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国式现代化人本价值建构的理论根基、实践进路与价值旨归.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86792 上传时间:2024-03-18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1.1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式现代化人本价值建构的理论根基、实践进路与价值旨归.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国式现代化人本价值建构的理论根基、实践进路与价值旨归.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国式现代化人本价值建构的理论根基、实践进路与价值旨归.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甘 肃 理 论 学 刊 年月 第期总第 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收稿日期 基金项目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农村扶贫的全面领导研究”()、中共陕西省委教育工委项目“习近平书信引领概论课教学创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 王立鼎(),男,甘肃定西人,西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李云(),女,陕西延安人,西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国式现代化人本价值建构的理论根基、实践进路与价值旨归王立鼎,李云(,西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安 )摘

2、要 中国式现代化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现代化,是异于西方现代化的中国逻辑、中国智慧。从人本价值的建构维度考察中国式现代化,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价值思想、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中华文化以人为本的价值原则共同构成其理论基础。执两用中的资本态度、富民强国的道路演进、人本传统的“创造创新”、命运与共的人类情怀构成其实践进路。人中心对物中心的超越、统一主体对单一主体的超越、中国道路对西方模式的超越集中彰显其价值旨归。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人本价值;理论根基;实践进路;超越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社会发展为依据、以中华文明为底色,进

3、而超越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路径。其中,人的解放、人的发展、人的主体性等人本价值问题是贯穿始终的核心议题。而要厘清中国式现代化人本价值相关问题,则须重新审视西方现代化,高度重视中国现代化,在文化交流、文明互鉴以及深化理论探讨的基础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人本价值建构。“中国式现代化”一经提出就受到学术界广泛关注。学者们围绕其形成逻辑、基本内涵、发展路径、重要意义等方面展开研究,成果丰硕。形成逻辑包括由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构成的历史逻辑,由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成的理论逻辑。基本内涵须从党的领导与人民主体、守正与创新、普遍性与特殊性、全面性与协调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等五对重要关系来理解

4、。发展路径是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系统展开。重要意义包括推进了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和完善、国家治理效能的提升以及创造了破解西方现代化下人与社会发展困境的文明新形态。这些探讨基本上厘清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学理认识。本文所探讨的中国式现代化人本价值,是超越西方模式的中国逻辑和中国智慧,其价值本质是“人民至上”。从其结构来看,包括个体、群体、类体“三维?一体”的价值主体,追求幸福、正义、崇高的三大价值目的,以及作为价值工具的科学、民主、法治。目前,学界从人本价值作为切入点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成果较少,固然有学者从人的现代化、人的全面发展等视角探讨相关问题,但成果有限。本文以近年学术界关于中国式现代化

5、的研究成果为基础,从学界鲜有涉及的视角展开探讨,以期对相关理论与实践有所裨益。一、中国式现代化人本价值的建构根基廓清理论根基是推进相关研究的基本前提。中国式现代化人本价值的建构具有深厚的理论根基,其中马克思的人本价值思想是理论渊源,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至上价值理念是直接来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人为本的价值原则是文化底色。(一)马克思的人本价值思想马克思在扬弃西方传统人本主义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人本价值思想,为中国式现代化人本价值建构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其内涵要义集中体现于以下两个方面。第一,马克思的人本价值思想以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核心议题。考察马克思的思想历程,我们不难发觉其始终围绕着人本身

6、、人的解放和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轴心推进。马克思在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中提出“为人类的幸福献身”的崇高理想,可以说是“以人为中心”“解放全人类”的最初表达。青年时期的马克思笃信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曾在自己的博士论文中写道:“人的自我意识具有最高的神性。不应该有任何神同人的自我意识相并列。”他以肯定“自我意识”的方式反对宗教有神论,实质是通过肯定“自我意识”来肯定人的价值。马克思在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通过揭示异化劳动来阐明人的本质和价值,指出资本主义异化劳动导致“个人生产的对象越多,它能够占有的对象就越少,而且越受自己的产品即资本的统治”。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劳动导致外在

7、的物成为奴役人的存在,人的主体性被异化、被物化。唯有通过对资本主义异化劳动的积极扬弃才能实现人的自我救赎和解放,人的价值才能实现。在 德意志意识形态 中,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出发制定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从人的劳动、人的实践、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等领域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总原则,实现了对人的抽象的知性、理性本质的扬弃,回归到人的现实的感性活动。马克思终其一生的巨作 资本论 的主题依旧围绕全世界无产阶级的解放和人的解放。他的哲学革命为人的解放运动提供了全新指向,也就是立足现实的感性的人,在社会历史领域展开对资本的现代性批判。可见,马克思从社会生成的底层逻辑出发掀起哲学革命,致力于全人类的解放事

8、业,在哲学层面为现实世界的人本价值创造出合理性依据和方法论。第二,马克思以唯物史观基本方法强调了人本价值的现实维度。马克思指出:“废除作为人民虚幻幸福的宗教,就是要求人民的现实幸福。”他抛弃存在于绝对精神领域的虚幻的人,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方法重新定义人、重释人的价值。而价值作为“人本身和人的自我完成”,实质上就是要求人的本质力量的充分发挥。康德把这种力量称为“先验的心灵能力”也就是“人性能力”。马克思进而将“人性能力”引入社会历史领域,认为人性能力最根本的是生产能力。李泽厚形象地把马克思唯物史观称为“吃饭哲学”。刘同舫也认为马克思人本价值思想中的“人”是实实在在的人,是处于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人”

9、,是处于复杂社会关系体系的“人”,即马克思的人本价值思想是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构建起来的。可见,马克思致力于实现人的解放问题也就是解决“吃饭问题”,是回归现实世界,解决现实问题。进而马克思将目光转向实践的社会历史领域,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深刻批判中探寻人本价值的实现路径。?同时,马克思的人本价值思想是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完整统一。马克思不是停留在表面上去谴责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公正性,而是通过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不公正现象,深入解释不公正的事实和根源。他强调,道德判断要建立在事实判断的基础之上,才能获得更为坚实的说服力。在实现人的解放问题上,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主张从现实的前提出发,将矛头指向

10、资本主义不公正的生产方式,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分析中展开对资本邪恶面的批判,也就是在关注现实人“吃穿住行”问题的基础上开出全人类获得解放的现实路径。(二)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至上价值理念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至上价值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时代新释,其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立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新思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也明确把“坚持人民至上”确立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是中国式现代化人本价值建构的直接依据。从生成逻辑来看,“人民至上”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时代表达。而全球新冠疫情爆发的大形势以及凝心聚力抗击疫情的现实要求是“人民至上

11、”这一理论命题的出场背景。此后,“人民至上”理念经过进一步凝练和阐释,逐步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话语。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第三个历史决议中,就将“坚持人民至上”列为十大经验之一。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将“坚持人民至上”提高至哲学层面,确立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创新必须坚持和运用的立场观点方法之一,位列第一。这也或将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所在。从实践逻辑来看,“人民至上”理念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譬如在党的建设中,坚持人民至上强化了党员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起到凝心聚力,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积极作用。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过程

12、中,坚持人民至上是价值遵循和行为坐标,更是“源动力”。在探索党长期执政的道路中,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对执政兴国规律的深刻把握。在治国理政实践中,社会经济发展要兼顾效率与公平,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政治体制改革中,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在文化建设中,坚持为人民服务,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先进文化。在社会民生发展中稳就业保民生,做好“六稳”“六保”,“两不愁”“三保障”,着力消除贫困、改善民生、促进共同富裕。可见,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执政实践中形成的人民至上价值理念,对中国式现代化人本价值的建构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不言而喻的重要意义。(三)中华文化以人为本的价值

13、原则中国的现代性根源于中华文明的独特性,中国式现 代 化 意 义 上 的 人 本 价 值 具 有 特 定 文 化 基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千年一脉相承的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人本价值建构提供了理论质料。中华文化历来强调对人的关怀,譬如古人有言:“万物之中,以人为贵。”“济大事者,必以人为本。”“理天下者,以人为本。”凡此种种,无不彰显传统文化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实质上,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本价值内涵丰富,古人对人的价值和地位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层面。第一,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层面,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是宇宙万物的中心。人可“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相参”。考察事物,明辨物理,既要“

14、上揆之天”“下察之地”,还要“中考之人”。庄子有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是恒定万物的尺度。天地之间,人为主导,人是目的,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文化精神。刘禹锡也道:“天之能者,人固不能;人之能,天也有所不能也。”“天之所能者,生万物也;人之所能者,治万物也。”辩证地指出了人与?自然的存在关系,强调人的重要性。第二,在人与社会的关系层面,人本价值体现为民本思想,即民众是治国 安 邦、建 功 立 业 的 依 靠 力 量。古 文 尚书五子之歌 中记载道“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提出重民、富民,反对苛政,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孟子提出:“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

15、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以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仁政思想。墨子也主张“兼相爱,交相利”的爱民思想。孙中山“民族民权民生”的思想,也是对人本价值的肯定。第三,在人与人的关系层面,人本价值体现为:在家国一体同构规定的社会秩序下,个人被有序安顿在社会关系网络中,承担各自义务,维护各自权利。费孝通将这种有差等的次序称为“差序格局”。具体表现为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夫敬妇从,兄友弟恭,朋友有信。早在 礼记礼运 篇就描述了一派协和的人际关系景象:“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不闭”。康

16、有为在 大同书 中也提出“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模型。可见,在古人构想的理想社会中,个人在社会中既各得其所又各尽所能,实现了人际和谐。第四,在德性修养的自我实现层面,人本价值体现在对道德实践的崇高追求。如儒家的三纲领、八条目,道家的修善积德等都以道德主义为第一要义,以追求至高的道德来实现个人价值。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善于在历史文化中总结和汲取经验,也正是意蕴深厚的传统人本原则为中国式现代化人本价值的建构赋予了中国智慧。二、中国式现代化人本价值的实践进路中国式现代化意义上的人本价值建构始终围绕人民至上这一社会主义价值本质为原点(核心)展开,其进程也就

17、是追求人民幸福、民族复兴、人类进步的历史实践过程,下文将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说中国式现代化人本价值建构的实践进路。(一)以执两用中的资本态度践行人本价值现代化的本质是以资本逻辑为原则的现代性,然而现代化建设本身不是目的,只是手段,是用以实现现代化建设基本宗旨、基本目的的途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践创新是超越资本逻辑的新创造,以“执两用中”的资本态度来关照人的价值,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将其表述为“依法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在具体方法上表现为对资本二重性的积极扬弃。资本二重性理论是指资本既有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创造社会物质财富的积极面;同时又有造成贫富两极分化、剥削盛行的消极面。马克思在其文本中以辩证

18、的态度对待资本的二重性,在高度肯定资本对生产力发展具有极大促进作用的同时,揭示了资本剥削的本质。可见,马克思对待资本的基本态度是扬弃,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肯定资本的积极面,克服资本的消极面。中国式现代化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形成了以社会主义本质论为硬核的中国道路,其中包含着对待资本的基本态度。一方面,肯定资本积极面进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以社会化大生产满足人生存必须的物质需要,这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即追求人的幸福价值。在具体实践路径上体现为“必须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初级阶段,为了摆脱贫穷和落后,尤其要

19、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全部工作的中心”“必须坚持全面改革”“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必须以公有制为主体,大力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另一方面,克服资本消极面,进而以制度保障人的基本权利,这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即追求人的正义价值。在具体实践上体现为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分配制度的完善、鼓励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富道路的探索、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等等。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对人的幸福价值和正义价值通过执两用中的资本态度凸显了出来。(二)以富民强国的道路演进实践人本价值中国式现代化是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系统工程,是在长期探索和经验总结中不断形成的发展路径。考察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演进历程,不难发现人的价值、人

20、的发展和利益始终是贯穿其中的底色和红线。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关键问题是争取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不仅要把人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中解放出来,更要把人从封建观念中解放出来。而将人从种种束缚中解放出来,也就实现了人的某种程度的自由和发展。从历史过程来看,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经历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进而又推翻了国民党的独裁政权,实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并建立了新中国,为人的进一步解放与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四个现代化”的提出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基本方向。从当时的实际出发,只有大力发展重工业才能推动其他产业发展和社会进步,才能推进国家走向富

21、强,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才能够得到提高。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巩固与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为核心,不断探索着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同时以人民拥护与否、赞成与否、高兴与否作为治国理政的出发点和归宿,强调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强调“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无不展现中国共产党对初心使命的自觉,对人本价值的肯定和坚持。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范畴的科学含义,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范畴的正式确立和形成。报告中同时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根本要求做出了进一步阐释:科学发展观,第

22、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其中,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完善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具体实践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做了系统阐释,从人的主体性视角出发来看,人口规模巨大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任务是汇聚人民群众的合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价值是追求共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明确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主体关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则强调了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有机统一的主体重构;走

23、和平发展道路强调了全人类发展的主体互促关系。可见人的主体性和人民立场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得到关照,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真切表达。换言之,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演进过程也是人本价值得到彰显的过程,二者在中国社会历史进程中实现互构。(三)以人本传统的创造创新彰显人本价值绵延数千年的中华文化不乏以人为本的精神旨趣和价值追求,前文已详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人本价值在四个层面的体现,此处不再展开。总之,中华文化以人为本的价值原则集中彰显着人本价值。但时代之问要求我们重新审视传统人本思想的局限性,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推进人本价值时代化。一方面,科学认识传统人本原则是中国式现代化人本价值

24、建构的基本前提。传统人本思想作为生成于封建秩序中的意识形态内容,具有时代局限性。譬如在解释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中国古代思想家肯定人在社会发展中起到的作用,如“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战国策齐?策四)、“民实瘠矣,君安得肥”(国语楚语上)等。但诸如此类的解释未能揭示推动社会发展的物质动因,而是以唯心史观的基本方法将历史归因于人的思想、意志或精神,进而否定了群众史观。再者,传统人本思想中的“人”多以“民”的形式存在,而“民”在封建体制的话语中与“官”相对应,因此古人所说的“民”并非现代意义上的“人”。面对诸如上述问题,则要求我们对传统人本价值思想做到弃其糟粕、取其精华,突破时代局

25、限,在批判继承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另一方面,推进传统文化现代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人本价值建构的题中之意。具体而言,一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层面,中国式现代化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对传统“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并行不悖观点的时代新释。二是在人与社会的关系层面,中国式现代化一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通过治理水平和能力的提升促进公平正义,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做主。这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现代超越与路径创新。三是在人与人的关系层面,中国式现代化一方面通过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来实现人的公正价值(不损他人,

26、不被损害)。另一方面,在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中凝聚人心、汇聚民力,形成社会诚信友善新风尚。四是在个人德行修养层面,中国式现代化着力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着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将个人发展熔铸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使二者相辅相成、协和共促。综上而言,中国式现代化人本价值的建构既着眼于对传统人本思想的批判继承,又着力于对人本价值的时代重构,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中充分彰显着人本价值。(四)以命运与共的人类情怀彰显人本价值马克思恩格斯早在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提出“世界历史”思想,这是“全球化”理论的最初哲学表述。其中指明了实现共产主义、单个人的解放同世界

27、历史生成的一致性,因而在考察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人的解放的实践进路时,必须以胸怀天下的大国视野加以统摄,从整体的人类视域出发加以把握,而实践维度上则体现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构建。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立足于人的“类”属性,强调全人类的进步发展。首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设定是全人类共同价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不仅是对西方一元化普适价值的有力回应,更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指明了“多元一体和而不同”的新路径。正所谓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其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体指向是全人类。即共性的人、整体的人、现实的人,强调人的主体性。故此,中国式现代

28、化倡导构建由世界各国人民主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其基本规则应由全人类、全部民族以及全部非政府组织共同制定,在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基础上共谋人类发展事业。再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着眼于人类利益的最大公约数,致力于追求全人类共同发展。而其中的人本价值指向集中体现在:第一,增进世界人民福祉,追求幸福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绿色低碳的生态发展观,推动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坚持合作共赢,推动构建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这不仅能够改善自然生态,而且在促进各国共同繁荣的基础上创造丰富物质财富,为全世界各国人民幸福价值的实现提供良好外部条件和坚实物质基础。第二,促进国际社会公平正义,追求正义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

29、在对话协商的基础上促进世界和平发展,而对话协商与交流互鉴建立在世界各国平等和自由基础之上,同时平等和自由又是正义价值的基本要素。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内含幸福价值和正义价值的基本要求,无不彰显人本价值。第?三,建设成果应由人类共享。中国倡导并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在诸多领域同世界各国通力合作,在共享发展机遇的同时促进共同进步,同时致力于让发展成果普惠全人类。综上而言,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与实践中,价值主体指向人,目标追求指向人,发展成果指向人,集中彰显着人本价值之光。另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以“一带一路”倡议和“亚投行”为主要抓手,有力促进了沿线国家以及欠发达国家的发展。近年来,

30、中国在全球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源源不断向世界经济复苏输入动力。一是通过“一带一路”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基本合作框架,而“亚投行”则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中国在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兼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理关切,在尊重地区差异的基础上有效挖掘世界各地资源和发展优势,实现多元区域的差异协调和优势互补,使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共同进步。二是在技术、人员、智力等方面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支持,中国通过积极开展南南合作,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为人类共同发展贡献了中国力量。三是提出共筑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帮助非洲国家发展。总之,要与那些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一道,汇聚

31、各方智慧和力量,“让多边主义火炬照亮人类前进之路”,携手向着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向迈进。诚然,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同于理想化的理论创造,在具体实践中仍需脚踏实地,齐心合力,稳步提升。三、中国式现代化人本价值的价值旨归中国式现代化是超越西方现代化的理论创造与实践探索,它对人的解放问题和发展问题的探索与回答,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人本价值。它的超越性以及现实意义体现在人中心对物中心的超越;统一主体对单一主体的超越以及中国道路对西方模式的超越。(一)人为中心对物为中心的超越:探索人本现代化新路径人作为价值主体的存在,总是宿命般同人的异在、异化相伴而生,相互斗争。现代化进程中,这种异

32、在、异化集中以“物”的形式表现出来。百余年前,马克思在破除“绝对精神”神秘面纱之后展开对“物”的全面剖析,揭露了隐匿于商品拜物教背后的资本逻辑,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解放开出了超越“物本”的“人本”新路。百余年后,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循着马列主义的基本范式,创造性地走出以“人中心”超越“物中心”的现代化新路径。“物本”现代化是对人的主体性的背离。而人同时具有自然性、社会性、精神性三种属性,这三种属性对应人的幸福、正义、崇高三大价值。换言之,对人的背离也就是对人本三大价值的妨害,其表现在:第一,生产过剩导致的资源浪费和自然环境的破坏损害人的幸福价值。第二,贫富分化和大多数人正当利益的损害导致正义价值

33、失位。第三,人的物化和精神压抑、紧张、内耗导致崇高价值虚无。反观“人本”指向的中国式现代化,坚持把人的现代化视为中心目标,而非单向度地以“物”为目标的现代化,换言之,是致力于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具体体现在对人本三大价值的现实关照。在关照人的幸福价值方面,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实践以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目标,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举全国之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丰富物质财富,实现了从解决温饱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小康的跃迁,人的物质需求在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时间里得到基本满足,进而人才能从物质生产中解脱出来,获得个性发展的自由,使人的本质回归人本身。同时,生态环境

34、的恢复和人居环境的改善也为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在关照人的正义价值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使正义之气蔚然成风。法治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人”,在?于保障人际交往中个人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也就是确保在人际交往中“勿损他人”与“不被损害”的统一,正所谓“正义是社会治理的首要价值”。在关照人的崇高价值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在不断厚植物质基础的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培植理想信念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进程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让人的良知良能尽兴地发挥出来。同时,崇高在社会生活领域体现为超

35、越小我和功利,为民族、国家、人民之大我无私奉献。在党的奋斗历程中形成的譬如可歌可泣的抗战精神、铁人精神、抗洪精神等,皆是新时代鼓舞人们追求崇高的精神力量。由此可见,中国式“人本”现代化摒弃“唯 情节”,探索高质量发展新路径,以“人”为出发点和立足点,聚焦人的多维现代化发展,并且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激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人民成为现代化发展参与者、促进者和受益者,为人的解放、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探索了新路径。(二)统一主体对单一主体的超越:探索人类繁荣新方案人本现代化对物本现代化的超越确定了“人中心”的基本前提,“人”的存在样态同样值得关注和确证。已知价值问题天然地与人相伴,密不可分。而

36、作为价值主体的人,以多种样态存在着,基本的包括:个体、群体和类体。中国式现代化人本价值的建构同样无法避开对价值主体问题的讨论和确证。换言之,就是要确证人的主体样态,即个体、群体、类体三者的有机统一体。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揭示了“人是本质、是人的全部活动和全部状况的基础”,以及人的 本 质 在 现 实 性 上“是 一 切 社 会 关 系 的 总和”,并指出“自由人的联合体”是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可见,马克思站在“阶级”的唯物史观视域下,革命地发觉了“人”群众,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而人作为社会存在物,不仅以原子个体的样态存在着,还以群体和类的样态存在。马克思终其一生的人类解放事业不仅

37、是追求个体的解放或群体的解放,更是追求全人类的解放。中国式现代化人本价值的建构所关注的人的存在样态,实质上是在遵循马克思主义人本价值思想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个人价值本位、中国传统集体价值本位的扬弃与超越。其价值主体的存在样态并非单一地指向个体、群体或类体,而是三者的有机统一体。这种三维一体的主体样态具体地表现为:对个体发展、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以及全人类进步的关照。换言之,中国式现代化是兼顾个体、群体、类体三种价值主体相统一的现代化。第一,关注个体的发展。在马克思看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人的发展目的,并且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强调了个体的发展。而我国对现代意义上个人价值的关注始于五四时期

38、,在经历了长时段演进后逐渐在认识和实践中得以确立。在新时代的社会建设实践中,个人价值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具体地表现为对人的各项发展权益的保障。第二,关注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从政治维度来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作为同质性较高的人的集合,是建立在某种共识基础上的联合体。在这个联合体中,“人”以群体的样态存在,个人作为民族国家的组成部分,与其命运相连、密不可分的,群体主体(民族、国家)的独立、进步有利于个人主体地位的自觉和确立,而个人的发展与进步也能够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中国式现代化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路径,实质上就是对人的群体主体性的确证与关照。第三,关注全人类进步。从命运与共的人类文明

39、维度看,当人类面临重大全球性事件时,无人能够置身事外,全人类成为命运与共的联合体。而度过危机的最佳方案无疑是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也就是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综上而言,中国式现代化“三维一体”的主体超越,在兼顾个体发展、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以及全人类进步的现代化实践中,构建了由个人、群体、人类诸主体形态组成的主体结构,进而在实践上探索出了命运与共的人类繁荣新方案。(三)中国道路对西方模式的超越: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以人为本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逻辑的展开,是超越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创造。这不仅是中国作为后发型现代化国家走向现代

40、化的成功之路,还是向世界开放的现代化发展之路,为世界共同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中国方案。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主义实践,它是发生于近代工业化浪潮,而又超越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伟大实践。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根本上反对西方式现代化所造成的人的异化和剥削本质,这是其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所在。同时,中国式现代化是追求“六化协同”的现代化,不再一味追求单一的物质财富增长,而是追求物质富足、精神富有;不再提倡“竭泽而渔”的资源开发模式,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不再以 作为单一指标,而是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再追求效率至上,而是兼顾效率与公平总

41、之,中国式现代化 的实 践创 新为 人 类文 明 发 展 创 造 了 新 的可能。另一方面,中国作为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追求现代化的成功典范,为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案,实现了对“西方中心主义”、“现代化等同西方化”“文明冲突论”“国强必霸论”的超越,进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五位一体”的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同时 也“拓 展 了 发 展 中 国 家 走 向 现 代 化 的 途径。”可见,人类文明新形态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创造,已然逐渐成为一种超越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和文明形态,将成为引领世界各国继续展开现代化发展的新

42、方案。四、结语中国式现代化人本价值的建构兼顾“中西马”三维视野,贯通“古与今”两大时空,聚焦“国内外”两个大局,共举“福义德”(幸福、正义、崇高)三大价值,用中国逻辑建构以人为本的现代化新路径,回归人的现实性,肯定人的主体性,集中体现中国智慧。固然实践没有尽头,理论创新亦无止境,价值问题始终与人同在,相伴而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人本价值的建构仍需笃行不怠,久久为功。参考文献:燕连福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演进、内涵扩展和未来指向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方世南,马姗姗从“五位一体”的文明协调发展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思想理论教育,()于安龙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动力论析上海经济研究,(

43、)刘同舫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需要把握的几对重要关系学习月刊,()韩保江,李志斌中国式现代化:特征、挑战与路径管理世界,()段妍比较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世界意义东岳论丛,()韩喜平,郝婧智人类文明形态变革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刘进田五四运动百年来我国价值观的历史演进与实践构建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刘同舫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表达北京: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习近平坚定不移走中国人权发展道路

44、更好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求是,()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吴忠民世俗化与中国的现代化北京:商务印书馆,: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王向清毛泽东关于人的个性解放理论及其现实价值毛泽东思想研究,()习近平让多边主义的火炬照亮人类前行之路:在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对话会上的特别致辞人民日报,()刘进田论价值哲学研究的“经验超验”关系方法论模式江海学刊,()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

45、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求是,()犜 犺 犲犜 犺 犲 狅 狉 犲 狋 犻 犮 犪 犾犉 狅 狌 狀 犱 犪 狋 犻 狅 狀,犘 狉 犪 犮 狋 犻 犮 犪 犾犃 狆 狆 狉 狅 犪 犮 犺犪 狀 犱犞 犪 犾 狌 犲犘 狌 狉 狆 狅 狉 狋狅 犳 狋 犺 犲犆 狅 狀 狊 狋 狉 狌 犮 狋 犻 狅 狀狅 犳犎 狌 犿 犪 狀 犻 狊 狋 犻 犮犞 犪 犾 狌 犲 狊 犻 狀犆 犺 犻 狀 犲 狊 犲犕 狅 犱 犲 狉 狀 犻 狕 犪 狋 犻 狅 狀 ,(,犛 犮 犺 狅 狅 犾 狅 犳犕 犪 狉 狓 犻 狊 犿,犖 狅 狉 狋 犺 狑 犲 狊 狋犝 狀 犻 狏 犲 狉 狊 犻 狋 狔狅 犳犘 狅 犾 犻 狋 犻 犮 犪 犾犛 犮 犻 犲 狀 犮 犲犪 狀 犱犔 犪 狑,犡 犻犪 狀,犆 犺 犻 狀 犪)犃 犫 狊 狋 狉 犪 犮 狋:,“”,犓 犲 狔 狑 狅 狉 犱 狊:;责任编辑:王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