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土地资源学
第一章
1.土地的概念: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的含义:①土地是自然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的自然综合体;②土地是一个垂直系统;③土地的性质和功能取决于各自然要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④土地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存条件,具有社会经济属性。
3.土地的特性:(1)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有限性、不可代替性、多功能性(2)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不动产特性、增值特性。
4.土地资源——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全部土地,或指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对人类具有利用价值的全部土地。
5.土地与景观、环境的区别与联系:景观:指土地的具体一部分,与土地存在外延上从属关系;土地侧重于社会经济属性,景观强调其美学、生态价值及长期效益;环境是指环绕于人类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它们以实体或非实体形式存在。景观是指构成人类环境的实体部分
6.土地和土壤:土地和土壤不同,土壤是土地的构成部分中诸多自然因素的一种。
7.土地与国土:国土是指一个国家主权管辖的地域空间的总称:领土、领空、领海。土地的概念要狭窄一些,海洋不包括在土地范围之内。土地是一个学术上的概念,国土是一个政治概念,二者是在不同层面上作出的不同定义。国土是指一个国家主权管辖的地域空间的总
8.土地与土地资源的关系:土地是我们所研究的客观对象的总称,它包括了一切类型的土地;而土地资源则是从土地所具有的资源利用价值的角度来阐述其具体涵义,它的分类一般要经过对土地的资源价值和利用功能的评价以后,才能确定其是一种什么样的土地资源 ,土地资源的范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正在不断扩大
9.土地资源的特性:1)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有限性、不可代替性、多功能性2)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不动产特性、增值特性
10.土地资源学的概念:以土地资源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为基础,研究土地资源的分类、数量与质量性质及其时空变异规律的一门科学。它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综合了气象学、土壤学、技术科学等学科的有关知识;其次,它也是一门基础学科。
11.土地科学分为:土地资源学、土地经济学、土地利用学、土地管理学。其中土地资源学、土地经济学是土地科学的理论基础,为土地利用和土地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土地利用是目的,是为了持续发展生产并持续获取需要的各类产品;土地管理是国家为达到土地利用目标而采取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综合管理措施的手段。
第二章
1.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三个方面
2.气候要素:主要是指地球表面至10000-12000m高空以下的对流层的下部,即与地球表面产生直接水、热交换的大气层的各种统计状态(如积温、降水量等)和物理过程(升温、蒸发、焚风等)。
A、光照和热量是土地资源形成和发展过程的两大气候要素。光照对土地而言,主要是光照强度、光照长度和光照质量。
B、温度:≥0℃温度:一般代表了耐寒作物的生理活性的起始温度.(2)积温:连续大于等于某一温度( 0℃ 、 10℃ )起到连续小于等于某一温度( 0℃ 、 10℃ )止的时期内每天平均温度的和,称某一温度的积温
C、降水:400mm等降雨量线——自大兴安岭起,经通辽、张北、呼和浩特、榆林、兰州、玉树、那曲、日喀则。以西、以北为牧区,以东、以南为农业区
800mm等雨量线——东自青岛起,向西到淮北,然后循秦岭经川西到青藏高原东南角。以北——旱作(雨养)农业,以南——水田农业
3地表水系是指存在于河流、湖泊、冰川、沼泽等水体的水分。
4.土壤要素特征A、土壤剖面及理化性状B、土壤的综合性状综合(a土壤肥力:土壤有机质、土壤养分的含量和组分 b土壤水分状况:土壤水分的含量、土壤水分的排泄与补给c土壤的适宜性)C、我国土壤的分布
5生物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及生态系统多样性(狭义生物多样性); 广义生物多样性除上述三个外,还包括景观多样性。
6.植被的生态环境效应(简答)1)净化空气,保护环境:植被是二氧化碳贮存库和调节器,释放氧气;吸收大气中有害气体;降低噪声,达到保护生态环境,防止土地资源污染2)防风固沙,改良土壤 :降低风速、改变风向与风沙流结构,林网内的沙尘减少80%,大气混浊度降低35%。改良土壤,提高有机质含量,增加粉粒和粘粒,改善土壤结构,形成良好的物理化学性质与肥力特征3)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截留大气降水,减缓水滴的下降速度,减轻降水对地表的激溅侵蚀,减少地面径流。同时,植被增加了地表的粗糙度和对地表的保护,加强了土粒之间的固结程度,使地面径流流速降低,土壤人渗增加,提高土壤含水量和地下径流量,削减洪峰流量,增加枯水期流量,减轻土壤侵蚀强度。
第三章
1..土地分类:以土地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为基础,研究土地的综合属性差异、空间分布规律等,并按质的共同性或相似性,作不同程度的抽象概括归并,从而划分出若干土地类型。
2.土地类型: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相对一致的一系列空间单元源于自然地理学,也称景观形态单元。
2.土地类型与土地资源类型的关系:土地类型与土地资源类型的关系源于土地与土地资源的关系,首先土地类型的划分是一种自然资源的分类,划分依据主要是土地的自然属性;而土地资源类型的划分依据除了考虑土地的各种自然属性外,更强调根据土地的社会经济属性集中体现在其利用价值或利用功能上的综合差异性而进行分类;其次,土地类型分类的结果是土地资源类型划分的基础;再次,土地类型强调综合属性,土地资源类型强调可利用性和利用价值,土地类型包括了土地资源类型。相同的土地类型应具有大致相同的生产力、适宜性等。
3.土地类型命名:三命名法:植被+土壤+地貌命名法。如针叶林漂灰土山地;植被(土壤)+地貌命名法,如草灌丘坡地、黄红壤山坡地;地貌命名法,如丘陵、山地等。
4.土地类型的数量结构:是指在某个区域内包含哪些土地类型,它们各占多大面积比例,即某区域与同级各种土地类型组成比关系.
常用如下一些数量指标来表示:1)面积比2)频率比3)分异度4)多样性指数5)优势度
5. 土地分类系统:前苏联:地方、限区、相;澳大利亚:土地系统、土地单元、土地点;英国:土地系统、土地素、土地面;中国:土地纲、土地类、土地型、土地相、土地面。
6. 我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体系:我国20世纪90年代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系统:1 耕地,2 园地,3 林地,4 牧草地,5 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6 交通用地,7 水域,8 未利用土地。
我国试行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系统:1、农用地:11 耕地 12 园地 13 林地 14 牧草地 15 其他农用地 2、建设用地:21商服用地 22工矿仓储用地 23公共设施用地 24公共建筑用地 25住宅用地 26 交通运输用地 27 水利设施用地 3、未利用地 : 31 未利用土地 32 其他土地 我国国标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系统:01耕地 02园地 03林地 04草地 05商服用地 06工矿仓储用地 07住宅用地 08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09特殊用地 10 交通运输用地 11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 12 其他土地
第四章
1、土地资源调查:定义:是以土地资源学的学科知识为基础,用遥感和测绘制图等技术,查清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发展变化规律的系列过程。
2、土地资源调查的一般程序:(1)准备工作:组织专业队伍、制定工作计划、资料准备、其他资料的收集、用品准备等。(2)外业调绘(查): 调绘前准备工作: 路线调查、 制定土地分类系统、 室内预判。(3) 内业工作:资料整理分析、遥感图象转绘、面积量算、编制专题成果图、编写调查报告和技术总结报告。
3、土地资源调查的意义:土地资源调查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用于综合农业区划、土地资源评价、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的制定以及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等。
第五章
1.土地资源评价的概念:土地资源评价又可称土地评价:是在土地资源调查、土地类型划分完成以后,在对土地各构成因素及综合体特征认识的基础上,以土地合理利用为目标,根据特定的目的或针对一定的土地用途来对土地的属性进行质量鉴定和数量统计,从而阐明土地的适宜性程度、生产潜力、经济效益和对环境有利或不利的后果,确定土地价值的过程。
2.土地评价的基本特征:比较土地利用的要求和土地质量的水平。实质对农业用地土地生产力高低的鉴定,城镇用地对土地使用价值大小的鉴定
3.土地资源评价:1)阶段土地利用类型选择和确定2)土地用途的要求3)土地评价单元的划分和土地性状的描述4)评价因子的选择与评价结果的计算5)比配
4.土地经济评价:采用一定的经济可比指标,对土地的投入、产出的经济效果进行评定的过程。
5.土地经济适宜性评价:在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根据经济学的标准,应用计量经济方法,评价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程度的过程。
6.比配:(问答)将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地利用要求和评价对象的土地性状进行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利用方式的调整或土地质量的改造与适宜性结果计算相结合的过程。(土地利用要求和土地质量的比配)
比配的过程: 1)确定土地用途或利用类型2)选择参评因子 3)编制参评因子适宜程度分级表 4)通过对照比较,确定评价单元的每个评价因子的适宜性等级。5)对评价的评价因子的适宜性等级进行比较,选最小的等级作为这个评价单元的评价结果
7.土地资源生产潜力:指在一定自然条件或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生产对人类有用的生物产品或经济产品的潜在能力。是土地潜在的生产力
土地资源生产潜力评价:主要依据土地的自然性质(土壤、气候和地形等)及其对土地的某8种持久利用的限制程度,就土地在该种利用方面的潜在能力对其作出等级划分或者根
据土地的属性进行土地生产潜力的计算。
9.土地资源生产潜力评价方法
1)定性法(简答):按土地对各种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的自然限制性因素的强弱程度排序,进行分级。以美国农业部土地潜力评价系统为主。该评价系统分为:A潜力级:是潜力评价中最高的等级,其含义是限制性或危害性的相对程度相同的若干土地潜力亚级的归并。B潜力亚级: 潜力亚级是具有相同的限制因素和危险性的潜力单元的组合。同亚级的土地,其土壤与气候等对农业起支配作用的限制性因素是相同的。潜力
级中的I级因无限制因素故不划分潜力亚级。C潜力单元: 潜力单元,是潜力亚级续分是对于一般农作物和饲料作物的经营管理具有大致相同效应的土地组合。即一个潜力单元,对于植物的适宜性和经营管理技术都很近似,性质较为均一,具有相似土地利用潜力和相似管理措施需要的土地结合。
2)定量法:定量法实际上是指土地生产潜力的计算与土地生产潜力发挥程度的评价。
10.土地生产潜力的研究方法 :(1)实验法(2)典型调查分析
(3)机制法:(概念)即根据作物生产力形成的机理,考虑光、温、水、土等生态因子及作物截光特征和光合途径的综合作用来估算作物生产潜力。它一般根据作物将自然界和人工投入的能源转化为化学潜能的层次,进行逐步“衰减”计算。
Pa=Pf·T·W·S= PT·W·S= PW·S
式中:Pa为土地生产潜力,下限值;T,W,S分别为温度、水分与土壤有效系数;Pf是光合潜力,理论值;PT是光温潜力,上限值;PW为光温水生产潜力或称气候生产潜力。
11.土地资源适宜性评价系统:主要掌握.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土地评价纲要》评价系统 (填空)
评价系统分为四个等级——适宜纲;适宜类(非常适宜类,较适宜类,勉强适宜类;不适宜纲,当前不适宜类,永久不适宜类)适宜亚类;适宜单元
12.土地资源经济评价方法A、毛利分析法:此法适用于土地改良费用和其它基本建设投资费用不大的土地利用项目。B、贴现现金流通分析法:此法适用于土地改良费用和其它基本建设投资费用较大的土地利用
第六章
1. 土地人口承载潜力:是在一定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力承载一定生活水平下的人口限度,即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根据其土地资源的自然生产潜力,用不同的投入(物质的、技术的)水平所能生产的食物总量,可以供养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2.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的目的和意义:①查明不同的投入水平下土地的潜在人口承载能力;②确定和预测区域性粮食安全;③为合理的农业政策和人口政策,指导农业生产和经济建设,编制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加强土地管理,合理利用土地,保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3.农业生态区法概念:按相同比例尺,通过气候图、土壤图、地形图、水文图和土地利用现状图件的叠加,划分农业生态区,在根据各生态区作物种类及种植制度、耕地资源、灌溉条件、投入水平计算生产潜力。
4.农业生态区法的研究步骤(AEZ法):1)土地资源调查2)划分农业生态区3)计算生态区的生产力4)统计出每个行政区内的土地生产力5)确定投入水平6)计算一定行政区内的土地人口 承 载 力7)计算一定行政区内的土地人口承载力。
5.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测算:1)按粮食生产总量与每年人均消费粮食的数量来计算2)按每人每天需要多少焦耳的热量和多少克蛋白质计算
6.实现粮食安全对耕地保护的要求:1)扩大耕地面积2)增加单位面积耕地的产量水平3)增加粮食进口量
7.耕地保护的内容:(1)耕地数量或面积的保护,(2)耕地地力的保护,(3)耕地环境的保护。
8.保护耕地的对策:1)树立正确观念,处理好建设与吃饭的关系、农林牧渔用地结构的比例关系2)加强耕地保护和宣传3)强化耕地的行政保护4)提高现有征地费标准5)加强城市用地的产出率指标管理6)加大对耕地的投入
9.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是一个双重概念,既包括数量上的平衡,也包括质量上的平衡。不仅只是数量上的简单占补平衡,它的实质是通过加快宜农耕地后备资源的整治和开发,“开源”与“挖潜”并进 。(耕地肥力和环境,土壤本身质量和数量综合平衡)
10.影响我国耕地综合生产能力的主要问题:1)耕地数量持续减少,耕地质量退化严重;2)农业基础薄弱,生产方式落后,抗灾能力差,种粮效益低;3)水资源短缺矛盾突出,成为约束耕地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的瓶颈因素日益凸显;4)农业科技投入少,科技推广能力不足。
11.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的保障对策:(1)实施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2)完善耕地使用制度;(3)增加对耕地的基本建设投入;(4)提高耕地的利用效率;
12.保护耕地的措施:①集约利用与有效开发相结合,实现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②严格控制城市扩展规模,充分挖掘现有建设用地潜力;③严格控制村镇居民用地,,引导村镇居民集中居住,退宅还田;④进行土地整理、整治,提高土地生产率;⑤积极治理“三废”,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第七章
1.土地资源利用的发展过程:
土地利用阶段 特 征
1)原始型 简单土地利用,人地之间是依存关系 受制于土地
2)自给型 有目的的利用、改造土地,人地之间是相互影响和制约 受制于人地
3)商品型 以人为中心的商品型土地资源利用 “征服”土地
4)可持续 人地之间相互和谐的土地资源利用 人地协调
2.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概念:通过技术、行政、经济和法律手段,使一个区域的土地利用的类型、结构、空间分布与本区域的自然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利用合理,土地资源本身的功能能够得到连续不断的发挥的土地资源利用。包括:土地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可持续性。
3.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涵义:(1)存在形式的可持续性;主要指土地资源必须以一定的种
类和面积存在于特定的区域,才能保障发展的需要。(2)物质生产能力的可持续性;稳定和提高单位面积土地资源的物质生产能力是其根本目标。(3)经济效益的可持续性;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正相关。(4)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
4.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填空题)
生产性原则(保持和加强生产);稳定性原则(减少生产风险程度);保护性原则(保护土地资源的潜力和防止土壤与水质的退化);可行性(具有经济活力);可承受原则(具有社会承受力)
5. 土地利用:是指人类为了一定的目的,通过一定的行动对土地进行干预,从而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
6.土地利用系统:是一定时间和一定空间内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土地利用单元的总称。是经过长期进化发展的一种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物生产系统,具有自己的边界、结构和功能。
7.可持续土地利用评价:概念: 将与土地利用有关的自然环境、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因素联系起来,通过一系列的科学分析,指出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评价。可持续评价的关键:考虑土地利用在将来的发展变化趋势。
8.可持续土地利用模式设计概念:可持续土地利用模式设计是根据区域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在分析其土地利用的特点和问题的基础上,按照持续土地利用的原则,提出一整套适合该区域的土地生态改良措施与土地利用优化方案。
9.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系列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目标,为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协调分配国民经济各部门用地,妥善安排各项建设工程用地而提出的合理组织土地利用方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指以一定的行政区划为单位,根据国土宏观战略规划的国民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和土地自身的适宜性与生产力,实行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农、林、渔、牧、工等)之间的调整与分配,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在时间上和地域上所进行的长期的,战略性的总体布置和统筹安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指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导下,对土地利用某一方面而进行的土地利用规划。内部设计也称详细规划,它是根据专项规划要求,以及土地资源特点,进行因地制宜的平面布局和工程设计
10.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在已经进行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对一定时期来的土地类型的变化情况以及与之相关的权属、行政界线等变化情况进行调查(或变更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的行为。包括监测内容、监测手段、技术程序以及监测分析。
监测内容:(1)土地利用变化的动态信息;(2)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情况;(3)农业用地内部结构调整情况;(4)基本农田保护区状况;(5)后备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监测。
第八章
1.土地生态系统:是由土地中的生物、环境等要素组成的,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统一体
2.土地生态系统的特征:1)多层次结构的复合系统2)开放的动态系统3)自然过程最活跃的场所,人类活动的基地4)具有自我调节和补偿的功能
3.土地退化的涵义:土地退化是指在各种自然因素、特别是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土地质量及其可持续性下降,甚至完全丧失的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学的过程
原因:人类不当的土地利用、不利自然因素导致土地功能的衰减、土地生态系统简单无序
土地资源退化的类型:水土流失;沙化;次生盐碱化;土地污染;性质恶化;贫瘠化
4.水土流失:是指土壤受水力侵蚀(简称水蚀)、重力侵蚀和冻融侵蚀等而随地表径流或土壤水分损失的现象。
原因:我国水土流失既有自然地理原因,也有社会经济原因。首先,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其次,我国又是一个季风气候的国家。第三,我国是世界上的农业古国,垦耕历史久远,随着人口的增加,对食物的需求压力越来越大,导致耕地大量开荒,是我国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防治措施:1)工程措施,山坡修建梯田;2)生物措施,是恢复土地资源生产力的根本;3)耕作措施,少耕免耕。
5.土地沙漠化:主要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多风地区,人类对土地的不合理开发利用,破坏了植被,地面失去覆盖,使非沙漠地区出现以风沙活动、沙丘起伏为主要标志的沙漠景观的环境退化过程
土地沙漠化的原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及二者共同作用,但人为因素是主导因素。
土地沙漠化的防治措施:
1.沙漠化防治必须通过增加地表粗糙度(如营造防护林等),降低近地面风速;固定流沙,控制沙源;改变地表状况,如改变地表微起伏状况、增加植被覆盖度、增加沙粒之间的胶结性等。
2.其防治措施可以概括为生物措施、工程措施、耕作栽培措施。
3.生物措施是主要措施,主要是通过营造防护林带和防护林网。另外,种草或栽培低矮灌木,增加地面植被覆盖度也是有效的防风固沙措施。
4.工程措施的作用基本上同生物措施,具有见效快的优势。
5.耕作栽培措施,对于耕地,留茬免耕。对于放牧草场,控制载畜量。
6.土壤次生盐渍化:是指由于人为活动不当,引起土体内和地下水中的水溶性盐类随土壤毛细管上升水流向上运行,在强烈蒸发条件下,在土体内,尤其是在土壤表层累积,因而使原来非盐渍化的土壤发生了盐渍化,或增强了原土壤的盐化程度,从而影响一般植物的正常生长的过程。
原因:不合理灌溉与水库、渠道、稻田渗漏——地下水位提高,含盐的地下水借助土壤毛细管上升到地表,或者灌溉水本身含盐量高,水分被蒸发后,留下盐分,从而造成土壤的次生盐渍化。
防治措施:
1.健全排水系统,控制地下水位在临界深度以下,以防止含盐地下水沿土壤毛细管上升到达地表;2.控制合理的灌溉定额,发展节水灌溉,避免大水漫灌造成地下水位上升;3.控制灌溉水水质,避免因灌溉高矿化度水造成土壤积盐;4.在已发生次生盐渍化的地方,排水洗盐,或种植抗盐作物,5.淡化地下水,特别是东部季风区的半湿润地区的盐渍化,可以采取雨季前大力抽取地下水,降低地下水位后,待雨季补充浅层潜水;6.采用平整田面,减少田面的不平衡的蒸发积盐面,同时采取农业措施,增加农田的作物覆盖,以减少田面蒸发积盐。
7.基本农田的含义:从战略高度出发,为了满足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保证一定规划期内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基本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农田
基本农田保护的意义:1)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需要2)减轻人地矛盾3)防止耕地总体质量下降4)减少耕地(特别是优质耕地的非农建设占用)占用。
基本农田保护区耕地保护对策1)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2)加强耕地保护的宣传3) 强化耕地的行政、法律保护4) 提高现有征地费标准5) 加强城市用地产出率,指标管理——盘活存量土地6)加大对耕地的投入
8.土地整理: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为依据,行政经济法律工程技术为手段,通过对土地利用调整改造综合整治,达到改善土地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生态环境的活动。简单地说就是对土地利用进行调整和治理。
9.土地整理的意义:1)土地整理是解决土地利用问题的必然选择2)土地整理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3)土地整理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4)土地整理是农业基础建设的重要内容
10.土地整理的任务:在农村,1)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2)调整土地关系,适应土地生产力提高的要求3)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和产出率。4) 恢复土地的景观功能5) 提高城乡现代化建设水平
在城镇1)解决城市发展用地,2)改善城镇生活居住条件,减少城镇外延占地
11.土地整理的内容:农地整理1)调整农地结构、归并零散地块2)调整农田整治及道路、沟渠等基本建设3)农地改造4)复垦废弃土地、开发宜农荒地 5)农村建设用地整理6)规划地界、确定权属 7)改善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城镇用地整理1)内部挖潜,集约利用土地,充分利用建成区内的闲散地 2)对已被利用的土地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提高城市功能3)在用途、布局与产出率等方面重新进行优化配置
12.土地复垦:指对生态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的状态。对象:占用农业用地和破坏土地:直接挖损的土地 、地表塌陷地、废弃物堆积压占而废弃的土地、化学污染而废弃的土地 、遗弃的土地 、荒芜工程地。
土地复垦的标准决定因素:1.土地的类型和被破坏的程度2.土地在被破坏前的自然适宜性和生产潜力3.土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和应用机械的可能性4.社会环境条件和经济因素
土地复垦的标准:1)接近破坏前的自然适宜性和土地生产力水平面2)通过复垦改造为具有新适宜性的另一种土地资源3)恢复植被,保持其环境功能。
第九章
1.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对策:
1)完善土地管理制度 2)进一步推进土地使用制度3)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保护基本农田4)实施土地自愿宏观生态开放5)增加投入,改造中低产田6)严格控制人口增长
2.实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战略目标的关键措施:
1)建立有效保护耕地资源的机制(利益分配、补偿、监督)2)建立土地利用宏观调控制度,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3)强化土地管理业务建设4)构造开发和....5)实施西部土地开发利用6)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
3.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对策
1.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进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研究 3.持续土地利用管理评价方法的研究 4.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力的研究 5.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技术和方法的研究 6.加强土地保护,防止生态恶化 7.控制人口,实施计划生育。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