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教案1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

上传人:s4****5z 文档编号:7876366 上传时间:2025-01-24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1,0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教案1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教案1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教案1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教案1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教案1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5秋天的怀念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母亲的艺术形象,感悟作者的意图。2培养学生有感情地读好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通过自学讨论,自己读懂课文,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2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和运用色彩烘托情感的写作手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母亲的思念、忏悔和自责之情。2体会磨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学习在磨难中坚强成长的品质。重点深入文本,圈画、朗读、品味文中描写母亲的动作、神态、语言等语句,领悟文中蕴含的深沉无私的母爱。难点仔细朗读体会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了解作者是如何借景抒情的。诵读法、品析法、精段阅读法、资料助读法

2、。多媒体课件。2课时秋天是迷人的,天高云淡,大雁南归,枫叶似火,硕果累累,秋天的美别具一格,秋天的美实实在在,秋天的许多事物都会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也会让我们产生某种怀念的情绪。著名作家史铁生就在秋天里产生了怀念之情,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课文秋天的怀念。课题解读:由秋天的故事引发对母亲的怀念。秋天的怀念史铁生(19512010),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1初读课文,让学生整体

3、感知课文内容。首先让学生放声朗读课文,读通、读顺。然后默读,让学生带着任务有目的地去浏览,捕捉课文中有用的信息。2默读思考。(1)试着给文章划分段落。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母亲强忍疼痛,激励安慰因双腿瘫痪而暴怒绝望的儿子。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秋日的一天,已重病缠身的母亲为宽慰儿子,和儿子约定去北海看花,但未能实现,临终的母亲对子女无比牵挂。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在母亲去世后又一个秋日,作者与他的妹妹一起去北海看了菊花,表达了对母亲的无比怀念。(2)课文里写了几次秋天里看菊花?母亲“我”第一次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不,我不去第二次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什么时候第

4、三次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3)作者的生活态度前后有什么改变?(勾画出表现作者对生活态度发生变化的语句)“我可活什么劲”(绝望)“要好好儿活”(再生)师:是谁促使作者对生活的态度产生巨大的转变,并影响了作者的人生观?(母亲)结尾句: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要好好儿活。(4)通过读课文,你怎么理解:“母亲爱花,更爱双腿瘫痪的儿子”?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母亲爱花,她更爱儿子?“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央求般的神色。”“央求喜出望外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对

5、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1朗读完课文,你觉得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脾气的人?“我”性情暴躁、脾气暴怒。2如何理解“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这句话表面上写的是劝慰“我”,不使我失去生活的勇气,但实际上母亲说的是“俩”,母亲已经知道了自己的病,但为了让儿子好好活着,先自己好好活着。对于母亲这些话外话的意思,“我”因为自己的原因,根本就没有想过,直到后来“我”才知道。3品读课文,体会“挡、躲、扑、抓、忍”等字词的用意。这几个动词,突出地表现了母爱是理解、是宽容、是牵挂、是

6、呵护、是担忧、是细心。母亲挡在窗前,是要挡住儿子看到落叶想要死的心。一个“躲”字写出了母亲对儿子的一片理解。母亲扑下去的一定是儿子想要去死的念头;抓住的是儿子想要死的念头,她想抓住儿子,怕他轻生;忍住儿子的抱怨,忍住儿子的病痛给自己的双重打击,更忍住病入膏肓的实情所有这一切都是告诉儿子要“好好儿活”。4体会“我”和母亲不同的态度和心情。我:什么时候?好吧,就明天。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母亲:憔悴的脸上;央求般;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我”对于看花漫不经心、马虎应付、无所谓,而母亲却喜出望外、兴奋投入、高兴得不知所措。母亲为“我”终于肯出去走走

7、而高兴,为“我”肯面对生活而高兴,为未来的希望而高兴,体现了母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5如何理解“她又悄悄地出去了”?母亲像做错事的孩子,小心翼翼,生怕刺激了“我”使“我”想起自身的残缺,影响心绪。6文中的四个省略号各自有什么作用?第一处: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表示重复语言的省略。(前边有了讲述,这里不再赘述。)指导朗读时,要让学生带点哭腔为好。第二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一方面表达了

8、母亲过分的快乐,另一方面更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爱已经无所不在,竟然连在说话方面的用词都注意到了,所谓“爱之深”。在指导朗读时要让学生带着高兴的语气读出话说一半突然停止的感觉。第三处: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表示话未说完。这既是母亲临终前的牵挂,更是母亲对邻居们的重托,从而更体现出了母爱的伟大。要让学生读出母亲心事重重、临终托孤时请求的语气。第四处: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表示语意未尽。既是“我”和妹妹对母亲的深深怀念,更表示出“我”和妹妹懂得了母亲话语的深意,已经领会了人生的真谛。要读出作者坚定的态度来。7“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9、朗读描写菊花的句子,找出形容菊花的品质的词语。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淡雅”、“高洁”是母亲的写照,“热烈而深沉”是伟大母爱的写照。8“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我”懂得了什么?盛开的菊花犹如坚强勇敢地活过来的“我”,艳丽的色彩是对“我”成功人生的描绘,“我”最终懂得了母亲“好好儿活”的真正含义,而菊花却成为了“我”怀念母亲永远的寄托。9文中多次提到菊花,有何用意?母亲带“我”看花,表现了母亲对生命的热爱。菊花的淡雅高洁,是母亲珍贵品质的真实写照。菊花的热烈深沉,是伟大母爱的写照。母亲爱花,“我”看菊花是对母亲的深切缅怀。秋天是个多情的

10、季节,最易让人产生怀念之情,尤其是当秋菊怒放时。今天,让我们继续陪同作者去看菊怀人吧!(齐读课题)上节课,我们已经对作者史铁生的遭遇和经历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谁能用简洁的语言和我们分享一下你上节课的收获?1文章写了哪四件事,表露出什么样的感情?(1)“我”发脾气时,母亲抚慰“我”。抓住作者对母亲神态、动作的描写。“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注意我,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体会母亲抚慰“我”的细致和体贴。抓住作者对母亲语言的描写“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体会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2)母亲为了“我”隐瞒病情。“整宿整宿”、“翻来覆去”,体会母亲的坚强与无私。(3)母亲央求“我”

11、看花。“央求、喜出望外、高兴、絮絮叨叨、敏感”描写了母亲情感的变化,表现了母亲深沉而无私的爱。朗读时随母亲心情的变化语速时而缓慢,读出央求的语气,时而欢快,读出如释重负,充满希望的语气,结尾时欢快的语调要戛然而止,在朗读中幻化出母亲因失言而重陷痛苦的现实与无奈中的画面。(4)母亲的临终嘱托。想象母亲生命垂危时对两个孩子的无尽的牵挂。朗读时用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调勾画出一个形容憔悴,为儿子付出全部自己却病得大口大口吐血,临终前却依然挂牵着自己的孩子的普通却伟大的母亲形象。2找出描写母亲语言的句子,说说它们有什么特点。(1)常说的话。“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总是”

12、一词,表现母亲时时把带“我”出去当作一件重要的事,而根据“我”身体的实际,除了看花,母亲没有办法想出第二种更让“我”觉得可以干的事情来。(2)双关的话。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表面上写的是劝慰“我”,不使“我”失去生活的勇气,但实际上母亲说的是“俩”,母亲已经知道了自己的病,但为了让儿子好好活着,先自己好好活着。对于母亲这些话外话的意思,“我”因为自己的原因,根本就没有想过,直到后来“我”才知道。(3)多说的话。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

13、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絮絮叨叨”一词,表现了母亲因为儿子的答应而显得有些不知所措,以下的很多话,都是不知所措的表现,以至于说漏了嘴。“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这一句,一方面表达了母亲过分的快乐,另一方面更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爱已经无所不在,竟然连在说话方面的用词都注意到了,所谓“爱之深”。(4)最后的话。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母亲的一生最牵挂的就是“我”和妹妹,她在生命的最终,“呼吸困难”、“昏迷”的时候,她想到的只有“我

14、”和妹妹,于是,一幅伟大母亲的图画就这样赫然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3仔细阅读最后一段话,作者为什么浓墨重彩地写了这些菊花?之所以浓墨重彩地写这些菊花,也正是表达作者对母亲的怀念,菊花中有母亲的音容笑貌,菊花中有母亲的殷切嘱托:“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文章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写母亲忍受着病痛的折磨对“我”百般抚慰;第二部分写母亲在准备带“我”去看菊花时却永远离开了人世;第三部分写“我”最终懂得了母亲去世前没有说完的话。文章用大量笔墨写母亲对“我”的关爱。当“我”发脾气时,母亲总是“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又“悄悄地进来”,还有那小心委婉的话语,像春风一样抚慰着“我”受伤的心灵,

15、尤其母亲那含泪带血的话语:“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更是凄楚动人。接着,作者又详细描述了母亲准备带“我”去北海看菊花的情景。母亲的神态、动作、语言,被描写得细腻生动、真切感人。一个一心为孩子,坚毅刚强的母亲形象跃然纸上。本文讲述了一位虽重病缠身,仍体贴入微地照顾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要好好活下去,在临终前还在挂念儿女的母亲的故事。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1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为了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比如“我”的暴怒与母亲的体贴,“我”的绝望和母亲的坚强多重对比,不仅使母亲的形象更加坚强、伟大而且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愧疚、热爱

16、及怀念之情。2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作者并没有直接描写母亲的内心活动,而是通过细腻的动作、神态描写来使读者体会到母亲的心情。3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最后一段中的一连串排比句表面上是在描写北海菊花的美丽,实际上是用象征的手法,赋予菊花深刻的含义,是对母亲生前那句“好好儿活”的深情解读。那多姿多彩的菊花就象征着人生百态或淡雅、或深沉、或热烈激情,或圣洁崇高,但不管哪一种都应该活出一种姿态,活出自己的滋味,活出自己的个性,活出自己的尊严,活出自己的价值!绽放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花!怀念母亲爱“我”课堂上,老师应该把课堂这个大舞台交给学生,让他们有机会吐露心声,让他们无拘无束地说。我在上秋天的怀念

17、这课时设计了几种说话的方式:自由说、补充说、选择说。让学生人人都说,人人都有体会,人人都有收获,改变了课堂教学以往以教为主、以学为辅的教学模式,变被动学为主动学,以动带静,以优促差。全班同学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高了。文章中重点、难点在学生无拘无束地说的过程中得以消化,更重要的是语言表达能力在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过程中得到了提高。6散步知识与技能理解重点语句的内涵,仔细揣摩一些语句展示的意境,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阅读去品味文中画面的温馨和细节的动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通过几个细节的描绘,来展示一家三代之间真挚而深沉的爱。重点学会品味优美的

18、语言,字里行间露出浓重的“爱”,整体感悟课文。难点感悟文章在生活小事和细节中表现出来的亲情美。朗读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学生课文预习,自读课文,圈点生字词,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老师多媒体课件。1课时有人说,幸福的家犹如港湾,让我们的心疲惫时靠岸;有人说,浓浓的亲情犹如甘泉,滋润我们枯涸的心田。家因为有了真爱而温馨,因为有了亲情而美好。那么,家究竟是什么呢?是一所老房子,是一张旧照片,还是一种挥之不去的记忆?今天我们来学习散步。让我们跟随作者去进行一次别样的心灵之旅。莫怀戚(19512014),男,汉族。笔名周平安、章大明。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作协副主席。重庆人。

19、1980年开始文学创作。其中篇小说诗礼人家曾获“四川文学奖”。著有莫怀戚中短篇小说选。1教师可配乐范读课文,学生体验作品的语感和情感。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1)散步的人物有:母亲、我、妻子、儿子(2)散步的地点是:田野(3)散步的季节是:初春(4)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分歧(用原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3根据以上要点,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文章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本文讲述了一家四口在初春时节到田野散步,路上发生了“分歧”,最后他们用亲情和爱,解决了散步途中的“分歧”。1研读课文,思考下面几个问题:(1)散步中产生了怎样的分歧?“我”带着母亲、妻子和儿子在一个初春的季节里到田野去散步。母亲身

20、体不好,要走大路,儿子觉得小路有趣要走小路。(2)母亲为什么偏偏要走大路?大路平顺,便于老人行走,况且母亲身体不好。文中第2自然段交代了母亲的身体情况,为下文埋下伏笔。(3)“我”为什么感到责任的重大?因为一切都取决于“我”。本段中告诉了我们:“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在这个家庭中,“我”正好处在中间,上有老下有小,如果抉择错误就会伤害家中成员的感情,破坏家庭的和睦,破坏家中这份浓浓的亲情。(这个祖孙三代人家中包含着祖孙情、母子情、夫妻情、父子情)正是由于这四种亲情纠缠在一起,而他们又取决于“我”,所以“

21、我”感到了作为中年人责任的重大。(4)“分歧”是怎样解决的?结果是“我”顺从了母亲,母亲则顺从了自己的孙子,这一结果充分显示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我”作为“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一代,恪守孝道,值得赞美;母亲作为年迈的老人,却不顾自己的身体,关心下一代成长,爱幼之情跃然纸上;妻子的无声支持,其“贤惠”的品质也值得赞美。(5)文章的最后一句:“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有什么深刻含义?学生回答,教师小结:一边是风烛残年的母亲,一边是未成年的孩子,他们都需要我们的照顾和关心。所以从表面上看,这表现了中年人肩负着既要扶老又要携幼的人生责

22、任;从深层的意思看,这里的“我和妻子”代表着中年人,“母亲”代表着过去,“儿子”代表着未来,所以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则象征着中年人肩负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责任。文章的结尾,用象征的手法,使文章的思想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境界,意蕴更深刻。2再读课文,研讨赏析。散步这篇散文,从写法上来讲,以小见大,是一篇公认的美文。除了美在文章的立意、主旨外,就文章的文字本身来说,也有许多“美点”可寻。同学们可找出最喜欢的语句和段落大声自由朗读,进一步感受文章的美。教师可先举一个例子:文章的开头很美,美在开门见山,美在一开始就是“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这个简洁而富有诗意的镜头。你们还

23、能在文章中找到其他的“美点”吗?学生分组开始小组讨论,然后进行全班交流:(1)美在对春景的生动描写。如:“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这些景物为人物增添了色彩,增添了生机和活力):“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优美迷人的田园风光,一家人在此散步,感情和谐、景色宜人)(2)美在文章多处出现比较对称、意蕴丰富的语言,读起来给人以美感。如:“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写母子关系,母亲明理,儿子孝顺,相映成趣)“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一个“熬”字,既写出了母亲忍受痛苦度过严冬的情景,又写出了“我”为母亲

24、最终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这句话充满生活情趣,既表现了小家伙的天真、聪颖,又表现了家庭的幸福、温馨)“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这一句表现了妻子的贤惠。“在外面”这个限制语用得好,令人想到“在家里”就可能不是这样了,很可能“我总是听她的”。一种和谐的家庭氛围充分地体现出来)3想想看,在家庭生活中,你与父母有过分歧吗?当时你是怎么处理的?学了这篇文章后,你觉得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你该怎样做?(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及时鼓励、表扬。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开篇点题,写一家人在田野上散步

25、。第二部分(第27自然段):写散步时的环境情趣,表现亲情,化解分歧,体现“我”的使命感。第三部分(第8自然段):写合理解决分歧,散步愉快进行。本文通过选取一家人祖孙三代在田野里散步这个生活侧面,生动地展现了这一家人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的深厚感情和生活情趣,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散步的语言平易朴实,然而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如同橄榄一般,越嚼越觉得有滋味。下面从三个方面作具体分析。(一)情趣盎然。文章中写母子关系,母亲明理,儿子孝顺,相映成趣。散步时儿子的话中也充满生活情趣,既表现了小家伙的天真、聪颖,又表现了家庭的幸福、温馨。(二)含义丰富。文章以轻衬重,突出了“尊老爱幼”的重大意义,

26、还写出了中年人已意识到自己责任的重大,正在继承和发扬“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谱写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新篇章。(三)意在言外。第四自然段通过对初春秀色的描绘,表现了春天蓬勃的生机,暗示熬过了严冬的母亲将会获得新的活力。“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这句话描绘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揭示了“小路有意思”的内涵,点明了走小路的原因,展现了母亲充分理解孙儿愿望的内心世界。散步音韵美:整齐匀称景色美:南方初春的田野新绿嫩芽咕咕的冬水金色的菜花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情感美:我走大路委屈儿子顺从母亲尊老母亲走小路疼爱孙子爱幼本课教学,我将朗读作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

27、教学,让学生在朗读中进入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同时反复吟咏,最终用朗读表达自己对文本的感悟,对亲情的感悟。7*散文诗二首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过程与方法在学习中遇到疑难语句或意蕴丰富的形象,可以采用质疑讨论的方法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诵读中,体会文中浓浓的母子情。重点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难点体会散文诗的写作特色。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1歌曲烛光里的妈妈。2作者冰心的简介。3课文录音。4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5制成PPT演示文稿。2课时唐朝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一首母爱的颂

28、歌。母爱是世上最伟大、最崇高、最美好的情感。它不会因为时空的流转而改变。同学们,当你沐浴着母爱的光辉时,你是否想过应该用什么方式来回报母亲的爱呢?今天,我们大家就一起来欣赏一首表达母子间亲密感情的散文诗金色花。泰戈尔(18611941),印度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生于加尔各答市的一个富有哲学和文学艺术修养的家庭,13岁即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泰戈尔是具有巨大世界影响的作家。他共写了50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代表作有新月集和飞鸟集等。1学生自由朗读,先确定一下这首诗的感情基调,用自己的朗读来表达母爱带给我们的心灵震撼!例句:(1)“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

29、色花,只是为了好玩,长在那棵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孩子的调皮、快乐)(2)“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母亲的焦急惦念)(3)“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母亲的嗔怪、担忧、焦虑和欣喜)(4)“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孩子的淘气、撒娇和对母亲的爱恋)2小组赛读,每组代表选择自己喜爱的段落朗读。3齐读,再次感受语言美。1金色花写了“我”和妈妈的哪几次嬉戏?三次嬉戏:母亲做祷告时,“我”开放花瓣散发香气。母亲读书时,“我”将影子投在书页上。母亲去牛棚时,“我”和她开玩笑,恢复原形。2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和一个怎样的

30、妈妈?孩子:天真可爱、活泼淘气、孝顺机灵、天性善良。母亲:关爱孩子、沉静安详、善良慈爱、有修养,有生活情调、有虔诚的信仰。3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孩子总想为妈妈做点事,变成一朵金色花,可以看着妈妈工作,可以让妈妈嗅到花香,可以投影在妈妈读书读到的地方。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所以他只是撒娇,就是为了瞒着妈妈。4为什么妈妈见了面,说“你这坏孩子”?当妈妈一整天都找不到儿子,那种惶急的心情肯定与时俱增,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责怪孩子,但责怪中透出的是至真的母爱。5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象

31、成一朵金色花?一是印度人喜欢用花比喻儿童;二是泰戈尔借美丽的圣树上的金色花赞美孩子可爱。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总写“我”想变成金色花的愿望及目的。第二部分(第49自然段):三次嬉戏场面。母亲祷告时,悄悄开花散发香气。母亲读书时,将影子投在书页上。母亲寻找时,恢复原形跳到母亲面前。金色花用充满童真的想象,细腻地刻画了孩子天真可爱又稍带顽皮的心理,含蓄巧妙地表达了他与妈妈难舍难分的感情,表现了家庭之爱以及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1富有童趣。金色花是以一个活泼、调皮可爱的孩子的口吻来写的。一开始,这个孩子

32、想象自己变成了一朵金色花,长在树的高枝上。为什么要长在树的高枝上呢?“为了好玩”,这样的回答就完全是儿童的逻辑了。当妈妈寻找他时,他“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顿时,一个调皮、狡黠的孩子形象便跃然纸上。最后一句又将孩子的调皮描写得淋漓尽致。2清新隽永。纵观全诗,没有华丽刻意的辞藻,所用都只是平常语句,但却丝毫没有给读者苍白贫乏之感。相反,这些简单清新的语句,更好地表现了作品的主旨。3意蕴深刻。金色花可说是一首雅俗共赏的好诗,作为读者,我们既可以从我们平常的生活经验出发,认为这是一首表现母子之爱的散文诗。也可以结合诗人的一贯风格,从宗教感情、宗教思想的角度来分析本诗,把本诗的主题理解为敬

33、颂神灵。三次嬉戏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一种感情,也最能集中地体现亲情,在中外文学史上,母爱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主题。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泰戈尔的金色花,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篇关于母爱的文章,看看作家冰心是如何表达自己对母亲的依恋的。冰心(19001999),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冰心的著作丰富,小说有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等,散文集有寄小读者、往事等,诗集有繁星春水等。1老师示范朗读,学生圈点勾画,把握文章大意。这是一篇借景写人、托荷赞母的散文。写荷花是为了写“我”,写荷叶是为了写母亲,达到“我”是雨打风摆的荷花,而母亲则是替荷花抵挡风雨的荷叶的境界。2理清结构层次。文

34、章从自家院子里的莲花写起,重点写雨中的莲花,在雨中作者发现荷叶掩盖起莲花,触动了自己,于是产生了联想,想起了母亲,想起了母亲爱护儿女的情景,于是借此景抒发自己对母亲保护儿女成长的感情。1园里莲花有很多,作者选择了其中两朵来写,这里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衬托两朵莲花,一白一红,一谢一安然,以白衬红,更突出表现了红莲在勇敢慈怜的荷叶的庇荫下的幸福。2文章写莲,先作平平淡淡的叙述,“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红莲是全文着力用墨的重点。作者先作平平淡淡的铺垫,接着把花放在人的背景中认识,花瑞人祥,三蒂莲的开放展示出吉祥的征兆,把花与人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下文的以花喻人埋

35、下伏笔。由父亲的朋友送的莲花引出下文九年前在家中院子看到的红莲,引入自然。有八年未看到莲花,但却对九年前看到的莲花记忆犹新,说明莲花给自己的印象深刻。3作者在风雨中几看红莲,当时的环境是怎样的?红莲呢?作者的心境又是如何变化的呢?一看红莲心情:烦闷环境:繁杂的雨声浓阴的天红莲:开满亭亭“一切景语皆情语”,写白莲的凋谢,恰是自己心境的刻画。写红莲由菡萏到盛开,观察细腻。红莲首次登场。二看红莲心情:不适意徘徊环境:雷声作了雨愈下愈大红莲:左右攲斜无依无靠三看红莲心情:不宁的心绪散尽感动环境:雨肆意地下着红莲:在大荷叶的覆盖下不摇动由荷叶保护荷花自然联想到母亲对女儿的爱护,联想丰富,文章结尾,升华主

36、题。4这一朵红莲正是在这勇敢慈怜的荷叶的庇护之下,安全地成长着,如果没有了荷叶的荫蔽,红莲会怎样呢?学生回答(花瓣凋零、枯萎;被风吹倒了,压断了)是啊,如果没有荷叶的庇护,红莲可能会像文中写到的那朵白莲一样凋谢。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描写白莲的句子。品读课文描写白莲的部分,指导学生朗读时融入作者的情感。5你能找出文中表达作者心灵感悟、点明题旨的句子吗?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6文章结尾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全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运用比喻,把子女比作红莲,把母亲比作荷叶。抒发了对伟大无私的母爱的赞美之情。点明主旨,深化情感。“心中的雨”暗指人生路

37、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只有母亲是保护自己度过人生路上坎坷与磨难的人。母爱是伟大的,可以使我在痛苦的时候得到安慰,在孤独中得到欢乐,在失望中得到希望,在冷落时得到幸福。文章结尾卒章显志,升华主题。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父亲的朋友送我们两缸莲花,引起“我”对往事的回忆。第二部分(第37自然段):描绘雨中荷叶护红莲的动人情景。第三部分(第8、9自然段):点明主旨,表达作者对母亲由衷的感激与爱恋。荷叶母亲通过描写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场景,联想到母亲的呵护及关爱,从而使荷叶母亲的形象美好又伟大,抒发了对母爱由衷的感激和赞美之情。荷叶母亲寄寓荷叶母亲(无畏遮蔽)联想(无私爱护)红莲“我”象征心中

38、的雨人生路上的坎坷磨难本课教学,由于两首散文诗都有很强的抒情成分,因此我加强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表现力、熟悉文章内容。这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诗歌的赏析上升到一定的审美层次。8世说新语二则知识与技能学习时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读顺句子,读懂文意。过程与方法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理解课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文中人物的语言和描述动作的语句进行品味,从而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重点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大意。难点翻译文言文,积累一些文言词语。诵读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学生准备古代聪颖、机智的少年的故事上课交流。熟悉课文,复述课文。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教师

39、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1课时说说你知道的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如“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其实像司马光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作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两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们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和他们交个朋友。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现在江苏徐州市)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原有集,已佚。1学生自读。查阅字典,看哪些字的读音需要注意。根据内容、语言习惯的不同,看在哪些地方需要停顿。2教师要求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全班

40、一起讨论解决。3用自己的话复述短文。咏雪1文章开头一句话,短短十五字,交代了哪些内容?谢家聚会吟诗,为什么不选择一个良辰佳日,却选择一个寒雪日?文章开头一句话“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短短十五字,涵盖了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主体事件等丰富的内容。正因为“寒雪日”、“俄而雪骤”,才能引出“咏雪”的事件。谢太傅平日时公务繁忙,寒雪日时得以休息,但他仍然不忘对晚辈的家庭教育。古人看重的“四美”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这里良辰、美景不可拘泥地理解为春和景明、绿草如茵,在雪花飞扬的寒冷天气中,外出不便,聚会咏雪不正是赏心乐事吗?文中“欣然”、“大笑”、“乐”等词可见其融洽、欢快、轻松的气氛

41、。2“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谢太傅到底认为谁回答得最好?对“公大笑乐”,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有人认为“笑”前喻,“乐”后喻;有人认为谢太傅为“柳絮”一喻而“笑乐”。3文章结尾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作者赞赏道韫的才气。4两个比喻哪个更好?有两种相反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据此可知,前一喻好,后一喻不好。另一种意见认为“柳絮”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

42、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西风颂),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撒盐空中”,干什么呢?谁也不知道。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撒盐”一喻仅有物象而无意蕴,所以说不好。5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举出并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请欣赏: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毛泽东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陈太丘与友期1友人为什么“怒”?元方怎样反驳“友人”的?友人认为陈太丘不等就走,是失约的表现。元方反驳抓住两点:一为“无信”,二为“无礼”。首先指

43、出“友人”失约在先,是不守信用;其次指出友人不知反省,反而出言不逊,恶意攻讦,是没有礼貌。2从元方的回答看,元方是个什么样的小孩?懂礼识义,聪明机灵。3我们应该如何评价文中的三个人物陈太丘、友人和元方的行为?请从文中找出依据。陈太丘:太丘舍去。对不守信的人不能姑息,让他记住教训,承担后果。友人:去后乃至;尊君在不;怒;非人哉;惭;下车引之。无信无礼,缺乏修养,然知错能改。元方:(家君)待君久不至。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入门不顾。守信识礼,聪明机灵。4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1)不失礼。客人得知太丘已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语言粗

44、野,不堪入耳;小元方则针锋相对,指出对方“无信”、“无礼”,义正而辞严。所以,这一则的核心是“无信”、“无礼”,宣扬的是正直不阿、为人正派的品格。(2)失礼。因为“友”毕竟是与父亲平辈,不应不尊重长辈。应该始终有礼貌,不能对客人置之不理,要给人以改错的机会,允许人家道歉。5教师肯定同学们的看法,接着告诉同学们做人要有诚信,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师认为,小元方不失礼,正如同学们所说童言无忌,那是爱父亲的表现等等!并且,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哲人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民间的“一言既出,驷马难追”,都极言诚信的重要。几千年来,“一诺千金”的佳话不绝于史,广为流传。而作为学生我

45、们要在这种情形之下摆正立场,重信守诺,把诚实守信的美德发扬光大。两文都只有一段,但层次分明。咏雪第1层(开头到“讲论文义”):点明人物和事件发生的环境。第2层(从“俄而”到“公大笑乐”):通过一次应答,体现了谢道韫的聪颖。第3层(从“即公”到结束):点明谢道韫的身份。陈太丘与友期第1层(开头到“去后乃至”):写陈太丘的朋友失约。第2层(“元方时年”到“入门不顾”):写元方以礼责问父友,体现了少年元方的机智。咏雪通过描写晋朝人谢安家的一次家庭聚会上谢道韫所表现出的文学才能,赞颂了她的聪明才智。陈太丘与友期讲述了七岁儿童陈元方的故事,表现出陈元方小小年纪就明白事理、聪敏过人,同时从侧面告诫人们做事

46、要讲诚信。1叙事简洁。两则故事在写法上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咏雪第一句用短短十五个字,既写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又写了谢氏家族雪日无法外出而有“讲论文义”的雅兴。陈太丘与友期交代背景后,简洁的对话描写表现了七岁的陈元方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的性格。同时,对客人前倨后恭的不同表现也写得十分简洁。2含蓄蕴藉。如咏雪记录侄儿侄女咏雪后,主讲人对两人的咏雪句未作任何评价,只是“大笑乐”,这“大笑乐”耐人寻味。作者也没有表明自己的态度,只是在最后补充谢道韫的身份。3对比鲜明。如咏雪中写两人咏雪,主讲人虽未对咏雪句作出评价,但读者却能从两人的咏雪句中了解其二人的文学才情。陈太丘与友期以“无礼”、“无信”为核心,着重写陈元方与客人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