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诗词五首一、教学目标(一)能用正楷或行楷正确书写“擢”、“锦衾”、“瀚海”、“阑干”等字词,读准“擢”、“锦衾”、“掣”、“见”等字词。(二)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诵读和鉴赏诗词的能力。(三)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蕴。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迢迢牵牛星、渡荆门送别和春望(一)导语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是古代文学长廊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读诗,不但可以借助诗句领略祖国河山的壮丽,还会让我们情不自禁地陶醉于诗中形象所构成的或含蓄凄美或开阔奔放的意境之中,获得审美的愉悦。下面就让我们再次步入诗的殿堂,去领
2、略中国古代诗歌的迷人风采。(二)学习迢迢牵牛星1初读感知。(1)播放一凄婉忧伤的曲调,教师朗读全诗。(2)继续配乐,学生朗读,了解诗歌缠绵悱恻、爱情遭挫后的痛苦忧伤的感情。(3)学生利用注释和工具书通读全诗,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标出不理解的词句。(4)学生就词句理解质疑。(5)点拨。突出:擢,意思是伸出,念为。间,意思是隔,念为。2品读鉴赏。(1)再次播放凄婉忧伤的曲调,学生齐读全诗。用两个字概括诗人借牛郎织女所抒发的感情。(悲恨)既然“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牛郎织女为何不“涉过银河去,互把衷肠诉”呢?这悲从何来,恨由何生呢?明确:这正是诗人匠心独运之处,诗人正欲使读者反观出一条无边、无底、
3、污浊的无形银河对牛郎织女自由爱情的扼杀,从有形的优美之中见出无形的丑恶。可见,织女“泣涕零如雨”的悲思是缘于其对情人的爱情被无情毁灭的悲恨。自由朗读两三遍,体会诗人借牛郎织女所抒发的悲恨之情。与同是以星喻人的马克思给燕妮的情诗两颗星的前半部分进行比较,体会中国古典诗歌委婉含蓄的特色。在那遥远的蓝天上有两颗奇异的金星它们总是互相飞往对方可又一辈子对立相向为的是能有一次相会相随合唱正当它们要相会忽然有一双手将它们分开。(可让学生自由朗读比较后讨论发言,最后教师点拨。)3诵读巩固。(三)学习渡荆门送别1初读感知。(1)出示长江示意图,其中自四川至湖北一段用异色笔勾出,或播放一段长江出三峡入平原的镜头
4、,结合画面介绍:开元十四年(726)秋,26岁的李白,为了实现他的政治理想,辞别家乡(四川),乘船东下荆门,开始了一个新的漫游而兼求仕的时期。这首诗中所描绘的景象,就是诗人从四川至两湖途中所见之景,读来自有开阔、雄奇之感。(2)指名试读课文,教师评点后再范读。(3)学生反复朗读,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提出质疑。(4)结合学生质疑,扫清词语障碍。(以下均为注释所未注明,若学生未提出,教师亦应讲解。)渡远:乘船远行。云生:云彩兴起。此句写白天的情景。故乡水:指流经四川的长江水。作者从5岁起便随父到四川,在那里度过了青少年时代,因此常在诗中称四川为故乡。2品读鉴赏。(1)“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展
5、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烘托出诗人怎样的心境?明确:这一名句展现了一幅雄伟壮阔的景象。一望无际的平野使人顿时眼界开阔,滔滔奔涌的长江气势是那样雄壮。这正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2)诗中是怎样以时空的变换来描绘江天的美景的?明确:“月下”句写夜晚,描绘近景,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犹如天上飞下的一面明镜。“云生”句写白天,描绘远景,仰望天空,变幻无穷的云彩在日光下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3)诗人已为荆门外的美景所陶醉,为什么却“仍怜故乡水”?明确:作者虽然难以掩饰自己见到楚地美景的兴奋和激动,但也忘不了曾经养育过自己的故乡。初次离别故乡,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
6、难舍呢?“仍怜”二字饱含游子的思乡之情。(4)赏析“万里送行舟”的妙处。明确:诗句成功地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故乡的恋子情来烘托诗人的思乡情。诗人把故乡看作送别游子离乡的母亲,其构思之独到令人称叹。3诵读巩固。学生朗读全诗,当堂背诵。(三)学习春望1初读感知。(1)指名读全诗,其他学生边听边圈出读不准的字词及不理解的词句。(2)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解决疑难。(3)就仍不能理解的部分质疑。(4)师生共同活动,解决疑难。突出“搔”、“簪”二字的读音。2品读鉴赏。(1)三月的长安城鸟语花香,草木茂盛。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诗人见了为何却堕泪惊心呢?明确:这首诗是诗人于至德二年(757)三月所作。当时正值安
7、史之乱,首都长安被叛军占领,诗人于至德元年八月被叛军捉住,押送至长安。在长安城里,诗人目睹了叛军种种的倒行逆施。第二年三月,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但这只能增加忧国忧民的诗人的痛苦和感伤。写鸟语花香更增诗人凄楚之感。(2)结合诗歌后四句,发挥想象,在头脑中构建当时诗人的形象。(提示:可从神态、动作、语言、心情等方面展开想象。)明确:从“烽火连三月”可见祸乱之久,家人生死未卜,尤为悬念。一句“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诗人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白发几不胜簪。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3诵
8、读巩固。(1)齐读,自由读,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眷恋家人的思想感情。(2)背诵全诗。第二课时学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和西江月(一)学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导语:你了解岑参吗?你读过唐代诗人写的边塞诗吗?(学生发言)教师简介:岑参是唐朝反映边塞生活的著名诗人,他30岁中进士,授兵曹参军,后两次前往西北边疆,度过了7年的边塞生活,并以此为内容,写下了大量的反映边塞生活的诗歌。白雪歌是他描写边塞生活的著名作品之一。岑参的诗风格独特,多以边塞生活为题材,写得雄浑奔放、奇峻壮阔、气象万千,在唐诗中独树一帜。1初读感知。(1)指名朗读,提醒学生注意字音和朗读节奏。(2)正音:狐裘()瀚()海阑()干锦衾()风掣
9、()羌()笛(3)师生朗读,明确节奏。(4)学生对照注释,运用工具书自读全诗,理解每句话的含义,标出不理解的词句。(5)质疑问难,讨论解答。2品读鉴赏。(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诗为什么说它是咏雪的千古名句?明确:“忽如”两句写雪后美景,飞雪奇大,一夜之间,雪压枝头。“忽”字显示出边塞气象变幻的神奇,传出诗人赏雪时惊喜的心声。以春花喻冬雪,贴切动人。雪压枝头,犹如雪白的梨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的,压枝欲低。一片银白的世界,在作者眼里,幻化为一片明丽的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春意盎然。人称“妙手回春”,正是咏雪的千古名句。(2)“风掣红旗冻不翻”写出了
10、边塞怎样的情景?明确: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观大雪纷飞,看到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经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了天气奇寒。(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明确:这首诗气势飞动、描写逼真、气魄宏大,描写了唐代边塞特有的奇异风光,抒发了诗人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在诗人笔下冰天雪地的边塞,奇寒难忍,愁云惨淡,令人怨怅。3诵读巩固。学生朗读全诗并背诵。(二)学习西江月1初读感知。(1)对照注释,结合工具书,自读全词,理解词句的意思。教师强调:见,念,意思是出现。(2)简单解题。西江月是一首词,“西江月”是词牌名,与词的内容无关,
11、原有标题“夜行黄沙道中”。黄沙,即黄沙岭,在江西省上饶县西,这首词是辛弃疾退隐上饶带湖期间写的。(3)范读课文,让学生体会诗词的节奏美。提示: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4)熟读全词,体会诗人上片借“月”“风”“鹊”“蝉”“稻花”“蛙声”,下片借“星”“雨”“茅店”“路”“溪桥”等意象抒写了夜行黄沙道怎样的感受?(闲适、喜悦)2品读鉴赏。(1)诗词讲究炼词炼句,首句写得十分精妙,真乃神来之笔,试分析妙在何处?明确:首句中的“惊”字是“使惊”的意思,月儿缓缓升起,被夜幕笼罩的山林顿时变得明亮起来,山鹊却因之受惊。这样写对眼前景物刻画入微,使诗歌意境更加丰富。“风、月、蝉、鹊”都为寻常景物,但经过作者巧为组合,竟于寻常中见出不寻常。明亮的月光,惊飞了夜宿枝头的喜鹊,习习微风,惹得树上的蝉儿嘶鸣。“惊鹊”、“鸣蝉”似写动而实写静,以动衬静,真乃神来之笔。(2)名句理解: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夜风送来阵阵稻花的清香,远近一片蛙声,仿佛在预告丰收在望。它将作者的欢快之情和自然之景交织,融为一体。(3)结合以上名句,发挥想象,写一段话,描写丰收的喜人景象。3诵读巩固。(1)朗读全词两到三遍,体会诗人闲适、喜悦的心情。(2)背诵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