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绞刑架下的报告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作者、作品及“报告文学”文体特点。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体会作者所遭受的磨难。 2.通过朗读重点语段、语句分析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情感与价值观目标:1.体会伏契克英雄的、崇高的精神境界。2.在学生中展开人生观、价值观及理想信念教育。【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体会作者所遭受的磨难。【教学难点】1. 通过朗读重点语段、语句分析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2.体会伏契克英雄的、崇高的精神境界。【教学方法】 自读感知 合作探究 指导朗读 延
2、伸拓展【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熟读课文,搜集作家作品知识。教师准备:PPT课件、作者生平音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一、故事激趣,引出英雄 1.教师讲故事开头后设问。2.学生回答。 3.教师顺势引入新课,板书课题。二、预习检测,走近英雄1.目标导航。学生说说通过预习你觉得本课我们应达到怎样的目标?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补充强调。 2.扫清字词障碍。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跛脚( ) 斟茶( ) 恪守( ) 濒临( )根据拼音写汉字 一li( )jn慎( )chn扶( )乱chui( )3. 作者简介。学生展示课前搜集到的作者信息解题。 教师补充强调。(课件展示) 伏契克,1903年生于布拉格一个工人家
3、庭。在十月革命鼓舞下投入革命活动,18岁加入捷克共产党。后任共产党刊创造总编辑和共产党机关报红色权利报编辑。1942年4月,他被敌人逮捕。他在秘密警察监狱里备受折磨,坚贞不屈。他得到监狱看守人的帮助,用铅笔头在碎纸片上写成了长篇特写绞刑架下的报告。全书共分8章。写他从被捕的第一天起,就遭到骇人听闻的拷打和迫害,但他始终没有失掉对胜利的坚定信念。他在监狱中继续组织和领导了“狱中集体”与法西斯匪徒进行斗争。1943年9月8日,他被希特勒匪徒杀害。他的绞刑架下的报告于1945年在捷克出版后,已被译成包括中文在内的80多种文字。三、初读感知,了解英雄1教师明确学习任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读课文,并带
4、着以下问题:(1)文章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列举你的依据。(2)在这24小时内作者伏契克先后经历了什么?2.学生读文后整理交流。3.教师补充总结。四、细读感悟,见证英雄1.教师明确学习任务:发挥小组合作学习优势,完成探究内容:(1)这是一帮怎样的敌人?用“ ”画出相应的句子,并试着分析。(2)面对敌人,伏契克的表现又怎样?用“ ”画出相应的句子,并试着分析。 (3)找出文中高度概括敌人的束手无策及伏契克的卓越表现的两句话。并说说自己的理解。2.分小组展示合作学习成果。3.教师评价总结。五、品读升华,感悟英雄1. 教师明确学习任务:用你喜欢的方式,选择最让你震撼的语段有感情地诵读,体会句子中蕴含的思想感情。2.请学生展示朗读才能。3.师生评价,教师指导朗读。六、拓展延伸,搜寻英雄1.出示红岩部分句子2.学生自读,并谈谈自己的想法。 3.出示孟子语段:“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4.学生谈理解。5.你还知道古今中外哪些“舍生取义”的英雄?知道他们的故事或经典语录吗?七、笔下生花,记录英雄如果你是那些行刑者中的一个,面对伏契克的种种表现你有什么感受,请试着写一写。我们在叶林涅克家抓住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