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第三课时一、教学重点:学习本文运用对比突出文章中心的写法。 二、教学难点:感悟鲁迅先生希望儿童健康成长的情怀。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回顾上两节课内容 二、分析第二部分: 1阅读(1012)段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三味书屋的陈设是怎样的?与百草园相比三味书屋给人怎样的感觉? 明确:三味书屋的环境陈设:“一扇黑油的竹门”,书房中间挂着一块扁:“三味书屋”,下面有“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的画。这些呆板的陈设给人以单调、沉闷的感觉。这种环境正好与百草园的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 2默读1224节,归纳:课文写了有关“我”读书生活的哪些事? 明确: 读书生活片段一:提问
2、怪哉一虫的事。 读书生活片段二:到三味书屋的后园里自寻乐趣。 读书生活片段三:写师生读书的场面。 读书生活片段四:写学生在先生读书入神时做游戏画画。 3归纳分析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学习环境:呆板、沉闷(黑油竹门,匾,画) 学习生活:枯燥、无味 正面描写:教学内容单调,只读书、习字、对课,并且内容陈腐艰深,脱离儿童实际 ;教学方法死板,发问遭禁止,有打戒尺,罚跪之规定。 侧面描写:用偷偷“折花、寻蝉蜕、喂蚂蚁、做游戏、画画儿”反衬读书生活的单调与无味。 4分析对先生外貌的描写 :我对先生的印象怎样? 明确:“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先生态度“和蔼”,且又听说“他是本城
3、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因此,“我”对先生的态度“很恭敬”。 写出我对先生的敬意,先生是一位宿儒形象。 5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一位学问渊博的宿儒,但他对“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却不作回答,而且脸上还带怒色。先生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有罚跪的规则,也不常用。你怎样评价这位先生呢?(先独立思考,然后分组讨论) 明确:提问本是鲁迅出于好奇和求知,但先生有此反应,是当时私塾制度所规定的。只要学生读自己的书,不应多问不必要的问题,反映了先生的迂腐,也指出这种教育制度不可取,会大大挫伤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寿镜吾先生学识渊博,对学生要求严格,他也有和蔼、开明的一面,对罚跪,戒尺等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
4、留的态度,因而鲁迅一直对他保持深深的敬意。 6文章采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主题?(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对比。课文通过对百草园自由欢乐生活和三味书屋枯燥学习生活的比照,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私塾教育的若干侧面。反映了封建旧式教育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闭性和落后性,表现了鲁迅先生愿儿童健康成长的情怀。 【归纳总结】 1文章多处运用对比,表现文章主题。 2对比手法的作用 对比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方式。对比的作用在于同时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 【巩固拓展】 1再读课文中有关对寿镜吾老先生读书入神时的描写,试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写某位老师上课的神态、语言、动作。 2完成作业纸。 四、板书设计 百草园 欢乐有趣 对比 三味书屋 枯燥无味 五、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