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六课雪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一、文本解读雪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最为明朗的一篇。景物清新,格调明丽,想象奇谲瑰丽,文采华美,立意高远。在两幅不同情调的雪景图的渲染中,蕴含着对独立与张扬个性精神的赞颂。文章基本上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着重写江南的雪,后一部分写朔方的雪,这两个部分既相互对比,也互相映衬。文章第一部分写江南的雪。一开始用“滋润美艳”四字高度概括了江南雪的特质,然后以“隐约着青春的消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两个比喻,一虚一实,给人生机盎然的蓬勃之气,而在雪野中一片洁白的背景下,点缀着宝珠山茶的血红,单瓣梅花的白中隐青,蜡梅花的深黄和杂草的冷绿,江南雪的“美艳”便得到具体细致的描绘。最
2、后两句,作者写冬花开在雪野中,蜜蜂在花丛中纷飞与喧腾,用“记不真”加上“仿佛看见”,以记忆的模糊反衬眼前景物的鲜明,整个画面充满了浓郁生机。文章全篇用四分之三的篇幅写江南雪景,而这其中几乎又用了一半的文字描写雪罗汉。从江南雪景的描写看,它是构图的焦点,作者首先绘出江南雪的全景,然后勾勒儿童戏雪的近景,最后突出坐在雪地上的“大阿罗汉”的特写,形成了景物的层次与景深。随后细致地表现了小孩“访问”“拍手”“嘻笑”及雪罗汉消融的过程,笔触随情感而跳荡,愉悦的情绪跃然纸上。这一部分写江南的雪就是表现了鲁迅对美好世界的向往,他用自己的想象,用一幅奇绝瑰丽的自然图景和一幅孩童堆雪人的温情画面,表现了他向往中
3、的美好世界,及对故乡的怀念。文章第二部分笔锋一转,写起了朔方的雪。此部分一反先前温婉、舒缓的情调,语气异常刚劲、果决,篇幅也更精短:“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决不粘连”,表现的是态度的坚决,也是一种战斗的姿态;“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旋转而且升腾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表现了飞腾的朔雪威猛的精神,浩大的声威,撼天动地的力量和锐不可当的气势,精短的几行文字,尽现北国飞雪的壮美和独立张扬的个性精神。文末“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是文章的点睛之笔,北方的雪是孤独的,雨与雪之间因为死亡、献身而完成了升
4、华,雪凝聚了独立、坚强、奋斗、向上的内核,故而是精魂,文末语句不多,嘎然收尾,意味深长,余音袅袅。二、教学设计【教学设想】(一)着眼语文教学之根本。1感知积累。加强基础认知,感积本文内蕴丰富、清新优美的语言。2品味感悟。以读贯穿教学,分若干“读”的层次解读文本。至于文中是否隐藏深层次的人格意义,可不必深究。八年级学生还是以学习语言为主。3习得运用。模仿学习文中主要的写作技法。(二)以学生为主体,多读少讲,多学少讲,主要内容由学生自问自析。(三)安排一课时足矣。总体上预设感读、研读、赏读、评读、迁移等几个课堂环节,以下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只作教学准备,作提纲挈领之用,可依学情随机穿插,只是务要让位
5、于学生的“生成”,大体上把握教学过程即可,发动学生自读、自学、自问、自答。【教学过程】 (一)感读1教师范读全文,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要求思考:文章描绘了哪几幅雪景?学生互相交流文章所写的主要景致。2学生自由诵读,圈画出生涩、不理解的词或句子,在自己喜欢的精彩语句下画线勾勒,整体感知课文描绘的景致。理解、积累“博识、美艳、消释、凛冽、升腾”等词语。在词语本上记下,并抄写自己不会写的生字若干遍。学生自由讨论不理解的语句。3大声诵读几遍自己喜爱的几个自然段。重点句子熟读成诵。(二)研读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自我设计并提出问题,互助解疑。重点思考:1江南的雪的特征是什么?你是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作者
6、是如何表现江南雪景的特质的?明确:江南的雪滋润美艳,充满生机。如下列语句:A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B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C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上述景致的“洁白”“明艳”“闪闪生光”互相映照,色彩鲜艳,美不胜收,表现了江南雪的色彩斑斓、明艳秀丽。讨论:“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中,用“冰冷的”“坚强的”“灿烂的”修饰雪花,强调了什么?明确:强调了雪的不屈的精神。2那朔方的雪的特征是什么?它有着怎样的个性精神?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A永远如粉,如沙,决不粘连。B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旋转
7、而且升腾。C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以上这些语句突出腾飞的朔雪那种撼天动地的力量和锐不可当的气势,彰显了北国飞雪的壮美和独立张扬的个性精神。3本文写雪罗汉,是一个富有诗意的形象。文中写到了小孩子们的哪些情节,其中蕴蓄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雪罗汉是雪天中值得珍藏的记忆,也是美的象征。文中写到七八个小孩子一齐来塑雪罗汉,谁的父亲也来帮忙,孩子们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偷来胭脂涂在嘴唇上,第二天几个孩子来访问他,对他拍手点头嘻笑。这些生动描写之中渗透着作者对江南的向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4课文的主旨句是什么?是什么意思?即文末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北方的雪是孤独的,这是
8、它的特质;雨与雪之间因为死亡、献身而完成了升华,雪凝聚了独立、坚强、奋斗、向上的内核,故而是精魂。(有文章分析说,文末表现作者要用战斗来创造一个春天般美好的世界,愿将最宝贵的生命献给斗争,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气概,突现了作者无私无畏、顽强不懈斗争的精神。这些观点八年级学生未必理解,可不必与学生详讲。)(三)评读引导学生思考:综观全文,作者的感情更倾向于哪一方的雪?从哪里可以看出?作者更倾向于朔方的雪,他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对北方的雪的赞颂表现出来的。“朔方的雪花”以孤独不妥协的姿态向世界宣告它的存在,有着撼天动地的力量和锐不可当的气势:“弥漫太空”,“如包藏火焰的大雾”,不仅自己“升腾”“旋转”
9、“灿烂地生光”,且使整个“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文章虽只寥寥数笔,却尽现北国飞雪的壮美和独立张扬的个性精神。从形式上看,文章在江南与北方雪景的对比中,在承接两者之间嵌入一个“但是”就表明了这种意味。作者在看似不需要转折处嵌入一个峻急的“但是”,更加明确了作者的情感倾向,是鲁迅独特语言风格的体现。(四)赏读美文需要美读。要深入感悟美的品质,品味美感。本文前后两部分基调显然不同。写江南的雪,是婉约、柔和、舒缓,描绘的景致则是色彩斑谰、明艳秀丽;写朔方的雪,是慷慨激昂,富有气势,具有坚强的战斗力。在理解了前面几个环节的内容后,可以深入地赏鉴作品的神韵。可组织女同学诵读写江南雪的语段,表现其温婉恬静的美感;男同学诵读写北国雪的语段,读出雄浑峻伟的气势。要注意语气、语调,反复读,在比较中提高赏读的效果。(五)迁移下列片断写作任选一题,在课内练习:1模仿课文第一段“绘色”的方法,写一段雪中(或雨中)的景致。2课文中写了塑雪罗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了雪地捕鸟,描写都非常细致生动。你在雪地里(或者在雨中)曾做过哪些游戏?学习课文中的写法,把这个片段写出来。可以现场交流写作情况,也可以在课后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