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七下文言文复习资料.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7852694 上传时间:2025-01-2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下文言文复习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七下文言文复习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七下文言文复习资料 《伤 仲 永》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世隶耕(世代耕田为业)                    2. 未尝识书具(曾经) 3. 异焉(对此感到诧异)                     4.借旁近与之( 附近,这里指邻居)5. 即书诗四句( 写)                        6.  并自为其名( 题上) 7.其诗以养父母( 以赡养父母)              8.  自是( 从此)   9. 指物作诗立就( 立刻完成)                10.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文采和道理) 11. 邑人( 同县的人  )                      12. 稍稍(渐渐 ) 13. 宾客其父( 以宾客之礼相待)      14.或以钱币乞之(求取,这里指花钱求仲永题诗)15.日扳仲永(能攀,牵,引)                 16.环谒于邑人(四处拜访) 17.不能称前时之闻(相当)                    18.泯然众人( 消失 ) 19.仲永之通悟( 通达聪慧)                  20.其受之天也( 承受) 21.贤于(  胜过、超过  )                   22. 材人远矣( 有才能的人 ) 23.受于人者不至也(没有达到要求  )          24.彼其受之天也(他  ) 二、句解 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译:    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借邻居的书具给他           2.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译:    他的天赋,远远胜过有才能的人      3.自是指物为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译:   从此指定事物叫他作诗,他立刻完成,并且他的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4.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   有的人请他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用钱来求取仲永提诗  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  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6.不能称前时之闻。   译:  (他的学识)不能与以前的名声相当            7.泯然众人矣!       译:   他的才能完全消失了,完全如同常人。   8.得为众人而己耶?   译:   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想要成为普通 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 三、阅读理解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幼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十二、三岁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又七年,变成一个平庸的人。      2、文中方仲永由一个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的人变成一个平庸的人,你认为原因是什么? (1)、从个人情况,父利其然不使学,贪图小利,目光短浅。 (2)、从道理上看,“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3、文中的方仲永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后天的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______ 《木  兰  诗》 一、加点字解释 惟( 只 )忆 ( 思念 )军书( 征兵的名册 )为市鞍马( 为此 ) ( 买 )旦( 早晨 ) 戎机( 战争 ) 度( 过 )若飞策勋( 记功 )转强( 有余 )朔( 北方 )不用( 不愿做 ) 郭( 外城 )扶将( 扶持 )著( 穿  )帖花黄( 通贴 )扑朔( 动弹 )迷离( 眯着眼) 二、用原文句子回答问题 1.木兰代父从军的原因 军书十二卷 , 卷卷有爷名 , 阿爷无大儿,   木兰无长兄  。 2.木兰紧张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句子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3.夸张描写了木兰不远万里,奔赴战场之句是 万里赴戎机 , 关山度若飞 。 4.描写木兰在边塞军营艰苦战斗生活的是  朔气传金柝 , 寒光照铁衣  。 5.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之句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6.以双兔在一起奔跑难辨雌雄来隐喻的句子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7.写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之句是  策勋十二转  , 赏赐百千强   。   《孙  权  劝  学》 一、点字解释 卿( 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当涂( 当道、当权 )辞( 推托 )务( 事务 )孤( 古时王侯的自称 )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博士( 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邪( 通“耶”语气词 )涉猎( 粗略地阅读 ) 往事( 历史 ) 乃( 于是、就 )及( 到了……的时候 )过( 到 )才略( 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非复( 不再是 )更( 重新 )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大兄( 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见事( 认清事物 ) 二、句译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我难道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当博士吗  2.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当初的吴下阿蒙了     3.士别三日,即便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与你分别多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吧!      4.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三、古今义 1、见往事耳  古了解      今 看见        2、见往事耳  古 历史    今 过去的事 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古当时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今 学位的最高一级 四、出自本课成语有吴下阿蒙 、刮目相看       五、读了本文后,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__ _情况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用老眼光去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人和事。 六.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结尾写“结友而别”,有什么作用? 鲁肃之所以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结尾写“结友而别”,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口 技》 一、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字 京中有善(擅长 )口技者。会( 适逢、正赶上 )宾客大宴( 举行大宴),于厅事( 大厅、客厅 )之东北角,施(设置、安放)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 围绕而坐 )。少顷( 一会儿),但(只 )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 通“座” )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打呵欠 )伸( 伸懒腰 ),其夫呓语( 说梦话)。既而( 不久、紧接着 )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抚摸、安慰 )儿乳( 喂奶),儿含乳( 乳头 )啼,妇拍而呜( 轻声哼唱着哄小孩入睡)之。又一大儿醒,絮絮(连续不断地说话)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 同时 )齐发,众妙毕(都、全 )备(众妙毕备:各种妙处都具备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 偏着头看 ),微笑,默叹(默默地赞叹 ),以为妙绝。 未几( 不久 ),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老鼠活动的声音),盆器倾侧( 翻倒倾斜 ),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 稍微 )舒( 伸展、松弛 )(意少舒:心情稍微放松了些),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夹杂)力拉崩倒(劈里啪啦,房屋倒塌 )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 拉 )屋许许( 拟声词)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即使 )人有百手,手有百指( 手指),不能指( 指明 )其一端( 一种 );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说出)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 脸色 )离席( 座位 ),奋( 扬起、举起)袖出臂,两股( 大腿)战战( 打哆嗦、打战 ),几( 几乎 )欲先走( 跑)。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都、全 )绝( 消失 )。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二、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全场都安静下来,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  。 2、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各种声音同时都响了起来,各种妙处都具备。   。 3、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   其中夹杂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烈火燃烧而发出的爆烈声,呼呼的风声,千百种声音一齐响了起来  。 4、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 。    还夹杂着成百上千的求救声,救火的人们拉倒燃烧的房子时一齐用力发出的呼喊声   5、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凡是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    。 6、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即使人有上百只手,一只手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明确指出哪一种声音来;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一张嘴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___。 7、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一个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扬起衣袖,露出手臂,两腿哆嗦,几乎都想争先恐后地逃跑 。 8、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忽然醒木一拍,各种声音全都消失。 9、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客人们听到这里,心情稍微放松了,身子也渐渐坐正了   10、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全场客人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偏着头凝神地听着,微笑着,暗暗地赞叹着,认为妙极了。   三、辨析下列表示时间的词语,将它们分别填在横线上 少顷 既而 是时 一时 未几 忽 俄而 忽然 1.表示突然发生:  忽    忽然      2.表示同时发生:   一时     3.表示相继发生:  既而    4.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  是时   5.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  少顷 未几 俄而 四、用原文填空: ⑴文中极写声响的多杂,盛赞表演者口技之“善”的语句: __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_ ⑵文中写口技表演的以假乱真、惊慌欲逃的语句: _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___ ⑶总写失火的声音之逼真的句子: ___凡所应有,无所不有。_ ⑷侧面烘托口技人表演技艺高的句子是什么(写出两句即可) 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②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③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五、课文内容理解 (1)课文依次描写了梦中醒来、继又入睡和失火救火三个情景,目的在于表现口技人高超的表演技艺,即是紧扣“京中有善口技者”中的一个“善_”字。 (2)选文第1 段交待了哪些事?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交待了口技表演者,演出的时间、地点、设施、道具及听众情况和开演气氛。为下文记叙精彩表演作了渲染和铺垫。 (3)结合全文来看,文中前后两次清楚地交代了极简单的道具,从内容上和结构上来看这有何作用?  _结构上首尾呼应,结构完整(使文章浑然一体),内容上侧面烘托表演者的高超技术。      (4)统领全文的关键字眼是_善_,作者是通过__正面_描写和_侧面___描写来体现的。 (5)“满坐寂然,无敢哗者”体现了观众怎样的心情? 急切而向往的心情。 (6)第2段描写口技人表演的声响,其顺序是什么? 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由小到大,由少及多。 (7)众宾客听了表演后都“以为妙绝”,请问“妙”在何处?  “妙”在于五种声音,一时齐发,犹如一部大 合唱。 (9)本文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写口技人的表演内容,属于正面描写;而宾客们的表情动作,属侧面描写。宾客们“几欲选走”情形,烘托了口技艺人的_高超技艺_。 (10)课文中多次描写了听众的表现?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细腻的刻画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这场精彩的演出对听众具有的吸引力的表演效果,从侧面烘托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 《夸父逐日》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与日逐走( 竞跑、赛跑)   (2)入日(  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  (3)河渭不足( 黄河 )( 渭水  ) (4)北饮大泽(  大湖 ) 2、翻译下列句子。 (1)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夸父与太阳赛跑,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2)未至,道渴而死    还没有到达大湖,在半路因口渴而死。     (3)弃其杖,化为邓林  丢弃手杖,变成一座桃林。   3、对于夸父临死时弃其杖,化为邓林(桃林)这个情节,你有何感想?  丰富了夸父的形象,同时也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后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   4、从《夸父逐日》这个古代神话中,你了解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和精神?   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敢于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毅志。   《公共怒触不周山》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是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现被选入人教版初一下学期语文书第二十五课《短文两篇》其二。 编辑本段原文   昔者,共工与颛顼(zhuān xū)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编辑本段翻译   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夺帝位,(共工)发怒用头去撞不周山,支撑天的柱子折了,系挂地的绳子断了。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动;大地的东南角塌陷了,所以江湖流水泥沙都朝东南角流去。 编辑本段注释   ①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领袖,炎帝的后裔,水神。 共工怒触不周山   ②触:碰、撞。   ③不周山:山名,传说在昆仑西北,《山海经.大荒西经》载:“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大荒的一个角落,有座山断裂而合不拢,名叫不周山。   ④昔者:从前。   ⑤颛顼(zhuānxū):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的后裔。   ⑥为:做,动词。   ⑦天柱折,地维绝:支撑天的柱子折了,系挂地的绳子断了。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大绳系挂。维,绳子。绝,断。   ⑧移:移动。   ⑨焉:文中译为“于是,于此,兼词”。   ⑩地不满东南:地向东南方向下塌。   ⑪水潦(lǎo):泛指江湖流水。潦,积水。   ⑫尘埃:尘土,沙子,这里指泥沙。   ⑬归:聚拢。   ⑭维:绳子。 词类活用   天倾西北:“西北”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北。 古今异义   1.维:[古] 绳子。   [今] 维持。   2绝:[古] 断。   [今] 停止。 特殊句式   倒装句:“天倾西北”-“天西北倾”,状语后置。   省略句:“(共工)怒而触不周之山”(省略主语)。 编辑本段阅读理解   (1)“怒而触不周之山 ”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   “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   (2)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   《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神话故事。它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就是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现象。神奇的传说中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   这是古代人类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写出了古代人类的探索精神,同时也表现了共工勇于改造自然的勇气   (3)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请你作一点推测。   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争为帝”,即争夺部落首领的位置。他的怒触似乎包含有失败的愤怒与不甘心,而且,似乎还夹杂着与对方同归于尽的想法。当然也体现了共工庞大的气势。   (4)尾声:    借助神话解释了人类的远古时代对大自然的困惑,运用大胆的想象和夸张手法赋予浪漫主义色彩。   (5)这篇神话故事表现了共工怎样的精神?   表现了共工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的精神。 编辑本段小结   (1)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夸父和共工都很勇敢、坚强,夸父敢于与太阳赛跑,共工敢于与颛顼争帝。他们都有宏大的理想,巨大的力量与气魄。(同时也表达了古代人民想要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   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华夏民族的英雄。   《狼》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止有剩骨 (止:通“只” )          2、一狼仍从(从:跟着) 3、两狼之并驱如故(并:一起 )(故:原来) 4、恐前后受其敌(敌:胁迫、攻击)  5、顾野有麦场。(顾:回头看,这里是往旁边看) 6、苫蔽成丘 (苫蔽:覆盖,遮蔽 )      7、弛担持刀(弛:卸下)(持:拿起) 8、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径去:径直地走开 )(犬坐:像狗一样坐) 9、目似瞑,意暇甚 (瞑:闭上 )(意:神情 )  (暇:空闲) 10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暴:突然)(毙:杀死 ) 11、一狼洞其中。 (洞:打洞 ) 12、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意:想 ) (隧:从柴草堆中打洞)    13、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假寐:假装睡觉 )(盖:原来是 ) 14、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黠:狡猾 )(变诈:作假、欺骗) 15、止增笑耳 (止:通“只” )(耳:罢了)    16、缀行甚远(缀:紧跟)            17、屠大窘(窘:困窘、处境危急) 18、只露尻尾(尻:屁股)             19、眈眈相向(眈眈:注视的样子) 二、译句 1、途中两狼,缀行甚远。译:屠户路上遇到两只狼,跟着他走了很远。                            2、屠惧,投以骨。译: 屠户很害怕,把骨头投给狼。                       3、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译:  一只狼得到骨头停止追赶,另一只狼仍然跟着                         4、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译:骨头已经投完了,然而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 5、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译:屠户处境困窘,害怕前后两个方向一起受到狼的攻击。        6、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译:屠户往旁边看野地里有个打麦场,场主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中,覆盖成小山似的。                                                                       7、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译:屠户就奔跑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子拿起刀。 8、狼不敢前,眈眈相向。译: 两只狼都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户。                               9、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译: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10、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译:过了一会儿,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很悠闲                          11、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译: 屠户正想走,转身看见柴草堆后面,一只狼正在其中打洞,它想要钻洞进入来攻击屠户的后面。 12、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译: 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                      13、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译: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是增加笑料罢了。 三、一词多义 1、意:意少舒 心情  意暇甚  神情  2、敌:恐前后受其敌  攻击     盖以诱敌    敌人   3、止:一狼得骨止  停止      止有剩骨   通“只”   4、去: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距离      一狼径去    离开 四、古今义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古:多少  今:数学中的一门学科 顾野有麦场          古: 回头看 今: 照顾 五、课文理解 1、全文叙事部分按其情节可分为四层,即遇狼、 惧狼 、御狼 、杀狼 2、写出点明文章中心的句子是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3、屠户战胜狼的原因是什么? 放弃了妥协的思想,认清了狼的贪婪的本质 能抓住最佳时机 凭借自己的勇敢智慧 4、全文分两部分。从表达方式看前一部分是  叙事    ,写屠户与狼相斗的故事,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很清楚。后一部分是作者的      议论,点明故事的主题,说明   狼无论多么狡诈阴险也不是人的对手,终归会为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           ,告诫人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5、你知道有关狼的成语吗?(写出5个)    狼心狗肺狼吞虎咽 狼狈为奸 狼烟四起杯盘狼藉  4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