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植物保护及利用.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7858690 上传时间:2025-01-2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植物保护及利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植物保护及利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 盘县基本情况 盘县位于贵州省西部,地处云南、贵州、广西三省(区)结合部,是贵州的西大门。 全县国土总面积4056平方公里,辖37个乡镇,747个行政村、52个居委会,总人口11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6万人,占总人口的83%;少数民族人口19.2万人,占总人口的17%。 盘县矿产资源富集,其中煤炭资源最为丰富,素有“江南煤海”之称,现已探明煤炭储量105亿吨,远景储量380亿吨,煤炭产品远销四川、云南、广东、广西、海南等13个省区,出口东南亚、澳大利亚等地。境内有盘江煤电(集团)公司和盘县发电厂等国有大中型企业;有在建装机容量360万千瓦的盘南电厂和年产1000万吨原煤的响水煤矿。 盘县区位优势突出,交通便利。境内320国道横穿东西,212省道纵贯南北,贵昆铁路盘西支线、南昆铁路和水柏铁路在盘县红果新城交汇,为盘县东至贵阳,西抵昆明,南下南宁,北上成都提供了十分便捷的交通条件。曾被国务院原副总理邹家华誉为“金三角下的明珠” 盘县历史悠久,民族风情浓郁。自古即为商贾云集之所、财富物丰之地,古风犹在,古迹尚存。境内有远古时代人类文明遗址——盘县大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贵州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盘县会议会址,有坡上草原、大洞竹海、石桥古银杏等3个省级风景名胜区。1999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盘县特区,设立盘县,县城由城关镇迁至红果镇。 盘县立体气候明显,生物资源丰富。境内地处云贵高原向黔中的过渡地带,由于受南北盘江支流的强烈切割,地势起伏大,地形破碎,坡耕地多,山地(含山原)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88.35%,丘陵(含中山溶丘)占9.22%,坝地(含百亩以上的洼地、盆谷、槽谷、沟谷)占2.43%。境内属亚热带春干夏湿温和气候区,立体气候明显,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温度15.2摄氏度,年降雨量1300-1700毫米,年日照时数为1400-1700小时,无霜期为271天,适于多种植物生长,对发展种、养业及立体农业具有独特的优势。主要作物有玉米、水稻、麦类、洋芋、油菜以及各种蔬菜,出产多种水果、干果及烤烟、杜仲、大蒜、天麻等经济作物、经果林木及中药材等。 多年来,盘县党委、政府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全县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1998年,全县总体越过温饱线,实现了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基本解决温饱的目标;1999年,被省委、省政府列为全省第一轮重点建设的20个经济强县之一。2003年,县委、县政府在充分研究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到2010年把盘县建设成为“中国煤电大县、贵州畜牧大县、珠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经济可持续发展三大战略目标,并切实组织实施,年末全县地方生产总值(1990价)达41.97亿元,较1997年的22.5亿元增长86.5%;粮食总产量30.95万吨,较1997年22.8万吨增长35.7%;农民人均纯收入1566元,较1997年的1171元增长33.7%;财政总收入5.85亿元,较1997年的2.32亿元增长152.1%。同时,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全县社会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2004年初,盘县再次进入全省第二轮经济强县建设之列。 盘县物产丰富。现已探明的矿产有煤、铁、铜、铅、锌、硅砂、黄金、天然气等23种,都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其中煤炭资源以储量大、煤种全、质量优、易开采等特点著称,目前探明储量105亿吨,远景储量380亿吨。 盘县文化底蕴深厚。属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人类文化遗址“盘县大洞”扬名中外;誉为佛教八小名山的“丹霞山”孤峰耸立,风光秀丽;《徐霞客游记》里记载的“碧云洞”以奇特的洞内洞外景观吸引着八方游客;历经六百余年历史洗礼的“双凤古城”独具魅力;红二,六军团“盘县会议会址”以及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更彰显盘县淳厚的文化底蕴。 盘县四季如春,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5.2摄氏度,自然风光漪旎,集险、奇、秀于一体,有大洞竹海、妥乐银杏、坡上草原三个省级旅游风景名胜区,景区内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浑然天成,别具一格。大洞竹海中的清泉据中科院地化所研究,属国际首次发现的超低钠、低矿化度的极软用水,被称为神奇的竹根水。 盘县境内,320国道横贯东西,盘(县)水(城)公路,盘(县)百(色)高等级公路纵贯南北,南昆铁路、水柏铁路、内昆铁路交汇其中,构筑了盘县四通八 木龙水库 达的交通网络。 盘县,优越的气候条件,为农业、林业、畜牧业的发展创造了独特的优势。作为贵州建设的20个经济强县之一,盘县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实现富民兴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三大战略目标”--到2010年,把盘县建设成中国煤电大县、贵州畜牧大县、珠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盘县新县城红果简介: 红果经济开发区,是贵州省级开发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57个重点建设的小城镇之一,它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资源、区位等优势,交通条件优越,自80年代规划,1992年建立开发区以来,现已初步形成城市框架。按照远景规划,红果将建成能容纳30万人口的中等规模的现代化城市。自1999年4月,盘县党政机关搬迁红果后,到目前为止,已投资13个亿,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各项建设紧锣密鼓,展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吸引着八方商贾。 二、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1、资源植物的分类 前苏联的资源植物分类系统分为 食用植物、药用植物、观赏植物、材用植物、 纤维植物、 淀粉植物、 油脂植物、 芳香油植物、 工业原料植物、 有毒植物、 缺少对色素植物资源、野菜植物资源、甜味剂植物资源等方面内容的介绍,而这些植物资源是目前应用十分广泛、有重要价值的内容。 2、植物资源的保护 植物资源保护的途径较多主要有就地保护、迁地保护、离体保护等几种。 (1)植物资源保护面临的问题 1)人口的过快增长导致人均资源拥有量降低: 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生物多样性大国”之一拥有全球物种总数的10%-14%。据全国第三次中药资源普查结果统计我国有药用植物资源11 146种。但我国又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增长速度较快的发展中国家人均占有资源量相对不足人们对药用植物资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大必然导致人均资源拥有量的迅速降低。 2)需求的迅速增加加大了对药用植物资源的沉重压力: 人类的生存、社会的发展、健康的保证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 3)无序的开发利用造成对药用植物资源的严重破坏:随着医药等工业生产的发展以及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人们对土地、森林、草原的不合理利用,尤其是毁林开荒、滥采滥挖严重地破坏了药用植物的生态环境和资源分布,导致生态环境失衡,使野生药用植物的分布区发生重大改变,连续的分布区被分隔,呈岛屿化。物种的数量和质量急剧下降、有些药用植物资源的自我再生能力已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4)药用植物资源保护意识和协调管理急需加强 :长期以来,由于受我国丰富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观念的影响,人们对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意识较为淡薄,尤其是受市场高额利润的刺激,对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往往是先破坏再保护,甚至采取掠夺式采挖,而忽视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相互关系,甚至置国家有关保护资源的法律法规而不顾。 5)濒危药用植物资源的拯救力度亟待加大: 传统医药事业的发展导致野生药用植物物种的濒危甚至灭绝是不争的事实,并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密切关注,对濒危药用植物物种的拯救保护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 (2)建立了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 建立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是自然资源包括药用植物资源保护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从1872年世界上第一个自然保护区黄石公园在美国建立,截至1991年,世界各国已建有8 400个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面积达774万km2,占全球土地面积的5.2%。我国于1956年由中国科学院建立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以来,截至1999年底,全国已建立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1 146个,总面积8 815.2万hm2,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8.8%。 (3)完善自然保护区和药用植物园区的建设 建立并完善各类自然保护区和药用植物园区,是对植物资源尤其是珍稀濒危物种进行有效保护的重要对策。近几十年来,我国已先后建立了一批自然保护区和植物园,在生物多样性和生物物种的保护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必须看到,对亟待保护物种的动态规律和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导致衰退的原因等的系统研究、保护措施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有些物种的受危情况没有得到明显改善。我国34种稀有濒危药材仅有20种在保护区或原产地得到针对性保护,但有些种类在其分布的核心区并未得到有效保护,如明党参、天麻、膜荚黄芪、桃儿七、短萼黄连、巴戟天等。因此,必须尽快采取有效措施,对保护区和植物园进行科学的综合管理,要有计划地组织多学科队伍,对保护区进行更深入、更全面地综合考察,进行总体发展规划科学管理制度,以更好地发挥自然保护区和植物园区保存物种资源和生态系统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4)颁布了对自然环境和资源管理、保护的相关法规和政策 为开展和规范自然环境和资源的管理与保护,世界及各国都制定并颁布了相应的法规、法令、制度、公约、条例和规定。我国自1956年开始,至今已公布的涉及生物资源管理与保护的法规、条例等有数十项。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79)、《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1980)、《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资源保护条例》(1980)、《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1984)、《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1995)、《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1997)、《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1999)等。尤其是在198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明确规定:国家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珍贵的动物和植物。从此,中国植物资源的管理和保护逐步走上了法制的轨道。在资源调查分析、总结评价的基础上,我国政府和有关管理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有效的管理和保障措施,加强了对濒危物种的保护。 3、合理开发利用 资源的开发是指人们对资源进行劳动以达到利用所采取的措施,资源的利用是人们对已开发出来的资源进行某种目的的使用。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资源应以利用为主。从环境保护角度来看,资源应以保护为主。社会经济发展与植物资源保护是我国经济发展中长期存在的一对矛盾。如何正确处理好这一矛盾,真正做到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提高资源效益,是药用植物资源保护所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是保护药用植物资源的有效对策。 合理开发利用,必须注意保持药用植物资源增长量与开发利用量相一致。药用植物资源具有可再生性,是可更新资源,但是其再生过程需要一定的周期,在开发利用时必须注意保持一定的资源储量,维持其再生能力,才能达到开发与更新的平衡。要坚决杜绝“竭泽而渔”、“乱采滥伐”等掠夺式开发利用方式。我国曾一度对甘草、麻黄等疗效好、用量大的药用植物过度开发利用,导致其野生资源难以有效更新,资源濒危的教训,应受到足够重视。 合理开发利用,就是要争取资源最大效益。对药用植物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应争取获得最大的效益。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我国在开发利用中,对原材料、副产品和中间产物的深加工水平不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低,资源的优势未得到充分的发挥加剧了资源的破坏程度。综合开发利用资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缓解资源的压力,提高资源效益。例如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利用三七绒根和茎叶生产“三七冠心片”、“七叶安神片”,利用药材加工的废弃物、药渣等生产家禽家畜等的饲料,加强药用植物除药用之外用途的开发利用等,都有效地降低了成本,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保护了资源。 合理采收 : 这种生产性保护手段表现在采收方法、采收季节和采收量三个方面。 (1)采收方法 药材的采收除获得药用部位外,还应注意保证药材原动植物的再生能力和资源的良性循环。采用边挖边育、挖大留小、挖密留疏等采收方法是目前最值得推广的方法。过去将胡黄连的茎苗作废物弃去。1978年西藏用其茎苗作繁殖材料获得成功,为保护胡黄连资源奠定了基础。吉林省在采收刺五加时,采取留幼株并保留部分根茎在土内的方法,保护刺五加资源。20世纪70—80年代,我国对黄檗、杜仲、肉桂、厚朴等皮类药用植物进行环状剥皮技术研究获得成功,现已在部分地区应用,产生了较好的保护效果。 采收季节,避开药用植物的繁殖期,在药用部位主要活性成分积累到最高时,进行适时采收。 (2)采收量 根据每一种药物种类资源的再生能力进行合理采收,合理的采收量应控制在资源再生量之内,保证药物常采常生永续利用。若超负荷采收,资源得不到及时补充和恢复,则会导致资源减少,甚至消亡。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