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计划.doc

上传人:s4****5z 文档编号:7867950 上传时间:2025-01-23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4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计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计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计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计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计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单元分析 这个单元安排的是以成长为主题的课文。这些课文,有的讲述自己从孩童游戏到长大读书识理的成长过程(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的讲述自己在父亲及周围大人的教育和影响下不断长大的生活故事(林海音爸爸的花儿落了),有的则是以童话的形式勉励人们在成长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和追求(安徒生丑小鸭),有的给人以生活的告诫和启示(诗两首),有的通过讲述由“神童”变为常人的故事引起人深深的思考(王安石伤仲永)。 单元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读、品、赏、析、议”的能力。读,多种方式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品,品味语言;赏,欣赏文本;析,分析疑惑;议,讨论交流。目

2、的在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并养成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二、过程和方法目标:从整体着手,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解读文本,实现与文本的多向对话。例如:读一篇文章,可以问自己:我读出了什么、读懂了什么?也就是:“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启示,正确对待成长中的种种问题,把教育深入学生的内心品质和价值取向。单元教学设想一、对本单元的几篇课文作一点具体说明。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传统课文,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读者,但从成长的角度选人教材还是第一次。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少年鲁迅在游戏、学习中所表现的童真和童趣,发掘他对生活的

3、情趣和感受,从而使学生受到思想的启迪。文章先写百草园的无限情趣,这里有让人爱恋的可爱的动物、植物,有对神秘的美女蛇的回忆和向往,也有冬日里雪地捕鸟的乐趣;与此同时,又写自己稍大以后在书塾里的生活,这里有和蔼而博学的先生,有向先生求知学习的渴望,也有折蜡梅、做戏、描绣像的自由自在。因此,学习时,要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思考:文章通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种不同的生活,到底要表现出怎样的主题?蕴含其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对于这两个问题,历来有不同的见解,可将这些见解讲给学生,让他们结合课文做出自己的理解。文中还有一些精彩的段落,像对百草园生活的描述、过渡段的安排等,可选择相应的语句让学生揣摩和思考。

4、爸爸的花儿落了是从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中节选来的,节选的是最后一部分,原题为“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从本文题目就可以看出,这一部分实际上写主人公经历了那么多人生世事,在爸爸去世之时,终于体会到自己已经长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 小说其实展示的是作者自己童年生活的轨迹。节选的部分是随着主人公起伏的思潮而记叙下来的,所以文章采用插叙,时而写眼前的事,时而又回忆往事,从回忆中展示自己不断成长的过程,这样就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跌宕有致。教学这篇课文,可以让学生了解插叙的巧妙,看看作者是用怎样的文字引出对往事的回忆的。本文重点写爸爸对自己的深情和盼望自己长大、懂事的情感,写得深沉,含而不露。

5、这主要是通过回忆儿时被打事件展示的。回忆当中,自始至终贯穿着作者对父亲的挚爱,也透露出父亲对自己的关爱,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握。“爸爸的花儿落了”,这语带双关的标题,不仅饱含着作者失去父亲的痛楚和无奈,同时也会引起读者深深的眷念之情。由于这是一篇节选文字,教师不妨给学生介绍一下整部小说的梗概,也可以让学生课外阅读这部小说,以便对本文内容有一个更好的了解。 丑小鸭是一篇童话。童话讲的虽然是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故事,却能给我们成长中的青少年以有益的启迪。这是一篇带有自传色彩的童话故事。一只又大又丑的小鸭子,一出生就伴随着别人的嘲弄和歧视;但是在经历过种种挫折和打击之后,他终于变成了一只美丽的天鹅。作者以

6、极富感情色彩的语言把丑小鸭的经历描写得令人关注和同情。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丑小鸭对生活的执著追求和渴望,正是这种不懈的努力和追求,使他最终从一个人人歧视、人人嘲弄的丑小鸭变成了一只令人羡慕的美丽的白天鹅。教学本文,也可以结合安徒生的生平讲一讲,因为丑小鸭其实是作者本人的一种自述。明白了这一点,学生就会对文章把丑小鸭写得那么生动感人有更深刻的了解,也会对学生的成长有更多的启发。 诗两首,一首是俄国诗人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首是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前一首没有通常所说的诗的意象,但多少年来却被人们广为传诵。作者的肺腑之言,殷殷劝慰,会使每一位读者受到强烈的震撼,也会从中汲取生活

7、的力量。后一首诗,面对两条不同的路,“我”选择了那条人迹稀少、荒草没径而更加诱人的路,作者要表达的意思,读者稍一思考就会明白。教学这两首诗,要引导学生体会诗中蕴含的道理,这样的道理加上学生自己对人生的体验或对未来的想像,看看能给自己哪些有益的启示。 伤仲永讲述了方仲永由一个“神童”变化成一个普通人的经历,然后由此引发议论,表达了对这位“神童”的惋惜之情。教学本文,要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方仲永会有这样的转变?我们应该从中汲取哪些教训?可以让学生就方仲永的故事本身谈自己的想法,理解后天教育的重要性。当然,这一系列理解性问题应建立在读读背背、通其大意的基础上来进行。二、教学建议对阅读,最重要的是:

8、让学生读书。有人可能要说,这算什么建议,阅读么,当然要学生读书。其实不然,现在有些语文课就是让学生或多或少离开课文,淹没在空泛的讨论中。一定要让学生好好读课文,读出作者的思路,读出文章的语脉,读出全篇的思想感情,读出自己独特的感悟和理解。读了一篇,这一篇的思想内容、篇章结构、语言文字,就印在学生的脑子里。而且举一反三,连及他篇。这样积累多了,阅读水平高了,整个语文素养自然也提高了。讨论是必要的,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好处多多,但这些是为个体阅读营造良性的阅读环境,归根结蒂还是为了提高每个学生的阅读水平。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通过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和三味书屋里枯燥无

9、味的生活相比较,反映了清末私塾教育的状况,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制度、教育方法表示不满。学习本课,要让学生能理解作者的这一思想感情,从而珍惜今天自由、愉快的学习环境。学习目标:1.掌握生字词,通读全文;理清文章结构。2.体会旧式教育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闭性和落后性,感悟鲁迅先生愿儿童健成长的情怀。 3.理解课文运用对比的写法,表达了对两种不同生活的热爱留恋与厌恶;学习鲁迅先生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生活;认识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教学重难点:1.本文的第2自然段,写百草园里的生活情景,描写生动、具体、形象,应引导学生通过对重点词语的揣

10、摩而理解、掌握。本文的后一部分写三味书屋的生活,对封建教育的批评否定是融汇在这种学习生活的描述中的,应通过分析具体的词、句帮助学生理解、体会。2.关于长妈妈讲的故事、私塾先生读的文章,并非重点内容,点到即可。3.本文是学生讲入中学所接触的鲁迅先生的第一篇作品。文章篇幅又较长,词汇丰富,需用一课时来简介作者和作品,正字音,释词义。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掌握生字词,通读全文;理清文章结构。二、课前学习1.通过各种途径,查找资料,理解鲁迅和朝花夕拾。2.朗读课文,查阅生字词。三、课堂学习1.组织课前三分钟演讲 我所了解的鲁迅。(学生演讲、评价) 2.扫除文字障碍。请同学们听录

11、音朗读课文,并交流生字词。教师小结重点词语(出示小黑板)3.指定几名学生朗读全文。4.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文章的题目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请同学考虑文章从第几段到第几段写的是“百草园”的生活?第几段到第几段写的是“三味书屋”的生活?5.小结:课文第1至第9段写的是作者儿时在百草园中的生活,第10至第22段写的是作者儿时在三味书屋中的生活。三、布置作业1. 生字词在作业本上抄写2遍。2. 解词要再理解巩固。3. 熟读全文,并反复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第二课时一、学习目标体会旧式教育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闭性和落后性,感悟鲁迅先生愿儿童健康成长的情怀。学习运用对比突出文章中心的写法。二、课前学习熟

12、读课文,对感兴趣或不理解的语段作好标记。三、课堂学习小组合作探究:1.文中具体写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哪些生活?2.这些生活中,你对哪个最感兴趣?试说出理由。学生思考、交流。其中第2题学生可以任选其中的事情说,但要求学生说出趣在何处。在对课文内容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对以下问题进行探究。3.你是怎样认识百草园的趣味和三味书屋的无味的? 4.你对三味书屋的教学方法有何看法?5.你认为本文的主题是什么?是批判封建教育制度,还是表现儿童热爱自然、追求新鲜知识、天真幼稚和欢乐的心理? (以上问题不统一答案,可让学生适当争论,主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学生思考、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三、布置作业

13、让学生根据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情况,任选三道探究题中的一道整理成一篇文章,写在课外练笔本上。第三课时一、学习目标学习课文准确地选用形容词、动词来表现景物特征的方法; 学习观察景物、抓住特征描绘景物的能力。二、课前学习朗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生动的语句,想一想作者是如何达到这种效果的。三、课堂学习 1.以第2段为例,领会本文细致观察和写景状物的方法。请学生速读文章第2段,然后把课本扣在桌上,凭记忆试着说一说,“短 短的泥墙根一带”有哪些趣味。 (学生快速阅读、尝试复述,然后评议。) 请学生找出本段中描写的景物。这些景物我们平常也都有所了解,但经作者这么一写,却在我们脑海中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这是为

14、什么? 明确:抓住景物特征。 引导学生具体品味“菜畦”(碧绿)、“桑葚”(紫红)、鸣蝉(长吟)、油蛉(低唱)活动:四人小组任选春天的百草园、夏天的百草园、秋天的百草园中的一个进行绘画,从中进一步体会本段文字写景状物的准确传神。 2.精读第6段中“捕鸟”的一段,进一步理解本文观察和描写的方法。学生散读第6段。创设问题情境:作者是如何把捕鸟的过程写具体的?活动: 打乱顺序让学生不看课文进行调整。 3.模仿训练: 观看VCD “春雨”、“夏雨”两个片段。要求:仔细观察画面。任选一个片段用准确的语言写景状物,写一段文字。(学生欣赏、观察、写作,然后全班交流并进行评论。) 板书设计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设

15、计教材分析:爸爸的花儿落了节选自城南旧事的最后一部分,原题是“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孩子”。从题目中可以看出主人公经历了那么多人生世事,在爸爸去世之时,终于体会到自己已经长大了。文章随主人公起伏的思潮而记叙下来,时而记眼前之事,时而忆从前往事,内容丰富而不拖沓,事件交错而不零乱。文章重点写了爸爸对自己的深情和盼望自己长大、懂事的情感,写得深沉而动人,令读者仿佛能依稀的看到文字的幕帘后面,闪烁着一双盈盈的泪眼,“童稚里充满了哀怨,纯真中蕴含了惆怅”。品味语言,体会父爱,感悟成长,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揣摩理解故事中蕴含的真情是教学难点。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

16、述文章的内容。2.理清文章的思路,研读课文,学会质疑。3.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体味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学习重点: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内容。学习难点: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体味人与人之间的真情。课前预习:1.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查字典解决生字词。2.了解作者林海音的生平及创作情况,读小说城南旧事。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情境导入 播放歌曲送别,询问学生听完后有什么感觉? 歌曲用音乐的语言告诉学生这是一种离愁别绪,离别的惆怅和失去亲人的悲伤,人生的悲欢离合和失意怅惘尽在不言之中,而课文使用文字的形式来表达而已。只要学生领会到这层感情基调,就进行课文赏析了

17、。二、感知内容1.文章写了哪些人?最主要的两个人物是谁?2.速读课文,概括提炼文章内容。从英子的角度概括小说内容。从爸爸的角度概括小说内容。从英子的角度可以这样概括:本文主要记叙了英子参加毕业典礼时由眼前的的事物引发的回忆。从爸爸的角度可以这样概括:本文主要记叙了爸爸病床上的叮嘱;爸爸在六年前因英子赖床不起而惩罚她;爸爸爱花的故事;爸爸叫英子闯练而让她到东交民巷正金银行汇款给在日本的陈叔叔;爸爸去世。)提示:同学们区别出写“眼前事”和“对往事的回忆”的段落,从写“眼前事”的段落中(文章第1、3032、3538、5468段)概括“以英子为角度”的内容;从写“对往事的回忆”的段落中(文章第229、

18、3334、3953段)概括“以爸爸为角度”的内容。用“人物+事件”的思路逐一完成。三、合作探究1.题目“爸爸的花儿落了”在文中有何含义?一语双关,一实指爸爸种的夹竹桃的凋谢;另一是象征特别爱花的父亲的离开人世。2.“花”在文中还有什么妙用?(主要线索是贯穿全文的“花”。)3.请快速找出描写“花”的语句,思考:那为什么要选择“花”而不是别的作为主要线索?(以花开头、以花结尾,中间也都多次提到花是因为父亲喜欢花,花让作者想到回忆起父亲,同时花也成了象征;二则以花来贯穿小说的始末,作为潜在的线索,这样可以做到事件交错而不凌乱。)4.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饱含着作者失去父亲的痛楚和无奈,同时也会引起

19、读者深深的眷念之情。小说以此为题,含而不露,哀而不伤。四、布置作业熟读课文,感觉父爱。第二课时一、课文导入人生在世,人们夸赞的最多的是母爱,人们最不能忘怀的也是母爱。可是今天我们要为我们的父辈唱一首颂歌,他们同样让我们难以忘怀,他们同样值得我们夸赞。现在我们就一同去认识一位可敬又可爱的父亲吧!二、研读赏析1.我认为这是一个 怎样的爸爸,并说说理由。爸爸表面上很严厉,实际上却充满爱心。鼓励孩子要坚强,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很重感情,他听到弟弟被日本人害死的消息,便急得吐血了。特别爱花,每天下班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浇花。2.爸爸对“我”的成长有什么影响呢?(从文中找出英子成

20、长的事情或句子)对成长的影响:历练中培养不怕困难,敢闯敢练的坚强性格对自己负责,敢于承担家庭责任的品质英子具体表现为:学习非常用功,被选做代表为同学领毕业证书和致谢词。从六年前的那一次后从不迟到。硬着头皮完成了汇款给在日本的陈叔叔这件事。闻说爸爸去世而处乱不惊从容面对3.找出你最喜欢的情节并说说理由。或者是:“我还有能理解的是”四、体验反思1.请学生当场仿写,并交流。父爱是阳光,让我感到人间的温暖。父爱是灯塔,照亮我前行的路。父爱是2.说说自己和父亲(或其他亲人)之间的故事。然后推荐代表发言。要求:叙述好自己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注意语言的感染力。表现你怎样在父亲的关怀、支持、鼓励、鞭策下成

21、长。3.最后在懂你中结束课堂教学。五、布置作业与父亲交流,写一篇小作文世上还有爸爸好板书设计 爸 爸 的 花 儿 落 了林海音父 爱 如 山 热忱鼓励 严格 要求 细 心 关 爱 丑小鸭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丑小鸭之所以最终变成白天鹅,缘于它心中那一份恒久的梦想。文章一直以它丰富多彩的语言、浓厚的诗意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自主阅读的感受,让他们美美地读、自在地说、放情地议,教师适时引导,把学习引向深入,达到让学生汲取童话思想的精髓。学习目标:1.认知目标:积累本文中的生字词语。2.能力目标:认识丑小鸭这一部童话作品的自传色彩。理解这一形象的社会意义,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22、。3.情感目标:丑小鸭之所以能成为白天鹅,是因为心中有梦,并向着梦想飞翔,让学生懂得命运其实没有轨道,关键在于要有对美好境界、美好理想的追求。教学重点:通过丑小鸭的经历,认识到要成为“白天鹅,要经过自身的努力,重要的是要有天鹅一般高贵的灵魂。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文导入同学们,在你们成长的道路上,可能是阳光洒满心田,一路顺风;也可能是风雨不期而至,充满坎坷。那么在你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时,在你被别人耻笑轻视时,在你觉得难以面对现状时,你会怎样呢?你是不是以为上苍太不公平了,把所有的惩罚都给了你?其实,只要你不懈追求,努力进取,你就一定会成为一只白天鹅的。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安徒

23、生笔下的丑小鸭是如何变成一只美丽的白天鹅的。(板书课题:丑小鸭)二、请一位同学回顾童话常识及作者。三、学生阅读全文后,进行研究性学习。1.理清线索:你知道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吗?(指名回答)明确:以丑小鸭的流浪足迹为线索。2.了解结构:全文写了丑小鸭在哪几个地方的流浪生活?请分别找出来 。沼泽地 老太婆家 灌木林里 老农家 花园里3.感知内容:简要概括它在各个地方所发生的故事。大家是怎样对待它的?丑小鸭又是怎样对待自己的生活的?请联系具体的语句来回答。沼 泽 地:同情、歧视 老太婆家:被嘲笑 灌木林里:向往美与幸福老 农 家:被追打 花园里: 被赞美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二、辩知形象找出童话中

24、的若干人物(动物)形象,结合具体语句谈谈自己的看法。老师看到了仁爱的农夫,是他在冰天雪地里救回了丑小鸭,我仿佛看到了那个时代善良仁慈乐意帮助别人的人。(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可悲的、可笑的、可鄙的、美丽的可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认识猫绅士与鸡太太)结合此题让理解文章的现实意义,理解本文童话的自传色彩。三、感悟主题你知道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原因是什么吗?在文找出相应的语句并分析 。关键句子:1.想我还是走到广大的世界里去才好。2.我要飞向他们,飞向这些高贵的鸟儿在冬天里受苦要好得多。3.只要你是一只天鹅,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4.他到非常难为情, 因为一颗好的心是永远也不会骄傲的。研究探讨

25、:有人说,丑小鸭变成白天鹅是它是自己追求和努力的结果;有人说,他如果不被善良而又软弱的鸭妈妈赶走,就是最初生活的地方,也会变成白天鹅。你同意哪种看法呢?(此题的设置,是让学生争辩,在思想的碰撞中,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剖析:1.丑小鸭之所以“丑“,是用鸭氏家族的审美标准来评价的;之所以在猫绅士和鸡太太眼里是无能的,也是用猫族及鸡族的能力标准来衡量的。所以人们永远也不可能承认它的美丽。2.丑小鸭如果不离开老太婆家,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从而在灌木林中认识白天鹅的话,他永远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四、拓展丑小鸭留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可板书学生的精彩发言)参考:1.能够勇敢地离开那个让他饱受欺凌的出

26、生之地,走向一个未知的世界。2.能够舍弃所谓的温暖舒适的生活,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3.它对自己的认识发现过程说明,没有对美好境界、理想生活的追求,不经历那么多的磨练,就不会发现自己其实也可以成为生活的一个奇迹。五、布置作业从以下作文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作文:1.命运无轨道 2.丑小鸭的梦板书设计 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象征是文学艺术的种重要表现手法,本课中的未选择的路就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可据此给学生讲一点关于诗歌中象征方面的知识,注意区别比喻和象征在诗中的表现。诗歌教学不宜多讲,重在体会,但本课的两首诗歌都具有很强的哲理性,在指导自读、自学的过程中还是要有教师的适当点拨。当然这种点拨

27、并不是简单灌输,更重要的是启发诱导,调动学生思考、探究的积极性。 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诗人简况,了解作品内容。了解作品说理的技巧和象征的手法。2.能力目标: 感悟诗人以真情说理征服读者的技巧,领会诗歌象征的手法,提高鉴赏能力。体会诗人对生活和人生道路的思考,提高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3.情感目标: 感受诗人的真诚的态度、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诗人简况,了解作品内容。了解诗歌相关知识,并能运用到自读、自学中去。2.难点:感受诗人的真诚的态度、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精神。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作者及写作背景 亚历山大普希金

28、(17991837),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别林斯基曾赞誉他的诗:“所表现的音调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静,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样铿锵有力。”这首诗是诗人于被流放时期题在邻居的女儿的纪念册上的,诗人以明白如话的诗句,叮嘱孩子要善待生活,善待自己在不幸和痛苦的面前镇静振作,等待光明的到来,其实这更是支撑诗人在艰难岁月里不懈奋斗、追求、创作的座右铭。二、讲读全诗1诗人在诗中阐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明确: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

29、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的时候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我们一定要永葆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2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要用形象说话,最忌直白的说理,而这首诗通篇没有任何形象,却以说理取得了巨大成功,同学要品味一下全诗,想想原因何在?明确:这是写给邻居小女孩的赠诗,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并没有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和一副教训人的语气,而是以平等的娓娓的语气来写,语调亲密和婉,热诚坦率,好像诗人在与你促膝谈心;诗句清新流畅,感情热烈深沉,有丰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性。3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

30、记本上,作为鼓励自己的座右铭,你读了之后,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请同学们自由讨论,各抒己见。 三、布置作业背诵全诗。板书设计第二课时未选择的路一、教学导入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同学们是否记得一些;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诗句,鲁迅也有“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富于哲理的名言。人们常常把人的生比作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路的选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也是写“路”的诗。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同学们是否记得一些;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辛弃疾有“独上高楼,

31、望尽天涯路”的诗句,鲁迅也有“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富于哲理的名言。人们常常把人的生比作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路的选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也是写“路”的诗。二、关于作者罗伯特弗罗斯特,美国著名诗人。他出版过十多部诗集,其中包括他的成名作波士顿以北集,另外还有山罅、新罕布什尔、西流的小溪、见证之树、在林间空地等。他的诗歌独具风格,以口语人诗,生动朴实地描写了田园风光和农村日常生活。他的诗充满了美国的乡土气息,流传广泛,深为人们喜爱。 三、学习本诗1.请同学们反复读几遍全诗,思考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明确: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

32、之路的思考。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2.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 ,明确:所谓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象征是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3.全诗共5小节,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明确:伫立(思索) 决定(选择) 选择之后的怅惘 多年后的回顾、叹息。4.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点。既

33、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明确:其实未选择也就是选择。选择的路一步步变为现实,而生活中许多人往往对现实不满,总觉得还有其它的可能,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悔意由此而生,忧郁因此而起。这正是人之常情,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5.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呢?明确:答案不求致。譬如:人只能选择条人生之路,必须慎重;人生道路的选择,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四、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习题。2.摘录自己喜欢的诗句。板书设计未选择的路人生只能选择一条路,不要随波逐流,要独立思考,自主选择。伤仲永 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文讲述了方仲永由一个“神童”变化成一个普通人的经

34、历,然后由此引发议论,表达了对这位“神童”的惋惜之情。教学本文,要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方仲永会有这样的转变?我们应该从中汲取哪些教训?可以让学生就方仲永的故事本身谈自己的想法。理解后天教育的重要性。学习目标:1.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知识)2.能够顺畅朗读课文,提高准确翻译课文的能力。(能力)3.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德育)教学重难点: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四、教学方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采用“三步入境法”。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课前准备:1.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2.解决生字词一、课文导入伟大的科学家和发

35、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妮?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简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二、整体感知学生自读课文,掌握以下内容。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隶

36、谒 扳 称 2.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之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于环谒于邑人:到,介词。于舅家见之:在,介词。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爱于人者不至:从,介词。3.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三、合作学习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1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

37、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自是|指物作诗位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余闻之也|久2.理解课文结构层次。全文可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第1、2段,简叙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第二部分:第3段,作者阐明观点看法。说明:第一部分以叙事为主,第二部分以议论为主。四、深入研讨请一位同学复述第1、2段的内容。1.思考:课文写了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有哪几个阶段?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幼年作诗的非凡才能和天赋。如:“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第二阶段,写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称前时之闻”。第三阶段,写方仲永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38、泯然众人矣”。2.思考: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方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见”和“闻”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一个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利其然”之举却导致他的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这种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齐读第3段,思考下列问题。1.这一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采用了议论的形式。)2.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

39、人仅指什么?“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3.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讲了两层意思:从“王子曰”到“不至”,揭示仲永才能泯灭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从“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层,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局更加可悲。这一段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五、领悟课文语言表达简洁、洗炼的特点。1.文中“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三句中的几个副词对表达文意有什么作用?(真切、形象,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2.理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

40、人,不使学”一句的语言特色。这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泯然于众”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六、齐读全文,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七、语言表达训练。以“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谈感受。要求:声音洪亮,用普通话发言。中心鲜明,讲话的层次清楚。时间在2分钟左右。八、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三。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3.写一篇“由方仲永想到的”读后感。板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