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则教案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根据注释和辅助资料理解词句意思,分小组合作翻译全文。 3感受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教学准备 小黑板或课件。一、预习检查掌握下列字的读音和字形。 善哉【zi】 峨峨【】 兮【x】 卒逢【c】 援琴【yun】 舍琴【sh】 辄穷其趣【zh】 掌握下列加点词语的词义。 善鼓琴:擅长 。 卒:同“猝”,突然。 援琴:拿,拿过来。 舍琴:放下。善哉:好。 逃声:使逃脱。3. 作者简介。列子,名列御寇,或称列圄
2、寇、列圉寇(今河南郑州市人),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曾师从关尹子、壶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主张循名责实,无为而治。列子的活动时期应该是约于战国早中期间,与郑繻公同时,晚于孔子而早于庄子。先后著书二十篇,十万多字,今存天瑞、仲尼、汤问、杨朱、说符、黄帝、周穆王、力命等八篇,共成列子一书,均已失传。其中寓言故事百余篇,如黄帝神游、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杞人忧天等,篇篇珠玉,读来妙趣横生,都选自此书隽永味长,发人深思。后被道教尊奉为“冲虚真人”。 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其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列子心胸豁达,贫富不移,荣辱不惊。因家中贫穷,常常吃
3、不饱肚子,以致面黄肌瘦。有人劝郑国执政子阳资助列子,以搏个好士之名,于是子阳就派人送他十车粮食,他再三致谢,却不肯收受实物。妻子埋怨说:我听说有道的人,妻子孩子都能快乐地生活,现在我却常常挨饿。宰相送粮食给你你却不接受,我真是命苦啊。列子笑着对妻子说:子阳并不真的了解我,听了别人的话才送粮给我。以后也可能听别人的话怪罪我,所以我不能接受。一年后郑国发生变乱,子阳被杀,其党众多被株连致死,御寇得以安然无恙。4. 背景介绍 伯牙是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上大夫,春秋时著名的琴师,擅弹古琴(是琴不是筝),技艺高超,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 钟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楚国(今湖北武汉汉阳
4、)人。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冲担、拿板斧的樵夫。历史上记载俞伯牙在汉江边鼓琴,钟子期感叹说:“巍巍乎若高山,荡荡乎若流水。”两人就成了至交。钟子期死后,俞伯牙认为世上已无知音,终身不再鼓琴。 二、课文导入音乐导入:播放古筝曲高山流水导入。学生听完后,畅谈感受 师:听完这首古筝曲后,你从这动听的音乐中感受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 师:有谁知道这首曲子的由来呢?三、教学步骤1.朗读课文。 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学生朗读课文:全班齐读、举手朗读。 2.疏通文意,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文章内容。 明确:逐句疏通,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义,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竞相解答,教师帮助(视情况提问重点词句
5、,并板书重点词句),学生在书上或导学案上作好记录,以便积累。3. 结合注释及工具书完成翻译。4. 提问:“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明确:“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5.提问:从文中得出一个什么成语?明确:高山流水(觅知音)四、拓展延伸 1. 读伯牙绝弦的有关文字,思考问题: 【甲】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乙】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这是伯牙在子期墓碑前的一首短歌) (1) 提问:善鼓琴的伯牙,名满天下的伯牙,居然从此绝弦,如果你就是伯牙,你见着这绝弦,再对子期说什么?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明确:略。 (2) 提问:后人根据伯牙和子期的故事,为了纪念这知音之情,谱成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今天“高山流水”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什么? 、明确:高山流水多比喻知音或知己,也比喻乐曲高雅精妙。 2. 展示两人千古传诵的诗篇: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五、布置作业 将这则故事改写成一则300字左右的白话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