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外语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索.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86184 上传时间:2024-03-18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253.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外语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索.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外语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索.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外语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索.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语言与文化研究教育教学90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外语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外语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索*仇艳(广州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广州,510006)【摘要】传承与传播中国文化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高校传统外语教学因存在中国传统文化教学的缺失,往往忽视了教学的政治性与意识形态性,导致了“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是实现高校外语课程思政目标的重要途径。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调整教学内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通过学情分析,对学习者的中国文化传承传播能力进行定位;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开发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构建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育人”模

2、式等措施,从而有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外语教学的德育目标。【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外语教学;课程思政;全过程育人一、引言一、引言传承与传播中国文化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在“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背景下,外语教育的“中国文化传承与传播”的培养目标亟待落实(袁小陆、赵娟、王辉,2021:68)。新文科建设宣言指出,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新文科建设大有可为。新文科背景下的外语教育要以教育强国为目标,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创造光耀时代、光耀世界的中华文

3、化,从而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与国际影响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全过程,是实现高校外语教学课程思政目标的重要途径。二、高校传统外语教学的现实症结二、高校传统外语教学的现实症结高校传统外语教育往往受西方理论影响颇深,关注普遍的人文价值观,而忽视了外语教育过程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使得外语教育缺乏政治性与意识形态性,也导致了外语学习者的“中国文化的失语症”,这一现象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警惕(刘丽华、戴慧琳、黄振定,2018)。早在 2000 年,南京大学从丛教授(2000)就意识到了我国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并指出这一失语现象导致我国青年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多层面的交流障碍。然而,尽管

4、外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警惕,但长期以来,这一问题并未得到有效解决。袁小陆等曾随机抽取国内英语专业 3891 名学生,对其中国文化传承能力进行调查,结果反映“英语专业学生传承中国优秀文化的能力有待提高,学生对文化知识的掌握不够全面,学生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准确性不高”(袁小陆、赵娟、王辉,2021:68)。这一调查结果也反映出外语教育存在的弊病,即外语学习者的“中国文化的失语症”。因此,外语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注外语学习者跨文化能力培养的思政内涵,*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 2022 年度青年项目“国家形象建构视域下中医药文化影视国际传

5、播研究”(GD22YWY02);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四五”规划 2022 年度共建课题“明清涉医文学译介与中医文化国际传播研究”(2022GZGJ232);2021 年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中医药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一体两翼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粤教高函202129号)的阶段性成果。语言与文化研究教育教学91以“立德树人、服务国家”为导向,注重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传播,突显中国元素,实现话语方式转变,注重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世界公民与国际化人才(孙有中等,2021)。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外语教学的重要意义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外语教学的重要意义在高校的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能

6、力培养的人才培养目标中,价值塑造即“德育”已被置于新时代文科人才培养的首要地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外语教学,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提升学生的中国文化传承传播能力,应成为高校外语教育的重要思政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外语教学,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而助力其在国际舞台上推广和弘扬中华文化。通过“教育普及”,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传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国民教育始终,是推进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重要手段。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提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

7、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习近平,2022)。这些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具有跨文化能力与中国文化传承传播能力的外语人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化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助力其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促进跨文化交流,培养国际化人才(二)促进跨文化交流,培养国际化人才随着全球化的进程,跨文化交流和合作成为当代社会的重要趋势。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外语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背景知识,提高其全球化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为其未来的跨文化交流和

8、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独特的文化资源,通过将其融入外语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以及中西文化差异,使其在跨文化交际背景下,能有效且得体地传播中国声音,促进跨文化交流。此外,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跨文化交际人才对于增进中外人民的相互理解和友谊也具有重要意义。(三)培养学习者的人文素养,提升语言能力(三)培养学习者的人文素养,提升语言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尊敬长辈、勤奋好学等价值观念,这些都是外语学习者应当具备的良好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通过将外语教学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发挥以文化人、文化育人的功能,帮助学习者形成积

9、极向上、独立自主的人格特质,以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滋养其灵魂,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与文化观。此外,学习传统文化可以激发学习者对外语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动力,提高口语表达、写作能力和对文化语境的理解,有助于学习者更好地运用英语传播中国声音。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教学探索教学探索以“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文化多样性”这一章节为例,教师可通过教学内容调整、学情分析、思政目标设定、多元化教学方法开发、全过程育人模式构建等维度,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一)内容调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一)内容调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融

10、入教材的“文化多样性”的第二部分内容文化比较,并未涉及中国文化,是基于克鲁康斯特洛德贝克框架这一跨文化理论,从人性取向、天人取向、时间取向、活动取向、关系语言与文化研究教育教学92取向等方面,阐释、分析和评价不同的文化现象,包括美国、日本、阿拉伯等国家文化。但若完全遵循教材,则会导致教学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因此,需调整教学内容,自然地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对比外国文化和中国文化,从而突出中国文化特色,加深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认同。(二)学情分析:学习者的中国文化传承传播能力的定位(二)学情分析:学习者的中国文化传承传播能力的定位知识分析:学生对外国的风俗、习惯、礼仪等

11、已有初步认识,具备一定的文化差异敏感性与跨文化交际意识,但对不同文化现象的本质区别、以及中国文化的深层内涵缺乏了解。能力分析:学生已具备基本的跨文化英语语言应用能力、交际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能辩证地看待中西文化差异,理解不同文化现象,并做出分析和判断,但无法从理论角度评价、对比不同文化,对于中国传承传播等深层次问题的思辨能力仍有待加强。情感需求分析:学生具备一定的爱国热情,渴望在文明互鉴中自信地使用英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肩负起文化传承、创新与对外传播的责任。(三)目标设定: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明确(三)目标设定: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明确知识与能力目标:一是通过克鲁康-斯特洛德贝克框架,从

12、人性取向、天人取向、时间取向、活动取向、关系取向这五个方面,了解中国、美国、日本、印度、阿拉伯国家文化,引导学生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二是了解不同国家的交流模式,引导学生以合适且得体的方式进行跨文化交流与沟通,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过程与方法目标:一是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开展探究式学习,从不同方面对比中国与外国文化,并完成教学辅助平台相关练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是通过英语描述文化差异现象,从理论维度,开展发现式学习,探究、理解不同文化现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一是通过文化对比,突出中国文化特色,引导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深度理解与认同,坚定文化自信;二是在涉及到文化问题时,培养学生明确的文

13、化意识,引导学生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在适当语境下体现中国文化元素,在文明互鉴中用英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国文化的对外交流。(四)方法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开发(四)方法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开发以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强化文化育人的效果,不断追求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以问题导入法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以合作探究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对比中外文化;以讨论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自学、自讲,加强其英语表达能力;以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课后运用跨文化理论进行文化问题深层探索;以“双线混融教学”为模式,形成“线上+线下”教育的双线叠加效应;以“互联网+”教育现代化技术为手段,有机

14、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讲授不同文化现象时,教材内容并未涉及中国文化,为了凸显中国文化元素,本课程采用比较教学法,从不同的维度,对比中国文化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比如,在探讨时间取向这一问题时,将中国的长期取向与美国的短期取向进行对比,通过比较教学法,让学生在文化对比中加深对中国文化的认同,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五)教学过程实施:课前、课中、课后(五)教学过程实施: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育人全过程育人”模式的构建模式的构建1.课前探究自学,发挥微课堂育人作用课前探究自学,发挥微课堂育人作用设计以下探究自学任务:查阅文献,从不同方面了解

15、中国、美国、印度的文化、习俗、习惯,语言与文化研究教育教学93能用英语对不同的文化现象进行描述;观看视频,通过班级群发送体验中国 Im in China纪录片链接,启发学生从多维度了解中国文化,进行中西文化对比,在文明互鉴中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自主学习考核,通过“雨课堂”推送课前线上预习作业,根据作业情况,把握学生对不同文化现象的了解情况。2.课中讲授分析,强化课堂育人功能课中讲授分析,强化课堂育人功能课中实施步骤如下:首先,创设问题导入新课。通过对比四组趣图,指出中国文化与世界其他国家文化诸多方面存在差异,体现在思维方式、表达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提出问题:我们可以从哪些维度对比不同的文化

16、?以上述问题为切入点,引出并展示本次课程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其次,结合跨文化理论分析各国文化。通过讲授法介绍克鲁康-斯特洛德贝克框架的 5 个文化价值问题,即人性取向、天人取向、时间取向、活动取向、关系取向,并以美国主流文化、日本文化、阿拉伯文化为例,以诱导启发法从人性、自然、时间、人类活动、社会关系等方面介绍不同文化的价值观、信仰、行为方式,帮助学生了解这些国家的文化。再次,引导合作探究与小组汇报。将学生分成 5 个小组,每组 5-6 人,开展合作探究活动,小组成员从人性取向、天人取向、时间取向、活动取向、关系取向这五个维度,分析中国文化。小组讨论完毕后,各组分别派一位学生代表,5 位学生

17、分别从以上五个维度中的某一维度分析中国文化,并让持有不同意见的小组同学进行发言,引发全班同学的探究。然后,教师反馈与重难点分析。对学生汇报的内容进行分析,对重难点进行反馈,指出中华民族作为多民族的大家庭,是一个具有巨大文化多样性的大国,此外文化也在随着时间而发生变迁。因此在面对某些取向问题时,可能中国文化表现为兼容并蓄,或以某种取向为主,另一取向为辅。最后,教师进行思政升华。教师在总结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升华课程思政内容,强化文化育人的效果:在人性取向方面,中国既有孟子的性善论,也有荀子的性恶论,但总体而言,认为人性本善。在天人取向方面,中国自古以来秉承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把人类看作是自然宇宙的

18、一部分,同时,分享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构建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的讲话。在时间取向上,一方面中国以过去为导向,注重传统文化传承、尊敬长辈、以五千年文化为豪;另一方面,中国又以未来为导向,并借此分享 CGTN 官方视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了解“中国规划”,使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3.课后拓展延伸,开辟课后育人渠道课后拓展延伸,开辟课后育人渠道一是拓展实践,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运用吉尔特霍夫斯塔德的文化维度理论,从集体主义、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等方面,分析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并做

19、好课堂展示准备。二是延伸阅读,推送习近平有关国际传播工作的论述,如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 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等。五、结语五、结语外语教育应当对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突出承担使命、增强能力、奉献社会的培养要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外语教学,旨在对接国家和社会需求,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自觉承语言与文化研究教育教学94担起传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外语专业课程思政的实施需科学且合理地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挖掘其中所蕴含的使命感、责任感、爱国精神、奋斗精神等思政元素,培养具有跨文化意识与跨文化沟通能力,且能在一定语境下自觉、自信地用英语弘扬中国文化、讲

20、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外语人才。这不仅是推进外语类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目标,也是培养德才兼备、具有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要求。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 袁小陆,赵娟,王辉.英语专业教育中的中国文化传承现状研究J.中国外语,2021,18(4):6874.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会在山东大学召开EB/OL.(2020-11-03)2023-05-20.http:/ 刘丽华,戴慧琳,黄振定.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失语症分析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8(5):4246.4 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5 孙有中

21、等跨文化外语教学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20216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2-10-30.作者简介作者简介仇艳(1989),女,博士,广州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外语教学、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E-mail:。Integrating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to Ideological andPolitical Education in Foreign Language CoursesQiu

22、 Yan(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Guangzhou,510006)Abstract Inheriting and disseminating Chinese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way to enhance the softpower of Chinese culture.Traditional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in universities often neglects political andideological education due to the lack

23、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al teaching,leading to the phenomenonof“Chinese cultural aphasia”.The integration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to teaching is animportant way to achiev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goals of foreign language courses in universities.Inthe process of foreig

24、n language teaching,teachers can take the following measures:integrating excellent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al elements by adjusting the teaching content;positioning the learners ability toinherit and disseminate Chinese culture by analyzing the students current situation;clarifying theobjectives of

25、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developing diversified teaching methods;andconstructing a“whole process morality cultivation”model before,during and after class.These measuresare conducive to organically integrating excelle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implementing the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morality,and achieving the moral education goals of foreign languageteaching.Key word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Ideological andpolitical education;Whole process morality cultivation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