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新闻与传播研究
XINWEN AIHAOZHE
2012·3(下半月)
新媒体时代突发事件的网络传播分析
—以“西安 11·14 餐饮店铺爆炸事件”为例
□方
亭
【摘要】新媒体尤其是自媒体时代,突发事件的网络传播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观望期、公开期、问责期、沉寂
期。 突发事件网络传播呈现新特征,自媒体传播真实快速地引发受众关注,网络新闻传播的公开性满足了受众的
知情权,网络论坛传播对突发信息辨识度增强。 传播对网络谣言的形成有三点启示:事件本身的特点制约谣言散
播,政府媒体信息即时公开消解谣言散播,受众媒介素养的提升阻止谣言散播。
【关键词】突发事件;网络传播;阶段划分;特征;启示
随着 现 代 化 进 程 的 深 入 ,“现阶 段 我 国 正 面 临 着 社 会 转
型期各种社会矛盾长期累积,较易产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严
峻形势”[1]41。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 出乎人们意料的事
情,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重大突发事件总是对社会
舆论迅速产生巨大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在极短的时间里形成
舆论焦点和热点。 突发事件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型,通常包括
政治突发类事件、涉外突发类事件、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灾
难性责任事故等。
进入新媒体尤其是自媒体传播阶段,突发事件的网络传
播是近年来的热点议题,常常呈现出即时快速、非理性强、互
动性强、容易引发网络谣言与群体性事件等特征。 “西安 11·
14 爆炸事件”的网络传播在延续以往突发事件网络传播的特
点之外,在网络信息公开和网络谣言控制方面表现出积极的
一面。
突发事件网络传播阶段划分
作为典型的突发事件,“西安 11·14 爆炸事件” 的网络传
播经历了四个阶段:
阶段一,观望期。 由于事故发生在周一上班的早高峰期,
地点在人流量较大的公交站牌附近,在事故现场附近的网友
用手机拍摄视频及图片,率先通过微博发到网上,类似于“公
民记者”的行为。 随后有人在天涯网首页聚焦板块发帖发图,
但并不确定信息与图片是否真实。 通过微博与论坛的信息发
布,进入网络传播的第一个阶段,观望期。 这一时期的特点是
有大量网友已经关注这一事件,但由于网络传播中的多种不
确定因素,比如信息本 身 可 能 是 谣 言 ,照 片可 能 是 合 成 或 借
用其他事故的照片等。 受众非常关注自媒体中信息的传播,
但参与程度比较低,通常只是非常简短的询问或者评论。 “特
别是在非常规突发事件发生之前和初期 ,由于客观条件的局
限,人们往往对非常规突发事件的性质、强度、发展趋势以及
危害程度等缺乏明确的把握,见仁见智的情况就更加难以避
免。 ”[1]42
阶段二,公开期。 在事故发生 5 分钟之内,西安各相关部
门,如公安、消防、秦华天然气公司人员均已到位。 陕西本地
的门户网站华商网在事故发生一小时内已经有新闻发布 ,打
开新闻链接后进入专题网站,最新新闻更新以分钟计算。 搜
狐网在当天上午 9 点多有图片新闻发布,三天内相关新闻的
数量近 150 条;凤凰网下午 2 时有视频新闻发布,三日内相关
新闻近 300 条。 信息公开期的特点表现为借助传统门户网站
13
的权威性发布事件真相,除文字叙述外,辅助以图片和视频,
全方位报道事件,满足网络受众对信息真实客观全方位的追
求。
阶段三,问责期。 当受众从震惊转向反思时,突发事件的
网络传播由公开期转入问责期。 问责期要持续比较长的一段
时间,通常为三到七天。 其特征为门户网站的相关新闻居高
不下,内容以追问责任、安全检查、赔偿金额、居民善后、爱心
捐款为主,自媒体在这一时期作用巨大。 新浪微博中有关事
件的讨论非常热烈 ,天 涯 网 站在 聚 焦 板 块 中 置 顶 “西 安沙 井
村商铺爆炸”的讨论帖,并发出“是天灾还是人祸”的讨论。 网
络谣言传播与网络 舆 情 均易 形 成 于 问 责 期 ,“网 络 舆情 是 指
公众对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所持有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
意见、态度和 情 绪 ,并 且 通 过 互 联网 发 布 和 传 播 ”,容 易 造 成
负面情绪的扩散与现实群体性事件。 “西安 11·14 爆炸事件”
的问责期,并未出 现 谣 言 盛行 与 偏 激 言 论 扩 散 的 现象 ,相 反
大多数网友对恶意夸大死伤人数、恶意推测事故原因的谣言
非常排斥,将其称之为 蛊 惑 人 心的 “阴 谋 论 ”者 ,从 而 使 网 络
谣言自然消亡。
阶段四,沉寂期。 事件发生两天后,作为门户网站的搜狐
网与凤凰网、作为论坛型网站的天涯网与本地门户网站的华
商网都将头版头条的位置让位于 “甘肃幼儿园校车被撞”的
新闻,只在专题中 持 续 更 新 ,表 明该 事 件 已 经 逐 步 进 入 沉寂
期。 沉寂期通常发生在门户网站传播的五天之后,论坛传播
的一周之后 ,只在网 站 的 评 论 板 块 借 助 一些 有 深 度 的 、反 思
型的文章保持较长时间的关注度。 其特点是受众的关注度逐
渐转移到其他重大新闻上,参与程度逐渐降低。 各类网络传
播进入相对平静的时期,只有与事件关联性较强的受众在博
客与微博中保持热度。 网络谣言已无迹可求或无利可图,也
同时进入沉寂期。
突发事件网络传播新特征
突发事件网络传播通常呈现快速性、广泛性、互动性、群
体性、非理性等特征,“西安 11·14 爆炸事件”除具备以上特征
之外,还展现出以下新特征。
其一,新媒体传播真实快速地引发受众关注。与“7·23”事
故类似,“西安 11·14 爆炸事件” 也是率先通过微博等自媒体
传播的。3G 平台的搭建,使手机超越电脑成为最随身、方便的
传播媒介。 网友在现场即时手机拍摄利用无线网络迅速传播
到微博或论坛上,微博的巨大影响力与人气网站的关注度促
XINWEN AIHAOZHE
2012·3(下半月)
新闻与传播研究
使事件在极短的时间内进入受众视野,引起受众持续关注事
件进程,并等待权威网站的最新报道。 有学者提出新媒体的
议程设置,“即新媒体(微博、论 坛 社区 、博 客 或 手 机 等 )提 出
议题—媒介关注—全社会参与—政府行为的模式 ”[2]60。 这种
新型的议程设置模式肯定了新媒体尤其是微博在突发事件
中的影响力,“在新媒体环境下, 网民个人能够通过博客、微
博、BBS 帖子、电 子 杂 志 、SNS 社 区 、网 络 视 频、手 机 视 频 、DV
短片、手机照片、网络 相 册 等 多 种 方 式 实现 信 息 的 大 量 发 布
和广泛传播,成为突发性事件的信源”[2]59。 微博等自媒体与论
坛不同, 博主通常非常重视自己形象的树立与身份认同 ,信
息的发布草根性、原创 性 很 强 ,并 且 在 不 断 的转 载 中 传 播 开
去,短时间内可以形成群体性热点事件。
其二,网络新闻传播的公开性满足受众知情权。 “面对网
络谣言,主流网络媒体是最合适的辟谣媒体。 相比于网友言
论,它是权威的 ;相对于政 府 ,它 是 第 三 方 ,更 容易 被 网 民 接
受;相对于电视 、广播和 纸 媒 ,它 的 快 捷 性 、互 动 性 为 其他 媒
援及时而有序 ;在事 故 刚 刚发 生 后 ,很 多 群 众 便 自 发救 助 伤
者,一位摩的司机免费将一名浑身是血的受伤女性送往医院
救治,久违的人间真情也深深打动了公众;陕西省省长、西安
市市长都在第一时间赶往 现 场 ,慰 问 伤 员 ,省 长 在媒 体 中 公
开表示歉意。 因此,此次事件因为反应迅速、救援及时而得到
广大网友的肯定。
其次,政府媒体信息即时公开消解谣言散播。“西安 11·14
爆炸事件”通过官方 门 户 网站 不 断 更 新 图 片 库 ,从 现场 到 医
院,增强现场感;不断更新死伤人数,表现出新闻敬业精神与
真 实 性 ;不断 细 化 事 件 原 因 ,用 以 平 息 恐 慌 ;不 断 增 加 超 链
接,如救人的摩的司 机 、遇 难 小女 孩 同 班 同 学 的 捐 款 事件 等
等,从纵深角度展现事件的方方面面,使受众看到伤痛,也寻
找希望。 信息不公开、知情权的缺失成为网络谣言滋生的温
床, 无法通过有效渠道获取信息使受众易于相信模糊的信
息;相反,即时开放的态 度 促 使 受 众 相 信 这 一 事件 已 经 得 到
控制,进而持续关注事 件 原 因 的 调 查 ,从 而 理 性 地 看 待 突 发
体所难以企及。 ”
[2]59
网络媒体在“西安 11·14 爆炸事件”中的
事件。
应急措施比较到位,包括大量图片、视频的上传,专业记者的
跟踪采访,都表现出传统主流网媒的专业性。 同时,正是因为
信息公开透明的实现,这一突发事件在网络上并未形成具有
说服力的谣言,也没有 在 当 地 公 众 中 造 成恐 慌 ,网 络 舆 情 与
现实中的群体事件均未形成。
其三,网络论坛传播对突发信息的辨识度增强 。 由于转
型期社会各种伦理观念正在重新塑造,在以往突发事件的网
络论坛传播中,很容易形成群情激愤、谣言四起的状况,与所
发生事件相关的负面情绪集结于突发事件之中。 这种现状的
产生与受众对网络信息的辨识度不高有关 , 在门槛较低、缺
乏把关人效应的网络信息发布中,很容易产生极端的言论和
态度。 而这种言论经过网络论坛蝴蝶效应迅速外化 ,可能形
成强有力的舆论,进而引起现实社会的群体事件。 “西安 11·
14 爆炸事件”表现出网络论坛传播对突发信息辨识度增强的
特征,在传播的四个阶 段 ,观 望 期 与 问责 期 最 容 易 出 现 谣 言
与极端言论,并造成恐慌。 而在此次事件中,虽然在观望期有
网友提出恐怖性爆炸 的 说法 ,但 几 乎 无 人 跟 风 ;问 责期 同 样
有各类对事故起因、伤亡人数的猜测性言论,不但无人响应,
反而在论坛中受到很多 批 评 ,形 成交 锋 型 的 舆 论 ,有 助 于 推
进事件更加公开透明。
突发事件网络传播新启示
“西安 11·14 爆炸事件” 作为诸多突发事件中的一例,在
自媒体时代网络传播的过程中呈现出许多新特征 ,其中最引
人注意的一点在于这一事件并未在网络上形成大范围谣言 ,
也没有在现实生活中形成群体性恐慌。 以此可以对突发事件
的网络谣言控制形成以下新启示:
首先,事件本身的特点制约谣言散播。 突发事件基本可
以分为自然事件与人 为 事件 两 类 ,前 者 诸 如 地 震 、洪涝 灾 害
等,后者诸如矿难、大型交通事故等。 自然事件可能由于地理
位置特殊、天气恶劣,媒体很难介入而形成猜测型谣言;人为
事件可能由于救援迟缓 、 问责制度不健全而形成发泄型谣
言。 “西安 11·14 爆炸事件”虽然是一起人为操作失误而造成
的事故,但由于操作者自 身也 是 受 害 者 之 一 ,公 安 、消防 、天
最后,受众媒介素养的提升阻止了谣言散播。 “媒介素养
是人们面对媒介各种 信 息时 的 选 择 能 力 、理 解 能 力、质 疑 能
力、评估能力、创造能力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 ”[3]
网络信息鱼龙混杂 ,网 友 素质 参 差 不 齐 ,在 遭 遇 突 发性 事 件
时,如果信息传播不够公开有效,则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如
果有网友刻意制造危言耸听的言论 , 又很容易产生从众心
理。 “西安 11·14 爆炸事件”集中反馈了中国网络受众媒介素
养的提升,在事件发 生 的 观望 期 ,已 经 有 网 友 散 布 是恐 怖 式
袭击的谣言 ,由于缺少 权 威 的 信 源 ,这 一 谣 言基 本 没 有 得 到
响应;在情绪最易被煽动的问责期,虽然有网友恶意质疑,但
没有盲从的受众与暴戾的情绪,谣言不攻自破。 这一事件反
映出网络传播的受众对于网络信息、言论的选择、质疑、评估
能力不断增强。
网络媒介是把双刃剑,“互联网既是真相披露者, 也是情
绪煽动者;既有为建构所必须的解构,也有勇猛不能掩饰的粗
暴”[4]。 突发事件所造成的网络舆情与谣言也从侧面显露信息
公开滞后的恶果以及中国现阶段网络状况的复杂性。 但是,通
过“动车组小伊伊 事 件 ”、“广 东小 悦 悦 被 撞 事 件 ”以 及 “西安
11·14 爆炸事件”的网络反馈情况可以发现,随着自媒体对公
共信息的参与增强和主流网站信息透明公开的不断实现 ,对
于突发性事件, 网民的暴戾之气与谣言的盲目散播均有化解
的倾向,理性健康、真心真情的网络舆论氛围有望形成。
[本文为陕西省教育厅 2010 年人文社科专项项目 “身 份
的危机与认同: 网络博客传播的心理机制研究”(项目编号:
2010JK226)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徐敬宏,李欲晓,等.非常规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的生成及管理[J].
当代传播,2010(4).
[2]谢耘耕,徐颖.新媒体环境下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源管理研究[J].新
闻与传播研究,2011(4).
[3]冀楠,刘晓斌.主流网络媒体要勇于担当“网络谣言扑灭者”[J].新
闻知识,2011(1):75.
[4]王琪.媒介素养与媒介文化[J].北方论丛,2007(4):55.
(作者单位:西安石油大学人文学院新闻系)
然气公司、 医疗卫生与政府部门到达现场的速度非常快 ,救
编校:郑
艳
14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