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岳麓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复习提纲.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7856790 上传时间:2025-01-2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岳麓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复习提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岳麓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复习提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望城实验中学七下历史复习资料 (编辑者:吕又林老师 2013.11.12) 第五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第一课 开运河 创科举 一、隋朝统一南北 1.隋的建立:581年 开国皇帝:杨坚 都城:长安 2.隋朝统一南北:589年 3.隋朝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的表现:①隋文帝时人口增长很快,垦田面积扩大,赋税收入增加,长安、洛阳等地修建了许多大粮仓。②到隋文帝末年,全国粮食和布帛的储备可供朝廷几十年的开销。③工商业也得到发展。东都洛阳有东、南、北三市,其中东市周围4千米,有店铺3000多家。 二、大运河的开凿 1.时间:605年隋炀帝下令开凿大运河。 2. 概况:①全长2000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②三点:中心是洛阳,北到涿郡,南达余杭;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五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③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根本目的是:巩固隋朝在全国的统治。④隋开凿大运河的历史作用是:促进南北的经济交流。 三、科举制度的创立 1. 经过:①隋文帝时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②隋炀帝时创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 2.作用:打破了门第的限制,给一般的知识分子提供了做官参政的机会。选拔官吏的权力也从地方集中到了中央,为统治者吸收、笼络人才拓宽了道路。影响:隋朝创立的科举制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以后各朝都相继沿用。 第二课 贞观之治 一、玄武门之变 1、唐朝的建立: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2、玄武门之变:626年,李世民在玄武门下设下埋伏,射杀李建成和李元吉。627年,改年号为“贞观”。 二、 贞观新政的主要内容: 1.轻徭薄赋: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多次减免租税,保证农民的土地和耕作时间。 2.知人善任,重视纳谏:唐太宗认为“致安之本,唯在得人”, 任用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 3.加强中央权力:完善三省六部制;合并州县,精简机构。 4.完善科举制度:常设科目是明经科和进士科,明经科主要考试儒家经典;进士科主要考试诗赋和政论。 三、贞观之治的含义 唐太宗在位期间,政治较为清明,经济得到发展,国力逐渐强盛,史称“贞观之治”。 第三课 开元盛世 一、女皇武则天 1、690年武则天自称皇帝,改国号为周。 2、“贞观遗风”的表现:重用有才能的人;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减轻徭役。“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指的是武则天。 二、开元盛世 1.唐玄宗统治前期的政绩:选拔德才兼备的姚崇、宋璟、张九龄为相;大力发展生产;整顿吏治,严格执法。 2.“开元盛世”的含义: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年号为“开元”。开元年间,政局稳定,经济空前繁荣,国力强盛,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3.经济发展概况:①农业:出现了曲辕犁和筒车。②手工业:邢州的白瓷,越州的青瓷,巩县的“唐三彩”负有盛名。③商业:都城长安建筑宏伟,布局严整,商业繁荣,人口达百万,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当时著名的国际性大都市。 第四课 唐朝的民族关系 一、天可汗 1.唐朝的疆域:东到大海,西达咸海,东北至外兴安岭以北和库页岛,南及南海。 2.唐朝各族的分布:①唐玄宗册封回纥族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②册封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③册封南诏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 3.唐朝和东厥的关系:唐太宗派兵攻打东突厥,俘获其首领颉利可汗,还授予官职,设立都督府。 4.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受到北方各族的拥护,被尊为“天可汗”。 二、唐蕃和亲与会盟 1.松赞干布统一吐蕃:7世纪前期,松赞干布统一各部,建立政权,定都逻些。 2.文成公主入藏:唐太宗时派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和亲。 3.金城公主入藏:唐中宗时派金城公主入藏与尺带珠丹和亲。 4.唐蕃会盟:821年,吐蕃与唐朝会盟。 第五课 唐代的中外交往 一、遣唐使 1.唐朝的对外交通:①长安是陆路中心,国际性大都市。②广州是最大的外贸港口,唐政府在广州设置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设置的管理对外贸易的官署。 2.唐朝开放的对外政策:①重视对外交往和贸易;②与外国使节往来频繁,日本、天竺、大食、新罗等纷纷遣使到唐朝;③鼓励外国商人力量、留学生和学问僧来中国学习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④尊重外国文化、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3.日本遣唐使:日本200年共13次派遣唐使来中国,推动了日本的社会改革,促进了日本经济文化的发展。 与大诗人李白、王维是亲密朋友的日本留学生是阿倍仲麻吕。 二、鉴真东渡 1.艰辛历程:六次东渡,最终克服重重困难到达日本。 2.贡献:①把唐朝的建筑技术、医药知识、绘画传给日本;②精心设计并建造唐招提寺;③传授医学,用鼻嗅的方法辨别药物,日本药学界奉他为始祖;④传播佛法,增进了中日友谊。 三、玄奘西游 玄奘,又称三藏法师。贞观初年,他从长安出发,途经我国新疆及中亚诸国,到天竺取经。贡献:①弘扬了中华文明;②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③《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古代印度和中亚地区历史、佛教的典籍。 第六课 隋唐的科学技术 一、赵州桥 1.设计者:隋朝工匠李春 2.特点:设计科学,跨度大,桥面平缓,造型美观。 3.意义: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石拱桥。 二、雕版印刷术 隋唐时期发明了雕版印刷术。成都、洛阳等地都是著名的印刷业中心。晚唐印制的《金刚经》 是世界上现存的最早标有年代的雕版印刷品。 三、僧一行测量子午线 僧一行测量子午线是世界上对子午线进行的首次实测;还在世界上首次发现恒星移动现象。 四、药王孙思邈 隋唐时期医药学家孙思邈著有《千金方》一书;卫生和保健主张:①生活要有规律,要依时养生②强调运动锻炼以养生③强调饮食和卫生保健④注重育儿。 第七课 隋唐的文学艺术 一、诗歌的黄金时代 1李白:①特点:生活在盛唐时期,主要歌颂国家的强盛、河山的壮美,豪迈奔放,想象丰富,手法夸张,被称为“诗仙” ;②代表作:《蜀道难》、《望庐山瀑布》、《行路难》。 2.杜甫:①特点: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剧烈变化,他的诗感情真挚,沉郁雄浑,语言锤炼,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被称为“诗圣”;②代表作:“三吏”、“三别”,表现了强烈的忧国忧民意识。 3.白居易:①唐代诗歌作品最多的诗人,他的诗通俗易懂,重在揭露社会黑暗;②代表作:《长恨歌》、《琵琶行》。 二、书法与绘画 1. 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柳公权擅长楷书,合称“颜筋柳骨”;张旭、怀素擅长草书,张旭被称为“草圣”。 2.绘画:画家阎立本和吴道子,吴道子的代表作是《天王送子图》被称为“画圣”。 三、敦煌莫高窟 莫高窟位于甘肃敦煌东南鸣沙山的断崖上;大部分开凿于隋唐时期;莫高窟是我国最大的石窟艺术群,也是世界艺术的瑰宝;最优秀的作品是飞天和反弹琵琶、载歌载舞的仙女。 四、音乐和舞蹈 1.音乐家:隋朝的万宝常;唐朝的李龟年。 2.舞蹈:唐太宗创作的健舞《秦王破阵乐》和唐玄宗创作的软舞《霓裳羽衣舞》。 第六单元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第九课 辽、夏与北宋的和战 一、契丹的兴起 916年,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耶律德光改国号为辽。 二、陈桥兵变 960年,赵匡胤(宋太祖)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 三、澶渊之盟 1005年,辽宋达成和议:双方约定各守边界,史称为“澶渊之盟”。 四、宋夏和战 1.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大夏国,定都兴庆,史称西夏。 2.1044年,宋夏订立和议,夏对宋称臣,以后几十年间,双方在边境地区进行贸易,经济文化交流十分密切。 第十课 宋金对峙 一、靖康之变 1.1115年,女真族完颜阿骨打建立金国,定都会宁。 2.1125年,金灭辽。 3.1127年,金军俘虏宋徽宗和宋钦宗,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 二、岳飞抗金 1.1127年,赵构(宋高宗)称帝,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4、岳飞:①从金军手里夺回了建康;②1140年,岳飞带领“岳家军”郾城大败金兵,取得大捷,收复许多失地。 三、宋金和议 1141年,南宋和金达成和议:①双方以东自淮水中流、西至大散关为界;②宋向金称臣,每年向金贡送银25万两、绢25万匹。 第十一课 宋代的经济和社会生活 一、经济重心南移 1.时间:两宋时期,全国的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2.原因:①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得到开发,南北经济差距缩小,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②唐末、五代以来,北方多战乱,南方相对安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③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不仅给南方增加了劳动力,而且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劳动技术、生产经验,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④南方的自然资源丰富,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相对优越,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⑤南方各时期的统治者重视经济,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发展生产的政策,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⑥北方南迁人民和南方人民辛勤耕耘,共同开发了江南。 3.表现:①南方人口是北方人口的两倍多。②北宋时,国家的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③“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粮仓。 二、农工商业的发展 1.农业:引进原产越南的占城稻;出现了新农具“秧马”、牛转翻车。 2.手工业:①景德镇成为瓷都。②采煤技术领先世界,许多地方煤已大量用于居民生活。③造船业在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海船上已装有指南针。 3.北宋时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南宋时通行“会子”。 第十二课 元朝民族关系的发展 一、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13世纪初,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1206年建立蒙古汗国,,尊称铁木真为“成吉思汗”。 二、元朝大统一 1.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大都,忽必烈就是元世祖。 2.1276年,元军攻占临安,南宋灭亡;1279年,元统一全国。 3.元朝的统治措施:①建立行省制度;②在中央设立宣政院管辖吐蕃,西藏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行政区域;③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 4.社会经济的发展:①重视农业生产;②,黄道婆对棉纺织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松江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③元大都是闻名世界的国际性大都市;泉州市对外贸易的最大港口。 三、民族关系的发展 元朝时期,许多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波斯人迁入中国,同维吾尔族、蒙、汉等民族逐步融合,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第十三课 宋元的科学技术 1.战国时期制成的“司南”是最早的定向工具。北宋时期发明了指南针,用于海上交通,促进了航海事业的发展。 2.《千金方》中记载火药的配方;唐末开始用火药制造武器,宋元时期火药在军事上广泛使用,出现了火箭、突火枪、火炮和火铳等火药武器。我国是最早发明火药的国家。 3.11世纪中期,北宋人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4.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四大发明经由阿拉伯传入西方,对欧洲及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是我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 第14课 宋元的史学、文学和艺术 1.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1300多年的历史。它取材广泛,考证严密,叙事明晰,文笔生动,是我国古代史书的典范。 2.宋代文学的主要成就是词。北宋著名词人苏轼开创了豪放词风,代表作是《念奴娇·赤壁怀古》。李清照是杰出的女词人,代表作《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南宋词人辛弃疾继承并发扬了苏轼的词风,代表作《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3、元曲是元杂剧与散曲的合称,是元代文学创作的主流。最杰出是关汉卿,其代表作是《窦娥冤》;散曲作家马致远,代表作《天净沙·秋思》。 4、北宋大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风俗画的代表作。元朝的赵孟頫是当时的画坛领袖,名作有《秋郊饮马图》。 5、唐宋八大家: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韩愈、柳宗元。 第七单元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第16课 明朝皇权的高度集中 1、1368年初,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建立明朝,年号洪武。他就是明太祖。 2、朱元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①废丞相,设三司。在中央,撤中书省,废丞相,废除了在中国沿袭1600多年的丞相制度,六部长官直接听命于皇帝;在地方,废行省,分权与三司,三司互不统属,分别归中央有关部门管辖。②实行厂卫制度。明太祖为监视官吏、镇压人民,设立锦衣卫。明成祖时设立东厂,明宪宗时设立西厂。 ③八股取士,考试内容限于四书五经,应考者不能发挥个人见解,文体严格限制于八股文,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不利于社会进步。 第17课 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1、郑和下西洋:①原因和条件:明朝前期经济发展,国力强盛。②目的:为了扩大明朝的政治影响,加强与海外的联系。③时间:1405—1433年。④到达地: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⑤意义:郑和下西洋,促进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比欧洲航海家远航印度河美洲早半个多世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郑和下西洋后,我国有更多的人去南洋做工和经商,,他们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对南洋的开发做出了贡献。 2、戚继光抗倭:①倭寇:明朝初年,日本的一些武士、商人和海盗组成武装集团,经常到我国东南沿海一带进行掠夺和骚扰,沿海人民把他们叫做倭寇。②危害:明朝中期,倭寇与沿海奸商、海盗勾结,大肆烧杀抢掠,使百姓的生命财产遭到巨大损失。③经过:16世纪中期,明政府派戚继光等将领组织抗倭;戚继光率领戚家军荡平了浙江倭寇;在福建、广东和另一抗倭名将俞大猷共同作战,取得了抗倭斗争的最后胜利。 第18课 清朝专制统治的强化 1、 清朝建立:1616年 ,女真族的首领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1619年迁都沈阳,改称盛京;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改族名为满洲;1644年,清统治者联合吴三桂进入关内,占领了北京,随后顺治帝迁都北京,平定各地的反清斗争,确立了在全国的统治。 2、军机处:①目的:清朝强化专制统治,进一步加强皇权。②过程:雍正时,设立军机处,处理军政大事。军机大臣由皇帝选派亲信的满、汉大臣组成,完全听名于皇帝。③影响:军机处的设置,使皇权进一步加强,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办事效率。 3、文字狱:①目的:清朝统治者实行思想文化专制,对反清思想严加防范和压制。②内容:清朝前期不少人因文字而招来杀身灭族大祸,这就是文字狱。③危害:清朝统治者通过文字狱,强化了集权统治,阻碍了学术文化的发展,造成了万马齐喑的局面。 第19课 抗击西方殖民者入侵 1、葡萄牙是最早侵入我国的西方国家。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占领澳门;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1662年,郑成功率军打败了荷兰殖民者,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2、 17世纪中期,沙俄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沙俄强占了东北地区的雅克萨和尼布楚地区。康熙帝命令清军水陆并进,1685年和1686年取得两次雅克萨之战的胜利。 3、1689年中俄双方代表在尼布楚进行谈判,经过平等协商签订了中俄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规定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第20课 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1、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海防的巩固。 2、清初,康熙帝平定了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三藩叛乱,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3、17世纪,漠西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勾结沙俄,企图分裂中国,康熙平定噶尔丹的叛乱。清朝设置了乌里雅苏台将军进行漠北地区管理。 4、乾隆时期,清朝又平定了回部首领大小和卓兄弟叛乱。设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5、顺治帝接见西藏的佛教首领五世达赖赐予“达赖喇嘛”封号、康熙帝册封班禅五世为“班禅额尔德尼”。从此,达赖和班禅都要经过中央政府册封。雍正时,在拉萨设驻藏大臣。乾隆时,明确规定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地位平等,共同管理西藏事务。 5、清朝前期,疆域西抵葱岭和巴尔喀什湖北岸,西北包括唐努乌梁海地区,北至西伯利亚,东到太平洋,东北至外兴安岭以北(包括库页岛),南至南沙群岛,是亚洲东部最大的国家。 第22课 盛世危机 1、清朝前期,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都积极吸收汉文化,勤于政事,奖励农桑,兴修水利,严惩贪污,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康乾盛世”的局面。 2、清朝前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既严厉控制外国商人来华贸易,又限制中国商民出海。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起了自卫作用,但它限制了中外正当的经济文化交流,不利于我国人民接触外国的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阻碍了中国的社会进步。 3、社会危机:①内部危机:政治上:统治集团吏治腐败,人民起义不断;经济上:财政匮乏,土地集中,赋税繁重;军事上:军备废弛。②外部危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 第23课 明朝和清朝前期的科学技术 1、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全长约6300千米,气魄雄伟,是世界上的伟大工程之一。 2、明成祖在元大都的基础上营造的故宫(由宫城、皇城、京城组成)雄伟壮丽,布局严整,街道笔直宽广,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体现了我国古代都市建筑的最高成就,是世界城市建筑艺术的杰作。 3、李时珍是明朝杰出的医药学家。他著成的《本草纲目》是我国医药学宝库中的珍贵遗产,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 4、宋应星是明末著名的科学家。他的代表作《天工开物》详尽的技术了农业、手工业的生产技术和生产过程,还反映了明朝中后期手工作坊的生产面貌,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5、徐光启是明朝杰出的科学家,编著的《农政全书》记述了我国古代有关农学的理论和农作物种植、农具制作的方法。 第24课 明朝和清朝前期的小说和艺术 1、元末明初罗贯中著的《三国演义》是我国优秀的长篇历史小说。 施耐庵和罗贯中著的《水浒传》是一部描写民众反抗斗争的长篇小说,是我国英雄传奇中的最杰出的作品。 明朝吴承恩的《西游记》是一部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神魔小说。 清代曹雪芹著的《红楼梦》代表了明清小说的最高成就,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2、明末画家徐渭创泼墨花卉,代表作有《墨葡萄》;清朝画派“扬州八怪”,最著名者郑板桥,其作品有《兰竹图》。 3、19世纪中期,以徽剧、汉调为基础,融合吸收了其它剧种的曲调和表演方法,在清同治、光绪年间形成一个新的剧种──京剧。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历史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