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揣摩语句,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浓浓亲情。(教学难点)2.学习本文通过细节描写展示人物思想感情的写法。(教学难点)3.学习课文巧妙的构思及以小见大的写法。4.通过对亲情的感悟,从而继承并发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孝敬父母,珍惜幸福生活,加强对生活的高度使命感。(教学重点)【教学过程】一、欣赏音乐,导入新课(播放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师:这首歌叫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只要是一家人就应该相亲相爱。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就讲了一个一家人相亲相爱的故事,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1.师:请几位同学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在听读的过程中圈划出让你感触较深的语句。朗读分工
2、:第 1段老师读第 23段一个男生读第 4段一个女生读第 5段一个男生读第 6段一个男生读第 7段一个女生读第 8段师生齐读朗读要求:注意朗读的字音、停顿、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师生配乐朗读课文2.师:在来得太迟太迟的初春,在绿得沁人,泉水叮咚的田野,一个儿子背着母亲,一个母亲背着儿子,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样一个家庭,你愿意选择哪个词呢?明确:和谐、融洽、相亲相爱、温馨、互相谦让三、细读课文,品味深情师:无论是相亲相爱、和睦融洽还是温馨、互相谦让,我都能够感受到一家人之间浓浓的亲情。其实文章字里行间都蕴含着浓浓的亲情,亲情表现在人物身上,这些人物包括:我的母亲、我的儿子、我的妻子和我。请同学们
3、以小组为单位,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从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中感悟浓浓的亲情。示例: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酷冬。“又”字可以看出了母亲老了,一直身体不好,“熬”字写出了母亲忍受痛苦度过酷冬的痛苦情景,同时也可以看出我的担心和心疼,“又熬过了”又可见我为母亲最终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更是对母亲的爱和孝顺的体现,这是作为儿子的我对母亲的浓浓的爱意和深情。小组分工,探讨不同的角色,于细微处品亲情,注意把握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一)我的母亲1.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信服地点点头”这个细节可以看出母亲对儿子的信任和依赖,而一个“像”字架起了母子亲情1散
4、步 关系今昔比较的桥梁:儿子小时候很听母亲的话,是个乖孩子;母亲现在老了,又十分尊重、顺从正当中年的儿子的话;母慈儿孝,儿孝木顺。这句话写出了母子之间几十年来互相尊重、相处和谐的关系,充满着骨肉之间的浓重亲情。)2.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摸摸”“还是”等词语表明母亲固然听从儿子,但在特定情景下,更疼爱孙子,一个“吧”字则流露出商量的语气,表明母亲心中也有儿子和儿媳,由此展现了一家人相互体谅、生活和睦的情景。)3.“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这是母亲的语言,通读文章我们知道母亲身体本来就不好,母亲说在她走不过去的地方才要儿子来背,依赖中更有
5、对儿子的体贴和体谅,这是作为老人的母亲对作为中年人的儿子的体谅。)(二)我的儿子1.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小家伙忽然叫起来这一细节活画出儿子的天真可爱、聪明智慧。)2.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还习惯”说明儿子因为年龄小,在许多方面尚未形成主见,往往照父亲的意见办事,“高大”是从儿子看父亲的角度说的,因为儿子还小,觉得父亲高大,体现幼小的儿子对高大的父亲的依赖。)(三)我的妻子1.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文章中,对妻子的描写不多,这句话中的“总是”可以看出妻子对于我的一种尊重、信任和依赖,而“在外面”一词不仅仅是妻子在外面给我面子,而
6、是在这个家庭中妻子是一个“贤妻”,这也是这个家庭和谐融洽的重要原因。)2.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妻子也蹲下来”可以看出妻子和我的默契,这一句和前文的儿子的“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相照应,此时一个是妈妈背着儿子,一个是儿子背着妈妈,如果说我和妻子代表的是“现在”,那么母亲就是“过去”,儿子就是“未来”,我和妻子起着承上启下的传承纽带作用,这正是一种生命的传承。)(四)我1.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语言平实而简单,但却能够感受到我希望母亲身体好转的浓浓孝心。)2.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
7、。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酷冬。(“太迟,太迟了”表达了“我”对春天久盼不至致使一些老人经不住严重折磨而在清明讲到时死去的怅恨之情,其间交织着对自己母亲身体的担心和焦虑之情,“但是春天总算来了”中的“总算”表露出了“我”盼春春至的欣喜之情。这些词语充分体现了我对母亲的诚挚的孝敬之情。)3.一霎时我感到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人到中年的“我”是家庭的主脑,母亲听“我”的,儿子听“我”的,妻子听“我”的,处理得好与不好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于是“我”感到责任的重大。在无法两全的情况下,我也不
8、想拆散一家人,这一切都源于“我”,希望一家人能够一起散步这一初衷。)4.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我”最终决定的原因是伴同儿子的时日长,伴同母亲的时日短,这里能够感受到“我”对母亲的孝心,而对于儿子呢,或许作为父亲的“我”也想为儿子树立一个榜样吧!)5.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我”和妻子都是中年人,母亲是老年人,儿子是孩子。“我”和妻子这个中年人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孩子。这是“我”和妻子的责任,两
9、个人“我”和妻子都要背,这体现2 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而“我”和妻子分别背着家庭中的上一代和下一代越过那“走不过去的地方”,用了三个恰当的形容词:“慢慢地”言其速度慢,“稳稳地”说明脚步沉重而又分寸,“很仔细”形容走路很留神。作为中年人,“我”和妻子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任,对生活有一种高度的使命感。“好像整个世界”的比喻,形象生动地抒发了“我”和妻子的这种对生活的使命感。)四、局部探究,赏景之妙师:我们都知道这相亲相爱的一家散步是在初春的田野,难道文章当中的景物描写仅仅点明了散步发生的季节吗?请大家用探究的眼光欣赏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明确:文章中集中描写景物的是第 3段,而在第 7和第
10、 8段也提到了小路上的景物。1.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些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南方初春的田野”,叹号表明“我”的惊喜之情,紧接着用“新绿”“嫩芽”“冬水”显示春天的气息,“我”由景生情,之所以想到“生命”,是因为衷心希望母亲也像这春天里的万物一样充满生命的活力,这里我们能够感受到浓浓的生命的气息。)2.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是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这是“我”的母亲所看到的小路的情景,金色的菜花给人以生机和活力,整齐的桑树让人感受到树的生机,水波粼粼的鱼塘让人内心平静,这或许也是“我”选
11、择走小路的原因吧!“我”希望母亲能够尽情的享受着春意盎然的景致。)3.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此处对景物描写只是为数不多的十几个字,但是却能够透过景物感受到“我”的一种期望,希望我们一家四口能够永远沐浴着阳光,欣赏着春意盎然的景色,享受着生命的快乐。)总结:我们通过刚刚的品读,透过这些平实的方块字,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中年人的责任感,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我们还感受到了生命的传承,嗅到了生命的气息,一次普通的“散步”却让我们读出了这么多的哲理,这是“以小见大”的写法。这就像郁达夫所说的“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五、学以致用,再抒情感师:散步中匿藏的
12、真情,是你,是我,是平淡生活中懂得感悟的人。幸福的家庭总是充满了温馨,洋溢着关爱。这种爱不是轰轰烈烈,而是平平淡淡,它不仅在莫怀戚的家中,也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我们每个人都有相亲相爱、其乐融融的家,有辛勤劳作、承担家庭责任的父母,有慈祥善良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请你也记录与他们相处的某个温馨片段。提示:关注细节描写,学习本文的语言。结束语:亲情是美好的,生活中的亲情往往不是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点点滴滴,如春雨般滋润着我们生命的小事,就像散步一样。亲情不单是父母无条件的付出,更是儿女们无言的回报,亲情不单靠今天课堂上片刻的时间来体会,希望我们大家都能够用实际行动来感恩和回报亲情。3 板书设计:板书说明:此板书是一个房子的形象,象征着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房子的四个角上分别是我的母亲、我、我的儿子、我的妻子,这正契合了文章中的那句“前面是儿子和妈妈,后面也是儿子和妈妈”,而这一家人之间的浓浓的亲情正是通过“散步”这件小事表现出来的。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