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5 诫子书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

上传人:s4****5z 文档编号:7866423 上传时间:2025-01-2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5 诫子书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5 诫子书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5 诫子书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5 诫子书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5 诫子书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5 诫子书【教学目标】1.继续学习文言文,积累重点词语和文言知识。2.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主旨,思考其现实意义。3.感受传统文化,了解儒家文化的思想,接受古典作品的熏陶。【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2.厘清文章思路,体会作者情感。【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课件出示: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汉贼明大义,赤心贯苍穹。文天祥师:这几句诗都提到同一个人,你知道他是谁吗?(明确:诸葛亮)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文天祥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诸葛亮,27岁前,隐居隆中,淡泊名利,志在

2、修身;27岁后,出世为宦,志在兼济天下,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尽显拳拳爱国之心。他是儒家文化中君子的典范。然而,作为父亲,他和普天之下所有的父亲一样,有一颗深沉的爱子之心。他将自己多年来的生活感悟和人生经验凝聚到86个字中,写就了诫子书。我们来看看他说了些什么。【设计意图】本环节从写诸葛亮的诗词入手,引出对诸葛亮事迹和精神的介绍,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轻松导入新课。二、初读课文,读顺文章1.教师范读同学们认真聆听,并完成下列任务:(1)圈出文中的生字词,并借助相关资料,注上拼音。(2)根据朗读示范,用“/”划出语句停顿。预设课件出示:(1)提示:应注意易读错的词,如“夫”应该读“”,因为它用

3、在句首,是发语词,所以读“f”,不读“f”;“淫慢”的“淫”读“yn”。(2)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2.学生齐读(1)师指导朗读停顿的划分技巧。课件出示:划分句子的停顿,首先,我们可以找找虚词,如“夫”字,它是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可与下文断开。“以”是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因此停顿可划分为“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文中这样的虚词还有“与”“则”,它们也是连词,所

4、以“与”“则”前可停顿。其次,还要根据句子意思划分停顿。(2)生齐读后思考:本文的句式有什么特点?预设 文中有许多句子字数相同,句意相对,我们把这样的句子称为对句。对句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韵律感、节奏感。3.自由朗读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感受句式的节奏美、韵律美。【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让学生通过听读、朗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顺文章,并了解一些文言句子停顿的规律,感受句式特点。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1.理解重点词语结合注释和参考资料疏通文意,圈点出疑难词语。(见状元大课堂本课“字词清单”栏目)(1)重点实词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励精:振奋精神。治性:修养性情。 驰:疾行,指迅速

5、逝去。遂:最终,竟。(2)一词多义 非学无以广才(动词,学习)非志无以成学(名词,学业)(3)古今异义淫慢则不能励精(古义:懈怠。今义:速度低;走路、做事等费的时间长。)险躁则不能治性(古义:轻薄。今义:地势险恶、复杂,不易通过;险要。)非宁静无以致远(古义: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今义:多指环境上的安静,不嘈杂。)(4)词类活用非宁静无以致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大目标)非学无以广才(形容词用作动词,增长)2.理解重点句意课件出示: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译文: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译文: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

6、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译文: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岁月而消失,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贡献。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文:只能悲哀地守着穷困的屋舍,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3.通译全文大意(1)指名学生通译全文。(见状元大课堂本课“句段精析”栏目)(2)根据学生通译的结果,老师指点修正并明确文意。结束语:本文不足百字,句式整齐,读来朗朗上口,音韵和谐,文字优美而富有意蕴。作为家书,本文情感真挚。它是一篇美文,也是一份沉甸甸的希望。【设计意图】通过默读和自主学习,借助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并疏通文意。学习过程中,积累一些文

7、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用法,为以后的文言文阅读打下基础。四、布置作业课外背诵并默写诫子书。第2课时【课时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挖掘文章内涵。2.了解与文章相关的儒家思想,接受古典作品熏陶,探讨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一、检查背诵,导入新课(师指名学生背诵课文)师:上节课,我们初步理解了文章的意思,诸葛亮这篇诫子书是为了告诫儿子而写,他要告诫儿子什么呢?又是怎么告诫儿子的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吧。二、细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1.再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1)本文是作者写给儿子的信,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用原文句子回答。预设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2)作者开篇提出“修身养德”,他认为怎样才能做

8、到“修身养德”呢?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预设 要“静”与“俭”。“静”就是淡泊、宁静,是一种屏除杂念和干扰而宁静专一的精神状态。只有内心宁静,方能自省、自察。“静以修身”强调内心宁静对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作用。“俭”就是节俭、俭朴。“俭以养德”强调物质生活的低要求对个人品德修炼的关键性作用。(3)作者又明确了“静”与“明志”“成才”的关系,“静”与“明志”“成才”分别有怎样的关系?结合具体内容说说。预设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中强调了“明志”“致远”是“淡泊”“宁静”的目的,即作者认为明确志向和达到目标是目的,其途径是“淡泊”“宁静”,并用双重否定句的句式强调“淡泊”和“宁静”的重要性

9、。“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中阐述了“静”“学”“志”“才”之间的关系,即人的才学是通过学习来增长的,而学习时要静,要想学有所成必须先立志。作者强调了这四者的关系,其核心是学习,途径是静,前提是立志,目的是成才。(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一句是从什么角度阐述“静”的?又是怎样阐述的?预设 从反面阐述“静”。这句话强调了“淫慢”“险躁”所造成的危害,强调了“静”的价值。(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一句阐述了什么道理?预设 惜时。时光飞逝,如果不珍惜时间就一事无成,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到年老时后悔就来不及了。(6)从全

10、文来看,作者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预设 成才要具有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立志,“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第二个条件是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第三个条件是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志向的培养又必须砥砺品德。2.回顾课文,理清文章思路(1)学生根据上面的内容分析,小组讨论本文的思路。(2)小组代表分享小组讨论的成果,师点评并明确。预设 文章开篇以“君子之行”这个高标准来要求儿子,告诫

11、儿子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接下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阐述了“静”的价值,指出只有宁静专一才能明确志向,实现目标。接着先正后反,论述“静”“学”“才”“志”之间的关系,核心是实现志向的途径学。具体来说,就是有“志”才可成学,而为学须“静”;学习才能增长才干,而成才必须学习。第四句,从反面说明不静,即“淫慢”“险躁”的害处,还是彰显“静”的价值。最后一句从反面论述,强调要勤学刻苦,不能荒废学业,暗含惜时之意。(3)根据理清的文章思路,生齐读课文,读出情感、语气。【设计意图】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分析课文,揣摩写作意图,理清文章的思路。三、品读课文,体会深层内涵快速默读课文,

12、结合相关的材料,小组讨论并思考下面的问题。1.品读材料谈发现诸葛亮告诫儿子要成为一个君子必须修身养德,他为什么强调君子要修身养德?中国儒家的先贤大德又是怎样修身养德的?结合下面材料,说说你的发现。课件出示:(1)中国传统文人历来注重“修身”。儒家经典大学中就强调:“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成为儒家推崇的人生规划,即从一个人内在的修养出发,到外在事业的成功,而其中修身是中心。(2)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13、,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预设 (1)“修身”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是为人处世的根本、基础。只有先修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诸葛亮把修身放在首要位置,要修身养德成为君子。(2)儒家的先贤大德也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孔子、颜回“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一箪食,一瓢饮”,体现出他们的生活俭朴;“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说明颜回淡泊名利。师小结:修身养德是一个人立身之根本,是基础,我们要以静来修身养德,屏除心中的各种杂念,不汲汲于富贵,不被外界的物质诱惑所干扰,保持内心的宁静专一,这样才能达到修身养德的目的。【设计意图】在理解文章内涵的基础上,

14、挖掘“君子”背后的儒家思想,感受儒家文化。2.结合现实谈收获结合自己的现实情况,谈谈你学完本文的认识和收获。(生自由发言,师点评指导)预设 示例一:关于“静”,我们要高质量地学习,就需要静,不静,我们就做不到严谨治学;我们要陶冶性情,也需要静,只有在静的时候,才能屏除杂念,审视自己的内心,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示例二:关于“俭”,我看到学校有很多攀比现象,比穿的衣服是不是名牌,比吃的是不是进口的,比穿的鞋子是不是明星款的,这种现象反映了学生热衷于对物质享受的追求,容易受到外界物质的诱惑,造成虚荣、自私等心理,不利于我们优秀品质的培养。示例三:关于“志”,我明白了立志很重要,志当存高远,才能实现人

15、生价值。我们如果不立志,在学校就会不用心学习,成绩落后,不能考上大学;进入社会后,浑浑噩噩,终将一事无成。示例四:关于“学”,我明白了只有勤学才能增长才干。拥有自己的才能,才能在社会上发挥自己应有的价值。示例五:“年与时驰,意与日去”,让我想到岳飞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我们要珍惜时间,不要等到回顾一生时才发现自己什么贡献都没有。结束语:诸葛亮是儒家文化的践行者,诫子书是作者人生经验的总结,也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儒家思想,他劝勉儿子,要“淡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淡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下功夫,以慈父的口吻谆谆教导儿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字字句句都是真心话,不仅劝诫他

16、的子孙,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学习之处。【设计意图】由课内学习延伸到学生的实际生活,给学生以有益的指导和启迪。在学习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在思辨的过程中,将课文内容巩固、消化、吸收,加深对人生的认识。四、布置作业课外搜集诸葛亮生平经历和经典的故事,网上查找,也可以读隆中对和出师表,了解诸葛亮有哪些事迹,具有哪些精神。【板书设计】【设计意图】在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认知之后,要求学生课外搜集一些有关诸葛亮生平经历的资料,读读与诸葛亮有关的文章,有利于学生感受诸葛亮身上体现的儒家思想和精神,进一步接受古典作品熏陶。【设计亮点】本次教学设计围绕文本特点,以朗读为语文素养培养主线,在读中明节

17、奏,在读中明内容和情感,在读中明重点和思路,在读中懂内涵和文化,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逐层深入理解文章。以儒家文化为人文线索,从文本出发,紧扣“君子”的“接世”情怀,拓展延伸。本教学设计思路清晰,可操作性强,在传统的文言文教学的基础上,有所拓展和深化。【资料链接】儒家君子的修身方法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君子的个人修养可以通过修身养性来达到,还可以从自省、克己、慎独、宽人等几个方面来修身。自省是指检省自己,从思想意识、言论行动等各方面去审视自己是否遵从道义原则。孔子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孟子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曾

18、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自省是理性的智慧,是自己真正主宰自己。君子要通过时时内省,逐步完善修养,以成就高尚德操。克己是指培养节制自己的能力。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克己复礼为仁”意思是说人们只有克制自己的欲望和不正确的言行,自觉遵守道德规范,才能达到仁的境界。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使自己的视、听、言、行,一举一动都符合礼的规定,只要每个人都能以礼约束自己,就可以使人人成为君子,社会仁道才得以弘扬。慎独是指在个人独处时也要严格要求自己,是对个人内心深处比较隐蔽的思想意识进行自律的一种修养的方式,防止错误思想及私欲、邪念产生

19、,时时保持正念,对自觉性要求更高。中庸说:“君子慎其独也。”慎独表明的是一种人生态度,表里如一;彰显的是一种人生境界,襟怀坦荡。宽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孔子倡导“忠恕”的道德原则,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朱熹说:“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这里指凡事要推己及人,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即君子对自己要严格要求,而对于他人,则要宽以待人。君子学习、修身的目的在于“行义以达其道”。通过修己获得思想境界的提升,从而传播道义,德化民众,济世安民。孔子说“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是说修养自己就要使自己能够严肃、庄重、恭敬地做事;修养自己就要善待他人;修养自己

20、就要使天下所有的百姓都得到安宁和太平,这在大学中被概括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君子修正身心,净化心灵,与道相合,与德相应。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胸怀坦荡、与人为善,才能够承担起维护真理的社会责任和使命。古代的家风家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古代士大夫的生活信条。“人必有家,家必有训”,运用家训教诫家人、子弟,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家训,许多已成经典。比如,周公旦的诫伯禽书、司马谈的命子迁、诸葛亮的诫子书、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李世民的诫皇属、包拯的包拯家训、欧阳修的诲学说、袁采的袁氏世范、朱柏庐的朱子家训等等,不胜枚举。家训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伦理道德的要求、文化

21、知识的教育、谋生技能的传授、为人处世的告诫等,几乎涉及个人、家庭、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古代的家训和家风,既给今人提供了丰富的教育知识,又给今人提供了思路和启迪。即使历史已越千百年,这些经典的家训和家风所反映出来的价值追求也并没有过时。它仍然能在古人的智慧与今人的困惑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达到借古人之智慧解今人之困惑的目的。【疑难探究】怎样理解文中的“静”?“静”是诫子书中的一个关键词语。“静”是修身养德的基础,“静以修身”意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静”是学习的前提。“静”指的是一种屏除杂念和干扰而安宁专一的精神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可以心无旁骛地学习,可以静静地沉思,可以安静地反思自己的作为。要做到“静”,自然要屏除名利的束缚和干扰,这就是“淡泊”。只有做到“淡泊”和“宁静”,才能使志向坚定、明确(明志),并最终实现远大目标(致远)。若心不静,陷入“险躁”,则不能专心学习,也就不能增长才干,更谈不上修养心性了。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