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1、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学习目标】 1、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及其形成的原因。 2、品析准确、生动的语言。 【学习重难点】: 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 1、通读课文,读准课文中的生字词。 2、从报刊或网络上收集除课文介绍的奇怪现象外,还有哪些沙漠的奇怪现象,并进一步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走进沙漠过渡:如此美妙的景象,想不想去感受一番?为什么? 那就带着我们的好奇心、我们的勇气和智慧开始我们的发现之旅吧,请大家随着竺可桢先生的步伐,走进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一起来揭开沙漠那神秘的面纱。 二、揭秘沙漠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思考问题: 1、课文向我们列举了沙漠里的哪些奇怪现象? (魔鬼的海,海市蜃楼,鸣沙) 2、依据文本,选择其中一种现象,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种奇怪现象是怎样形成的?(学法指导:1、速读课文捕捉相关信息。2、用圈点勾画法划出相关信息) 明确:魔鬼的海,:光线的折射和反射 鸣沙:表面沙子是细沙而干燥,含有大部分石英,被太阳晒热后,移动摩擦起来便会发出声音。 过渡:沙漠景观光怪陆离,令人神往。竺可桢先生用他的博学带着我们领略了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还探知了它们的成因。但是,通常情况下,我们在接触这些科学知识的时候,会觉得它们都非常的高深、玄虚,一般读者很难亲近,可我们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同学们很快就发现
3、了这些现象,而且很快的理解了它们是如何形成的,既让我们轻松的掌握了科学知识,又激发了我们探寻沙漠探索自然的兴趣。这是为什么呢? 如果有学生能回答到是因为语言,那就顺势而下,那就来探究一下课文的语言。对于说明文的语言,首先是要求准确,然后在准确的前提下,可以或生动,或平实。这样就可以让我们在享受语言的美感的同时接受更多的知识。我们一起来品味课文的语言。 三、探究语言请同学们精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或准确、或生动、或平实的语言,指出它们的语言特点,并简析其在文中的作用。(学法指导:在文中划出或准确、或生动、或平实的语言,把它们的特点和作用用批注的形式写在旁边)示例: 从“沙漠是这样荒凉,空中看不见一只
4、飞鸟,地上看不到一只走兽。” 中可以看出语言准确、简明。空中用“看不见”,地上用“看不到”,用词准确又有变化。前面用“飞鸟”,后面用“走兽”与之相对,显得工整,同时表现了沙漠的荒凉。 从“果然听到隆隆之声”中,可看出语言准确生动,用“隆隆”这一拟声词形象生动的描绘了鸣沙山的特征,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在学生讲了之后的基础上,适时的加以提示总结,这篇文章能引人入胜,不仅是内容有吸引力,而且语言准确周密而又生动活泼。 运用科学术语,诠释准确、简练,如折射、反射等,还有一些词语使用比较到位,如“据一些科学家分析。”在没有完全的把握的情况下,使用一个“据”,语言严密,说明准确。 形象化的描述,恰当使用成
5、语,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和趣味性。成语:空中楼阁、光怪陆离、欢天喜地等。 修辞手法:设问、引用、比喻 表达方式上,使用了描写,议论相结合。还使用一些过渡句,引人入胜。 过渡:竺可桢有丰富的科学知识,要像他那样解释科学现象我们还做不到,但是,我们有丰富的想象力,毕竟很多时候,大胆的想象和猜测也是探索未知世界的通道。 四、沙漠之旅你还了解沙漠里的哪些奇怪现象么?你了解它的成因么?学生讨论发言。老师提供两幅图片,关于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的,请学生选择图片上的一种现象,展开大胆的联想和想象,先和同桌探讨一下,再全班交流。 五、课后学习把我们探究到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及其成因介绍给我们的同学朋友们,语言力求准确,或平实或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