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实验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一、主题阐述依据教学实际,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同时深入理解文本,说明教学内容的选择(筛选、调整、整合、重构和补充)与呈现方式(情境创设、问题设计、实验演示等)的理由,对其中的创新点可重点解说,字数控制在500字以内。古诗是我国灿烂的传统文化宝库中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她有无尽的内涵和高远的意境。但是,由于古诗的言简义丰,加之学生的阅历浅,又由于古诗的话语风格离学生的现有语感相去甚远,学生难免有所隔膜,很难做到与诗人人同此心、心同此情。汉语言文学讲审美、体验、感悟、直觉,诗歌的教学,我们的目的就是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
2、走进诗情画意的境界,从而获得审美愉悦。 钱理群说,“中国传统文化根本上是一种感悟的文化,而不同于偏于分析的西方文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有着很高成就的极具代表性的边塞诗作,阅读这首诗歌时,我很强烈地感受到岑参的奇思妙笔,以及那万丈豪情。于是,进行教学设计时,便决定以“奇”字为切入点,作为解读整首诗歌的突破口,进而感知由特定的时代背景所决定的英雄气概、盛唐气象。一开始我的设计是由“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导入引出“奇”然后直接抓这个“奇”字,但又觉得这样没有必要的铺垫。后来看到陆游对岑参的“太白、子美后一人而已”的评价,就决定以此导入来引出课题再在初读感知的基础上抓住“奇”字来品诗。古
3、诗词语言的精妙、独特的韵味、深远的意境是“品”出来的。南宋理学家陆九渊说,“读书切戒在慌忙,涵咏工夫兴味长”,慢慢品,慢慢消化,读后才能饶有兴味。“品”的过程也即学生想象体验的过程,体验诗歌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情感。然后在品读领悟诗境诗情后再介入背景及作者简介以更好地把握诗歌内涵。在充分理解、领会后再来诵读,把对诗歌的理解通过朗读、通过声音给展现出来。最后再小结深化。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确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2教学过程:分环节简要说明教学活动的安排,包括主要教学问题与教学情境的设计,采用文字叙述的格式。3板书设计:简明扼要,突出重点,有一定逻辑联系。4作业设计:简约、有效
4、,具有针对性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背景及作者,理解诗意2、 能力目标:诵读品味,赏析岑参之“好奇”3、 情感目标:感受本诗之瑰丽壮美,感知盛唐气象二、教学重点赏析诗歌瑰丽壮美的语言,感受诗歌语言的凝练及其表现力三、教学难点体会文字背后的情感四、教学过程1、 导入大家都知道,唐朝最伟大的两位诗人是李白、杜甫,那排行第三是谁呢?第三是谁倒无定论,不过,宋代大诗人陆游盛赞岑参为“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那么,岑参为什么会让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如此推重呢?今天,我们就借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来找找答案。(开头导入引用陆游对岑参的评价,一是为了引出课题,二是让学生感知
5、岑参的创作成就,从而对所学习的内容发生兴趣,进入积极思维的状态。)2、 明确题目信息,从题目你能了解到些什么内容?明确:在学生回答后归结为:这是一首融合了“咏雪”(板书)、“送别”(板书)两个主题的边塞诗。这个环节对“歌行体”简介予以超链接,在学生对题目中的“歌”字有疑问时出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例,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无严格的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相对于格律诗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在诗题中常见有“歌”、“行”的字样 。 以“歌”命名的:白居易的长恨歌、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以“行”命名的:白居易的琵
6、琶行、杜甫的兵车行等; 以“歌行”命名的:曹丕的庾信的高适的燕歌行等。 3、 初读现在先请一位同学来读这首诗歌(出示停顿幻灯),大家一起来初步感知下作者是如何描摹这雪中送别的。学生朗读完后正音正字,全班齐读。4、 赏读这首诗中,有两句我们早已是耳熟能详,“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幻灯出示两句诗,雪景背景)。这两句诗是写什么的呢?(明确是写雪景)但这两句诗的理解,经常会有同学产生误解,这是什么原因呢?明确:北地风寒,凄苦凄厉,但这两句诗却给人以春意盎然的感觉,色彩明丽,读着这两句诗,眼前仿佛展现碧蓝天空下千万株梨花争奇斗艳之景,充满温暖充满希望充满着南方温柔旖旎风味。写边塞雪景,却以
7、充满春意的江南春景为喻,作者真是想落天外!你能用一个字来概括作者的想象力吗?“奇”字岑参的好朋友,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他说,“岑参兄弟皆好奇”,唐代文学家殷璠在河岳英灵集当中也说“参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幻灯),这里的“奇”既有奇特又有特别的意思。岑参边塞诗以瑰丽的笔调,描写带异域情调的新鲜事物或奇特风光,新奇峭丽的特色贯穿于诗人创作的始终。下面,我们就通过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来解读岑参之“奇”(1)现在请同学们大声地自由地朗读这首诗歌,找出你所能感受到的奇特而特别的地方。(幻灯:寻“奇”品“奇”(抓有表现力的词句)(这是教学本文的主问题,余下教学过程由这个问题生发。因为课堂的不可预
8、知性很大,此题目比较开放。本文教学的重点就是品味作者之“好奇”,解决了这个问题,也就基本完成了这堂课的教学任务。) (2)下面请同学们踊跃发言来谈谈你所感受到的这首诗歌奇特而特别的地方并予以品味预设:a、 奇寒表现在:“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这里引导学生品味“卷”,“折”“八月”,“即”,“飞”等字词。第一句写风,一个“卷”字, 一个“折”字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风势之猛。再引导学生结合日常情况来予以比较:一般情况下,草是很柔软的,风一吹,最多就是望风披靡而已,俗话说,墙头草,风吹两边倒,倒而不折,是草的一般特点,这里却“折”了,可见非常干寒,枯得发脆了。第二句写雪,“八月”说明胡
9、天下雪的时间早。“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形象。“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狂雪早。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一个“忽”字,表现了边塞气象变化的神奇,表现出现“千树万树梨花开”之盛景的时间之短,可见寒冷。“狐裘不暖锦衾薄”,“狐裘”、“锦衾”,都是很好的御寒物,却“不暖”,觉得“薄”,可见寒冷“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这里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来进行理解 弓拉不开了,太冷,一方面,弓被冷硬了,另一方面,人的手被冷僵了,然后身上穿的铠甲,因为铠甲沾了雪水以后冻成了冰坨子,几乎没有办法穿,穿在身上也是寒冷彻骨,生动地表现了胡天的奇寒叫人难以忍受,“
10、将军”与“都护”尚且如此,一般士兵就可想而知了,侧面烘托大雪寒威“瀚海阑干百丈冰”,“瀚海阑干”,极言面积之广;“百丈”,极言冰层之厚。 这里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放眼望去,整个北地边疆白茫茫一片,非常广阔的空间上有着百丈厚的坚冰,极言其寒;“愁云惨淡万里凝” 天上是黑压压的雪云,冻得好像整个天地都凝成了一块。适时追问:“你如何理解这个“愁”字?天气苦寒而愁 朋友即将离别而愁“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直到傍晚,仍是雪纷纷,这两句抓“纷纷”和“掣”纷纷,极言雪之大,“掣”字,可见风之力度,如此力度的大风之下,红旗不翻,可见天气极寒。“去时雪满天山路”,“满”字,写出雪多,表现出了风雪之猛,路
11、之难行b、 奇景表现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引导学生想象:诗人从世间万物中撷取了“梨花”,这样一个绝美的意象来表现“胡天八月”的飞雪,显得奇特清新,富有积极的浪漫情调,昂扬的激情,故使边地极其恶劣的环境也变得富有诗意。“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这两句也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景象非常阔大,特别能体现边塞雄浑壮阔的气势,体现作者的英雄气概(板书:英雄气概) “风掣红旗冻不翻”,这句话视觉形象性很强,漫天白中一点红的色彩,对比映衬鲜明,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清白、更寒冷,这是边塞所特有的景象。c、 奇情表现在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送别场面宏大
12、而隆重。这里联系天净沙 秋思,没有形容词,就三个并列的乐器名词,却营造出热闹的音乐演奏场景。帐外如此苦寒,帐内又是如此热闹,对比鲜明,可见感情深挚。“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这两句引导学生联系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异曲同工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来品味:送君千里,直到终须一别了,离去的人已经走得遥不可见,但是送别的人还在漫天大雪中,在北地苦寒中,伫立在原地,他的目光,看到了山回,看到了路转,直到看到他送别的人已经消失在自己的视线之外,一腔离情最后寄寓在雪上的马蹄印迹,无限惆怅,一往情深的故人情,表达得格外深挚在这里,追问:这两句诗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是那个字?然后对“
13、空”字品味,马蹄是空的,感情却不空。(齐白石虾画之留白)画面上没有一人,但我们却能感受到一双凝神的眼睛。感情不在画面本身,而在画面之外那凝神的眼睛,在友人消失之后仍然怅然凝视。联系“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之“空”。两者有异曲同工处,都特别能体现作者那无限惆怅的情感,“空”字,蕴含着艺术的匠心。行者所去之处,正是他们梦魂萦绕的家园啊!这留下的又何止是雪上的马蹄印迹,一缕缕离愁和乡思,也渐渐地被吞没在边地的风雪中了然后教师师归结:雪景奇丽,感情奇深;天气奇寒(板书“天寒”),人情奇暖(板书“情暖”),天寒情暖浑然和谐,皆在岑参奇思妙笔(板书“奇”)(这里预设的三点,实际的教学过程是很开放
14、的,学生只管品味,随着学生的品味再加以适当引领,然后在全部品析完后再予以归结)5、 背景介绍在如此苦寒的天气里送别友人,这本是伤心之事,然作者描绘的边塞雪景却是如此的瑰丽壮美!为什么在这样艰苦恶劣的环境中,作者却能表现出如此昂扬向上的情绪呢?请看材料,请一位同学读一下。屏幕展示材料:唐朝疆域辽阔,国内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不少帝王好大喜功,再加上为了维护边界安全,边关战事不断。许多文人也纷纷投入军人幕府,寻求个人发展,岑参是就是其中之一。他怀着建功立业的志向,749年和754年两度出塞,前后两次在边塞共六年。754年,39岁的岑参写了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当时,岑参在北庭都护封常清幕下,任
15、安西节度使判官。现在明白其中原因了吧。谁来说一下?学生自由发言。归结,从个人和国家两个层面来谈原因:作者有理想有追求,热爱生活;诗人所处时代,正值大唐盛世,国家的强盛自然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力量。所以在这首诗中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乐观向上的情怀,从中感受到一股盛唐气象!(板书“盛唐气象”)(背景介绍是为了与之前分析的诗歌的内在意蕴予以印证,进而更好地把握诗歌内涵。)6、 诵读下面,就让我们再次随着岑参的笔触去吟诵这瑰丽壮美的雪中送别。(1)一朗读水平不错的学生读。(2)依时间而定是否在前面解读的基础上再对朗读予以点拨。第1、2句陡促,重读“卷”、“八月”、“即”,突出风狂雪早;3、4句轻柔舒缓,重
16、读“春风”、“千树万树”,表现“春暖花开”的美景所带给人的春天般的温暖;然后低沉滞涩,寒气仿佛侵入骨髓。“中军置酒饮归客”及以下三句应读得热烈急促,一气呵成,营造出一种喜庆热闹的气氛;“轮台”四句渐渐舒缓,渐渐低下去,使声音恰如那渐行渐远的马蹄印,营造出低回不已余音袅袅的意境。这一刻,画面定格,时间停止。(3)男女生呼应式朗读,再现场景之壮丽(配背景音乐)诵读要求:单句男生,双句女生,整首读完后,末四句全体重复一次。(能有感情地朗读文本是阅读能力的重要方面,也是唤醒学生自我情感体验、领略文本丰富内涵的重要途径。配乐的作用是营造氛围。)7、小结: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非常高,被称为盛
17、世唐朝边塞诗的压卷之作,今天,我们借岑参的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通过朗读品味,初步领略了边塞奇异的风光,感受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边塞诗,是灿烂的古诗苑中的一朵奇葩, 希望大家在课余能阅读更多的边塞诗, 那么,我们就可以更加全面、透彻的体会它的魅力。8、作业:(1)背诵 (2)选取你最感兴趣的两句诗歌,展开想象,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写一段话 (3)课外阅读岑参的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及与其齐名的边塞诗人高适的燕歌行、别董大板书设计:白 雪 歌 送 武 判 官 归 京(边塞诗) 岑参 英 盛 咏雪 雄 唐 送别 气 气 天寒 概 象 情暖 奇三、课堂实录片段展现教学
18、过程有价值的片段,包括成功与失败的,可采用师生对话式,也可采用师生对话+描述式等。主问题“品奇”环节片段:生:“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这句,先是前面那个“纷纷暮雪”,白雪乱飞,给人一种动态的美感;后面一句,“风掣红旗”,红旗,静静的情景,动静结合。纷纷暮雪,白色的,然后红旗,突然一丝暖色就出现了师:你从好几个角度去品析,一个是从动静结合的角度,还有呢?生:颜色师:这是从?生:视觉角度师:我们刚才说抓有表现力的词语生:掣师:掣是什么意思?生:拉扯师:而且感觉?生:非常强劲师:在风强劲的拉扯下生:红旗没有一丝飘动师:可见天气怎么样?生:很寒冷 师:我们换一个字吧,什么寒啊? 生:天气严寒
19、 师:我们刚才说,岑参的诗歌特色是生齐答:奇师:嗯,我们可以说它是天气奇寒。四、教学反思对教学设计与教学实际的落差,以及精彩与遗憾之处进行集中分析,做到深入浅出,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这首诗歌被称为盛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可谓是名至实归。这是一首一开始就让学生很有感觉的诗歌。下面我分两点谈一下我对这堂课的反思:1、适时联读能深化对文本的理解最后一联“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因为它表现的充满惆怅的情感而让一位学生喜欢上了而在开始品读不久便被提了出来,这个在预设中本是置于最后的想予以情感的深化的,但很快又有第二个学生抓住这句,这时觉得不能不进行深入品析了,于是 ,就顺势引导对“空”字进
20、行品析,这“空”字在这里很见精神。字为“空”,感情却是满溢的,就像齐白石虾画的留白艺术,除了对友人的不舍之外,还有满腔的乡思,无限惆怅。在这里,我又引导学生联读,也就是结合学过不久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之“空”来加深品味。当时教学酬诗时,我让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句,这看似空泛、不着边际的问题,引来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怀旧空吟闻笛赋”的“空”如何理解?“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这一联所抒之情无限怅惘,无限感慨,而“空”字更添这无限之感,其味咀嚼不尽,领会这“空”字神韵,也便把握了这一联,进而把握作者写作此诗的情感。不过当时并没让对“
21、空”字进行具体解释,但此番进行联读时,发现当时提问的学生,对这个“空”字在各自诗句中相应的解释都把握的很到位,两个地方的“空”字,字面意思是不一样的,但情感却是相通的。充分的品析之后,这两句的朗读指导也就水到渠成了,学生读得很有韵味。2、要不拘预设,动态生成“品奇”这个主问题的设置比较开放,虽然预设归结为三点,天气奇寒,雪景奇丽,感情奇深,但在预设的时候我也并没想到就引导学生按部就班地逐点下来,而是任其随意品读。但实际的课堂下来,我又觉得,当学生讲出其中一个方面的时候,还是就这方面引导都讲了,再引导另一方面为好,这样可以让学生有一个更清晰的感知。 在赏读结束后的归结时,一些点还强化提一下的,比
22、如岑诗特点“奇”的具体化:丰富的想象,新奇的比喻,合理的夸张。这几点,在赏析的过程中,学生其实都提到过,这时只需我稍加明晰化便可以让学生做到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结合起来。再比如诗歌非常突出的情景交融的特点,在品析“愁云惨淡万里凝”的时候,学生曾提到移情于景,我只用由此生发,再联系其他句子稍作引导相信学生也能强烈地感受到这点。还有就是诵读,不够。诗歌教学,诵读肯定是很重要的,其实不独是诗歌,很多语文课,诵读都是重要的。但是我也发现,很多的评课者在对一堂课进行评价的时候,我们经常性听到的一句话就是,朗读不够,你语文课,怎么可以不朗读呢?但是评价归评价,实际的课堂,我们总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分析,这样那样
23、的任务要完成而缩减朗读。但我仍希望,经过赏读之后,在透彻理解诗意后,能出现精彩的朗读。本堂课最后的诵读,是我预设中的高潮部分,但又觉学生的情感没被完全调动,及至朗读力度、气势不够,也或者是我的设计有欠缺,本来是想男女生呼应式朗读能带来一种音韵节奏上的美感,却在客观上造成朗读主体力量的减弱。想象中有理想的课堂模式,但却无法将之具象化。仍沿袭那句套话: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正因为遗憾,才有反思,有反思,才有进步。五、文献研究提供参考文献,主要是与本课相关的教学理论性文献、教学实践性文献(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学实录等),简要说明其中哪一两个资料对自己的教学设计启发、影响最大。1、人教版
24、教师教学用书八年级下册 2、中学语文资源站:新课改下的古诗词教学策略3、优势网:古诗怎样教、教什么4、百色教育网:初中古诗词教学方法初探古诗词,是最能给人带来审美愉悦的文学载体,因此我的设计目标很明确,就是通过教学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审美享受。上述参考资料有一个共同的指向:体验与感悟。此处摘录古诗怎样教、教什么中给我以直接指导的相关内容:1、古诗的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诗歌的诵读、语言的品味、情感的感悟、意境的想象、学习的拓展。2、有人把它当作古文去逐字解读,得到的只是支离破碎的词语,有人把它当散文去欣赏,认为诗词如情感、思想、道德,但他们忽视了诗歌还有意象、语言韵律的组合。古诗语言的精炼、意境的深远,留下了非常广阔的想象空间。古诗教学没有了想象,就没有了情境,没有了品位,没有了创意。3、目标一疏通古诗意思。即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这是表层解读。目标二是体悟古诗意味,即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这是中层解读目标。目标三挖掘古诗意蕴,即感受诗歌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体悟诗人的情怀、感受诗歌文化。这是深层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