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十 社戏(第二课时)目标预设1、 理解本文所刻画的人物性格,感受劳动人民的淳朴可爱。2、 学习详略结合的写法。教学重难点1、 叙事的详略安排。2、 人物性格及描写方法。教学准备回忆自己的两三件童年趣事,列出提纲。教学过程一、 回顾导入1、 作业检查:背诵“两岸的豆麦便真在眼前了”。2、 上节课我们已经感受了文章的景物美,这节课我们继续欣赏课文,感受文章的故事美,情感美。二、 精讲点拨,质疑问难1、文章为我们刻画了平桥村农民和孩子怎样的形象?作者是如何刻画他们的?从中表现了平桥村怎样的民风?请同学们选用“我喜欢文中的 (人物),因为他(他们) (评价其品质),比如 (列举人物表现)”的句式,简要
2、勾勒人物形象。(要求:阅读小说时,要把握塑造人物的基本方法,即各种描写人物的方法,具体指语言、动作、神情等的描写,感人的细节描写,包括一些环境描写。)2、课文中的“我”就是少年鲁迅吗?(明确: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3、 文章结尾是一句意味深长的慨叹,它蕴含着哪些意思?(明确:“我”怀念的不仅仅是好戏和好豆,更多的是平桥村的孩子、老人那种朴实真挚的感情,聪明、能干的办事能力,和谐亲密的人际关系。写戏是为了写人。)三、 课堂活动,强化训练1、 课文事件多,容量大,作者如何处理叙写的详略的呢?(1) 哪些事详写,哪些事略写?(详写看社戏的全过程,略写在平桥村的情况和看社戏的余波。)(2) 这样处理叙事的详略有什么作用?(3) 处理叙事详略的依据是什么?(为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中心意思。)四、 延伸拓展,巩固内化1、 交流童年趣事,生动地讲给同学听,注意详略的处理。学生活动:自由发言,相互交流,感受童年的美好和人间真情。(要求:注意详略)2、 有条理、有重点地介绍家乡的民风。学生活动:自由发言,相互交流,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明确要点:举具体事例,挑选几点重要方面来说。)布置作业习作童年趣事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