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陋室铭 刘禹锡 授课教师:厦铺中学 程桃景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1、掌握相关的文言字词,翻译课文。 2、认真体会“铭”文句式整齐、押韵,节奏感强的特点。 3、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过程与方法:1、疏通文意以学生自行翻译为主,教师讲解为辅;2、分析课文时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作者简介解题疏通文意品析文章总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2、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不断增强个人的魅力。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知识,训练并提高学生熟读成诵的能力。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高洁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2、体会本文语言优美,韵律和谐的特点。教学准备:1
2、、教师准备: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熟悉生字难词,结合课文注释背诵重点解词。教学方法:朗读教学法,自学点拨法,引导学习法。课时安排 :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对自己的书房居室都会搜肠刮肚的起一个响亮而别有深意的名字。例如:“老学庵”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晚年的书屋名称,此名表达了诗人活到老,学到老,生命不息,学而不止的精神。鲁迅先生在北京时支持学生爱国运动,被反动文人骂为“学匪”。鉴于此,诙谐的鲁迅把自己寓所的书房起名“绿林书屋”。“绿林”者,强盗也,“绿林书屋”乃“学匪”之寓所也,以此来讽刺反动文人的诬蔑。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另一位高人居室-刘禹锡的“陋室”,看看这“陋室”背
3、后的故事。二、了解文体: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如:墓志铭、座右铭等。铭文一般都是押韵的,押韵指在句末或联句之末用韵母、声调相同的字。文中名、灵、馨、青、丁、经、形、亭押韵。骈文押韵使人加深了印象;同时便于吟诵和记忆,有声调和节奏之美。三、走近作者,解题。(ppt展示)四、检查课文的预习情况。(ppt展示)1、初读文章,读准字音。学生朗读,教师注意在读音上的辅导,积极评价学生的预习情况2、听朗读,学生齐读,品味押韵。四、疏通文意,三读课文。(ppt展示)1、解释红色词语。屏幕显示全文及重点字词,帮助学生翻译课文,了解文意。课件展示对重点词语和句子总结。
4、带着对课文的理解,加入自己对作者的理解,再读课文。2、男生读古文,女生对译(读译文)。(ppt展示)五、赏析美文。教师抛砖引玉: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最能体现作者心声的句子,并证明自己的观点。本轮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采取小组讨论法,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定要及时引导,帮助学生打开思路,降低难度。把个别的小问题放在下面解决,共性的问题,一起解决。教师的资料准备如下: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以山水引出陋室。(ppt展示)作者的目的是写陋室,却用山水作比,使文意波澜起伏耐人寻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于
5、主人之德是否高尚。“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斯是陋堂,惟吾德馨。”点明全篇主题。陋室铭开篇以山水起兴,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入正题,既显得出手不凡,也为以后的陋室歌颂功德埋下了伏笔。从侧面烘托陋室清幽,宁静。也表达了陋室是因室主人的德馨而出名的。2、陋室不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从三个方面来具体论述陋室不陋:(1)自然环境的清幽雅致。“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上、入”采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
6、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2) 交往人物的贤良儒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因此我们便得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3)生活情趣的高雅脱俗:“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有正面描写即实写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也有反面描写即虚写的句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对应,“阅金经”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对应。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明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总之,作者描写室中
7、之景、室中之人、室中之事,目的都在于表明“惟吾德馨”,暗示陋室不陋,这也就为下文“何陋之有”的结论提供了事实依据。3、文章主旨至此已突出,意思似乎已写尽,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呢?运用类比,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现了自己同诸葛亮和扬雄一样高洁而不受客观居住条件所困的高尚情怀。4、文章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孔子这句话是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后一句,那是因为前一句的意思已包含在文章中了,其意却正在前一句,言
8、外之意、弦外之音。自己就是和孔子一类的君子,这样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文章结尾引经据典,力发千钧,把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5、托物言志,小结主题。“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再如,我们学过的紫藤萝瀑布“花和人都会遇到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人们
9、要汲取历史的经验,鼓起生命的风帆,并将这种个人的努力,融入千万人的群体奋斗中,才能组成 “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一方面向朝中当权者显示自己并未因遭贬而郁郁寡欢,相反却过得安逸潇洒;另一方面表达自己身居陋室不改初衷,屡遭磨难而坚守节操的信念。本文充分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六 、课堂小结。文章开篇设喻引出主题: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再从三个角度具体阐明,即居室环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最后总结全文,以诸葛庐子云亭作比,以孔子的话结束全文。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表明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刘禹锡的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七、布置作业:背诵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