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科目政治年级2007级授课时间十七周(12.24-30)第二课时备注课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教 学 目 标知识目标:识记:(1)总体小康的建设成就在宏观和微观上的表现。(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目标。理解:(1)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2)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是不平衡的发展过程。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结合我国及本地经济建设的现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意义。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结合本地及学生身边的经济建设成就,展现中华民族由贫困到温饱,由温饱再到总体小康的这一伟大历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2、,充分展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2)憧憬美好的未来,明确全面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目标,使广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充满信心。重点难点正确理解和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板书设计第十一课 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第一框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一、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1、总体小康水平(1)总体小康成就的微观表现。(2)总体小康成就的宏观表现。2、总体小康的特点: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涵义。二、经济建设的目标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2、工业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经济体系方面的目标3、缩小城乡、工农及地区差别方面的目标4、社会保障体系、就业及人民生活方面
3、的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导入:插放曲艺小康生活,感受老百姓生活的变化。1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建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使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请同学们结合课本中的阅读材料思考并回答三个问题,从而导入新课,而巨大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党提出的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中共十三大正式制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本世纪末(2000年),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4、. 在改革的康庄大道上,城镇居民生活正沿着温饱小康富裕的既定目标稳步前进;农村居民也逐步实现由基本解决吃饭穿衣问题到温饱,由温饱向建设小康社会的两次重大跨越.如:(1).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从农村居民看,197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134元, 2001年达到2366元,19792001年平均每年实际增长7.3%.农民收入水平实现温饱有余,部分地区已实现小康.从城镇居民看,城镇居民收入加速增长,2001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60元,比1989年增加了5484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年均增长率达到7.1%,与此同时,贫困人口大量减少.到2001年,农村贫困人口比1978年减少2.2亿多,比1
5、989年减少7000多万.(2).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恩格尔系数是国际上衡量生活质量的一项综合指标,它客观上反映了不同收入不同价格水平下各国居民的生活状况.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用恩格尔系数判定生活发展阶段的一般标准:60%以上为贫困,50%60%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30%以下为最富裕.目前欧美发达国家一般为20%左右.从农村居民看,1978年恩格尔系数高达67.7%,还处在贫困阶段,1989年降至54.8%,由贫困转向温饱,2001年则进一步降至47.7%,开始步入小康.从城镇居民看,1978年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7.5%,仅能维持温饱,1989
6、年略降到54.5%,仍在温饱上徘徊,进入1990年代,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1994年首次跌破50%大关,开始进入小康,2001年降到37.9%,由小康转向富裕.恩格尔系数(食品消费比重)逐年下降,标志着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3).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从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变化情况看,农民家庭经历了从老四大件到新四大件的转变.1989年前,农民的主体选择是自行车,缝纫机,钟表和收音机等老四大件,1989年前后,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电风扇等新四大件成为农民追求的新宠.现代家庭生活的许多耐用消费品,如电话,移动电话,空调,电脑等也进入了农民家庭.城镇居民家庭则经历
7、了从老四件到新六件(彩色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录音机,电风扇和照相机)再追求电脑,轿车的转变.(4).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大为改善实现温饱以后,住房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各级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努力改善居民的住房条件,居民的居住环境,住房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政府加大了城市住房制度改革的力度,延续了几十年的实物性,福利性分房体制彻底结束,住房分配货币化制度正全面实施,改善居民住房条件的步伐日益加快.(5).交通通信消费成为持续增长的消费热点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城镇居民家庭消费中变化最大的就是交通和通信.改革初期,城镇居民的交通方式只有自行车和公共汽车
8、,通信方式只有邮信和电报,交通通信消费支出很少.而2001年,城镇居民人均交通和通信消费支出457元,比1989年增长21.6倍,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从1989年的1.7%增加到8.6%.随着各种耐用消费品在农村得到普及,农民意识到了知识,信息和丰富精神生活的重要性,将更多的消费支出用于满足精神生活的需求.2001年,农民用于文教娱乐的支出人均193元,与1989年相比提高了5.2倍;用于交通通讯的支出人均110元,与1989年相比提高了近12倍.尽管互联网尚未普及到农村,其他通信发展程度也远不如城市,但从速度上比较,其发展也是较快的.近几年的电网改造,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等,为农村通信水平的提高奠
9、定了良好的基础,而描述小康水平的农村已通电话行政村比重指标也于1997年达到了小康标准.(6).人口素质一年更比一年高人口素质的高低,是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生活质量的综合反映,是小康社会必不可少的标志之一.1999该项指标年实现小康标准的88.4%,其实现程度是五个方面最低的,但比1990年的53%高了34.9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推进3.9个百分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工作取得历史性进展,到2000年底,我国已顺利实现两基目标,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人口覆盖率达到85%.2001年各级各类学校达到135万所,在校学生3.2亿人,平均每
10、4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个人是学生,国人接受教育的机会大大增加,同时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教育人口比重由1990年的22.2%上升到2001年的26.6%,增长了4.4个百分点.(7).文化事业不断发展(略)(8).卫生保健条件逐步改善(略)(9).精神生活:走向希望享受人生(略)(10).生活环境不断改善(略)从宏观看: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一国经济增长水平的基本指标,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总和,达8.94万亿元人民币,排在世界第六位,谷类,肉类,棉花,钢,煤,水泥,化肥和电视机等产量均居世界首位.以
11、上成绩的取得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也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然而,由于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目前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人民生活总体上还不富裕,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仍然很大.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说说经济生活中还有哪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引出在本世纪头二十年我们必须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十六大报告指出:综观全局,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
12、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根据十五大提出的到2010年,建党100年和新中国成立100年的发展目标,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2.经济建设的目标(1) 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请同学们算一算200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856美元,如果翻两番是多少 ?-3500美元。(2) 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3) 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4)
13、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要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努力促进就业,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大扶贫力度,不断提高全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课堂总结教学参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标准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到年实现了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中国历史上了不起的事。但是,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还只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所谓低水平,就是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一定规模
14、,但人均水平还比较低。理论界把生活水平划分为五个阶段:人均GDP在300-500美元为温饱, 800-1000美元为小康生活起点,1000-3000美元为小康社会, 3500-5000美元为宽裕型小康, 高于8000美元为基本现代化起点。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0年中国人均GDP为7078元,按当年汇率折算为约856美元。到2006年底,人均GDP已经超过2000美元。所谓不全面,就是目前的小康基本上还处于生存性消费的满足,而发展性消费还没有得到有效满足,社会保障还不健全,环境质量还有待提高。所谓发展很不平衡,是指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水平差距不小。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
15、针对这些问题,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更全面的、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所谓更高水平,就是用大体二十年的时间,使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比年翻两番,人均超过美元,相当于当时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所谓更全面,就是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接受良好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人与自然更加和谐。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足、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所谓发展比较均衡,就是使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城镇人口比重超过
16、,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家庭财产普遍增加,广大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经济建设方面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民主法制建设方面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
17、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科教文卫方面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生态环境方面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三大区别(1)总体小康是一个低标准的小康,全面小康是一个较高标准的小康。2000年底,我国人均GDP只有800多美元,属于中下收入国家的水
18、平。而到2020年,我国人均 GDP将超过3000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总体小康只能说是刚刚跨过小康的门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使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宽裕。(2)总体小康是一个偏重于物质消费的小康,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除了注重物质生活提高外,还特别注意人们的精神生活、所享受的民主权利、以及生活环境的改善等方面,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追求的是物质、政治、精神和生态文明的共同发展。单就消费而言,人们可以衣食无忧,把更多的时间和金钱花费到精神消费和享受消费上来。(3)总体小康是一个发展不平衡的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缩小地区、城乡、各阶层的差距。目前,即使是低水平的小康,全国也还没有全面达到。到2000年,我国尚有3000万人温饱没有完全解决。城镇也有一批人口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还有相当数量的人口虽然温饱问题得到解决,但尚未达到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加快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的发展,体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原则。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惠及十几亿人口,所有现在没有达到小康水平的,都要努力争取尽快达到。就消除城乡差距而言,20年后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农村劳动力的比重将从目前的50,降低到30。教学后记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