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单元 第15课 秋颂一、 教学目标1、 充满感情的朗读这首诗,学习这首诗中的生字词。2、 体会作者对秋的无尽赞美之情。3、 学习本文包含感情的寓言教学重点难点: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体会作者对秋的无尽赞美之情。(一) 预学语文基础知识1、生字 屋檐 yn 斑驳 b 榛子zhn 酣睡hn 罂粟yng s 镰沟lin 垄lng 2、 词语斑驳:指一种颜色与别的颜色错杂在一起。酣睡:熟睡而打呼噜罂粟:两年生草本植物,果实可用来制取鸦片。3、 作者约翰济慈 (17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诗才横溢,与雪莱,拜伦齐名,他年仅25岁,可是他遗下的诗篇一直誉满人间,被认为完美地体现了西方浪漫主义
2、诗歌的特点,并被推崇为欧洲浪漫主义的杰出代表。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儿,生活痛苦,做过医生助理。自幼喜爱文学。1861年发表处女作哦,孤独,181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其中有名篇蝈蝈与蛐蛐,从此崭露头角。他在短促的一生中留下不少著名的诗篇,如颂诗中的白天逝去了等,诗人25岁宏才出展时,就不幸与世长辞,他留下的墓志铭是:”这里安息着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二) 交流探究学习目标1、 知识与能力(1) 掌握本诗中的生字词;(2)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2、 过程与方法(1) 感受诗人细致的观察;(2) 体会诗歌想象丰富,绚丽多彩,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强的特点。(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诗
3、人感到秋天的成熟也同样可爱的感情。三、 指导济慈的秋颂,当然是经典名篇。在他笔下,秋天是“成熟和结果的季节”,是“带来祝福”的日子。这里所写的一切的景色或者意向,都不是一般的描写,不是单纯的反应,而是带着诗人的阐释(或者叫做感情的抒发)的,如把阳光记成“推熟一切的阳光”,又把阳光当做秋天的“好友”,济慈笔下的秋天是充实换了的,这里有看得见摸得着的挂在藤蔓上有形的果实,也有无形的,只有诗人才能想象得出来的,如“果实打心里熟透“学习时注意这一点。1、 文章思路1918年9月的一个星期天,诗人漫游乡野,感到空气清爽,收割的天地显得特别温暖。回来后就写了此诗,诗人从可见的秋实,可感的秋风,一直写到可闻
4、的秋色,以色彩明丽的笔调,活生生的形象,描绘出秋给大自然,给人类带来的美好景象。2、 文章主旨秋颂被不少评论者认为是济慈诗歌里最优美的一首,诗人主题是秋季的温暖和丰硕,人皆颂秋天的魅力,而诗人则感到秋天的成熟也同样可爱。他是通过对艺术和美的追求,崇尚来表达他对当时英国现实的痛恨和不满,并以此来对抗邪恶,升华现实生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济慈诗歌之美的源头还是现实。3、 写作特点他的诗想象丰富,绚丽多彩,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强,具有一种永恒的美,一如温柔、清丽而又梦幻般恬静的目光,洋溢着进步的自由精神和人类崇高理想。他主张诗人以“美的梦幻”“自由的想象”进行创作,表现“永恒的美的世界”。他的诗
5、对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诗人,欧洲的唯美派诗人以及20世纪的意象派诗人都有很大影响。诗一开始就说这事“多雾和成熟丰收的季节”,然后通过一系列想象,使读者如身历其境,直接感受到声、色形象的各方面的美,获得深刻的美感,下面接着用一系列使我们几乎能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形象在我们面前展开一幅暖气洋洋的丰硕景象。第二节换了一个角度,写的是丰收季节里的劳动者,通过人的形象来描绘收获和温暖。最后一节从秋色写道秋声,本诗首写秋色,再写秋人,最后写秋声,而始终以丰硕温暖为总气氛,首尾完具,效果统一,是首完美的好诗。四、 提高布置作业1、 给下列加点字选出正确的读音2、 斑驳 A. b B. b3、 藤蔓 A.w
6、n B.mn2、给下面句子加点词的意义:A雾的季节,成熟和结果的季节。 结果:B一个个果实打心里熟透。 打心里:3阅读蝈蝈与蛐蛐 济慈大地的诗啊永远不会死;当骄阳炎炎使百鸟昏晕,躲进了树荫,却有个声音:在草地边、树篙闻飘荡不止;那是蝈蝈在领唱,在奢华的夏日它的欢乐永远消耗不尽,因为如果它唱得疲倦过分,就在草寸下享受片刻的闲适。大地的诗啊永远不会停:在寂寞的冬夜里,当霜雪 织出一片静寂,炉边的蛐蛐尖声吟唱,歌声随着温度上升,使人在睡意朦胧中恍惚听得,绿草如茵的山坡上蝈蝈的歌曲.1、 蝈蝈与蛐蛐一诗的主题是什么?2、 蝈蝈与蛐蛐一诗的构思有什么特点?3、 蝈蝈与蛐蛐中,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你是怎样理解的?4、 以“大地的诗啊,永远不会死”或“大地的诗啊,永远不会停”为题,写一段抒情性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