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目标:1、诵读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感悟作者思想感情。2、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3、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4、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教学重点:1、学习对比、拟人、列举数据等方法。2、吸取历史教训,爱护生态环境,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课时安排: 一课时。课前准备:1、学生利用工具书预习文章,自学字词,弄清文意。2、查找并搜集有关“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等的图片及相关资料。3、在阅读和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将发现的问题或疑惑整理到学习笔记上。教学设计:一、创设情景,激趣引读。同学们,下面我们来看两组关于罗布泊的图片。一组是昔日的罗布泊(牛马成群、绿林环绕
2、、河水清澈的生命绿洲),另一组是今日的罗布泊(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滩)。同学们,我们看了以后有什么感想呢?这究竟是谁造成了罗布泊今天这样的悲剧?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罗布泊。 (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诵读积累,走进罗布泊。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认真体会文章中所蕴涵的忧患意识。2、题目中“泊”字和“仙湖”“消逝”说明了什么?今日的罗布泊是一个怎样的地方?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是什么?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根据课文内容圈画出关键性的字词。如“沙漠”“神秘”“绿洲”“仙湖”“改道”“四盲”“青海湖”“月牙泉”。3、纵观全篇,概括归纳全文的思路。全文的思路大体是这样的:开头写今日罗布泊的荒漠
3、景象,接着上溯历史上的美丽景象。然后着重说明罗布泊消亡的缘故,又具体展现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最后推而广之,说到青海湖、月牙泉的趋势,篇末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吁。三、合作探究,研读赏析。设置问题情景一: 精读课文,找出撼人心灵、富有表现力的句子,揣摩体会其作用。(可从词语、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说明方法等方面来品读;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谈读后的感受。)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补充,然后再全班交流。从根本上说,罗布泊从美丽的仙湖变成令人恐怖的荒漠,是令人震惊的。文章的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作者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对比、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大大强化了感情色彩。设置问题情景二:
4、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人们会制造悲剧,自讨苦吃?我们获得了哪些经验教训?提示:这个问题要抓住重点片段(“问题出在近30多年浑然一体”),探究深层含义,从中获得启发。最值得注意的是“盲目”二字:“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排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盲目”,就是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头脑里根本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盲目,就是目光狭小,只图本地区利益,不顾整体利益。盲目,就是不懂自然规律,不懂生态平衡,不懂上游将水抽干了,下游的河道就会干涸,罗布泊就会干涸,周边生态环境就会严重恶化,乃至荒漠化。当
5、年“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扩大耕地,开采矿藏,也是开发,问题是当年的开发没有考虑水资源,简单的以为塔里木河有的是水,顾了上游不顾下游。从罗布泊消失的深层原因中应该吸取的教训是:开发要克服盲目性,认识自然规律,认识生态平衡,谋求发展必须抓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四、体验揣摩,互动释疑。1、体验揣摩:假如你是当年新疆建设兵团司令,你怎么规划塔里木河流域的开发?然后交流各自看法。2、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1、总结存储: 2、课外延伸: 假如你就是罗布泊或者是罗布泊上的最后一株草,最后一朵小花,最后一棵树,最后一滴水,最后一条小溪你将
6、代表你失去的同伴向人们诉说些什么呢?课外阅读大自然的权利(纳什著,青岛出版社1999年出版。)及湖群,在消失【板书设计】昔日罗布泊 现在 青海湖 月牙泉生态意识 环保意识 可持续发展意识 真实 形象 抒情4、湖群,在消失长江中下游有我国最大的淡水湖群。这些美丽的湖泊,容纳百川,调节洪峰,与长江形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但是,水土流失和围湖造田使这些湖泊寿命剧减。19世纪初,洞庭湖面积广达6000多平方公里。1949年,面积缩减为4350平方公里的洞庭湖,仍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40年来,每年淤积在湖内的泥沙1.5亿吨,湖底普遍淤高13米,最高达79.2米,加上大肆围湖造田,使洞庭湖的面积和湖容都减缩
7、了一半以上,1984年洞庭湖的总面积只有2145平方公里。八百里洞庭徒有虚名,于是把第一大淡水湖的桂冠让给了鄱阳湖。可惜,荣居全国第一的鄱阳湖也同样是厄运难逃,只不过相对洞庭湖,它的萎缩速度稍慢那么一点而已。40年中,鄱阳湖由于造田和淤积,湖面缩小了1/5以上。湖北素称“千湖之省”。1949年时,面积超过0.5平方公里的湖泊确实多达1066个。经过40年的水土流失和围垦,只剩下了300来个,湖泊面积仅为先前的1/3,湖面锐减达6000平方公里。还有江苏,几十年来因围垦损失湖面已达1600平方公里。这样,长江中下游的湖泊面积在50年代还有22000多平方公里,到80年代只剩下12000平方公里,
8、减少了45.5。曾经星罗棋布散珠碎玉般的湖泊,纷纷失去了它们那迷人的光泽。据调查统计,仅洞庭湖、鄱阳湖、江汉湖群和云南高原的湖泊,50年代以来由于围垦和淤塞而丧失的淡水储量就达350亿立方米以上,超过了两座拟建的三峡水库的防洪库容。还值得一提的是,长江中下游的许多湖泊已不再和长江相通连。湖泊大量消失,严重影响了长江的行洪、蓄洪能力。每到汛期,滚滚洪水全靠大堤挟持,洪水水位高出两岸数米到十数米。40年来,为3600公里长江干堤和30000公里支堤,投入了不知多少劳力和资金,完成土石方40多亿立方米。长江的堤防工程远远超过了黄河堤防,而长江的洪水比黄河的洪水更为可怕,长江沿岸直接受洪水威胁的人口也比黄河沿岸多得多。越穷越垦,越垦越穷;越险越加,越加越险。人把生态义务扔进长江,长江把人的生存权利冲进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