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5.16.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7853088 上传时间:2025-01-2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5.16.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5.16.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教学案例分析 2009-5-15 ●主题与背景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展开,近年来,产生了不少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些模式的出现无疑给教学注入一股新鲜的血液,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但有种现象仍然存在就是只重视思考教改的新路,而忽视了作为教育主体——学生积极性的主动投入,于是上课依然是执行教案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扮演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很多情况下,学生只能充当局外“观众”与“听众”。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改革中一个重要的转变就是倡导建构性学习,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和探究性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科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师生相互交往、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共同发展,是每一位历史教师比较困惑,同时又在努力探索的一个问题。翻开历史课本,出现的是大量的历史材料、历史图片、历史数据,如何让学生在这些客观的历史描述中,发挥主体作用,主动的体验、分析和感悟。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在《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一课的课堂教学中,笔者引入了建构性学习的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情景描述 (一)感受体验 在上课之前,我布置作业预习新课,把学生分成两个小组:港澳问题研究小组,台湾问题研究小组。每一个小组认真研读课本并到网上或者图书馆查找关于本小组主题的相关资料,并告诉学生让他们用查到的资料参与到我的备课中。下一节课上课的时候,我会让小组代表向其他同学讲解该小组查阅到的知识。这样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并让他们主动参与进来。学生在查阅资料后,到我这儿汇总并让我帮他们准备关于祖国统一问题的影音材料制成课件。 首先,在背景音乐的伴奏下,刘瑜同学充满感情的朗诵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让全班同学体验了诗人的离愁别绪。引出我国为解决台湾问题制定的“一国两制”政策。 港澳问题调查小组通过多媒体课件分别展示了香港、澳门问题的由来,并模拟场景:邓小平同志和撒切尔夫人的谈判。扮演邓小平同志的刘森同学站起来说:“主权问题是不能谈判的!”。随后,随着香港回归录像资料和澳门回归录像资料的播放,学生们全体起立并报以热烈的掌声。 港澳问题小组代表总结:香港和澳门问题是我们的主权问题,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洗刷了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翻开了历史新的一页,中华民族在祖国统一大业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教师提出了如下问题:(经过学生激烈讨论后得出结论) (1)香港、澳门问题的实质是什么? 学生:香港问题是因为不平等条约造成的历史遗留问题。 得出结论:香港问题实质是国家主权问题。 (2)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什么没有收回香港、澳门?现阶段,我们成功收回香港、澳门的条件有哪些? 条件: 学生1:改革开放以来,祖国经济建设取得了非凡的成效,综合国力强,国际地位提高。 学生2:“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地提出;港澳同胞心向祖国渴望回归。 学生3:《联合声明》的签定及《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制定;全国人民喜迎回归,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圆满地完成了各项准备工作。 (3)通过分析香港、澳门回归的条件,我们有什么启示? 学生1:落后就要挨打; 学生2:祖国统一是历史的潮流; 学生3:只有祖国强大了,我们才能维护国家的主权不受侵犯。 (二)学生活动: 台湾问题研究小组通过大量的历史图片,向学生展示了台湾问题的由来及发展情况。并提出下列问题: 1、台湾问题和港澳问题是否是同类性质的问题? 2、台湾问题为什么显得如此复杂?影响台湾和平统一的因素有哪些? 学生面对这些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更为精彩的是台湾问题小组进而主持的辩论:“你认为我们应如何收回台湾?” 学生迅速分出了几种观点: 学生一:应用和平方式; 学生二:用武力解决; 学生三:先用和平方式,必要时可采用武力。等几种观点。 并运用了大量的资料如:军事、政治、地理环境、国际关系因素等各方面。通过这场辩论可以看出学生对这些问题在平时很关注,再加上课下查阅的资料,旁征博引有点让人不相信这是一场高中学生进行的辩论。将课堂气氛引向高潮。 (三)学习运用: 通过辩论,大部分学生支持学生三的观点。 1、两个学生的观点都是片面的,我们不能单纯的用和平或武力来解决台湾问题。而应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分析。 2、学生三的观点,正确地反映出了我党在解决台湾问题上的基本立场。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在接受了大量的信息后,加深了对课本的理解起到了较好效果。 ●研究分析: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个体的智慧与认识是通过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得到成长发展的,以学生为本,就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密切地与教师相合作。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的情感会促使学生去学习、去探索。如从本课学生提出的问题来看:第一,涉及面广,突破了教材的局限,涉及到了地理、历史、政治三科内容,使课本学习与课外拓展有机渗透。第二,问题尖锐、深刻,能从课本中直接找到答案的几乎没有,而且与当代政治、国际关系密切相关,多数需要经过思维、判断、概括……才能获得较全面的认识。第三,都是学生困惑也是国人最为敏感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一方面反映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已是课本无法完全满足的现实,另一方面也折射出我们的学生对国家、民族命运前途的关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使学生“乐学”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想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在备课时要全面考虑如何因材施教,分类指导。 上课设计教案前,我要求学生针对这一课参与我的备课,并让他们在课堂中占据了主体作用,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更好地去查阅资料研究教材。这样就避免了以往因教案设计的主观性而忽视了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注重了考虑学生在学习本课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和为解决这些问题采用哪些方法、途径,从而做到了有的放矢,不盲目备课,正确处理了教与学的关系,成功地进行了师生的角色转换,使老师真正成为了学生构建知识的支持者、辅导者、合作者。 2、建构主义文化的另一个核心价值是合作学习。在问题研究小组中学生见证并参与同伴相互之间的思维活动。在其中,学习者接触到同伴清晰的和令人信服的思维过程,也接触到他人曲折的粗心大意的思考过程,学生确实需要训练在这样的群体中有效地发挥作用。然而,即使讨论,许多有能力的学生对帮助同伴完全不感兴趣,而且在研究讨论中混水摸鱼、偷懒、捣乱也是存在的。如果教师熟悉合作学习的原理,这些后果就会减到最小。因此,要使学生能够合作学习,就要求教师对分散的学习环境要有额外的合作学习和管理技能方面的能力。 当然,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非就可以忽略教师的主导因素。教师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分析问题仍然是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环节,无论怎样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讲述仍然贯穿全过程。如果把学生比喻成针,那么教师就是线,脱离了线,针还是织不出美妙的图案。 只有通过课堂教学实践,不断发现问题,吸取经验教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创造出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教学氛围。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