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语文版).doc

上传人:s4****5z 文档编号:7867005 上传时间:2025-01-2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语文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语文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语文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语文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语文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13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格物致知的含义。2能力目标: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教学要点】重点: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难点: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教学设想】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自读文章;在自读中质疑提问。【教学步骤】二课时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前几天,我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则消息:四川省的一名女高中生今年以比较高的分数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物理专业。入学后,她的高超的计算能力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交口称赞。可是,她做实验的能力非常差,一连三周下来,她竟未能完整地做好一个实验,这又使她的老师大为恼火。这

2、是一个典型的高分低能的例子,造成这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丁肇中先生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文章,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新课探究】一、介绍文章的背景1作者简介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生于密执安州。1962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641969年在哥伦比亚大学执教。1969年后任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现阶段。于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2释题: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既是文章标题,也是本文的中心论点。格:推究;致:获得

3、;“格物致知”意谓推究事物,方能获得事物的知识。3写作背景本文是作者于1991年10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接受特别荣誉奖时发表的演讲。如丁肇中先生本人所说:我非常荣幸地接受瞭望周刊授予我“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缅怀我的父亲,我写了怀念这篇文章。多年来,我在美国的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二、读课文整体感知要求先标明自然段,解决字词问题;默读,快速浏览全文;请学生朗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思考,作者在文中论述了什么主题? 1需要掌握的

4、字的读音丁肇中(zho) 瞭望(lio) 授予(y) 儒(r)家不知所措(cu) 彷徨(png hung) 恰当(dng)2词语积累词语积累 荣幸:光荣而幸运。 授予:给与(勋章、奖状、学位、荣誉等。)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致知:求知,得到知识。诚意:真心。使自己的思想诚恳。 正心:端正心思。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齐家:整齐家政。 领悟:领会。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土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抽象:不能具体体验到的,笼统的,空洞的。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激变:突然、急剧的变动。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帮助别人。不知所措:不知道

5、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3课文整体感知:本文是一篇演讲词,同时也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提出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第二部分(25)举例证明,分析指出中国的传统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第三部分(612)理例结合,证明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精神。第一层(610)指出“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第二层(1112)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指出轻视实验、不愿动手是无法取得学术的进展的。第四部分(13)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应该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强调我们要培养实验精神的重要意义。三、分析课文1分析第一部分。齐读

6、第一部分。明确大意。第一部分,介绍演讲的基本内容,向大家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这一部分介绍发表演说的原因,并告诉听众,自己演讲的内容是基于自己对中西方教育的了解:“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多年来,我在美国的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讨论并归纳:要有格物致知精神。“格物致知”出自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讨论并归纳:“格物致知”出自大学;意思在释题中已说。2分析第二部分(1)朗读第二部分。明确大意。第二部分(第25段),分

7、析指出中国的传统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一部分分析指出中国的传统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格物致知”出至四书大学,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齐家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作者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2)解决如下几个问题:大学里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什么?明确:“格物”和“致知”。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讨论并归纳:目

8、的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目的与丁教授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一样不一样?讨论并归纳:不一样。丁教授讲的目的是通过实验得到新知识。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什么?讨论并归纳: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讨论并归纳:王阳明的“格物”实是“格已”,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确。第二课时【导入新课】复习上一课时知识导入。【新课探究】一、齐读课文,继续分析内容1分析第三部分(1)默读第三部分,分析大意。第三部分(第6-1

9、2段),分析格物致知精神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既有讲道理又有生动的事例,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610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作者指出:“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在作者看来,新的知识是从实验中得到的,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的过程。第8段举了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动手栽种、研究生长过程、科学的观察。说明新的知识不可能由自我探讨或哲理的清谈而求得。第9段讲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而是需要小心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需要眼光、勇气和毅力。第二层(1112段),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

10、的现状。中国学生的现状是: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功课成绩很好却不会做研究。而这样是无法取得学术上的进展的。这一层中,作者指出传统教育对学生产生的消极影响: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第12段举作者个人的经验证明了光“用功”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属于举例论证。作者自己初到美国时,就发现了光埋头读书是不能应付一切的。在经历了一番彷徨恐慌之后,作者悟到了实验精神的重要性。(2)问题探究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在哪里?讨论并归纳:只有通过实地实验才能得到新的知识。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讨论并归纳:举研究竹子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

11、的观察而是积极的动手栽种、研究生长过程、科学的观察。(要有实验的过程)第9段讲的是什么道理?讨论并归纳: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而是需要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讨论并归纳: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功课成绩很好不会做研究。(高分低能)第12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讨论并归纳: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光“用功”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2分析第四部分(1)齐读课文,明确大意。第四部分(第13段),提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应该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在这一部分中,作者帮助听众拓宽视野,让听众意识到当今

12、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格物致知精神不仅在学术研究中不可缺少,在应付今天的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所以在一般的教育中,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而这种精神如何体现出来?作者认为“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要有自己的判断力。(2)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讨论并归纳:第一,寻求真理的堆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注意:上面主观题的答案只属于参考答案,表述方式可多样,甚至可从另一个角度去回答。(言之有理即可)只有这样去训练学生,教给学生方法,学生才不会死记答案,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适应中招考试。(

13、中招考试主观题的答案基本上都是言之有理即可)二、本文写作特色小结与难点点拨。1语言特点:通俗易懂,易于听众接受。如:作者的亲身经历,拉近了与听众的距离,使人真切地感受到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举王阳明的例子,生动地说明了中国的传统教育并不真正重视格物致知。2论证方法:(1)引用:第二段引用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指出它的基本意思。3段中引用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2)摆事实与讲道理有机结合:列举事例时,采用正面事例与反面事例相结合说理的方法。正面事例:作者在美国大学念物理时,因事先没有准备,做研究发现需要自己作主张出主意而恐慌的亲身经历。反面事例:中国学生功课成

14、绩好,面临研究工作束手无措。事例论证的好处:用典型事例作为论据进行论证,它的好处是说理充分,令人信服。(3)运用对比:中国传统教育和科学发展的历史对比,说明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才能获得。注意:一定要让学生知道各种论证方法的作用!3重点语句分析(1)格物致知格:推究。致:获得。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意思是推究事物,才能获得事物的知识。宋?洪迈容斋随笔旧序:“因命纹梓,播之方舆,以弘博雅之君子,而凡志于格物致知者,资之亦可以穷天下之理云。”严复原强:“顾彼西洋以格物致知为学问本始,中国非不尔云也,独何以民智之相越乃如此耶?”(中国成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2)儒

15、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永远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到的。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在政治、经济、哲学、伦理、教育和艺术等方面提出的主张,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孔子作为儒家人学思想的开拓者,形成了以“仁”、“礼”为核心内容的个人修养体系和伦理性人学思想。孔子弟子沿这两条线索发展了孔子的人学思想,即以强调“内圣”为主的思孟学派和强调以“外己”为主的荀况学派。特别是大学以“三纲领”、“八条目”的形式提纲挈领地总结了儒家的思想,注重内心修炼,提倡从内到外,提高个人修养,达到“圣人”的最高境界,从而领悟真理。(3)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可

16、能由自我探讨或哲理的清谈而求得。美国科学家戴维说过:“科学要求我们具有直面现实的毫不妥协的态度,利用已有的大量的理论进行测量和实验,给出谨慎的、具有不同程度确定性的解释。”历史事实也证明,科学史上的每一次重大发现无不以实验为基础。早在1641年,伽利略在比萨斜塔曾同时抛下两件物料相同但重量不同的物体,以驳倒亚里士多德认为下跌速度和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观点。实验证明不同重量的物体在空气中自由降落时,它的重量与下降速度无关,不同重量的物体会以同样速度落地。再如,1970年,人们认为基本粒子都可以归纳为3种夸克。丁肇中对此持怀疑态度,但他想进行实验的想法却遭到了几乎所有国家大型实验室的反对。1974年

17、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在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开展了实验,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现阶段,并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另如,李远哲在实验中创造性地发展了一种通用型的交叉分子实验技术,从而使分子反应动力学研究第一次有可能深入到从反应物到产物全过程的量子态层次,并于1986年获诺贝尔化学奖。历史与现实证明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验。4课后练习题解答提示(一)此题旨在考查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王阳明的“格物”不是通过做实验对竹子进行研究,而是对着竹子空想,要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

18、”的目的,这样做,就远离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所以作者说:“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就被淹没了。”从上下文来看,在作者心中,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需要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也就是说要有真正的实验精神。(二)此题旨在考查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作者认为,造成中国学生面临“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的原因是大家受王阳明思想的支配,偏向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要改变这种状况,人们就必须培养实验的精神,培养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三)此题旨在考查结合上下文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思,在阅读中

19、积累关联词语。1作者强调实地实验对获得新知识的重要作用。“只能不可能”在句中起到了强调作用。2作者强调科学实验的过程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的过程。“不是而是”是表并列关系的复句,一般强调“而是”后面的内容。3作者强调实验需要具体细致的计划。“不是”对“毫无选择的测量”做了否定。4作者强调了“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不能也不能”从两方面否定了错误的做法。(四)解答此题应对课文的内容有自己的心得。要联系实际做答。答案略。【小结】本文是一篇演说词,同时也是一篇漫谈式的论说文。作者在倡导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有重要指导和启示意义。本文思路清晰,说理充分,极雄辩地阐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学习它,不只增长了知识,而且大大开启了我们的思想之门。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这种精神,使自己成为一个努力探索、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合格人才。【板书设计】应致有知 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1)格精 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端是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知。(25)物神 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精神。(612)(论点) 强调我们要培养实验精神的重要意义。(13)【教学实践与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