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重庆基业特殊钢有限公司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 2005.10
前 言
重庆基业特殊钢有限公司厂区位于永川市中山路办事处花果村一、二社交界处,座落在新建的永川至江津二级公路旁,距永川市城区4.2公里,交通运输十分便捷。项目区占地113340m2,是一条拥有年产20万吨的电弧炉—精炼炉—连铸—连轧的现代化生产线,生产圆钢、线材、角钢、槽钢等小型材,是重庆市重点发展的大型企业,生产的钢材主要用于满足重庆市直辖和西部大开发对小型钢材不断扩大的需求。主体工程静态总投资8500万元,总工期18个月,即2005年3月初开工,2006年8月底建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管理办法》、《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报审批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开发建设项目都必须编制水土保持方案。2005年8月,受重庆基业特殊钢有限公司委托,重庆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总站永川分站组织技术人员在进行了现场勘察、区域背景调查、资料收集和工程分析等大量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编制完成了《重庆基业特殊钢有限公司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
在报告的编制过程中,补充收集了工程地区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土地利用现状、水土流失现状等方面的基础资料。在水土流失现状调查分析基础上,结合工程开发建设特点,特别是开发建设过程中对地表的占压、再塑和扰动情况,依照分区防治原则,在工程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分区内划分不同的防治区,对各分区水土保持方案进行了设计。本方案报告书全面、系统地分析了项目区地形地貌特点及工程建设及生产运行等基本情况,对该工程项目有可能存在水土流失的场地,采取了相应的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同时针对项目中各功能分区的特征,采取了预防和治理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因地制宜,因害设防,以防止工程建设过程中造成的水土流失的发生,保护项目区的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促进该区域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本报告书在编制过程中得到了重庆市水利局、永川市水务局、永川市宏光铸锻有限公司等单位的热情指导和大力支持,在此深表谢意!
1.方案编制总则
1.1编制目的
通过重庆基业特殊钢有限公司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的编制,可以掌握项目区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现状,确定工程建设造成水土流失的数量、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明确水土流失敏感区域和水土保持工程重点保护范围。按照因地制宜、全面防治的原则,提出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总体布局和技术措施,强化防治水土流失的组织管理措施、技术保障体系,提出水土保持方案的实施计划,确保工程建设引起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的控制和防治。结合工程建设特点,提出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治方案以及下阶段应采取的水土保持措施与对策,确保工程实施的各个阶段满足水土保持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指导水土保持措施技术设计和施工设计,在“三同时”原则指导下,保障方案得以按设计有效实施。
通过本方案报告书的编制,为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以及水行政主管部门提供本项目水土保持工作的治理、管理依据和建议,对指导水土保持工程设计、施工和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管理,落实项目建设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建设资金,控制因项目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保护项目区及其影响范围和周边区域的生态环境,改善工程影响范围内的生态环境,确保工程运行安全,促进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2指导思想
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根据现场调查成果,结合项目实际,确定本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的指导思想:
(1)、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按照《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SL204-98)及《关于印发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大纲及报告书技术审查要点的函》(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文件,水保监方案函[2002]118号)文件要求,结合建设项目的特点、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及水土保持现状、工程建设过程中水土流失的预测成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并重、因地制宜、因害设防、水土保持与生产建设相结合”的原则;
(2)、按照“三同时”制度的要求,水土流失防治与主体工程建设同步进行,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建设与管理并重;
(3)、水土保持作为工程总体设计的组成部分,针对工程建设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所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方案为主体工程服务;
(4)、注重技术措施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并有利于区域水土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良性发展。
1.3编制依据
1.3.1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年6月29日);
(2)、《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令[1998]第253号);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1993年8月1日);
(7)、《重庆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2001年8月27日);
(8)、《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
1.3.2部委规章
(1)、《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管理办法》(水利部、国家计委、国家环保局水保[1994]513号);
(2)、《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报审批管理规定》(水利部5号令);
(3)、《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管理办法》(水利部第12号令);
(4)、《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管理办法》(水利部16号令)。
1.3.3规范性文件
(1)、《国务院关于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国发[1993]5号);
(2)、《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
(3)、《全国水土保持规划纲要(1991~2000)》;
(4)、《全国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目录》(财政部、国家计委财综[2002]25号);
(5)、《重庆市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公告》;
(6)、《关于水利建设单位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水利部(水保监[1995]34号文));
(7)、重庆市水利局、重庆市计划委员会、重庆市环境保护局《重庆市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批管理办法》(渝水电水保[1998]2号);
(8)、《重庆市财政局、重庆市物价局关于收取重庆市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水土流失防治费收费的通知》(渝财综[2002]208号文)。
(9)、《重庆市物价局、重庆市财政局关于核定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水土流失防治费标准的通知》(渝价[2002]578号)。
1.3.4规范标准
(1)、《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1996);
(2)、《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GB/T15772~1995);
(3)、《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验收规范》(GB/T15573~1995);
(4)、《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GB/T15774~1995);
(5)、《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SL204~98);
(6)、《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SL277~2002);
(7)、《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204~98);
(8)、《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水土保持图》(SL73.6~2001);
(9)、《主要造林树种苗木》(GB6000~85)。
1.3.5技术资料及有关文件
(1)、《2000年遥感解译水土流失面积统计表》;
(2)、《重庆市永川市水土保持规划(2006~2025)》;
(3)、《永川市宏光铸锻有限公司调整结构技术改造工程项目建议书》;
(4)、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委托函;
(5)、《关于同意重庆基业特殊钢有限公司调整结构技术改造工程立项的
批复》(永川市发展计划与改革委员会 永计经科[2003]20号)。
1.4方案编制深度
根据《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SL204~98)所规定的内容和深度原则,确定本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深度与主体工程设计深度相一致,即“初步设计”阶段。
1.5设计水平年
根据有关规定,水土保持方案的设计水平年为主体工程竣工验收后的第一年。根据工程初步设计报告施工总进度安排,本工程主体工程建设总工期为1.5年,计划于2005年3月初开工,2006年8月底完工,本工程设计水平年为2006年。
2.项目及项目区概况
2.1项目概况
2.1.1项目建设背景
重庆基业特殊钢有限公司位于重庆市永川市中山路办事处花果村一、二社交界处,座落在新建的永川至江津二级公路旁,有临江河流经项目区,东临食品加工区、西接污水处理厂,北靠物流区,南接机械加工区,周围有一环路、成渝铁路及永津路经过,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距永川市城区4.2公里,交通运输十分便捷,是重庆市唯一一家能年产20万吨的电弧炉—精炼炉—连铸—连轧的现代化生产线。重庆基业特殊钢有限公司工程是由永川市宏光铸锻有限公司公司调整结构技术的改造工程,永川市宏光铸锻有限公司是一家民营企业,现有300轧机1套,年产Ф10-14的圆钢3万吨。永川市宏光铸锻有限公司地处永川市西北部的三教镇,位于巴岳山与箕山之间,毗邻铜梁、大足、重庆市双桥区,座落在新建的永铜高等级公路旁,距永川市主城区19公里,交通运输十分便捷,区位优势明显。永川市宏光铸锻有限公司生产技术主要来源于重庆钢铁设计研究院、钢研院、重庆大学等。企业拥有一批治炼、铸造、轧钢、机械、电气等方面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熟练的产业工人。经过20多年的生产经营,产品质量逐步提高,经重庆市和永川市技术监督部门检测,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标准。企业还培养和造就了一支特别能干的销售队伍,在西南地区建立了广泛的营销网络,产品质量好,企业信誉高,受到用户一致好评。
项目的主要生产设备有:20t偏心炉底电弧2座;30tLF钢包精炼炉1座;3机3流小方坯连铸机1台,连轨机1台以及相应的辅助设施,包括氧气站、供水设施、变电所等,项目投资6950万元。二期将建设60t电弧炉1台相应的配套设施,全公司年产钢达到30万吨,钢材28万吨,投资约7000万元。
2.1.2项目名称和建设地点
项目名称:重庆基业特殊钢有限公司工程。
建设地点:项目位于重庆市永川市中山路办事处花果村一、二社交界处,地理座标为东经105°55′45",北纬29°19′38",厂区至永川市城区约4.2公里,至永川火车站2公里,往南至栏杆滩火车站2.7公里,永川至江津二级公路通过厂区,交通较为便利。
项目地理位置见附图1。
2.2工程特性
2.2.1建设内容及规模
本项目建设内容主要包括电弧炉、连铸机、步进式加热炉、粗轧机组、精轧间、步进齿条式冷床(包括热床)等主要生产装置、辅助设施及与之相配套土建、供水、供电、总图运输、尾矿输送、水工、环保工程等。
项目总体规模为年产20万吨圆钢、线材、角钢、槽钢等小型材,项目的主要生产设备有:20t偏心炉底电弧2座;30tLF钢包精炼炉1座;3机3流小方坯连铸机1台,连轨机1台以及相应的辅助设施,包括氧气站、供水设施、变电所等,项目投资6950万元。二期将建设60t电弧炉1台相应的配套设施,全公司年产钢达到30万吨,钢材28万吨,投资约7000万元。
2.2.2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工程建设总投资8500万元,其中:建设投资6360万元,其他费用590万元,流动资金1550万元。估计建成投产后,可年生产型钢和线材20万t,包含增值税的平均价取3400元/t,年销售额为68000万元。对利润分配进行了测算,所得税税率为33%,盈余公积金和公益金提取比例分别为10%和5%。测算结果,得出年平均利润总额为153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6950万元,流动资金1550万元,年平均销售额68000万元,年平均税后利润1025万元,年平均上缴税金1253万元,年平均利税合计2278万元,全部投资所得税后财务内部收益率15.5%,全部投资所得税后投资回收期7.5年,因此,项目在经济上是可行的。
本项目各项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详见表2.2-1。
表2.2-1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表
序号
名 称
单 位
数 量
备 注
1
电弧炉公称容量
t
20
2
电弧炉座数
座
2
3
变压器额定容量
KVA
6300
4
炉壳直径
mm
ф4300
5
电弧炉平均炉产钢水量
t
30
6
电弧炉最大炉产钢水量
t
33
7
电弧炉平均出钢-出钢时间
min
120
8
电弧炉平均日产炉数
炉
22
9
电弧炉平均日产钢水量
t
660
10
电弧炉年生产天数
天
310
11
电弧炉年生产钢水量
万t
21.9
12
LF炉公称容量
t
30
13
LF炉座数
座
1
14
LF炉平均处理钢水量
t
22
15
LF炉变压器容量
KVA
4000
16
LF炉升温速度
℃/min
3-4
17
LF炉处理周期
Min
30-50
18
轻薄料废钢
Kg/t钢水
784
19
生铁
Kg/t钢水
261
20
铁合金
Kg/t钢水
23.8
21
石灰
Kg/t钢水
47.5
22
萤石
Kg/t钢水
2.9
23
白云石
Kg/t钢水
2.9
24
碳粉
Kg/t钢水
11.4
25
电极
Kg/t钢水
6.5
26
耐火材料
Kg/t钢水
34.3
27
电
Kwh/t钢水
496
28
新水
m3/t钢水
1.8
29
氧气
m3/t钢水
33.7
30
煤
Kg/t钢水
19
31
氩气
m3/t钢水
0.14
32
压缩空气
m3/t钢水
15.2
2.2.3工艺生产过程
2.2.3.1 型材
连铸坯放在上料台架上,上料台架的链式机构将坯料向前输送,靠台架输出端的气动挡料装置下降,使坯料逐根滑落到辊道上,经人工检查表面缺陷和弯曲度达不互要求的坯料在此处用吊车剔出。坯料经称重后,由入炉辊道送入加热炉。
坯料进入加热炉定位停稳后,由设在炉尾端部的推钢机将坯料从炉内辊道上平行推到步梯上,步进梁将坯料向前输送加势,按不同钢种的加热制度,将坯料加热到1050℃至1100℃,加热炉设计能力为60t/h。
加热好的钢坯由炉内辊道输送出炉,再由辊道送往粗轧机组轧制,粗轧机组为4架平-立交替布置的二辊高刚度轧机组成,轧机轧辊直径为500mm,轧件在粗轧上经4道次连续无轧制,轧成64×64mm轧件。
粗轧后的轧件经辊道送往中轧机组轧制,在辊道上设有保温罩,以减少轧件的头尾温差,中轧前没有摆式剪将轧件切头(必要时切尾),在中轧机入口处设有测温仪,轧件温度过低时不能进入中轧机组轧制。
经切头后的轧件进入中轧机组轧制。中轧机组由6架二辊短应力线式机架组成,平立交替布置,机架可以整体快速更换,轧件在中轧机组为无扭转微张力连续轧制。
中轧后的轧件经飞剪切头、切尾(该飞剪有事故状态下具有碎断功能)送入一精轧机组轧制。轧件出一精轧机组后,再由飞剪切头、尾(事故时碎断),进入二精轧机组,最终轧制材。在一精轧和二精轧机组间设有中间水冷装置,对轧件进行冷却,以控制进二精轧机组轧件的温度,实现控制轧制工艺。
精轧机组共8架,分成两组布置,每组4架,平-立交替布置,轧机均匀短应力线机架,为了保证产品的尺寸精度,在机架间共设置7个立活套,所有机架均可整体快速更换,轧件在精轧机组为无扭无张力轧制。最大轧制速度16m/s。
出精轧机之后的轧件,经轧后水冷装置冷却,此后,轧件经倍尺飞剪分段,由冷床输入辊道和磨擦制动板送入冷床。冷床为步进齿条式,轧件在步进进程中均匀冷却,至齐头辊道处齐头。然后链式排钢机根据冷剪或无齿锯剪切的根数要求,把轧件排列,之后由平托机构或排托至冷床输出辊道上,再由冷床输出辊道送往冷剪和无齿锯处成4-12m的定尺。
切成定尺的产品经检查台架输送到乱尺和短尺收集筐剔除并收集,定尺成品由输送辊道送往定尺收集台架进行打捆,经过捆后运往成品库堆存。
2.2.3.2 线材
轧件出棒材精轧机后,进入线材无扭精轧机组前预水冷装置进入水冷,控制轧件进入精轧机组温度,经飞剪切头后通过侧活套进入精轧机组轧制,最大轧制速度为40m/s。
轧件由精轧机组轧出后,经水冷装置冷却,然后由夹送辊将线村送入吐丝机并均匀地铺放在辊道式延尺型散卷冷却运输机上,辊道下方设有风机,辊道上方设有绝热盖,可提供范围广而灵活的冷却条件。
螺旋状的线材在风运输机的尾部平衡地落入集卷筒,当一卷材收集完毕后,借助盘卷运输小车将套在芯筒上的松散卧卷移出,并挂在处于等待状态的悬挂式运输机的钩子上,盘卷挂好后,送卷小车返回,等待输送下一个盘卷,载有盘卷的钩子由运输机缝条带动沿轨道运行,盘卷继续冷却,在检查站位置进行检查、取样、切头尾工作,钩子载着盘卷继续运行到打捆站,进行自动打捆,捆好的盘卷在盘卷秤上称重、标记、钩式运输机最后把盘卷送到卸卷站,小车将盘卷从钩子上取下,把盘卷放到收集站中。
2.2.4总图布局
2.2.4.1布局原则
1、在满足连铸连轧工艺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工程量,节约投资。
2、充分考虑矿区的地形、水文、工程地质条件及现状,因地制宜进行布置,做到布局合理,物流顺畅,避免反向运输。
3、厂区所在地水资源相对贫乏,工艺废水应尽可能回用,原则上实现废水零排放。
2.2.4.2平面布局及功能分区
拟建厂址选在中山路花果村临污水处理厂的平地上,原地块为水田,避免了土石方的大量开挖,总占地面积11.33hm2。优点是有永津路通过,交通便利,还有临江河流经,不会缺乏水源,便于生产的顺利进行。
根据工艺要求,结合地形条件,沿进厂公路左侧为生产区,右侧为生活区,生产区自东向西依次布置炼钢车间一期、炼钢车间二期、轧钢车间一期、轧钢车间二期、水处理、变电、除尘、高压开关站、办公室和化验室、原料场、焦碳棚、及烧结车间,生活区自东向西依次布置办公楼、食堂、公厕、KDON-1500/1500型空分设备、冷却水池。
炼钢每年需废钢17.2万吨、生铁5.5万吨。主要供应来源:其中废钢由重庆市各金属回收公司提供,生铁从贵州等地购进,原煤在附近地方煤矿采购,石灰和其他原材料都可在本地就地解决。永川地区电力供应充足稳定,用电条件较好,能够保证使用。三教变电所有35000KVA主变1台。还有20000KVA的富余,可满足宏光公司技改工程完成后用电需求。本次技改用水将全部采用循环供水的方式,年用量9.3万吨,每天补充新水约1300吨,
2.2.4.3项目占地
本项目总占地面积为12.24hm2,包括永久性占地、临时占地和直接影响范围,占用地情况见表2.2-2。
表2.2-2 项目区占地情况表 单位:m2
序号
区域名称
占地面积
备注
1
铸钢厂区
106690
永久占地
2
配套设施区
4650
永久占地
3
临时工程区
2000
临时占地
4
直接影响区
9100
影响范围
5
合计
122440
2.2.5 交通运输
炼钢每年需废钢17.2万吨、生铁5.5万吨。主要供应来源:其中废钢由重庆市各金属回收公司提供,生铁从贵州等地购进,原煤在附近地方煤矿采购,石灰和其他原材料都可在本地就地解决。年产120×120mm连铸坯20.8万吨,圆钢、角钢、槽钢、线材20万吨,代表钢号为Q235。进厂区有一条进厂公路连接厂区,往左布设有公路至生产区,往右也布设有道路至生活区,完全可以解决厂区内部的交通问题。厂区座落在新建的永川至江津二级公路旁,交通运输十分便利。汽车主干道宽12米,次要道路宽6米,各道路相互联系,从而形成几个功能地块。
2.2.6 道路
进厂公路采用水泥砼路面,长360米,筑路基宽4m,路面宽12m。水泥砼路面结构:C30砼面层25cm+泥结碎石基层6cm+三合土底基层25cm。另筑至烧结车间、炼钢、轧钢车间道路,采用泥结碎石道路,路基宽2m,路面宽6m,长820m。
2.2.7 给排水
给水:选矿厂补充水源主要来自净化处理后的矿坑水。设计考虑在空分设备左侧建一座4200m3水池,净化处理后的矿坑水自流入水池,所有工艺回水汇集于回水沉淀池澄清后也泵入此水池,再以自流方式向选矿厂用水点供水。
排水:排水采用雨、污合流制;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就近排入室外排水管网。厂区雨水采用明沟加涵洞排水,主要是利用场地坡脚水沟,结合道路边沟将水排出场地外。明沟采用石砌矩形沟和梯形土明沟。
2.3项目区自然环境概况
2.3.1气象
项目区所在的永川市属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带,气候较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无霜期长、湿度大、云雾多、日照偏少等特点,春季气温回暖早、雨量少;夏季伏旱多、降雨集中;秋季降温快,晚秋多绵阴雨;冬季较温暖。据永川市气象资料,区内多年平均气温为17.9℃,月平均最高气温达28.3℃,为每年8月;月平均最低气温7.3℃,为每年1月。区内夏季日极端最高气温41℃,冬季日极端最低气温-3.4℃。降雨量丰富,多年平均降雨量1064.9毫米,一年中降雨量分布不均,5-10月为雨季,降雨量为829.9毫米,占全年雨量的80.9%。雨季和霜期时常大雾弥漫,能见度低,每隔3-5年出现春旱和伏旱季,春旱20天左右,伏旱一般达50天。
2.3.2地形地貌
重庆基业特殊钢有限公司厂区属浅丘陵地带,地势比较平坦开阔,丘陵高度大都在海拔280m左右,海拔标高275m —299m。厂区一般平缓,地势东南高于西北。本项目涉及区域地形呈波状起伏,有一定自然坡度,适合于建设选厂之类多层次有一定高差的建筑物和构筑物。
项目区所在的永川市地貌属四川省东南平行岭谷褶皱区,华蓥山向西南延伸的低山丘陵体系,全市最高点在永川城北面的箕山薄刀岭,海拔1025米,最低点在境城南端长江松既镇中河坝,海拔200米。其地貌总特点是:东面花果山、西面巴岳山、阴山包围全境,箕山、黄瓜山直贯其中,五条背斜、中低山大致组成“川”形岭群。三个向斜,板桥、来苏向斜是西南高、东北低,石庙向斜是南北低,中间高,经流水切割,向斜谷地多已地形倒置,形成各式丘陵地貌。按地貌形态及成因归划为浅丘、中丘、深丘、低山、中山五种类型。
2.3.3水文地质地震情况
厂区水资源相对贫乏,地表水系发育较好,西面有临江河流经。矿区水文地质条件较为简单,根据重庆基业特殊钢建设提供的资料和经验,该地区地下水位较高,补给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和地表径流。地基土层较好,有利于进行工程建设。
厂区位于南岭纬向构造带东段北缘。区内构造极为发育,由一系列复式褶皱和冲断层组成,呈南北向延伸,轴面向东倾,厂区及其周围出露地层为上古生界泥盆系上统及石碳系下统。
图2.3-1 尾矿库库区植被现状图
根据国家地震局、建设部编发的《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和《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使用规定》,评估区地震烈度为VI度。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一(GB19306-2001)》,场地范围内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小于0. 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值为0.35s,发生地震的可能性很小,一般不需要作抗震设防。
2.3.4土壤植被
项目所在区域土壤类型以红壤和水稻土为主。
项目区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由于资源开发历史悠久,原生植被已破坏殆尽,主要以人工林和天然次生林为主。由于工矿区人为活动剧烈,群落结构较为简单。尾矿库库区农田和旱土较多,植被主要是农作物等季节性植被,山丘地带植被覆盖良好,水土流失轻微,但绝大多数为灌丛和荒草地。项目区内成片的林地主要分布在部分较陡的山坡地和铅锌矿采空区范围内,农田与草地分布地势较平坦的冲沟底部,另有人工种植的零星乔木分布在矿区和居民区周围。项目占地范围林草植被覆盖率约为35%。
2.4所在区域社会环境概况
永川市地处四川盆地东南,重庆市西部长江上游北岸,成渝两市陆路交通之要冲(有成渝铁路及成渝高速公路联接两大城市),东与璧山、江津,南与泸县、合江,西与荣昌、大足,北与铜梁等七县、市接壤。境内南北最长70.75公里,东西最宽44.48公里。行政辖区幅员面积1575.68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106.01万人,其中农村居民80.99万人,城镇居民25.02万人,农业劳动力43.39万个,农业人口密度514人/平方公里。2002年农业总产值产值212834万元,农业人均纯收入2688元。项目区所在的中山路街道办事处辖区面积为56.33平方公里,总人口10.52万人,其中农业居民3.35万人,农业劳动力1.76万个,农业人口密度595人/平方公里。
2.5水土流失现状
据2000年遥感资料调查分析,项目区所在的中山路街道办事处有明显水土流失面积33.66平方公里,占辖区面积的59.8%。平均土壤侵蚀模数1527.4吨/平方公里•年,全市年均土壤侵蚀总量5.18万吨。中山路街道办事处各种流失程度面积如下:轻度流失24.96平方公里,占全市总流失面积的74.2%;中度流失8.70平方公里,占全市总流失面积的25.8%。中山路街道办事处水土流失现状见表2.6-1。
表2.6-1 中山路街道办事处水土流失现状表
项目区所在镇
土地总面积
轻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km2)
小计
轻度
中度
强度
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百分比(%)
中山路
56.33
33.66
24.96
8.70
59.8
项目区所在的中山路街道办事处水土流失主要为水力侵蚀,其次为重力侵蚀,风蚀十分轻微。在水力侵蚀中,主要有面蚀、沟蚀等形式。溅蚀、片蚀等面蚀广泛分布于广阔的坡耕地、林草覆盖度不高的疏林地、荒山荒坡及迹地和尚未郁闭成林的林地。沟蚀主要产生于坡耕地特别是大于25度的陡坡耕地、部分荒山荒坡及大部分的溪沟河流;重力侵蚀主要有滑坡、崩塌、崩岗、泻溜等形式,零散分布于县境各地,重点分布在溪沟、河谷的岸坡上。
永川市是开发建设项目较发达的市之一,部分企业普遍存在着水土保持和环境保护意识淡薄,造成开发建设区严重扰动地表,产生大量的弃土弃渣,进而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有的已经影响到工农业生产和群众的生活。加之部分厂区粮食短缺、经济贫困等原因,过度堆砌工业废渣、乱倒工业废水,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这是本区水土流失最危险的潜在因素,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防止,切实防止新的开发建设项目等生产建设活动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本项目所在厂区自然条件较为优越,但由于厂区及周围大量附属开发建设活动的影响,地表扰动、植被破坏的情况比较严重,是人为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区域。
3.水土流失预测
3.1新增水土流失分析
3.1.1工程建设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分析
造成水土流失的成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根据本项目特点进行分析,炼钢车间、轧钢车间、烧结车间、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期间的尾矿将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项目建设过程中场地平整、建筑物基础开挖、施工机械碾压地面等施工活动,将彻底破坏项目区内的所有林草植被和土壤的肥沃表层,破坏了原有土壤的有序结构,原有排水体系受到严重干扰导致区内排水的无序流动,将大大加剧扰动范围内的土壤侵蚀,从而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
建设过程中产生的临时堆渣、表土集中堆置、尾矿等松散堆积体,在重力和雨水的综合作用下将成为新的泥沙策源地,产生新的水土流失。
土方开挖、回填等施工活动可能产生高陡边坡,从而导致崩塌、滑坡、泻溜等形式的重力侵蚀发生。
工程竣工后,大部分土地表面被建筑物及其它硬性不透水建筑材料所覆盖,雨水汇流速度增加,改变了现有的良好水文条件,影响区域内的水土保持功能将明显降低。
基业特殊钢厂进入生产期后,每年将产生大量的尾矿渣,如处理不当可能导致尾矿流入下游河道、农田、水塘等造成比较严重的水土流失。
3.1.2新增水土流失的特点
本项目建设过程中,将不同程度地改变、损坏原有的地貌及植被,破坏水土保持设施,新增人为水土流失,其主要特点如下:
(1)、项目影响期长
本项目施工期将进行较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生产期将产生大量的尾矿渣,由此产生裸露迹地较多。施工过程中,不但大面积的开挖会扰动地表原貌,破坏林草植被,植被拦截、蓄留雨水和固结土壤的能力丧失,同时大量的临时弃土、回填土堆积在场地上,成为极强度水土流失的策源地。本项目生产期较长,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巨大,如对废弃矿石和尾矿渣处理不当,将对区域的水土保持功能造成长期的损害。
(2)、流失面较广,影响范围较大
本项目的各类建设项目都会因为施工过程中产生的裸露坡面和土方大量调配而产生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泥沙随水流输送到项目区外的其它地方,从而造成较大范围内的不利影响。
(3)、点、线、面兼备
在选厂及配套设施建筑物等施工基地,将产生点状水土流失;在交通道路、尾矿输送管线两侧存在线状水土流失;而整个建设项目涉及的区域为面状水土流失。
(4)、影响主体工程安全运行
项目区建设和生产过程中导致的严重水土流失如不得到有效控制,将威胁到车间和原料场的安全运行。选矿厂区位于开发区,严重的水土流失将淤积河道,厂区可能由于水土流失严重而不能正常发挥效益,甚至威胁到全市人民的饮水安全。
3.2预测方法
3.2.1水土流失背景值确定
根据《重庆市永川市水土保持规划》(2006-2025)调查资料,工程区原生土壤侵蚀模数平均取1624.7吨/平方公里·年。
3.2.2预测内容
根据《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SL204-98)的规定,结合实际,本工程水土流失预测内容主要包括:
(1)、原地形、地貌和植被破坏情况预测,对项目建设期施工活动和运行的生产活动扰动地表、损坏林草植被的面积分别进行量算;
(2)、损坏水土保持设施预测,对因开发建设损坏水土保持设施的面积、数量进行量算;
(3)、可能造成水土流失总面积和流失总量预测,建设项目对地面表层、植被扰动和破坏情况进行量算,并预测水土流失总量;
(4)、水土流失危害预测,分析预测水土流失对土地资源、项目区及周边区域的生态环境、对下游河道、对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条件所造成的不利影响。
3.2.3新增水土流失量预测方法
本方案水土流失预测基于工程施工过程中不采取任何水土保持措施防治新增水土流失的假定。
根据《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SL204~98)的规定,水土流失预测的方法有类比法、数学模型法和实地测定法三种,结合本工程的实际情况,并考虑各方法的可操作性,运用类比法进行预测。
用类比法预测水土流失,分为扰动地表(开挖及填筑面)和堆土(石)体两种情况分别计算,其预测模型为:
扰动地表水土流失量:
临时堆渣、表土临时堆置的水土流失量:
新增水土流失量:
W=W1+W2
上述三式中:
W—新增水土流失量(t);
W1——扰动地表水土流失量(t);
W2——临时堆渣、表土临时堆置的水土流失量(t);
Fi—各区原生土壤侵蚀模数(t/km2.a );
Mi—各区扰动和损坏原地表的面积(km2);
Ai—加速侵蚀系数(各区水土流失模数与原生水土流失模数的比值);
Si—临时堆渣、表土临时堆置的数量(t);
a—流弃比(流失量占临时堆渣及表土堆置的比值);
Ti—各区水土流失预测时段(a);
依据以上预测模型按照以下预测步骤进行水土流失预测:
(1)、根据对已建或在建的类似工程的特性、施工工艺、项目区的气候条件、地形地貌、土壤、植被、水土流失状况等与本工程的比较情况,选定类比工程。
(2)、根据对类比工程以及其它类似工程的调查、分析,确定其加速侵蚀系数Ai及流弃比a的取值范围。
(3)、在分析本工程资料的基础上,结合项目区降水、地形、地貌、植被、土壤、水土流失现状及施工工艺,进行水土流失量预测计算。
3.3预测时段和预测范围
本项目是生产类项目,根据《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SL204-98)的规定,生产类项目水土流失预测应分为基本建设期、生产运行期两个时段进行。
在基本建设期,由于土石方开挖回填、建筑物基础开挖、道路建设、机械碾压等原因,破坏了地表原有的水土保持设施,扰动了土层结构,致使土体抗蚀能力降低,土壤侵蚀加剧,如不采取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加以治理,将导致人为水土流失大量增加。
在生产运行期的最初几年里,因施工破坏而导致水土流失加剧的各种因素将逐步消失,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土体固结,林草植被逐步恢复,水土保持功能得到日益发挥,生态环境较施工期有所恢复和改善,水土流失量逐渐减少直至达到新的稳定状态。
本项目按规划建成后主要进行炼钢、轧钢等生产活动,除尾矿可能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外,其它生产活动一般不会造成新的水土流失。水土流失预测时段按项目基本建设期、生产运行期和前两时段相应的自然封育恢复所需年限确定,基本建设期按1.5年计算。
根据有关规定,水土流失预测范围一般包括项目建设区和直接影响区。
本项目建设区总面积11.33hm2,根据主体工程的总平面布置方案和水土流失预测的技术要求,将项目建设区分为3个预测分区,即铸钢厂区、配套设施区和临时工程区,分别根据其不同的地形条件和施工工艺预测水土流失面积和数量。
本项目直接影响区主要是靠临江河上游50米和下游50米外扩10米范围,以及沿线外扩2米范围,总面积约为0.91hm2。但由于本区在施工过程中不扰动地表,所以不纳入水土流失预测范围。
综上所述,本项目水土流失预测范围总面积为11.33hm2。
本项目预测时段及范围表见表3.3-1。
表3.3-1 预测时段及范围表
序号
区域名称
预测年限(a)
基本建设期
生产运行期
影响期
预测范围总面积(m2)
预测年限(a)
预测年限(a)
预测年限(a)
1
铸钢厂区
4
1
3
106690
2
配套设施区
4
1
3
4650
3
临时工程区
4
1
3
2000
4
合计
113340
3.4水土流失预测
3.4.1扰动原地貌及破坏水保设施预测
项目区开发建设的各类活动,都将不可避免地扰动原地貌和土壤结构,破坏地表植被,使其水土保持功能大幅降低甚至基本丧失。
水土保持设施是具有一定保水保土功能的一切设施的总称,包括天然地物、工程设施、生物设施和科研监测设施。
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项目区平面布置图、地形图及现场调查成果分析,本项建设区域内都将不可避免地扰动土地,扰动范围内均有可能造成水土流失,扰动地表面积为11.33hm2。
据调查统计和综合分析,本项目破坏的水土保持设施总面积10.2hm2,其中水田8.8hm2、旱土0.8hm2、杂树350株、草地0.6hm2。此外,项目建设还将对区域内的原有排水系统产生改变,从而使局部区域产生冲蚀、坍塌等,降低了整个项目区的水土保持功能。扰动土地面积及破坏植被面积计算详见表3.4-1。
表3.4-1 单位:m2
序号
区域名称
扰动面积
破坏水土保持设施
其 中
备注
水田
旱土
林地
杂树(株)
1
铸钢厂区
106690
96760
84885
8140
3735
50
2
配套设施区
4650
3560
2450
1110
200
3
临时工程区
2000
1680
1025
655
100
4
合计
113340
102000
88360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