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单元 塑造自我八年级学生处在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学习做人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帮助学生确立做人的基本道德原则、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是思想品德课程的任务。“塑造自我”这个单元,由“自尊自信”、“明辨是非”、“自我负责”三个课题组成,涉及做人最基本的道德原则和心理素质方面,使学生懂得做人必须建立自尊,要正确看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塑造自己健康的人格;要树立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学会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要懂得人生中责任的意义,认识行为与后果的关系,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1.1 自尊自信一、学生分析 1、认知结构方面:八年级学生的自尊心有了显著的发展,他们开始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希
2、望他人尊重自己。他们经常渴望表现自己,期望展现自己的才能,获得别人的肯定。他们开始关注自己的外貌形象,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在乎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印象,在乎别人怎样评价自己。可以说,他们对自尊已经有了体验性的认识,但是对于自尊的内涵还缺乏理性认识,不懂得如何正确地维护自尊。 2、情感方面:八年级学生正处于身心加速发展并渐趋成熟的时期,自我意识明显增强。目前中学生中独生子女较多,他们在家庭中的中心地位,以及现代社会文化推崇张扬个性,导致中学生的自尊心理发展的盲目性、敏感性和极端性,表现出容易过分高估或低估自己,敏感多疑,极度情绪化等。 3、生活背景方面:学生能够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途径
3、认识人的尊严在于人格高尚,树立起心目中的健康高尚人格的榜样,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一些卑劣行为、低下的人格的反面事例。有的学生已经在塑造自我人格方面形成了正确目标,有的学生可能对知耻与无耻的区分,对哪些是损害自尊、损害人格的事情,判断还不清晰。二、教材分析本课是第一单元第1课时,通过一系统的活动和学生日常生活情节,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懂得调节自己的自尊情绪,做一个脚踏实地、自尊自信的人。通过指导学生阅读“阅读与感悟”中的两篇文章,更深刻地领悟自尊自信是做人之本,是形成健康人格的重要力量。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自尊的涵义,认识自尊是人的基本心理需要,是形成健康人格的基石。明
4、白自尊心与羞耻心的关系,懂得做人必须有羞耻心,能够识别什么是卑下无耻的行为,学会节制自己,拒绝卑下,维护自尊。 能够分辨自尊与自负、自尊与虚荣的区别;学会正确看待自己,懂得正确分析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能够克服自卑,摈弃自负和虚荣,自觉维护自尊的人格。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自尊是人格之本,是促进人的道德健全发展的重要力量,是人的基本价值。懂得怎样的人格才是健康高尚的人格,形成对健康高尚人格的追求和向往;懂得什么是有损人格的卑下的行为,有维护自己人格尊严的明确意识,对庸俗卑贱的行为能够加以抵制。养成自尊自信、积极健康的心态,能够以奋发向上的精神克服消极的自卑心态,懂得自负与虚荣的危害,培养不慕
5、虚名、脚踏实地的良好品德,塑造自己的健康人格。自尊的道理,又要能够联系自己,懂得如何塑造自己的自尊人格。四、教学策略 1、本节课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观察法、启发式、分析、讨论、归纳。因为学生通过收集资料,可以培养筛选、归纳的能力,在讨论的过程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学习方法:阅读、分析、理解和归纳 3、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对自尊自信有个较全面的认识。 4、课前需要准备的材料:预习课文、准备表演的有关内容及要求。五、教学重点:自尊的内涵和意义。六、教学难点:自卑的危害,自尊与自负、虚荣的区别。七、课时安排 三课时八、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20世纪初,徐悲鸿在欧洲留学时,曾碰到一个洋人的寻衅
6、。那个洋人说:“中国人愚昧无知,生就当亡国奴的材料,即使送到天堂深造,也成不了才!”徐悲鸿义愤填膺地回答:“那好,我代表我的祖国,你代表你的国家,等学习结业时,看到底谁是人才,谁是蠢材!”一年之后,徐悲鸿的油画就受到法国艺术家的好评,此后数次竞赛,他都得了第一,他的个人画展,竟轰动了整个巴黎美术界。这样令人惊叹的成就,是那个洋人远远不能及的。提问:从徐悲鸿的身上,你觉得他的成功除了坚实的基本功外,还有什么重要条件呢? (归纳) 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是他成功的重要条件。拥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我们就会为祖国的繁荣强盛而欢欣鼓舞,为祖国遭人欺凌而奋起抗争;拥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我们才能不卑不亢,不会对任
7、何大国表现丝毫的奴颜媚骨。那么,对我们个人来说,自尊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表现的,我们又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它呢? 讲授新课 一、自尊是健康人格的基石(板书) (活动)学生填写:父母喜欢你,老师欣赏你,你的感受是( );反之( )。你是班干部,威信很高,你的感受是( );反之( )。你的学习成绩很优秀,你的感受是( );反之( )。你自认为长得不好看,同学也因为你的丑嘲笑你,你的感受是( );同学鼓励你,你的感受是( )学生分析:为什么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赞扬时我们就会高兴?被别人嘲笑、歧视或侮辱时就会感到沮丧、生气、伤心?师:人都有自己的尊严,并注重维护这一尊严。为了维护自己的良好形象,人们不仅需要在容
8、貌和衣着上修饰自己,还要在言行上约束自己,同时不容许别人歧视与侮辱,还期望他人、集体和社会对自己尊重。这是自尊心的表现。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赞扬时我们就会高兴,这是因为我们的自尊心得到了满足。(1)“自尊”的内涵人从幼年就会表现出自尊心。由此引入自尊的涵义自尊是对自己的人格重视和肯定的情感。可以引导学生从人爱护自己的身体、仪表,维护自己的行为、心灵的表现来理解以上涵义的表述。(2)自尊是人的基本心理需要为什么说自尊是人的基本心理需要?从个人体验可以感受到自尊对人的情绪的影响:当自尊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快乐、振奋、自信这种积极、肯定的情绪;相反,当自尊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失望、忧愁,产生消极否定的情绪
9、。学生举例:你觉得自己做得最有尊严的事是什么?你被人尊重最难忘的经历是什么?师:从同学们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到,当我们的价值得到肯定的时候,当我们的缺点被别人包容的时候,我们就会充分体验到生命的意义、生活的乐趣。(3)自尊对于健康人格形成的意义自尊心是人进步的动力。自尊能够推动青少年蓬勃向上、力争上游、不甘落后。自尊也会阻止人去做损害自尊的卑下的事情。自尊对于健康人格形成的意义需要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即自尊使人有所为,有所不为。 二、自尊始于知耻(板书) (1)自尊心与羞耻心的关系 “人无耻,无以立”。人之所以成为人,是从知耻开始。结合“探究园”的第一个活动“人的尊严”引出羞耻心包括什么:在身体和
10、仪表方面,比如在公共场合不能赤身露体,保持衣冠整洁等。在心灵方面,不去做阿谀奉承、卑躬屈膝的事情。有了羞耻心,不做耻辱的事,庸俗卑贱的事,才能有尊严。自尊的人必定有所不为,必定不以庸俗卑贱的方式做事,这说明自尊的心理品质与道德品质是紧密联系的。 (2)羞耻心对于形成良好品德的作用 “羞耻心是所有品德的源泉”。让学生思考,人在什么情况下会感到难为情,会感到惭愧,会感到内疚。如果无论做出什么错事、丑事都不懂得难为情、惭愧、内疚,就是所谓“恬不知耻”,也就谈不上有道德,更谈不上有尊严了。也就是说,知耻才能有道德,有道德才能有尊严。 (3)拒绝卑下,有所不为,才能维护自尊 人的尊严要依靠自己的言行来维
11、护。节制自己的言行,不做有损于自己荣誉、形象的事,就维护了自尊。相反,没有羞耻感,做出一些不道德的事情,就会损害自己的尊严。这里可引导学生思考哪些事情是“耻”,是应该拒绝的,不可为的;怎样做才能洁身自爱,维护自己的尊严。比如,例举和分析中学生生活中可见的一些现象:乱扔垃圾、随地吐痰、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不守交通规则、举止粗鲁、形象邋遢、言辞污秽、打架斗殴、恃强凌弱、说谎成性、偷窃、损坏公物、吸烟酗酒、赌博吸毒、盲目攀比、爱慕虚荣等等。 (活动)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如果没有这样一种羞耻之心,会出现什么后果? 学生举例说明。 师:在动物中,只有人会有羞耻感,这是人与其它动物的区别之
12、一。但在物欲横流的世态中,有的人羞耻感正在一点一点地消失,使道德逐渐旁落,直到触犯法律成为罪犯。现在有一种变调,那就是不知什么是羞耻而应当禁止。当一些人大慷集体之慨,搞权钱交易,行贿受贿时,没有那么多人感到义愤了,认为反正钱是集体或国家的,能弄到手也是一种本事。有的人看到别人出门以车代步、每天奔波于饭局、牌局、舞局,在灯红酒绿中潇洒,不去恨搞腐败的行为,而认为自己没本事,甚至产生了一种“渴望腐败”的心理,这真是一种悲哀。这样的两种人都该感到羞耻。 一些贪污受贿者被查处后,在悔过时大都会说:早知如此,何必当初。他们大都是在经过“第一次”心里忐忑的艰难选择后,以为神不知、鬼不觉,才逐步走向犯罪的。
13、如果在当初就能以“不畏人知畏己知”自省自己,感到自己的行为是羞耻的,那么在为与不为之间做出正确的选择,就不会有以后“落马”、丢官乃至丢了性命了。所以,知耻,是自尊的重要表现;不知羞耻的人,就永远不会有自尊。而且还有可能触犯法律,走向犯罪的深渊。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二、走出自卑 树立自信(板书) 图片:他做得对吗?(见课本第三页最下面图) 引导学生分析黄平的做法不是自尊的表现,而是一种自卑。并引导学生分析自己在生活中是否也有自卑的现象存在,比如:觉得自己来自农村;穿着没有别的同学好;自己的成绩暂时在班上落后的等等,分析讨论。 (1)自卑的表现和危害 一些人常常觉得,“我不如别人”、“我是平
14、庸之辈”,这种心态就是自卑的表现。自卑产生有客观原因和心理根源。客观原因:自身条件的缺陷。好胜心受到挫折。自尊心得不到应有的满足。有利的环境发生变化。人际关系淡漠、紧张。心理根源:性格软弱。对自己缺乏正确的认识。缺乏坚强的意志和毅力。 自卑是一种性格缺陷,是缺乏自信的表现。自卑的学生对自身的能力和品质评价过低。最常见的现象是害怕在别人面前说话和做事;上课、开会或参加聚会时,往往坐在后排不太显眼的位置;在课堂上做作业时,一定要遮遮掩掩,生怕他人看见会耻笑;考试答题时犹豫不决,容易产生考试怯场;做完习题或参加完考试后,一定要与同学反复核对答案才放心。过于自卑,往往还会产生一些自暴自弃、孤僻、悲观的
15、不良心理,不利于青少年的成长。 自卑的学生常常感觉什么都不如别人,容易产生失望情绪,严重者甚至对前途感到渺茫,对人生感到悲观失望。自卑的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经不起较强的刺激;谨小慎微,多愁善感,常产生猜疑心理;行为畏缩、瞻前顾后等。这种自卑心理是压抑自我的沉重精神枷锁,是一种消极、不良的心境。它消磨人的意志,软化人的信念,淡化人的追求,使人锐气钝化,畏缩不前,从自我怀疑、自我否定开始,以自我埋没自我消沉告终,使人陷入悲观哀怨的深渊不能自拔。 (2)克服自卑必需树立自信 在明确了自卑的消极作用的基础上,教材提出了克服自卑的方法就是要树立自尊自信,正确认识自己,发现和发挥自己的长处。 真正的自尊
16、自信是以正确的自我认识为前提的,自尊自信也包含了一个人所应该具有的自我认识。一个人自尊心、自信心的发展,与其对自我的认识程度是密切相关的。也就是说,当一个人从根本上了解自己的时候,他也就获得了一种真正的内在的力量,也就会感受到那内在力量的引导、鼓励和推动自己。一个人只有对自己或自我有了充分的了解,才可能更好地理解自己的生活,以及自己生活的意义。 自信对人最主要的意义是取得成功的心理支持。自信具有极大的力量,人们认识到自信的力量,运用这种力量帮助自己去创造、发明,从事各种事业。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渴望成功,自信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 第三课时 一、复习提问 二、克服自负和虚荣 图片:她做得对吗
17、?(见课本第四页第一副图) 提问:图片中的女孩穿着一条新裙子,逢人便说价值一千多,看到同学羡慕的目光,她觉的自己的地位提高了!她的这种做法是自尊的表现吗?你在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行为呢? 引导学生分析女孩的做法不是自尊的表现,而是虚荣心在作怪。并引导学生分析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与虚荣有关,比如:互相攀比穿名牌;骑高档自行车;比头饰、书包、手机、家世等等。 (1)自尊与自负的区别,自负的危害 人应该自尊自信,自尊自信与自负有着本质区别。自负的人常会感觉他人都不如自己,自负表面上近似于自信,但是与自信又有着本质的区别。自信的人对自己有着客观的认识,所表现的是实际的内在自我。而自负的人恰恰正是缺乏对自己
18、的客观认识,所表现的多是夸张的自我,或是幻想中的自我。自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过于自尊”。而实际上,对自己的夸张和炫耀自负的主要表现之一,本质上正是其不自信或自信心不足的表现。 (2)自尊与虚荣的区别,虚荣的危害 不正确的自尊心或对自尊心的曲解,可以产生消极的破坏力,使人脱离集体、片面追求个人荣誉。当自尊心过强,虚荣心膨胀时,容易使人自我陶醉,固执己见,不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情感。由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还不是很成熟,在自尊方面存在误区,容易将自尊与自负、虚荣混在一起。虚荣心的主要表现:过于看重别人的评价,丧失自我。对挫折的知觉敏感性高,承受能力低。为了满足虚荣心去编织谎言。虚荣心是一种心理缺陷,是一
19、种不良的心理反应。 “心灵导航”的最后总结这一单元的学习目的:既要懂得自尊的道理,又要能够联系自己,懂得如何塑造自己的自尊人格。 三、课堂练习 (详见伴你学)。1.2 明辨是非一、目标要求 1知识与能力认识正确的是非善恶观是做人的基本品质,懂得如何铸造判断是非善恶的良知的标尺,学习明善恶,辨是非的能力。认识社会的复杂性,能够正确对待长辈亲朋、传播媒体、社会流行等不同的社会影响,在生活道路上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道德和法律铸造自己的良知标尺,以善良正义的人做为人生的榜样,坚持美好的理想追求,对诱惑不软弱,对错误不盲从,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是非分明、品德高尚的人。二、教学对象分
20、析 认知结构方面。八年级学生正处在是非善恶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学生接触到越来越多的人和事,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是非问题能够做出基本、初步的判断。但是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对深层次多层面的道德和价值观问题、特别是被表象掩盖的一些是非问题还没有辨别能力,对于是非善恶的各种界限还需要学会分辨。 情感方面。八年纪学生正处于成长关键时期,对于善恶是非有一定的认识,但是价值观还没有定型,意志还不坚定,容易受到外在不良因素的影响。在校园生活中,往往由于自己的软弱或出于情面而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容易受同学中的“小圈子”影响,会把“哥们义气”当作行为的标准,在社会生活中易受到流行文化的影响,容易被从众心理左右,
21、赶时髦,“追星”,不能自拔。需要帮助学生认识树立正确的是非善恶观的重要性,学会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辨别是非善恶,做出正确的选择,不盲目追随别人,在同伴做错事的情况下要敢于提出反对的意见。 生活背景方面。在现代化过程的激烈社会变动中,文化与价值观的多元化已成为社会生活中的普遍现象。不同的道德标准、不同的价值需要、不同的生活理想在社会中存在着冲突,个人必须进行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自主决定自己的生活目标。流行文化中的颓废倾向、享乐主义,商业文化中的急功近利、消费主义,西方文化中的个人至上、个性张扬等等,五花八门,十三四岁的学生在道德判断、价值选择上常常感到无所适从。学校教育中,就需要引导学生把握正确的
22、是非善恶的标准,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是非善恶观念,做出正确的人生选择。三、教学内容分析本课的中心内容是说明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对于做人的重要性,认识如何才能树立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学会在生活中做出正确判断,采取正确行动。本课内容分成三个小节:第一节,在青少年阶段树立正确的是非善恶观的重要性,做人必须有一把良知的标尺。第二节,正确对待来自长辈亲朋、公共传播媒体、社会流行等方面的各种社会影响,明辨是非。第三节如何克服判断是非的障碍,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 1. 铸造心中的良知标尺(1)做人必须有一把良知的标尺正确的是非观我们在生活中做许多事情都离不开价值判断,都要讲一个好坏是非。因此,如何分辨善恶是非,就是
23、做人的首要的问题。只有当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善恶是非以后,才能决定自己做什么,不做什么,才能扬善抑恶。判断是非善恶需要有正确的标准,这就是一把良知的标尺。良知的含义是指人的本能中具有的、以及通过后天学习形成的判断善恶是非的能力。在本课中,良知就是指正确的是非善恶观。所谓“是”指对的、正确的。所谓“非”是指错误的、不对的。“是非”是指事理的正确与错误。所谓“善”,就是满足人们需要的合理性。满足需要是从人本身的出发的。人的需要可以分许多层次。所谓“合理地”是指满足形式的客观合理性,是就社会而言,具体地说就是在社会当中个人需要的满足不能损害他人的利益。这样一来,善就不是一个单纯的主体的,也不纯粹社会的,
24、是主体的、社会的、历史的。所谓“恶”,就是与善相对的东西。(2)怎样铸造良知的标尺在每个人的生活道路上,在每一次接触、判断、处理各种事情的过程中,通过道德的陶冶,法律的知悉、榜样的选择,分析能力的提高,理想的确立等途径,一个人的是非善恶观就会逐渐清晰和坚定起来。(3)学会在生活中辨别是非社会生活非常复杂,人们对生活的追求不同,价值标准也不一样。也就是说,人们是用不同的标准去衡量和判断事物的。选择哪一种价值标准,追求什么样的人生目标是人的自主行为。在这里,教师可以给学生举出不同的追求、不同的价值标准的例子:以发财致富为标准、以出人头地为标准、以清闲享受为标准、以奉献社会为标准、追求创造发明的成就
25、、追求家庭幸福、追求个人成功、追求平凡安稳、追求轰轰烈烈、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引导学生思考,在各种各样的价值观、人生追求面前,自己如何判断,如何选择,这就要看有没有正确的标尺。在青少年阶段,人生标尺的选择,决定你将会成为怎样的人。教学建议:本节教学可以从探究园“班级风景”活动开始,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许多事情都是有是非的,自然进入“心灵导航”。进一步讨论“班级风景”的例子,同时联系心灵导航内容。 2. 正确对待社会影响本节是使学生学会如何辨别是非的问题的具体化。帮助学生对他们生活中的社会影响的主要方面作具体的分析和认识。(1)对社会影响要做判断和选择社会上既存在着真善美,也存在着
26、假恶丑,对来自各方面的信息、影响必须加以判断,经过筛选,才能决定取舍。要使学生形成筛选、取舍的意识,有取有舍,不能全盘照收。舍什么,取什么,就要以良知的标尺去衡量,分辨出哪些是无用的糟粕,哪些是有害的毒素,哪些是有益的营养。(2)正确对待来自长辈亲朋的影响对少年的价值观影响最直接、最大的是父母、亲属这些身边经常接触的人。有些家庭给学生的影响并不是正面的,亲属的不良行为,如一些做父母的人的赌博、偷窃、贪婪、欺骗等行为,会成为孩子的坏榜样。许多八年纪学生已经能够对亲属的不良行为有判断力。应该帮助学生对亲属的行为做是非判断,拒绝不良影响。孝敬父母的教育和抵制家庭不良影响的教育应该并行不悖,同样不可缺
27、少。(3)正确对待公共传播媒体发出的信息学生在课外与公共传播媒体接触极多,受影响很大。在电视、网络、报刊发出的大量信息中,有许多并不适合中学生。但是在这个信息化时代,学生接触什么信息是很难控制的。只能通过教育,提高学生的识别能力,使他们自觉抵制不良信息。(4)正确对待“社会流行” 流行文化有极大的渗透力,对青少年尤其具有吸引力,不可避免地会进入中学校园。各种各样的赶时髦、追星潮流影响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影响他们身心健康和学习生活。对社会流行不能简单地统统否定,需要通过引导,帮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自主判断,有所取舍,避免狂热,保持适度。要使学生认识自己为什么会受流行文化影响,了解从众心理的产生原因
28、,有助于他们加强理性思维。这部分教学,应该联系“小链接”内容,与“实践与评价”的“我思我行”活动结合进行。教学建议:本节内容涉及现实问题多,在教学中应注意整体把握,顾及到各教学要点的到位。可在课前采用调查法了解学生在社会影响方面的不正确做法,分析其想法,再结合课本要点进行教学。 3. 跨越障碍,正确选择引导学生要把正确的是非观落实到行动上,是本课的落脚点与目的。本节内容属于如何践行:战胜自己,突破情面,坚持美好的理想。需要结合探究园中“新闻透视”的活动、实践与评价中的“角色扮演”和阅读与感悟的两篇材料学习本节内容。(1)正确的是非观需要付诸行动形成了正确的是非观,只是有了正确的认识,认识必须付
29、诸行动才有意义。在许多情况下,学生并非不知道对错,而是没有做到正确行事。由认识到行动,学生经常遇到的障碍是意志不坚定,经受不住诱惑,不能打破情面。此处应该结合“阅读与感悟”的第一篇文章的内容进行教学。(2)战胜自己,抵制诱惑要使学生懂得,人生真正的对手往往是自己,成功最大的障碍也是自己。战胜面前的各种困难重要,战胜自己同样重要。坚持正确的行为就要战胜自己的软弱,不向诱惑屈服。如果是坏事,无论怎样新奇有趣,有利可图,都不能去做,这时候必须把握良知的标尺,坚定自己的意志。经过多次这样的锻炼,诱惑就不会起作用了。(3)打破情面,不追随犯错缺乏主见,容易追随别人,是青少年阶段的特点,也是许多人犯错误的
30、原因。在别人的带领下做错事的情况,有时候是长辈亲属的不良影响,有时候是交上了品德不好的朋友,或者是参加了行为不良的小圈子。在这里应该强调慎重交友和避免不良小圈子问题,强调如果朋友做了错事,要敢于指出,而不能追随犯错。这里应该结合实践与评价中的“角色扮演”活动进行教学。(4)坚持理想,身体力行在本课教学内容的最后,鼓励学生坚持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坚持美好理想。理想是知与行的结合,是良知在内心的确立,是坚持正确是非观的一种力量。理想一词,最初来源于希腊语,意思是指人生的奋斗目标。在中国古代,理想叫做“志”,即志向。理想包括三个基本要素:人们的向往和追求,是理想的品质;现实生活可能性发展趋势,是理想的
31、科学性所在;人们对社会发展前景的形象化构想,是理想的表现形态。美好的理想是人生力量的源泉,是人生的精神支柱,也是学生具有良好思想素质的标志。人在青少年时代大多都怀有美好的理想,但是有的人信念不坚定,在现实生活中逐渐放弃了理想。应该鼓励青少年坚持他们理想,守护他们的理想,始终以理想来引导自己的行动,那么一定能够成为一个高尚的人。这部分教学应该结合阅读与感悟的第二篇文章的阅读进行。本课教学重点:铸造心中的良知标尺。本课教学难点:正确对待社会影响。附:本课知识要点一、铸造心中的良知标尺 1做人必须有良知的标尺正确的是非善恶观 2怎样铸造良知的标尺 3学会在生活中辨别是非二、正确对待社会影响 1对社会
32、影响要做判断和选择 2正确对待来自长辈亲朋的影响 3正确对待公共传播媒体发出的信息 4正确对待社会流行三、跨越障碍,正确选择 1正确的是非观要付诸行动 2战胜自己,抵制诱惑 3打破情面,不追随犯错 4坚持理想,身体力行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以故事导入新课。 寒假期间,小龙拿着春节所得的“压岁钱”,到自家附近的电子游戏室玩,只玩了几天就把钱输光了,可是他已经上了瘾。这时,一个经常来玩的叫大朱的人对他说:“怎么?没钱了?不要紧,我们来赌一赌赛车,你赢了就给你50元。”小龙想了想,自己没有钱了,可又很想玩,也不敢问爸妈要,就咬牙答应了。第一场就真的赢了50元,他高兴极了,没想到这是陷阱,后来是兵败如
33、山倒。小龙欠了大朱近千元,没钱还,大朱就教小龙去偷自行车,卖了还债。小龙无奈,只好照办。一次,当小龙偷自行车时,被警察抓住,送进派出所。 小龙从玩电子游戏开始,最后走进了派出所,一个很关键的原因就是他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一单元第二课明辨是非。 先请同学们看教材“探究园”中的“班级风景”“朋友之间”。 活动一:朋友之间 (1)活动目的 认识到校园生活中的许多事情存在是非问题,判断是非要有正确的标准。同学朋友之间不能不讲原则,不分是非。通过活动学会理性分析,懂得做人的良知是正确的是非观,要铸造自己良知的标尺,学会判断是非,与同学以正确方式交往。 (2)活动内容分析 周立与王云海
34、之间发生的几件事情说明,这两个朋友做事有是非不分的倾向。 “等价交换”打扫卫生和做作业是他们各自的责任,应该自己完成,不能作为利益互相交换。 “打抱不平”同学之间的矛盾应该通过交流沟通解决,不能“以牙还牙”。 “好样的”对社会上的不良行为没有正确的判断,缺乏正确的是非观。 “做贡献”中学生经常互相请客吃喝是不应该的,不是正确的交往方式,友谊不能靠吃喝来建立。 (3)过程指导 第一步:阅读材料 第二步:让学生思考问题一,分别分析,这四件事情是否是“好朋友”应该有的行为,分组讨论并作是非判断。 第三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二:这四件事情,或类似的事情,你认为应该怎样做呢?应该如何处理同学间的关系?怎样
35、交朋友? 第四步,结合问题三,学习心灵导航第一段,让学生归纳如何铸造心中的良知标尺,并把它作为是非判断的标准,与同学朋友交往要有原则,讲是非。教师总结。 一、铸造心中的良知标尺 1.做人必须有一把良知的标尺正确的是非观 我们在生活中做许多事情都离不开价值判断,都要讲一个好坏是非。因此,如何分辨善恶是非,就是做人的首要的问题。只有当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善恶是非以后,才能决定自己做什么,不做什么,才能扬善抑恶。判断是非善恶需要有正确的标准,这就是一把良知的标尺。 良知的含义是指人的本能中具有的、以及通过后天学习形成的判断善恶是非的能力。在本课中,良知就是指正确的是非善恶观。所谓“是”指对的、正确的。所
36、谓“非”是指错误的、不对的。“是非”是指事理的正确与错误。所谓“善”,就是满足人们需要的合理性。满足需要是从人本身的出发的。人的需要可以分许多层次。所谓“合理地”是指满足形式的客观合理性,是就社会而言,具体地说就是在社会当中个人需要的满足不能损害他人的利益。这样一来,善就不是一个单纯的主体的,也不纯粹社会的,是主体的、社会的、历史的。所谓“恶”,就是与善相对的东西。 2.怎样铸造良知的标尺 在每个人的生活道路上,在每一次接触、判断、处理各种事情的过程中,通过道德的陶冶,法律的知悉、榜样的选择,分析能力的提高,理想的确立等途径,一个人的是非善恶观就会逐渐清晰和坚定起来。 3.学会在生活中辨别是非
37、 社会生活非常复杂,人们对生活的追求不同,价值标准也不一样。也就是说,人们是用不同的标准去衡量和判断事物的。选择哪一种价值标准,追求什么样的人生目标是人的自主行为。在这里,教师可以给学生举出不同的追求、不同的价值标准的例子:以发财致富为标准、以出人头地为标准、以清闲享受为标准、以奉献社会为标准、追求创造发明的成就、追求家庭幸福、追求个人成功、追求平凡安稳、追求轰轰烈烈、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引导学生思考,在各种各样的价值观、人生追求面前,自己如何判断,如何选择,这就要看有没有正确的标尺。在青少年阶段,人生标尺的选择,决定你将会成为怎样的人。 活动二:哥们义气是好是坏 活动目的:引导
38、学生对校园中的不良小圈子现象做出正确判断,认识其危害性,纠正这种行为,建立健康的同学关系和以正确是非观为基础的友谊。 活动过程: 第一步:教师呈现哥们义气是好是坏的材料。 第二步:结合学生的体验,讨论“哥们义气”错在哪里?有什么危害? 第三步:举出正面例子,说明应该建立怎样的同学关系和友谊? 材料:某中学初二班有三个男生,阿军、阿甘、阿林。平时比较要好,课后常常一起玩耍,甚是亲密。有一段时间,电视台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三人都迷上了,尤其欣赏剧中刘、关、张三人的桃园结义情节。日,在阿林的提议下,三人也学着刘、关、张的样子,找到一个果园的桃林,跪地焚香,宣读“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
39、日死”的誓言,结拜兄弟。从此,三人以兄弟相称,形影不离。如果三人中有一人说谁欺侮了他,其余两个便一拥而上,与对方拼个你死我活。在学校里,同学们都不敢惹他们。一次,阿林放学回家,与邻校的一个学生发生角,进而动起手来。阿林个子小,被对方打得鼻青脸肿。阿军和阿甘听说后,怒不可遏,发誓要帮阿林报仇。第二天放学,三人一起到昨天阿林挨打的路上,等到那个学生出现后,便围住他一阵拳打脚踢,直打得他连“求饶”都说不出声来,方才住手。那个学生重伤住院,好久才康复。他的家长告上法庭,经过法庭审理,阿军、阿甘、阿林三人因结伙打架,报复行凶,致人成重伤,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三年,共同赔偿受害者医疗费和营养费等六
40、万多元。三个“难兄难弟”抱头痛哭,悔恨万分。 材料分析:哥们义气有什么害处? 哥们义气是一种狭隘的小团体意识。只要我们是朋友,或者你是我朋友的朋友,就有求必应,不分青红皂白,不计一切后果,为了一个小圈子的利益,为了某个人的利益,有时甚至为了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就大动干戈,互不相让,结果既害别人,又害自己。 以哥们义气为交友之道是盲目的、糊涂的。哥们义气只管交情,不管别的,良莠不分,善恶不辨,有交情就是朋友,哪管对方品质怎样,道德如何。只要对方对自己好,肯帮忙,能“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就和对方称兄道弟,甘愿为对方“两肋插刀”,在所不惜。如果对方品质恶劣,很可能到头来“有罪同当”。 板书设计 一
41、、铸造心中的良知标尺 1.做人必须有良知的标尺正确的是非善恶观 2.怎样铸造良知的标尺 3.学会在生活中辨别是非 第二课时 以故事迷途的神童导入新课: 1998年,来自黑龙江省一个普通乡村的“神童”张满意上演了一幕“伤仲永”的现代版。他3岁会算帐,14岁被保送南开大学。上大学后,由于各方关爱,衣食无忧的他很快迷上了电脑游戏,市面上能够见到的游戏他几乎玩遍了。由于耽于玩乐,荒废学业,终因累计5门功课不及格被南开大学劝退。 他从梦幻中回到现实,经过一年的发奋努力,1999年高考以661分的全市最高分重返南开大学。二进南开以后,他又开始重复前3年的大学生活轨迹,逃课重又成为家常便饭。2002年10月
42、份,他的多门功课又频亮红灯,终又被劝退。 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会受到各种不良因素的诱惑,作为继往开来的一代新人,要明辨是非,拒绝不良诱惑,为高尚的目标而奋斗,做有意义的事。 要明辨是非,拒绝不良诱惑,必须正确对待社会影响。下面请同学们看教材14至15页的相关内容。 (学生看完教材的相关内容后,教师接着讲。)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片:一个双目失明的小男孩坐在公园的长椅上,举着一副望远镜“看”天空。公园里的游客看到小孩的样子,以为天空出现了什么稀罕事物,于是纷纷买来望远镜对着天空眺望。公园外面的人看到公园里的人都在看天空,觉得天空肯定是发生了什么新鲜事,也争先恐后地买来望远镜对着天空眺望。直到小男孩从长
43、椅上站起来,摸索着向前走去,人们才知道,原来天空什么稀罕物也没有。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 看完这部动画片,很多人哑然失笑,觉得那么多人都被那个双目失明的小男孩“欺骗”了。实际上,欺骗人们的不是那个小男孩,而是人们的从众心理。 人们的看法和行为很容易受到群体行为的引导,或者说,个人的看法或是行为会朝着大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比如,课堂上同学们正讨论着问题,如果大家看法一致,有一位同学的看法和大家的看法不一样,那他很可能放弃自己原来的想法,而追随大家的看法。 再如,某天校园里有三两个同学在编五彩手环,虽然这手环没什么实质性的用途,但是很快就可以看到五彩手环风靡校园,有的同
44、学甚至上课也忍不住偷偷地编。 看到那些被双目失明的小男孩“欺骗”而跟着凑热闹买望远镜看天空的人,你会觉得他们的行为很可笑。仔细想想,你何尝不是也时常受到这种从众心理的影响,对一些“流行”的东西趋之若骛呢?其实,踏实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个性,你的人生将会更加精彩。 活动一:透视“流行” (1)活动目的 学会对流行事物进行独立思考、理性判断,正确对待“流行”的影响,克服盲目随大溜、赶时髦。 (2)活动内容分析 中学校园中常常可以看到某些社会上的流行事物。有的流行事物使少年学生的沉迷、陶 醉,影响着他们的心理成长和价值观的形成,严重的还可能妨碍他们正常的学习生活。由于流行文化的背景和内容相当复杂,不
45、应该简单地判断和否定,而是应该通过引导,提高学生的分辨能力,自觉摆脱消极影响。 阅读材料:一个女修理工和电影明星的故事。这个故事很有启发性。通过这个故事,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对流行的态度,可以达到自我教育的效果。 补充阅读材料:这是一份反面材料,可以与上面的材料形成对比效果。 投影走出雨季的迷惘追星一族 最近几年来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就出现了一股“追星的狂热”,自然也就出现了一大群追星族,尤其是在少男少女们之中追星族就更多了。 有的追星族追得动了真情:“华仔,我虽没有那个八中的女孩学习好,可我更爱你!”有的追星族追得将生养自己的父母都忘掉了:“华仔,今天我爸住院了,我没看他来看你!”有的追星族追得忘
46、掉了一切,什么学习、什么工作,统统地被抛在脑后;有的“星迷”为了获得“星星”的签名,居然会在“星”的宾馆门口死守,一等就是一个晚上。有的追星族追得那样的“执著”,以致其他什么都不懂。当港台歌星与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杨振宁先生同机到达某市时,有的“追星族”甚至问这样的问题:“杨振宁是唱什么歌的?” 有的追星族追到了“如梦如痴”的程度,当“星星们”在台上直着嗓子叫吼时,少男少女们又是哭又是跳的,台上台下甚至达到了“泣不成声”的地步了。有的居然患上了可怕的“梦幻症”。这些少男少女只要一闭上眼,眼前就出现港台歌星的影子。有的一个劲儿地要与歌星结婚,因而经常失眠、头痛、烦恼不堪,甚至对自己的生活失去了信心
47、。于是有的“发烧友”不得不由家长陪伴着去看心理医生,去治疗因“追星”而引发的“心病”。有的少男少女将自己全部的精力、时间、物力都用到追星上去了,整天哼着“哥呀妹呀”“死呀活呀”的,试图从“让我一次爱个够”、“跟着感觉走”、“何不潇洒走一回”等的词曲中寻找自己的精神寄托,自己小小的卧室变成了明星照片的展览馆。 活动二:选择 (1)活动目的: 体验在同学相处中分辨是非的重要性,懂得必须做到突破情面,坚持正确的是非观,才不会追随别人做错事。 (2)活动内容分析 由于同学间的纠纷,小昆和表哥找朋友小林帮忙打架。这种情节在校园中常常可见。事情发展下去可能造成恶果。小林有几个选择:一个是为了朋友义气,不分
48、是非去帮着打架;一是考虑到后果,拒绝去,这样一定得罪朋友;还有一个办法,就是说服小昆不去打架,再进一步做调解工作可以让学生通过扮演,设想更多的做法和细节,都是为了使学生学会对同学间的行为做出正确的是非判断和选择,并进而学会对长辈、亲朋的行为做出正确的判断与选择。 (3)过程指导 第一步:请学生表演故事。可以选几组学生,按照各自不同的设想,做不同的表演。 第二步:分组讨论活动的问题。举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教师举例,或者让学生举例。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应该如何选择? 第三步:结合活动,学习心灵导航相关内容,让学生归纳,与亲朋好友相处时,应该怎样做到以是非为标准判断和选择。教师总结。 板书设计
49、 二、正确对待社会影响 1.对社会影响要做判断和选择 2.正确对待来自长辈亲朋的影响 3.正确对待公共传播媒体发出的信息 4.正确对待社会流行 三、跨越障碍,正确选择 1.正确的是非观要付诸行动 2.战胜自己,抵制诱惑 3.打破情面,不追随犯错 4.坚持理想,身体力行 第一单元 塑造自我 1.3 自我负责 一、 学习活动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由于个人对社会的依赖关系,决定了个人对社会负有责任;懂得人在少年阶段的基本责任;认识个人行为与后果的关系。懂得如何培养责任感,锻炼和增强自己的负责任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认识到行为与后果的一致性,能够自省自律,避免做错事,养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良好品质。做好自己应做的事,懂得关心和爱护他人,为集体贡献力量,关爱社会,奉献社会,培养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做一个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人。二、学习重、难点分析: 重点:少年的责任 难点:做有责任感的人三、学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