副词,表现时间的推移,变化多样。(1)正侧面描写:用侧面描写突出口技人技艺的高超。(2)描绘的
11、距离:由远而近,由外到内;描绘的声音:由小而大由大而小;由疏而密由密而疏;由单一到复合;描绘的状态:由舒缓到紧张,由紧张到舒缓;(3)首尾呼应:4阅读问题与思考:一段:第一句有何作用?明确:这一句交代口技表演者名气大、技艺高。“善”字统领全篇,全文的内容情节都是围绕“善”来展开的,是概括本文题旨的关键性字眼。表演场地在“八尺”屏障中,道具为“一桌、椅、扇、抚尺”,这些数字的运用有何作用?明确:说明表演地狭小、道具简单,衬托表演者技艺的高超。“满坐寂然,无敢哗者”一句说明了什么?明确:渲染表演前的严肃和紧张气氛;参加宴会者无不是京城的名门望族,大富人家,可表演者一声抚尺,使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12、暗示表演者名声之大,技艺之高无人不晓,无人不服。二段:课文写小儿“含乳啼”,大儿“絮絮不止”,好在哪里?明确:准确传神,让人一下子就在脑海里浮现出这幅画面。三段:课文中写犬吠用“遥闻”,写鼠声用“微闻”,有什么好处?明确:“遥闻”表远远地听到之意,营造出小巷幽深、夜黑宁静的氛围,一开始便把人们带入了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微闻”是指声音轻而慢,从侧面突出房间的寂静。这两个词用得恰如其分,符合人们在生活中的听觉感受。课文第3段的描写可否省略?这一段有何作用。明确:不能省去。这段写家四口人渐渐由醒而睡,又用鼠声衬托这种宁静,既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又有情节上突兀变化由起先的喧闹陡然落为平静,也为下一个情节
13、积势蓄力,暗示必将有更猛烈的情形出现。这样处理,使课文情节显得起伏跌宕,生动曲折。四段:课文第4段中写起火。救火场面,连用五个“百千”,表达效果怎样?明确:“百千”指多、杂,突出了火情急、火势猛的特点,也宣染出人们的紧张和慌乱。五段:五段写到。抚尺一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向已,似乎与第1段相重复,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明确:再次写到道具的简单,既与第1段相呼应更是以侧面反衬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让人恍然醒悟,原来一场出神火化的表演完全出自人的口中,而不是借助于其他繁多的礼物。不是简单重复既有呼应作用,更主要的区别在于:开头以交代道具为主,为下文作铺垫,结尾再次强调道具的简单,称赞了
14、表演者的高超技艺,让人对这场表演还回味。一是可以使文章首尾呼应,形成有机的整体;二是能表现口技者的精湛技艺,简单而普通的道具,繁复的声响情景,有层次、有情节、有人物、有情调,将口技者高超的技艺渲染得精妙入微、出神入化,让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极具魅力。三是开头以普通道具示人,抛出悬念,这么平常的道具,也可用来表演节目;文末再展示道具,有释疑之效,这么繁复的声响真的就是用这几样道具表演的,这既是听众的疑惑,也是读者的疑惑,两次展示道具,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反复映衬出表演者演技的精湛。全文:分析理解:课文除了直接从正面写表演的过程,还有侧面的衬托,哪些地方是侧面描写?有何作用?明确:侧面衬托主要有两
15、个方面:一是开头和结尾部分对表演道具的交代,二是在表演过程中观众的神情举止的反应。这样从正面表现,从侧面衬托,生动地表现了口技表演者出神入化般的表演所带来的巨大艺术魅力。文中用了许多表示时间的词语,这些词语有何作用?明确:表示突然发生的有“忽”、“忽然”;表示几件事同时发生的有“一时”;表示相继发生的有“既而”;表现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的有“是时”,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的有“俄而”、“少顷”、“未几”。这些词语运用灵活多变,准确地反映了表演者在不同情况下制造出的声响种类和听觉效果,表现出其技艺之高深。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口技表演的?请从文中找出依据。明确:按表演的先后顺序来写的,可分为表
16、演前、表演中、表演后。文中有大量表示时间的词语。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口技表演的?明确:主要从声响场景、听众反应两个方面来描写的文本描写了几个场面?明确:三个场面:一家四口人由梦而醒。一家人由醒而梦。火起后众人的慌乱惶恐三个场面声音的变化有何特点?明确:声音的变化总的来说是按“小一大(第一个场面)一小(第二个场面)一大(第三个场面)”的顺序来写的,其中又各有特点,如:第一个场面声音,由远到近,由外到内;第二个场面突出鼠倾盆器的声音来烘托屋内的静;第三个场面更是写得有生有色,达到高潮,声音由少而多,应接不暇。另外,声音有的是单独相继而出,有的是同时发出。研读三个场景中描写观众反应的句子,体会动作
17、神态描写的内涵和意味,和表达的作用。明确:“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此句中观众的笑貌心理动作跃然纸上。他们心领神会,深深折服,暗暗叫好,完全沉浸其中。“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这一句细致地表现宾客由紧张到放松的渐变过程,这时观众已忘了自我,心随故事而动。融进表演而身临其境。“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此句宾客的惊慌失措,惟恐祸及其身的神态栩栩如生。说明口技表演达到以假乱真的最高境界。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细腻生动地刻画了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充分表现口技表演的巨大吸引力,从而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课文直接描摹表演的内容和过程,这是从正面表现口
18、技者的技艺精湛。试分析这两种描写有什么作用?明确:正面描写主要是作者对口技表演过程中的各种声响的描绘,细腻生动。如“遥闻深巷中犬吠”一句就机智地暗示了夜深人静;“便有呓语”等句交待了由睡至醒,“当是时”等句,掀起了表演的第一个小高潮。整个表演过程情节张弛有度,摇曳生姿,将听众带入艺术的境界,给人以美的享受。侧面描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几个场面表演中观众的不同神情举止的变化,二是在首尾两段中对道具和场地气氛的描写。侧面描写从不同角度衬托出表演者的高超技艺,使文章表现手法富于变化,增强了感染力,显得真实可信。比较第2、3、4段中听众的反应,看看有何不同并加以品味。明确:第2段中听众的反应是:“伸颈
19、”、“侧目”说明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微笑”、“默叹”表明对表演者的赞赏,观众初入情境,尚能自持;第3段中写“意少舒,稍稍正坐”,几个字已说明观众已渐渐融入表演情境,开始随表演内容而变化心态了;第4段写听众“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恨不得赶紧逃脱这场火灾,说明已完全进入到表演者创造的生活情境中,都失去了自持能力。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而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口技表演描摹了几幅图画?请进行简略概括?解释:三幅图画场景:梦中惊醒、渐入梦乡、火起群乱(百象)。三个场景分别描写了哪些声音种类,变化有何特点?有什么好处?明确:第一个场景的声音从“深巷犬吠”开始写
20、到屋中四人的不同声音,由远及近,由小到大;第二个场景“夫声起”、“妇梦中咳嗽”说明一家人由醒而睡声音变小尤其通过鼠倾盆器之言来衬托屋内的安静,甚是绝妙。第三个场景情形急转,由“一人大呼”到“夫大呼”、“妇大呼”、“两儿哭”再到百千人“大呼”、“儿哭”、“犬吠”,再到各种风火声、救火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说明声音由少而多、杂,也越来越大。从三个场面总体来看,声音变化的情形是:小大小大,思路清楚有序,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体现出表演者高超的技艺。课文中有哪几处描写了听众的精神和动作?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明确:有以下几处描写了听众的神情和动作:写口技者表演一家大小从睡梦中惊醒的场景后,写听众反
21、应的有:“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表现出听众专注倾听的神态,深被口技表演所吸引。写口技者表演了一家大小又进入梦乡的场景后,写听众反应的有:“意少舒,稍稍正坐”,衬托出了口技表演完全控制了听众的情绪。写口技表演失火、救火紧张场景后,写听众反应的有:“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表现出听众已完全被带进表演的意外火警的紧张场面中去,忘却了自己在听口技表演,好像身在火场,惊骇恐惧。这是随着口技者卓越表演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出口技表演者卓越表演所引起的反应,作者紧密结合口技表演,写出听众的反应随着表演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出口技表演深深吸引和感染了听众,衬托出口技者再现生活的高
22、超能力。另外写听众的反应也使文章内容变得丰富多采。5、教师分发下列表格,要求学生完成练习。场景声音种类声音特点作者评论听众反应梦中惊醒犬吠、欠伸、吃奶、大啼、妇呜、絮絮、大叱(一时齐发)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由小到大众妙毕备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渐入梦乡齁声、妇拍儿渐止、鼠作作索索、倾盆器(声)、咳嗽(以响衬静)逐步变小意少舒,稍稍正坐火起群乱大呼、齐哭、百千大呼、齐哭、犬吠、力拉崩倒、火爆声、风声、求救声、抢夺声、泼水声(无所不有)突然变大;由少而多;由少而杂。不能指其一端;不能名其一处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欲先走6、板书设计:口技林嗣环道具:一桌、一持、一扇、一抚尺善场景:梦中惊醒:小大(伸颈,侧目,微笑,默叹)渐入梦乡:小(意少舒,稍正坐) 火起群乱:大(变色离席,奋抽出臂,两股战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