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一节 中华茶史
一、茶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1.传说时期: 《神农本草》在讲到茶叶的发现时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2.萌芽时期:饮茶的习俗逐渐传播开来,大约是在秦统一中国之后。唐以前《说文解字》,东汉《神农食经》.
3.发展兴盛时期,唐代茶艺开始向社会大众推广、普及.形成唐代特有的文化生活——茶艺。
《茶经》的问世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业专著;张又新《煎茶水记》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评水的著作。
政府建立茶榷制度,开始征收茶税。
4.繁荣时期:宋元时期是中国茶艺繁荣发展时期。点茶技艺颇为盛行,茶马交易.茶具也进入到全新领域。黑釉茶具备受推崇。
5.成熟稳定时期:明清时期是中国茶艺大集成时期。白瓷、青花瓷仍占主流地位,紫砂茶具广受欢迎
6.衰退时期:近代茶艺衰退,直到20世纪70年代开始复苏。
二、我国饮茶方法的演变
1.唐代煮茶法
茶叶生茶和贸易兴盛。建立了榷茶制度,征收茶税,对个地茶区实行贡茶制度(江苏宜兴,浙江湖州顾渚山)。
2.宋代的点茶法(研膏团茶点茶法) 点茶的程序为炙茶、碾罗、候汤、烘盏、击拂.点茶法从宋代开始传入日本,流行至今。
点茶法也是宋代斗茶时采用的方法。斗茶有两条具体标准,一是斗色,二是斗水痕.当时福建生产的黑釉茶盏最受欢迎。茶文化空前繁荣。民间出现散茶制作,花茶研制成功。在边境少数民族地区执行“茶马互市”。茶馆业兴盛繁荣。
宋徽宗赵佶亲自写了茶书《大观茶论》,成为皇帝写茶书的第一人;
3.明清代的散茶冲泡法------我国的制茶工艺发生了重大变革,改为生产散茶,只要将茶叶置于茶壶、茶盏中用沸水冲泡即可,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我国的茶叶和饮茶方法,经水路传到了欧洲,经陆路传到了俄罗斯。花茶正式生产、乌龙茶、红茶研制成功。茶艺的发展推动了制瓷业发展。
三、中外饮茶风俗
(一)我国的饮茶风俗
1.汉族的清饮------吃,喝,品:重在意境,以鉴别茶叶香气、滋味和欣赏茶汤、茶舞为目的称之为“品”。最有代表性的饮用方式:啜乌龙、品龙井、吃早茶、喝大碗茶。
2.藏族的酥油茶
3.蒙古族的咸奶茶
4.维吾尔族的奶茶与香茶
四、茶文化的对外传播
云南的野生古茶树,世界各国茶的发音及考古资料证实。
五、茶文化基本概念与范畴
(一)基本概念
茶文化:广义的茶文化是指人们在从事茶叶种植、加工、营销、品饮等过程中创造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茶文化是指精神财富领域的内容。茶艺是茶文化的中心。
茶道:品茶之道。指通过饮茶对人们进行礼法教育和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庄晚芳)茶道注重精神享受和道德修养的提升。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
(二)茶文化的四个层次:
1.物态文化层: 如:茶叶、茶汤、茶具、茶室等。
2.制度文化层: 如:古代贡茶、茶税、外贸、茶叶销售等。
3.行为文化层通常以茶礼、茶俗及茶艺等形式表现出来。
4.心态文化层
第二节 茶艺的基本概念与内容
茶、咖啡、可可是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
一、茶艺的定义
狭义的定义是:研究如何泡好一壶茶的技艺和如何享受一杯茶的艺术。
中国茶文化分类:茶文化茶艺与茶道三个层次,其中茶文化分为物态、行为、制度、习俗和心态五个方面。茶艺涉及物态、行为和习俗等方面,茶道属于精神范畴是茶文化中最核心的层次。中国茶文化又与儒学、佛学、道家思想紧密联系,形成独具特色的“和、清、静、雅”茶道精神。
三、茶艺的具体内容
茶艺的具体内容包含了技艺、礼法和道三个部分.自古以来,插花、挂画、点茶、焚香并称四艺。
四、茶艺的分类
按茶叶分类:
绿茶茶艺、红茶茶艺、乌龙茶茶艺、白茶茶艺、黄茶茶艺、黑茶茶艺
按地区分类:广东乌龙茶茶艺,台湾乌龙茶茶艺,云南普洱茶茶艺,福建乌龙茶茶艺,
按冲泡方式分类:工夫茶茶艺,盖碗茶茶艺,玻璃杯茶艺
五、中国茶道精神内涵——和、清、静、雅
和:儒家“中庸和谐”的思想观念。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
静: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将自己的身心与茶的精神相沟通的过程.它与茶文化的虚静恬淡的本性自然吻合.
六、中国茶道精神与儒释道思想的关联
与儒学的关联:廉、美、和、敬。
与道学的关联: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思想。和、静、怡、真
与佛学的关联:禅茶一味。
日本僧人最澄把浙江天台山的茶籽带回日本,从此结束了日本无茶的历史。
日本僧人荣西写成了日本第一部茶书《吃茶养生记》
千利休吸收了前辈高僧的茶知识,在此基础上创立了以“和、敬、清、寂”为要义的日本茶道。
第二章 茶叶基本知识
距今3000多年的西周时代,中国已经有了人工种植的茶园。
第一节 茶树基本知识
1. 起源:茶的利用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了。
《华阳国志·巴志》中写道茶已列为贡品那么茶树栽培距今当有三千多年历史了。
2.传播:秦汉以后,长江中下游—带,由于地理气候上的有利条件,逐渐取代了巴蜀在茶业上的中心地位。 唐、宋时期,饮茶习俗在全国推广、盛行,茶文化进入全面繁荣时期。
茶树向国外传播,最早传到朝鲜和日本。在唐代中叶,日本僧人最澄和尚这是中国茶种传向国外的最早记载。中国宋代的点茶法对日本的抹茶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茶树起源于中国
二、茶树的形态特征
1.茶树的外形------植株分为乔木型、半乔木型和灌木型三种。
2.茶树的组成
(1)根。(2)茎(3)叶。(4)花(5)果实与种子
三、茶树的生长环境与栽培
1.茶树的生长环境
(1)气候。
在南纬45°与北纬38°间都可以种植,最适宜的生长温度在18~25℃之间,茶树生长需要年降水量在1500—2000mm左右,相对湿度保持在85%左右的地区
(2)日照。
(3)土壤。以酸碱度 (pH)值在4.5~5.5为最佳。
2.茶树的栽培
(1)茶树育苗。目前均采用无性的方式——扦插育苗法。
(2)茶树种植。茶树种植时期在每年11月至第二年3月下旬之间,雨季前后时均可种植。
四、茶叶的采摘
茶叶萌芽分为早生、中生、晚生三大类。
对茶树合理采摘是按“标准、及时、分批、留叶采”的规则来进行的。
目前我国大宗红茶、绿茶的采摘标准,一般采一芽二叶、一芽三叶和柔嫩的对夹叶。
乌龙茶的采摘标准,须等新梢生长近成熟,叶片开度达八九成时,采下带驻芽的二三片嫩叶。
名贵茶类的采摘标准,要求原料细嫩匀净,只采初萌的壮芽或初展的一芽一二叶。
第二节 茶叶的加工和制作
一、影响茶叶品质的主要因素
影响茶叶品质最主要的因素是发酵、揉捻以及焙火。
1.茶色与香气
从茶树上摘下来的嫩叶称为“茶青”,也就是鲜叶。茶青摘下来之后,首先要让它消失一些水分,称为“萎凋”。然后就是发酵。发酵是茶青和空气接触产生氧化的作用。发酵的结果茶叶会从原来的碧绿色逐渐变红,发酵程度愈多颜色愈红。
不发酵的绿茶是菜香,是天然新鲜的香气。全发酵的红茶则是麦芽糖香。半发酵的乌龙茶,它的发酵可以分为轻发酵(如包种茶)、中发酵(如冻顶茶、铁观音茶)和重发酵(如白毫乌龙茶)。因此,乌龙茶类的香气可从花香、果香到熟果香都有。
当茶青发酵到人们需要的程度,接着用高温把茶青炒熟或煮蒸熟,以便停止茶青继续发酵,这个过程叫“杀青”。一般说来,干茶的外形越是紧结就越耐泡,
揉捻成形之后就要干燥,干燥的目的是要将茶叶的形状固定,并且有利保存使之不容易变坏。
2.生茶与熟茶
所谓生茶、熟茶,就是茶叶焙火的轻重。
第三章 茶具基本知识
第一节 茶具的种类及产地
按用途可划分为:茶杯、茶碗、茶壶、茶盖、茶碟、托盘等饮茶用具。
按茶艺冲泡要求可划分为:煮水器、备茶器、泡茶器、盛茶器、涤洁器等。
按茶具的质地可划分为:金属茶具、陶土茶具、瓷器茶具、漆器茶具、玻璃茶具、竹木茶具、搪瓷茶具、玉石茶具等。
紫砂茶具创造于明代正德年间明代宜兴金沙寺龚春.
“四名家”为董翰、赵梁、元畅、时朋。。“壶家三大”指的是时大彬,李仲芳、徐友泉。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