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三角形的特性》教案
教材来源:小学四年级《数学》教科书\人教版
教内容来源: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
教学主题: 三角形的特性
课时: 共5课时,第2课时
授课对象: 四年级学生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1.总段和学段目标中的描述:
(1)经历探索三角形的特性的过程,了解基本特征,发展识图.作图等技能。会用字母表示三角形。
(2)在探索三角形形的特征以及设计图案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推断等数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2.内容目标中的描述:
(1)认识三角形,通过观察.操作,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º。
(2)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3) 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2.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关于空间与图形的知识与经验,形成了一定程度的空间感。他们对周围事物感知和理解能力以及探索图形及特征的愿望不断增强。
3.教材分析
学生在第一学段直观认识了三角形,本单元继续教学三角形的知识,教材经常采用“活动——体验”的教学策略,即组织学生“做”图形,让他们在做的过程中体会图形的特点,主动构建对图形的比较深入的认识。
教学目标
1.探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2.根据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观察、思考、抽象概括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学习的兴趣。
评价任务
任务一:认识三角形的三边。
任务二:根据三角形的三边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任务三: 通过学习是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价要点
反思
环节一
情境导入:
一、 情境导入:
1.出示主题图 观察小明上学可以怎么走?
这几条路线中哪条最近?什么原因?
2.连接小明家、商店、学校三地,近似得到什么图形?连接小明家、邮局、学校三地,同样也近似得到什么图形?
3.走中间的路,实际上是走什么? 走旁边的路呢?
4.通过小明走过的路程比较,你发现了什么?还可以怎么说?
5.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的三边都有这样的关系呢?
今天我们来研究一下。板书课题:
汇报
中间的路近
三角形
三角形的一条边
三角形两条边的和
走三角形两条边的和比走第三边远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环节二
探究新知
二、探究新知
1.拿出准备的3组小木棒或硬纸条搭建三角形。
2.汇报搭建的结果
3.后两组为什么不能搭成三角形?
这说明三角形的三边在长短上存在某种关系。
4.让能搭成三角形的那一组的三边比较一下任意两边的和是否大于第三边,看看三边长度存在什么关系?
5.“任意两边”是什么意思?
6.师板书 三角形三边关系
学生搭三角形
充分的让学生说原因
使学生学会搭建三角形
环节三
巩固新知
三、巩固新知
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这一特性,判断几组数据能不能达成三角形。
1. 3米、4米、5米;
2. 4厘米、6厘米、10厘米;
3. 11米、11米、2厘米;
4. 15厘米、13厘米、1厘米;
师 :提醒数据的单位
听讲,记忆
学生做练习
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判断三角形
环节四
巩固总结
四、小结:你在这节课上学到什么?
五、作业:练习十五 4题
附: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特性
附:教具:师生准备不同长度的木条或硬纸条3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