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狼年级七年级科目语文课时数4课时课型新授课题30课狼备课时间6,5上课时间6,备课人教学目标1能比较流利地熟练地朗读并背诵课文。2积累字词,把握人物形象。3能创造性地复述故事。4能从文中认识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象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教学重点目标1、2教学难点目标3教师准备相关资料及学案教学过程第一、二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都知道,昔日东郭先生遇见了危难中的中山狼,由于他过分“仁慈”,险些丧命,幸亏有农夫的帮助,才转危为安。今日屠夫又遇见了中山狼的“后代”,那么屠夫是否从东郭先生身上汲取了教训,或又重蹈旧辙?狼也许变善良了?那么究竟如何,现在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狼这篇课文
2、。二、读文章,了解文意。1、听范读后,学生自由放声朗读,对于读不准的字词提醒同学们注意做上标记,重点识记。2、个别学生朗读课文。(学生注意听并做评价)3、学生齐读。三、预习:(见学案)3、字词总结:虚词的用法:(1)之代词,代指狼-复投之代词,它,指狼-又数刀毙之助词,的-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助词,调整音节,不译-久之助词位于主谓之间,不译-而两狼之并驱如故(2)以介词,把-投以骨介词,用-以刀劈狼首连词,来-意将遂人以攻其后也连词,用来-盖以诱敌(3)“其”的含义恐前后受其敌。(指狼)场主积薪其中。(指打麦场)屠乃奔倚其下。(指柴草堆)一狼洞其中。(拾柴草堆)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指屠户)屠自后
3、断其股。(指狼)指两狼,可译作其中-其一犬坐于前(4)、一词多义:“其,之,以”三词语见上面。意:神情-意暇甚想-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敌:攻击-恐前后受其敌敌方-盖以诱敌前:前面-恐前后受其敌向前-狼不敢前乃:于是,就-屠乃奔倚其下才-乃悟前狼假寐(5)、词类活用洞:名词用为动词,打洞-一狼洞其中。隧:名词用作状语,从柴草堆中钻洞-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犬: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一样-其一犬坐于前。(6)、通假字-止:通“只”,仅4、写出与“狼”有关的成语:引狼入室豺狼当道狼子野心狼心狗肺狼吞虎咽狼狈不堪狼狈为奸狼奔豕突如狼似虎声名狼藉狼烟四起鬼哭狼嚎前怕狼,后怕虎前门惧狼,后门进狼5、补充同义成语顾
4、野有麦场(瞻前顾后)场主积薪其中(杯水车薪)眈眈相向(虎视眈眈)意暇甚(目不暇接)屠自断其股(悬梁刺股)两狼之并驱如故(一见如故)目似瞑(死不瞑目)乃悟前狼假寐(梦寐以求)6、特殊句式倒装句:投以骨倒装句兼省略句,应为“以骨投之”,意思是“把骨头扔给狼”。省略句:复投之被动句:而顷刻两毙7、当堂检测(见学案)第三、四课时一、处理习题,复述课文,转入新课。二、学习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读文章,文章分部分。全文分为两大部分:前4自然段为第一部分,叙述故事情节;第5自然段为第二部分,作者发表评论。2、思考: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故事情节,归纳第一至四段的意思。(l)开端:遇狼。(2)发展:俱狼
5、、御狼。(3)高潮和结局:杀狼。明确:狼一文的写作思路是屠户遇狼屠户惧狼屠户御狼屠户杀狼-发表评论和故事的主题。板书-屠夫狼屠夫狼叙事屠夫狼屠夫狼议论3、全文表现了狼的那些特点?文中哪些语句体现出来的?提问后归纳:(1)贪婪凶恶: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后狠止而前狼又至;而两狼之并驱如故。(2)狡诈阴险: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3)愚蠢:可是狼毕竟是动物,虽然屠户持刀相向,狼被屠户开始的软弱所迷惑,认为他不敢主动进攻,所以放心地眯着眼睛睡,而且两狼前后夹击,分散了力量,使屠户能各个击破,可见狼的阴险多诈透出了怎样的愚蠢,正像结尾中说的“禽兽之变诈几
6、何哉?止增笑耳”。4、讨论:文章如何刻画屠户的形象?(要求从人物描写方法并找出课文中的例句并就例句进行分析)交流后归纳:(l)心理描写惧投骨避狼。大窘骨尽狼仍从。恐前后受其敌。悟刀劈两狼。一开始,屠户采用“投骨”之法,试图摆脱狼的跟从,说明他对狼的贪婪凶恶的本性缺乏认识并抱有幻想,一再妥协退让,结果失败。他有刀不敢斗,因狼有两只,而自己孤身一人,“恐前后受其敌”。发现麦场积薪后,急忙“奔倚其下”、“弛担持刀”,抢占有利地形保护自己。后来“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他抓住时机,当机立断,奋起杀狼。由被动转为主动。他警惕性高,又转视积薪后,杀死了另一只正在柴草堆里打洞的狼,这才悟出狼
7、的狡诈阴险。(2)动作描写“投以骨”“复投之”写屠户试图投骨避狼,结果无效。“顾”“奔”“倚”“弛”“持”五个动词,写屠户迅速抢占有利的地形,保卫自己,准备反击。“暴起”“劈”“毙”写屠户趁一狼径去,一狼假寐的有利时机,当机立断,奋起杀狼,取得胜利。“转视”“断”“毙”等动词写屠户高度警惕,果断出击,再获全胜。这些动词写出了屠户有勇有谋,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5、作者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原文中找出)这是议论的表达方式。本段议论有什么作用?归纳:文章结尾的议论,是作者对所写的故事的看法,既是对狼的可悲下场的嘲讽,也是对屠户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的赞扬。狼虽然贪婪凶恶,狡诈阴险,但又十分愚蠢,
8、在有高度智慧的勇敢精神的人面前,终究难逃灭亡的命运。结尾的议论画龙点睛,揭示了文章的主题。6、为什么说“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如何理解“禽痹之变许几何哉?止增笑耳。”一句)?作者想通过这件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狼虽阴险、狡猾,可终于自取灭亡,这是因为它虽阴险、善耍弄欺骗手腕,但人有狼所缺乏的智慧,勇敢和力量,因此狼终究逃不脱灭亡,而被嘲弄的下场。道理-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在幻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7、人能战胜狼,战胜一切像本文中“狼”显然是个比喻,究竟比喻的是什么呢?从聊斋志异写狐仙鬼怪从来都是讽喻社会的黑暗、腐朽势力的,作者写这部书主要是“批
9、判现实、表达思想”这一主旨来看,狼显然讽喻的是当时社会像狼一样的恶人、恶势力。这点,学生可以自己去体会,不必深究。狼一样的恶势力。三、拓展延伸1、我们从文中得到了哪些深刻的启示呢?例如:像狼那样阴险、狡猾的人终究会被机智、勇敢的人所打败。害人终害己。我们不能迁就象狼那样凶恶、贪婪的人。我们要冷静、要勇敢、要运用智慧战胜一节邪恶。对待象狼一样的恶势力和恶人,要敢于斗争,还要善于斗争。2、片断语言训练:你能用自己的话叙述一下两狼合伙用计暗算屠户而又被屠户分别杀死的情节吗?要把狼和屠户的动作、神态、心理分别描述清楚。例:两只狼看到屠户靠着柴垛拿着刀面对着它们,它们有点胆怯了,不敢往前走,只是瞪着眼睛
10、看着屠户。不一会,一只狼突然径直走开了,另一只像狗一样蹲坐在屠户前面,很久,眼睛好像闭上,神情还很悠闲,它有点得意,好像在盘算着成功后怎样与伙伴分食屠户。突然屠户一声大叫,狼一睁眼,说时迟,那时快,“咯嚓”一刀下去,狼已被劈成两半,屠户刚想走,忽然想起另一只狼呢,他转过柴垛后,发现另一只正在柴垛后挖洞,看来想要两面夹击呀,身子已经进入一半了,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上去一刀砍断狼的大腿,又杀死了它。四、补充知识,拓展思路、A从屠户的角度对课文进行评价性阅读。教师示范:第一段,写屠户遇狼,点明时间、地点,矛盾的双方,这是故事的开端。第二段,写屠户惧狼,表现屠户的迁就、退让和狼的凶恶贪婪,是故事的发
11、展。第三段,写屠户御狼,表现屠户的果断抉择和狼的不甘罢休,这是故事的进一步发展。第四段,写屠户杀狼,表现屠户的勇敢警觉和狼的狡诈阴险。这是故事的高潮与结局。B从狼的角度评价课文。教师示范:第一段写的是两狼跟踪。 第二段写两狼穷追。 第三段写两狼逼人。 第四段写两狼被杀。C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从另外的角度对课文评价。如故事波澜,表现手法,情节结构,形象塑造等等。教师示范:第一段:文章开门见山,写一人遇两狼,这是一个险恶的环境,夜行路上,行人罕见,屠夫身单力薄,一开始就造成了强烈的悬念,扣人心弦。第二段:投骨而不止狼,使人感到屠户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后狼止而前狼又至,表明屠户随时有受到攻击的可能。
12、第三段:屠户在情急中,迅速占领有利地势,准备与狼搏斗,与狼形成紧张的对峙局面。第四段:真是一波未平,又起一波,直到禽兽顷刻两毙,读者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第五段:这是一个议论段,既是对狼的嘲笑,又是对屠户机智勇敢杀狼的赞扬,点化中心。说明人具有狼所不可能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对待像狼一样的阴险狡诈的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D引导学生从用词造句的角度对课文评价,可以用这样的句式“写得好,写出了表现了”如: “晚归”的“晚”字写得好,写出了时间,表现屠户在晚上无人时走路,环境十分险恶。“担中肉尽,止有剩骨”为情节的展开埋下伏笔。“缀行甚远”表现狼贪婪的企图,险恶用心。“两狼之并驱
13、如故”表现狼的配合作战和虚张声势。又至复投之,不能使它止,多么贪婪啊。一狼径去看似无意攻击,实则声东击西,企图前后夹击置屠户于死地。多么狡诈阴险。“目似瞑,意暇甚”看似安闲无事,伪装轻松善良,实则暗施毒计,企图麻痹屠户表现其狡诈的本性。眈眈写出了狼的凶残目光。洞其中表现狼在迂回包抄,准备前后夹击。转视写屠户的警觉,引出了更加惊心动魄的一幕。屠暴起写出了屠户的勇敢与机智。数刀表现屠户毫不手软。“顾”“奔倚”“弛担”“持刀”表现屠户在险恶处境中,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急中生智,想方设法和恶狼斗。五、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2、把这篇文章改写成白话文,加入适当的想象。(二选一来完成)A从屠户的角度,以第一人称的方式改写成白话文;B从狼的角度,以第一人称的方式改写成白话文。六、当堂训练1、屠户与狼博斗,最后战胜的故事。2、屠惧、屠大窘、屠暴起3、前边是叙述,后边是议论,画龙点晴,点明主题。4、_,_7、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要从整体上把握。从当时的形势来看,屠夫借助柴草堆,与两只狼形成对峙,这是一种消极的防御。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